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人类与微生物关系)

目 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或绪论) …………………………………………………………2

正文 ……………………………………………………………………3

一、真菌 ………………………………………………………………3

1、真菌简介 ………………………………………………………3

2、真菌形态与结构 ………………………………………………3

二、致病性真菌 ………………………………………………………3

1、浅部感染真菌 …………………………………………………3

(1)表面感染真菌 ……………………………………………3

(2)皮肤癣真菌 ………………………………………………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4

2、深部感染真菌 …………………………………………………5

(1)新生隐球菌 …………………………………………………5

(2)地方性流行真菌 ……………………………………………5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 ………………………………………………6

参考文献 …………………………………………………………………6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所以人们有必要对真菌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做好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关键字:真菌 浅部真菌 深部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 真菌防治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ngi And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Student majoring in :Level 2010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Name:Wu Zhouzhuo

Tutor Name: Xin Wei

Abstract: Recently, immunosuppressor,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hormone,

Chemotherapy and some other medicine have been extensive us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many kinds of administration of invasive operation, the rate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the hospital has rised 0.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e main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us have found to be as

following: Candida spp,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pergillus, Mucor, Penicillium and so on. When our immune function decreases,or some other reasons lead to the imblance of the normal flora, these floras can breed in great amount, giving birth to human diseas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ep explore and research Fungi, an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Key words: Fungus, Superficialmycosis, Deep Fungus,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is.

引言:

目前,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

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所以对真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文:

一、真菌

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本论文将以感染人体部位为依据,把真菌分为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两大类型,并从两大类囊括的真菌探讨其致病机理,并寻找防治措施。

二、致病性真菌:

1.浅部感染真菌

(1)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2)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剌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皮肤癣,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分毛癣菌(Tricho-phyton)、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3个属。

生物学性状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

毛癣菌菌落为灰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镜下可

见细长棒状的薄壁大分生孢子和葡萄状或梨状的小分生孢子。菌丝有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和结节状。

表皮癣菌菌落初为白色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绿色粉末状。镜下可见有卵圆形或粗棒状薄壁大分生孢子和球拍状菌丝,陈旧培养中还可见有厚膜孢子。

小孢子癣菌菌落为灰色、橘红色或棕黄色,由绒毛状逐渐变至粉末状。镜下见有厚壁梭形大分生孢子,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枝末端。菌丝有结节状、梳状和球拍状。

致病性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3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使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此外,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和须癣。

据我国1998年报道从患者分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T.rubrum)为最多,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的56%,其次为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须毛癣菌(T.mentagrophyte)和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头癣曾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给患者造成痛苦与终生遗憾。主要通过接触或理发工具造成传播。随着生活改善、文化知识提高及灰黄霉素广泛使用,头癣已经少见。但近年来因小宠物狗、猫的眷养,儿童的头癣又有所抬头。感染按菌种和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3种。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引起。黑点癣常由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引起,毛发脆而易断,留下黑色发根,故称黑点癣。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M.ferrugineum)引起。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1998年武汉623例浅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中最多见为甲癣真菌病占35.8%,其次为手足癣22.8%、体癣15.8%、股癣10.2%、头癣7.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入的创伤部位。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展,最后可达到皮表下。感染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

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的真菌的总称。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carrianii)和裴氏着色芽生菌(Fonse-ceeapedrosoi)。着色真菌的分生孢子有3型:①树枝型:菌丝末端有分生孢子柄,柄端分叉长出孢子;②剑顶型:围绕菌丝末端或菌丝横隔处长有一圈分生孢子;③花瓶型:在菌丝分隔处长出花瓶状的分生孢子柄,在瓶口长出成丛的小分生孢子。在裴氏着色芽生菌中3型孢子均有。卡氏枝孢霉主要有树枝型,偶见花瓶型。这类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常需数周。菌落棕褐色,表面有极短的菌丝。在人体主要侵犯肢体皮肤。潜伏期约一个多月,长者数月乃至1年。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早期皮肤患处发生丘疹,丘疹增大形成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随病情发展,原病灶结疤愈合,新灶又在四周产生。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形成肢体象皮肿。免疫功能低下时亦可侵犯中枢神经,或经血行扩散。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木材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荆棘等引起感染。在农艺师最为多见。感染的主要病原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schenckii)。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此

菌也可经口进入肠道或经呼吸道进入肺,随后经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此病在我国传播较广,5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病例以东北较多,约占全国已发表病例的70%。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或37℃培养为酵母相,可见有卵圆形小体(3~7x1~2μm),常位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偶见有菌丝。有时在组织中见有星状体,外有嗜酸性物质向四周放射。在沙保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3~5d即见生长,开始为灰白色粘稠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皱褶薄膜菌落。玻片培养可见细长的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二侧成直角伸出,柄端长有成群的梨状小分生孢子。在含有胱氨酸的血平板上37℃培养,则长出酵母型菌,以出芽方式繁殖。

2、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或系统性感染真菌是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大多系外源性,致病性较强,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疡和坏死等。其中以新生隐球菌病比较常见。其它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以及副球孢子菌等则仅出现于南北美洲等某些局部地区,故有称之为地方流行性真菌。在我国极为少见,仅有个别病例报道。

(1)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传染源是鸽子,在鸽粪中有大量存在。鸽自身有抗此菌的能力。人因吸入鸽粪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别是免疫低下者。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肺部感染后可扩散至皮肤、粘膜、骨和内脏等,故实则也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

生物学特性新生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色法不被着色难以发现,故称隐球菌。用印度墨汁作负染后镜检,可见在黑色的背景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内有1个较大与数个小的反光颗粒。为双壁细胞,外包有一层透明的荚膜。荚膜可比菌体大1~3倍。非致病的隐球菌则无荚膜。在组织中的隐球菌较大(5~20μm),经培养后变小(2~5μm)。菌体常见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和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中皆能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则在37℃不能生长。新生隐球菌培养数天后即生成酵母型菌落,表面粘稠,由乳白色转变为橘黄色,最后成棕褐色。有的菌落日久液化,可以流动。此菌能分解尿素,以与假丝酵母菌区别。新生隐球菌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分为A~D4个血清型。从临床分离的菌株,在我国约70%属A型。

致病性新生隐球菌一般是外源性感染。肺是主要的入侵途径。大多数肺隐球菌感染症状不明显,且能自愈。有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严重病例可见肺大片浸润,呈暴发型感染迅速致死。部份患者发生血行播散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主要引起脑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小鼠对新生隐球菌易感,将此菌注入脑、静脉或腹腔内,小鼠于1~3周内死亡。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抑制吞噬、诱使动物免疫无反应性,削弱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新生隐球菌经紫外线照射后失去荚膜,对小鼠的致病力也消失;一旦荚膜产生回复,致病力也恢复。

(2)地方性流行真菌

这些真菌均属二相性,对环境温度敏感。一般在体内或37℃培养时呈酵母型,在室温下人工培养变为丝状型。

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标本在油镜下检查可见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酵母型细胞(直径1~5μm)。以出芽繁殖,四

周有不着色的荚膜样物质。在沙保培养基上室温下生长缓慢,形成白色棉絮样菌落,逐渐从黄色转变为褐色。镜检可见细长有隔菌丝,在菌丝侧面或孢子柄上长有特殊的圆形大分生孢子(8~15μm),厚壁,四周有棘突,排列如齿轮,这种孢子有诊断价值。

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es)镜检可见有较大的厚壁球孢子(20~80μm),内含许多内生孢子(2~6μm),厚壁破裂则内生孢子逸出。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开始为白色菌落,很快变为棕黄色棉絮样菌落。镜下见有大量关节孢子。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e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desbrasiliensis)二者在镜下可见细胞呈酵母型,均以出芽繁殖。二者的区别是皮炎芽生菌每1个细胞仅出1个芽,而巴西副球孢子菌细胞上可有多个芽。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

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治疗。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可用市售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霜剂,浓度更高的氢化可的松需要医生处方。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参考文献:

[1] 王瑞礼.医学真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4:554-556.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07-610.

[4]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97-700.

[5]陶家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诊治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全科医学,2007,534-526.

[6] Verduyn Lunel F M, Meis J F, Voss A.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 candidemia

[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9, 34:213

[7] Kullberg B J, Oude Lashot A M. Epidemiology of opportunistic invasive mycoses [J]. Eur J Med Res, 2002, 7:183.

[8] Ellis M.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evolving challeng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 [J]. Mol Immunol, 2001, 38:947.

[9] 刘正印,盛瑞媛,李旭丽,等. 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99.

[10] Mckinsey D S. Making best use of the newer antifungal drugs [J]. Infect Med, 2003, 20:392.

[11] CarrilloMunoz A J, Quindos G, Tur C, et al.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iposomal nystatin in comparison with nystatin, amphotericin B cholesteryl sulfate,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 amphotericin B desoxycholate, fluconazole, and itraconazole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9,44:397.

[12] Ng A W, Wasan K M, LopezBerestetin G. Development posomal polyene antibiotic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J Pharm Sci, 2003, 6:67.

[13] 汪复.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进展[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310.

目 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或绪论) …………………………………………………………2

正文 ……………………………………………………………………3

一、真菌 ………………………………………………………………3

1、真菌简介 ………………………………………………………3

2、真菌形态与结构 ………………………………………………3

二、致病性真菌 ………………………………………………………3

1、浅部感染真菌 …………………………………………………3

(1)表面感染真菌 ……………………………………………3

(2)皮肤癣真菌 ………………………………………………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4

2、深部感染真菌 …………………………………………………5

(1)新生隐球菌 …………………………………………………5

(2)地方性流行真菌 ……………………………………………5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 ………………………………………………6

参考文献 …………………………………………………………………6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所以人们有必要对真菌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做好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关键字:真菌 浅部真菌 深部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 真菌防治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ngi And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Student majoring in :Level 2010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Name:Wu Zhouzhuo

Tutor Name: Xin Wei

Abstract: Recently, immunosuppressor,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hormone,

Chemotherapy and some other medicine have been extensive us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many kinds of administration of invasive operation, the rate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the hospital has rised 0.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e main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us have found to be as

following: Candida spp,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pergillus, Mucor, Penicillium and so on. When our immune function decreases,or some other reasons lead to the imblance of the normal flora, these floras can breed in great amount, giving birth to human diseas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ep explore and research Fungi, an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Key words: Fungus, Superficialmycosis, Deep Fungus,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is.

引言:

目前,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

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所以对真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文:

一、真菌

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本论文将以感染人体部位为依据,把真菌分为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两大类型,并从两大类囊括的真菌探讨其致病机理,并寻找防治措施。

二、致病性真菌:

1.浅部感染真菌

(1)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2)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剌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皮肤癣,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分毛癣菌(Tricho-phyton)、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3个属。

生物学性状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

毛癣菌菌落为灰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镜下可

见细长棒状的薄壁大分生孢子和葡萄状或梨状的小分生孢子。菌丝有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和结节状。

表皮癣菌菌落初为白色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绿色粉末状。镜下可见有卵圆形或粗棒状薄壁大分生孢子和球拍状菌丝,陈旧培养中还可见有厚膜孢子。

小孢子癣菌菌落为灰色、橘红色或棕黄色,由绒毛状逐渐变至粉末状。镜下见有厚壁梭形大分生孢子,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枝末端。菌丝有结节状、梳状和球拍状。

致病性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3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使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此外,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和须癣。

据我国1998年报道从患者分离的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T.rubrum)为最多,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的56%,其次为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须毛癣菌(T.mentagrophyte)和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和体癣。头癣曾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给患者造成痛苦与终生遗憾。主要通过接触或理发工具造成传播。随着生活改善、文化知识提高及灰黄霉素广泛使用,头癣已经少见。但近年来因小宠物狗、猫的眷养,儿童的头癣又有所抬头。感染按菌种和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3种。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引起。黑点癣常由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引起,毛发脆而易断,留下黑色发根,故称黑点癣。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M.ferrugineum)引起。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1998年武汉623例浅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中最多见为甲癣真菌病占35.8%,其次为手足癣22.8%、体癣15.8%、股癣10.2%、头癣7.3%。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入的创伤部位。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展,最后可达到皮表下。感染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

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的真菌的总称。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carrianii)和裴氏着色芽生菌(Fonse-ceeapedrosoi)。着色真菌的分生孢子有3型:①树枝型:菌丝末端有分生孢子柄,柄端分叉长出孢子;②剑顶型:围绕菌丝末端或菌丝横隔处长有一圈分生孢子;③花瓶型:在菌丝分隔处长出花瓶状的分生孢子柄,在瓶口长出成丛的小分生孢子。在裴氏着色芽生菌中3型孢子均有。卡氏枝孢霉主要有树枝型,偶见花瓶型。这类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常需数周。菌落棕褐色,表面有极短的菌丝。在人体主要侵犯肢体皮肤。潜伏期约一个多月,长者数月乃至1年。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早期皮肤患处发生丘疹,丘疹增大形成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随病情发展,原病灶结疤愈合,新灶又在四周产生。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形成肢体象皮肿。免疫功能低下时亦可侵犯中枢神经,或经血行扩散。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木材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荆棘等引起感染。在农艺师最为多见。感染的主要病原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schenckii)。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此

菌也可经口进入肠道或经呼吸道进入肺,随后经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此病在我国传播较广,5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病例以东北较多,约占全国已发表病例的70%。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或37℃培养为酵母相,可见有卵圆形小体(3~7x1~2μm),常位于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偶见有菌丝。有时在组织中见有星状体,外有嗜酸性物质向四周放射。在沙保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3~5d即见生长,开始为灰白色粘稠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皱褶薄膜菌落。玻片培养可见细长的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二侧成直角伸出,柄端长有成群的梨状小分生孢子。在含有胱氨酸的血平板上37℃培养,则长出酵母型菌,以出芽方式繁殖。

2、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或系统性感染真菌是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大多系外源性,致病性较强,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疡和坏死等。其中以新生隐球菌病比较常见。其它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以及副球孢子菌等则仅出现于南北美洲等某些局部地区,故有称之为地方流行性真菌。在我国极为少见,仅有个别病例报道。

(1)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传染源是鸽子,在鸽粪中有大量存在。鸽自身有抗此菌的能力。人因吸入鸽粪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别是免疫低下者。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肺部感染后可扩散至皮肤、粘膜、骨和内脏等,故实则也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

生物学特性新生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色法不被着色难以发现,故称隐球菌。用印度墨汁作负染后镜检,可见在黑色的背景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内有1个较大与数个小的反光颗粒。为双壁细胞,外包有一层透明的荚膜。荚膜可比菌体大1~3倍。非致病的隐球菌则无荚膜。在组织中的隐球菌较大(5~20μm),经培养后变小(2~5μm)。菌体常见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和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中皆能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则在37℃不能生长。新生隐球菌培养数天后即生成酵母型菌落,表面粘稠,由乳白色转变为橘黄色,最后成棕褐色。有的菌落日久液化,可以流动。此菌能分解尿素,以与假丝酵母菌区别。新生隐球菌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分为A~D4个血清型。从临床分离的菌株,在我国约70%属A型。

致病性新生隐球菌一般是外源性感染。肺是主要的入侵途径。大多数肺隐球菌感染症状不明显,且能自愈。有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严重病例可见肺大片浸润,呈暴发型感染迅速致死。部份患者发生血行播散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主要引起脑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小鼠对新生隐球菌易感,将此菌注入脑、静脉或腹腔内,小鼠于1~3周内死亡。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抑制吞噬、诱使动物免疫无反应性,削弱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新生隐球菌经紫外线照射后失去荚膜,对小鼠的致病力也消失;一旦荚膜产生回复,致病力也恢复。

(2)地方性流行真菌

这些真菌均属二相性,对环境温度敏感。一般在体内或37℃培养时呈酵母型,在室温下人工培养变为丝状型。

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标本在油镜下检查可见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酵母型细胞(直径1~5μm)。以出芽繁殖,四

周有不着色的荚膜样物质。在沙保培养基上室温下生长缓慢,形成白色棉絮样菌落,逐渐从黄色转变为褐色。镜检可见细长有隔菌丝,在菌丝侧面或孢子柄上长有特殊的圆形大分生孢子(8~15μm),厚壁,四周有棘突,排列如齿轮,这种孢子有诊断价值。

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es)镜检可见有较大的厚壁球孢子(20~80μm),内含许多内生孢子(2~6μm),厚壁破裂则内生孢子逸出。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开始为白色菌落,很快变为棕黄色棉絮样菌落。镜下见有大量关节孢子。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e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desbrasiliensis)二者在镜下可见细胞呈酵母型,均以出芽繁殖。二者的区别是皮炎芽生菌每1个细胞仅出1个芽,而巴西副球孢子菌细胞上可有多个芽。

三、皮肤真菌感染治疗

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治疗。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可用市售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霜剂,浓度更高的氢化可的松需要医生处方。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参考文献:

[1] 王瑞礼.医学真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4:554-556.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07-610.

[4]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97-700.

[5]陶家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诊治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全科医学,2007,534-526.

[6] Verduyn Lunel F M, Meis J F, Voss A.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 candidemia

[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9, 34:213

[7] Kullberg B J, Oude Lashot A M. Epidemiology of opportunistic invasive mycoses [J]. Eur J Med Res, 2002, 7:183.

[8] Ellis M.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evolving challeng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s [J]. Mol Immunol, 2001, 38:947.

[9] 刘正印,盛瑞媛,李旭丽,等. 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99.

[10] Mckinsey D S. Making best use of the newer antifungal drugs [J]. Infect Med, 2003, 20:392.

[11] CarrilloMunoz A J, Quindos G, Tur C, et al.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iposomal nystatin in comparison with nystatin, amphotericin B cholesteryl sulfate,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 amphotericin B desoxycholate, fluconazole, and itraconazole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9,44:397.

[12] Ng A W, Wasan K M, LopezBerestetin G. Development posomal polyene antibiotic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J Pharm Sci, 2003, 6:67.

[13] 汪复.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进展[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310.


相关文章

  •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 ...查看


  • 修改版--微生物小常识
  • 微生物小常识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微生物定义:现代定义:微生 ...查看


  • 医学微生物
  •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一.填空题 1.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为非细胞型结构.原核细胞型结构和真核细胞型结构三大类. 2.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微米,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 3.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 ...查看


  • Aierwj医学微生物学重点
  •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查看


  • 真菌病毒种类简述
  • 真菌病毒种类简述' 付艳苹1姜道宏1,2 (1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真菌病毒的分类,对其黄绿病毒科.低毒病毒科.裸 ...查看


  • 在线读书:家蚕病理学
  • 家蚕病理学 作者:浙江大学主编 出版日期:2001 页数:258 分类: 自然科学 >蚕桑 在线阅读家蚕病理学电子书超星阅览器 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览器阅读/下载图书须安装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添加到学习计划 收藏推荐 分享到 内 ...查看


  •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 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 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 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 ...查看


  • 森林病理学整理材料
  •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 的一门科学.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萌生时期(1917 ~ 1953); 创建时期(1954 ~ 1978); 发展时期 ...查看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临床及口医)
  • [知识点] 1.医学相关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 2.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