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猪年,却因为虎和龙而热闹了一番。
虎是指“周老虎”事件,龙是指要把龙的英译“dragon”改过来。
“周老虎”大名周正龙(碰巧也是龙),陕西农民,公布了他实地拍摄的活生生的华南虎照片,证明这珍贵的野生动物在中国并没有灭绝。但这大好消息却招来质疑,还开了专家鉴定会,结论是:照片是伪造的。据说事情还没有完,而周正龙在网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刘德华。
龙的事件“技术含量”高一些,主要由一些学者发起,引经据典地证明把龙译为“dragon”是一个错误甚至阴谋,事关中国的“国家形象品牌”,因此必须纠正。
龙、虎事件虽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在媒体上龙腾虎跃地热闹了一番。到了猪年的尾巴,若要回头盘点一下,更值得一说的还是龙。
龙事件的高潮是开了一个大会,并发表《宣言》说:“中华龙与西方dragon完全不同。中华龙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dragon直译为“獗更”,将龙英泽为loong,以示区别。”
西方的龙(dragon)是怎么回事,或许与会专家们做过深入的研究,但中国的龙却未必只有“正义和吉祥”的光辉形象。我们的常识中,龙也分好坏,有祥龙,也有恶龙,否则怎会让好龙的叶公吓得发抖?韩非子说,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龙温柔的时候,骑在它身上都没事,但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触碰)之者,则必杀人”。
由此推之,西方的龙未必就是“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最近的例子是新华网北京2007年12月4日专电的报道:英国工党议员伊恩・卢卡斯呼吁重新设计英国国旗,在国旗上面添加一条“威尔士龙”,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国家的组成部分――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威尔士龙指的是使用了数百年的威尔士国旗上的图案,官方的说明是:一只红色向前直走的龙,又称红龙(Red Dragon或YDdraig Goch)。研究国旗史的一位英国专家说,红龙的含义可能源自15世纪威尔士诗人的涛句:红龙鼓舞我们行动。
按照我们的dragon专家们的说法,“西方的dragon代表邪恶与祸祟”,“象征恐怖主义、德国法西斯、黑社会势力、财政赤字……”,“红龙red dragon在基督教传说中最初也是最大的恶魔”。那么,为什么1953年3月英国女王批准威尔士继续使用红龙为王室徽章,并增添“红龙鼓舞我们行动”的文字环绕在红龙图案周围?为什么1959年2月女王又下令准予在政府建筑上悬挂有绿白两色背景的红龙旗?今年12月英国工党议员提出在英国国旗上添加“威尔士龙”后,负责文化事务的国务大臣玛格丽特・霍奇立即回应说卢卡斯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因为“国旗应该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多样性,鼓舞人民为国旗感到骄傲”。这又是为什么?难道英国女王和政府官员都没读过《圣经》,不懂得红龙是“大恶魔”?
只有一个不需要烦琐论证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的一些龙专家揣摩错了。错在哪里?至少是因为跟图腾太较真而钻进了牛角尖。
图腾多与动物相关,是一个民族、种族或群体的精神象征,如龙图腾,熊图腾,狼图腾,鹰图腾等。图腾的含义由拥有者来界定,在历史的演进中图腾动物的形象已被高度神化、净化、美化,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视觉符号。图腾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再神秘,更被关注的或许是它的美学符号功用。人们不会去细究远古传说的真伪和图腾动物的生理特性,不会认为以狼为图腾的民族就残忍狡诈,正如同不会认为属猪的人都是胖子一样。
在古代,冒犯图腾灵物也许曾是“杀无赦”的大罪,但现代人对图腾的态度就宽松洒脱得多。近日英国媒体报道,经过一周的网上投票,以最高票数(55%)当选的英国国旗新图案是米字旗背景下一条戴着墨镜的火焰龙。恐怕没有人会因此而认为英国在自毁国家形象,人们倒是体会了英国人无所不在的幽默。美国漫画家把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画成固执笨拙的驴和愚蠢保守的象,这两个党不仅没有强烈抗议,而且干脆把驴和象当作了自己的图腾――时髦的说法是“吉祥物”。
对龙文化的热烈讨论是出于对中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关心,这当然是好事,但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形象取决于她的实力、行为、文化、历史、领导人、公民等诸多因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国家形象主要是对实际的反映,不是可以靠“设计”和“构建”来随意改变的。试图凭借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来提升国家形象恐怕只会适得其反,莫如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检点行为,加强修养,提高我们总体的公民素质。
我个人十分喜爱龙图腾,完全赞成发扬中华龙文化,但我不赞成将龙的英译改为loong,理由有三。第一,这个改动出于对龙图腾的狭隘理解,实在没有必要。有人把这种神经过敏的行为称作“文化洁癖”,我看有道理。如果发展成心理疾病,就该看医生了。
第二,语言的主要功用是方便沟通,把大家熟知的常用词dragon改为long或loong,是给跨文化交流设置人为的障碍。正如毛泽东批评延安的一幅标语把工人的“工”字第二笔拐了两个弯,“人”字的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标语的人大概“发誓不要老百姓看”。生造loong的人大概也是“发誓不要外国人懂”。至于有专家提议将dragon的汉译改为“獗根”、“拽根”或“劫根”,这是在“逗你玩”吧?
第三,凡是出于一时功利而发明的这类“人造语言”似乎都不能长久。武则天时代有马屁文人郑重建议将“�”字当中似武而非武的“或”改为“武”,武女皇恩准,通令全国改字。但不久有人质疑说那等于将“武”囚禁起来,于是又改为一个奇怪的�。可现在谁还用这个字?
这次为龙改英译名的“运动”使人联想到“文革”以“破四旧”名义兴起的改名风潮。长安街改东方红大街,东交民巷改反帝路,清华附中改红卫兵战校,协和医院改反帝医院,瑞蚨祥绸布店改立新绸布店,连北京大学门口的牌匾都换成了“新北大”。改名的时候根据的都是响当当的大道理,现在呢?地名店名绝大多数都改了回来。原因之一是,这些常用名词的更改给大家带来太多不便;原因之二是,狂热的时代过去了。违背语言沟通规律,为谋一时的功利而生造的词语最终会被历史淘汰,成为笑谈。
2007年的虎事件和龙事件都起于堂而皇之的名义,都引起了轰动,然而事情的结局恐怕都不会令事件的发起者满意。由此看来,两个事件貌似不相干,却也有共同点,所以本文标题是“去年闹虎又闹龙”。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信息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
责编:谭 震
2007年是猪年,却因为虎和龙而热闹了一番。
虎是指“周老虎”事件,龙是指要把龙的英译“dragon”改过来。
“周老虎”大名周正龙(碰巧也是龙),陕西农民,公布了他实地拍摄的活生生的华南虎照片,证明这珍贵的野生动物在中国并没有灭绝。但这大好消息却招来质疑,还开了专家鉴定会,结论是:照片是伪造的。据说事情还没有完,而周正龙在网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刘德华。
龙的事件“技术含量”高一些,主要由一些学者发起,引经据典地证明把龙译为“dragon”是一个错误甚至阴谋,事关中国的“国家形象品牌”,因此必须纠正。
龙、虎事件虽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在媒体上龙腾虎跃地热闹了一番。到了猪年的尾巴,若要回头盘点一下,更值得一说的还是龙。
龙事件的高潮是开了一个大会,并发表《宣言》说:“中华龙与西方dragon完全不同。中华龙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dragon直译为“獗更”,将龙英泽为loong,以示区别。”
西方的龙(dragon)是怎么回事,或许与会专家们做过深入的研究,但中国的龙却未必只有“正义和吉祥”的光辉形象。我们的常识中,龙也分好坏,有祥龙,也有恶龙,否则怎会让好龙的叶公吓得发抖?韩非子说,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龙温柔的时候,骑在它身上都没事,但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触碰)之者,则必杀人”。
由此推之,西方的龙未必就是“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最近的例子是新华网北京2007年12月4日专电的报道:英国工党议员伊恩・卢卡斯呼吁重新设计英国国旗,在国旗上面添加一条“威尔士龙”,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国家的组成部分――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威尔士龙指的是使用了数百年的威尔士国旗上的图案,官方的说明是:一只红色向前直走的龙,又称红龙(Red Dragon或YDdraig Goch)。研究国旗史的一位英国专家说,红龙的含义可能源自15世纪威尔士诗人的涛句:红龙鼓舞我们行动。
按照我们的dragon专家们的说法,“西方的dragon代表邪恶与祸祟”,“象征恐怖主义、德国法西斯、黑社会势力、财政赤字……”,“红龙red dragon在基督教传说中最初也是最大的恶魔”。那么,为什么1953年3月英国女王批准威尔士继续使用红龙为王室徽章,并增添“红龙鼓舞我们行动”的文字环绕在红龙图案周围?为什么1959年2月女王又下令准予在政府建筑上悬挂有绿白两色背景的红龙旗?今年12月英国工党议员提出在英国国旗上添加“威尔士龙”后,负责文化事务的国务大臣玛格丽特・霍奇立即回应说卢卡斯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因为“国旗应该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多样性,鼓舞人民为国旗感到骄傲”。这又是为什么?难道英国女王和政府官员都没读过《圣经》,不懂得红龙是“大恶魔”?
只有一个不需要烦琐论证的答案,那就是我们的一些龙专家揣摩错了。错在哪里?至少是因为跟图腾太较真而钻进了牛角尖。
图腾多与动物相关,是一个民族、种族或群体的精神象征,如龙图腾,熊图腾,狼图腾,鹰图腾等。图腾的含义由拥有者来界定,在历史的演进中图腾动物的形象已被高度神化、净化、美化,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视觉符号。图腾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再神秘,更被关注的或许是它的美学符号功用。人们不会去细究远古传说的真伪和图腾动物的生理特性,不会认为以狼为图腾的民族就残忍狡诈,正如同不会认为属猪的人都是胖子一样。
在古代,冒犯图腾灵物也许曾是“杀无赦”的大罪,但现代人对图腾的态度就宽松洒脱得多。近日英国媒体报道,经过一周的网上投票,以最高票数(55%)当选的英国国旗新图案是米字旗背景下一条戴着墨镜的火焰龙。恐怕没有人会因此而认为英国在自毁国家形象,人们倒是体会了英国人无所不在的幽默。美国漫画家把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画成固执笨拙的驴和愚蠢保守的象,这两个党不仅没有强烈抗议,而且干脆把驴和象当作了自己的图腾――时髦的说法是“吉祥物”。
对龙文化的热烈讨论是出于对中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关心,这当然是好事,但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形象取决于她的实力、行为、文化、历史、领导人、公民等诸多因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国家形象主要是对实际的反映,不是可以靠“设计”和“构建”来随意改变的。试图凭借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来提升国家形象恐怕只会适得其反,莫如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检点行为,加强修养,提高我们总体的公民素质。
我个人十分喜爱龙图腾,完全赞成发扬中华龙文化,但我不赞成将龙的英译改为loong,理由有三。第一,这个改动出于对龙图腾的狭隘理解,实在没有必要。有人把这种神经过敏的行为称作“文化洁癖”,我看有道理。如果发展成心理疾病,就该看医生了。
第二,语言的主要功用是方便沟通,把大家熟知的常用词dragon改为long或loong,是给跨文化交流设置人为的障碍。正如毛泽东批评延安的一幅标语把工人的“工”字第二笔拐了两个弯,“人”字的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标语的人大概“发誓不要老百姓看”。生造loong的人大概也是“发誓不要外国人懂”。至于有专家提议将dragon的汉译改为“獗根”、“拽根”或“劫根”,这是在“逗你玩”吧?
第三,凡是出于一时功利而发明的这类“人造语言”似乎都不能长久。武则天时代有马屁文人郑重建议将“�”字当中似武而非武的“或”改为“武”,武女皇恩准,通令全国改字。但不久有人质疑说那等于将“武”囚禁起来,于是又改为一个奇怪的�。可现在谁还用这个字?
这次为龙改英译名的“运动”使人联想到“文革”以“破四旧”名义兴起的改名风潮。长安街改东方红大街,东交民巷改反帝路,清华附中改红卫兵战校,协和医院改反帝医院,瑞蚨祥绸布店改立新绸布店,连北京大学门口的牌匾都换成了“新北大”。改名的时候根据的都是响当当的大道理,现在呢?地名店名绝大多数都改了回来。原因之一是,这些常用名词的更改给大家带来太多不便;原因之二是,狂热的时代过去了。违背语言沟通规律,为谋一时的功利而生造的词语最终会被历史淘汰,成为笑谈。
2007年的虎事件和龙事件都起于堂而皇之的名义,都引起了轰动,然而事情的结局恐怕都不会令事件的发起者满意。由此看来,两个事件貌似不相干,却也有共同点,所以本文标题是“去年闹虎又闹龙”。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信息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
责编:谭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