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乐思想

孔子思想中的“禮”

——以《論語》爲例

內容提要:都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實“禮”這個概念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早年即以“知禮”出名。可以說“禮”的概念貫穿了孔子的整個思想,在他思想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禮”的痕跡。本文將以《論語》爲主要研究對象,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的概念。

關鍵字: 孔子 論語 禮 樂 仁 禮治 禮樂教化

孔子在“禮”方面主張恢復周禮,“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我從周。”(《論語·八佾》)在本文中我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孔子思想中“禮”的含義:首先,就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禮儀、規矩。其次,這個“禮”是一種指導人們修養的内在精神。最後,我認爲“禮”還是一種有效的社會規範。除此之外,我還想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樂”的關係,以及禮樂教化的作用。

在《論語》中孔子也談到了許多關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禮儀的規定。這些規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覲見君王、主持祭祀,孔子都有提及。

比如,孔子認爲有的顔色的衣服是不應該隨便穿的:“紅紫不以爲褻服。”(《論語·鄉黨》)又說:“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雖然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但是因爲他們是古時候的吉服,所以參加葬禮不能穿。

不但穿什麽衣服是符合禮的孔子要管,吃什麽東西,怎麽吃東西孔子也要管是不是符合禮。“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論語·鄉黨》)不但和君主吃東西要這樣,自己在家吃飯也要守禮。“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吃個東西都要有如此多的規矩,就難怪孔子會“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八成也是因爲講究太多禮儀,而沒什麽功夫和胃口去吃飯了吧!

連穿衣服,吃飯這種日常小事都有如此多的要求,孔子對於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求自然就更多了。“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論語·鄉黨》)見了君主就一定要做出一副對君主尊敬無比的樣子。就連自己生病在床,要使君主來看望自己也不能不遵守禮儀。“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論語·鄉黨》)這也無怪乎孔子會發出“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論語·八佾》)的感慨。要誰真的天天這樣做,肯定也會被人罵做作。

不但普通人他要管,連君主和君主自己老婆夫妻間怎麽説話,孔子也要管。“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論語·季氏》)

從上面的那些片段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形式上的禮的研究,但這並不是我想要討論的重點。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是看看禮的另外兩個方面的含義。

孔子認爲“禮”不僅僅只是禮儀形式,更重要的是儀式后所蘊含的“禮”的精神。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爲什麽孔子不欲觀褅禮,是因爲主祭之人沒有誠意,只是敷衍了事,這是不合于禮的精神的。外表儀式上看起來雖然沒什麽問題,但實質已完全不同,孔子看不下去才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因此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如果沒有誠意只是爲了滿足形式,祭祀之事都找他人代替,這祭了跟沒祭有什麽差別呢?“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林放問孔子什麽是“禮”的根本,孔子認爲這個問題太大了,所以並沒有直接回答林放的問題。只是說雖然在喪禮上不講禮節與不哀痛都是不符合禮的要求,但與其禮節做足了可是並不哀痛,還不如忽視了禮節但是真正哀痛。從這裡也可看出孔子還是認爲“禮”的内在精神才是“禮”之本。那麽是否可以只要禮的内在的精神卻忽略掉形式呢?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認爲祭祀用羊太浪費了,被祭的祖先又不會真的吃,是不是可以去掉羊來節省一些費用。要是按之前我們談到的説法,只要祭祀的心誠的話,其實去掉羊似乎也可以。可是孔子這裡卻不同意去掉羊。他認爲當時的人已經在内心沒有什麽禮的概念了,所以這個羊就是禮的一個象徵,要是連它都去掉了,禮就更難以維繫了。所以,孔子雖然強調的是禮的内容,但同樣也重視禮的形式。只有形式和内容兼備,才是真正完整的“禮”。

那麽這種禮的内在精神究竟是什麽呢?我認爲也許是“仁”。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從孔子對於禮與仁的關係的論述中可以窺見一二。

我們都知道孔子對於人的修養方面的要求就是成爲君子。而要成爲君子,我們從小都知道就是要達到仁。但是,仔細得看看《論語》我們會發現,僅僅只達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眼中是還不足以稱之爲“君子”的。君子達到“仁”之後還必須達到的就是“禮”。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孔子的思想中,其實“仁”就好比“質”,“禮”就好比“文”。要是只有“仁”而沒有“禮”就難免顯得粗野,要是“禮”過多,卻沒有“仁”作爲基礎,也難免陷於虛浮。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裡也可見孔子認爲禮是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先仁而後禮。如果一個人不“仁”,“禮”和“樂”對他來講又有什麽用呢?但是一個人要是達到了仁,卻沒有禮也是不行的。“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衞靈公》)除此之外,孔子還曾過說人的根本在於孝悌之道,“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而孔子也曾經用禮來解釋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仁的根本在於孝,而孝的根本又在於禮。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復禮爲仁”的論斷:“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顏淵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就是仁。爲什麽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仁了呢?就像我們上面所講的那樣,仁和禮是密不可分的,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禮是對仁的完善。也可以這樣說,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而禮就是體現仁的方法和形式。禮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仁的概念,所以只要能達到禮,自然而然也就能領會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禮”也是一種超越行政法律類似于倫理道德的社會規範的存在。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作爲君子,不僅應該博學,同樣也應該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爲,只有這樣才可以算是不偏離正道。可見在孔子那裏禮是具有一定約束性,可以用來約束人行爲的。

孔子認爲最理想的社會狀態應該是“禮治”的社會。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爲政》)通過政令刑法來管理人民,只會使民眾有所畏懼,爲免於刑法而不去做犯法的事,但不會對不好的行爲產生羞恥心。這樣只是使人民不敢做壞事,而非不想做壞事。這是因爲法治是強制性的,依靠權力強制執行。人民服從法制必然是被迫的。而禮治則不同,禮治不靠權力,而是靠民衆自發地遵行。所以他不像法治那樣難以控制,不會過於鬆弛就難以維持穩定,而過於強大又難免造成嚴刑峻法和專制獨裁。法治是政治性的,而禮治則是社會性的。政治的基礎在於社會,只有在社會之上才能產生政治。所以只要禮治能維持這個基礎不坏,哪怕政治上出現一時的混亂,也不會動搖到一個國家的根本。反之,禮樂崩坏,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這時候再想要挽救就會十分困難。所以作爲執政者,不能僅僅把眼光局限于政治,更要著力于禮樂教化,才能使政治基礎穩固,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以孔子認爲要從根本上維持國家的安定還要靠推行禮,使人人都能遵從禮,對做壞事感到羞恥就不會有人想做壞事,國家自然就會被治理好。那麽禮是怎樣作爲社會規範來達到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社會目的的呢?

孔子認爲“禮”的實質在於能讓。“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在階級社會中雖然有上下等級之分,但如果要是能以禮治國,使人人都禮讓對方,尊敬對方,才會使雙方關係融洽,社會和諧穩定。在這種和諧的氣氛下,一切政治措施推行起來也會十分容易,國家自然就會安定。

“讓”的反面就是“爭”,爭就必然導致崇尚權力,自然會帶來社會的不穩定。而且由這種強權推行的禮,必然是不讓之禮,這種禮,在孔子看來不配稱之爲“禮”。所以孔子同樣強調“無爭”。“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作爲君子不但於人無爭,於事同樣無爭,一切都應該禮讓。就算是遇到比賽之類的競爭,也要始終保持禮貌。所以這種無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是一種君子處世的風度。即使爭也要爭得合理,合禮。

而這些“讓”和“不爭”最終都是爲了達到“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這句話雖然不是孔子說的,但是有子作爲孔子的學生,他的話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孔子的思想。有子在這裡說禮的作用就是“和”,“和”就是講求中和。要求辦事都能做到恰到好處,使各方都沒有矛盾,這樣才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維持。而讓和不爭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各方矛盾,從而達到和。

孔子常將“禮樂”並稱,談到孔子的“禮”就不能不提一下孔子的“樂”。孔子本人在音樂方面就有很高的造詣:“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如果說孔子的“禮”代表的是規範性、理性的一面,那麽“樂”則代表了藝術性、感性的一面。禮與樂之間的關係,與禮與仁之間的

關係其實是有相同之處的。只有“樂”而沒有“禮”,只有藝術性的一面而沒有規範性,難免會落入淫靡;只有“禮”而沒有“樂”,只有規範性的一面而沒有藝術性的一面,那麽將會成爲枯燥的倫理説教,難免引起民衆的反感。所以,孔子在強調“禮”的同時也注重“樂”,以期達到二者的平衡。希望能通過禮樂教化,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完善人格修養。

孔子在衆多的樂中尤其推崇韶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顏淵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衞靈公》)爲什麽孔子如此推崇《韶》呢?其實者和孔子對於“禮”的態度有緊密的聯係。上文已經很詳細地講過孔子對於“禮”不僅強調其形式,更強調“禮”的内在精神。在“樂”的方面孔子同樣是這樣要求的,而韶樂恰恰最能滿足這一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韶》在孔子眼裏是盡善盡美的表現,善的是它的内容,美的是它的形式。作爲聖王之樂的《韶》在美的形式下蘊含了本質上善的精神。由此可知,孔子對禮和樂的要求都不僅是形式上的,而是重視禮樂精神對人民的感化作用。所以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不僅僅是玉帛,樂不僅僅是鐘鼓,禮樂真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外表形式,而更在其内在的精神。而這種内在精神也就是上文說過的“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作爲外在形式的禮樂,必須以内在精神的仁爲基礎。可以說仁是禮樂的根本,是禮樂的核心,也是踐行禮樂的前提。

既然禮樂具有仁的内涵,其作用自然不能小覷。孔子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由此可見,孔子是將學習“樂”看作人格修養的最後一步。“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論語·憲問》)要成爲一個“成人”,也就是人世間的全才,有了智、不欲、勇、藝這四樣還不夠,還必須“文之以禮樂”才能勉強算得上是“成人”。“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恭、慎、勇、直在孔子看來都是美德,但是這些美德要是缺少了禮就會不完美,變得有缺陷。所以,孔子認爲要使人的人格修養完善,就必須對其進行禮與樂的教育。

禮樂教化的作用不僅僅只體現在個人修養上,孔子認爲推行禮樂教化對於政治局面的穩定也有很好的效果。“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禮樂制度不建立起來,連刑罰就會不合理,老百姓就會不知道該怎樣做。那麽反過來,“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統治者要是講求禮樂的話,就不會有老百姓不尊重他。“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統治者要是講求禮樂的話,老百姓就會聽話。禮樂教化的治世功能在這裡是孔子說的是再明白不過了。

綜上所述,禮與樂是孔子學説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範疇。它們不僅體現了孔子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的理想,也體現了孔子所認爲達到這種理想境界的方法。

參考書目:

1.《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論語別裁》,南怀瑾,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論語譯註》,楊伯峻,北京:中華書局,1980

孔子思想中的“禮”

——以《論語》爲例

內容提要:都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實“禮”這個概念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早年即以“知禮”出名。可以說“禮”的概念貫穿了孔子的整個思想,在他思想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禮”的痕跡。本文將以《論語》爲主要研究對象,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的概念。

關鍵字: 孔子 論語 禮 樂 仁 禮治 禮樂教化

孔子在“禮”方面主張恢復周禮,“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我從周。”(《論語·八佾》)在本文中我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孔子思想中“禮”的含義:首先,就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禮儀、規矩。其次,這個“禮”是一種指導人們修養的内在精神。最後,我認爲“禮”還是一種有效的社會規範。除此之外,我還想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樂”的關係,以及禮樂教化的作用。

在《論語》中孔子也談到了許多關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禮儀的規定。這些規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覲見君王、主持祭祀,孔子都有提及。

比如,孔子認爲有的顔色的衣服是不應該隨便穿的:“紅紫不以爲褻服。”(《論語·鄉黨》)又說:“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雖然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但是因爲他們是古時候的吉服,所以參加葬禮不能穿。

不但穿什麽衣服是符合禮的孔子要管,吃什麽東西,怎麽吃東西孔子也要管是不是符合禮。“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論語·鄉黨》)不但和君主吃東西要這樣,自己在家吃飯也要守禮。“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吃個東西都要有如此多的規矩,就難怪孔子會“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八成也是因爲講究太多禮儀,而沒什麽功夫和胃口去吃飯了吧!

連穿衣服,吃飯這種日常小事都有如此多的要求,孔子對於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求自然就更多了。“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論語·鄉黨》)見了君主就一定要做出一副對君主尊敬無比的樣子。就連自己生病在床,要使君主來看望自己也不能不遵守禮儀。“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論語·鄉黨》)這也無怪乎孔子會發出“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論語·八佾》)的感慨。要誰真的天天這樣做,肯定也會被人罵做作。

不但普通人他要管,連君主和君主自己老婆夫妻間怎麽説話,孔子也要管。“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論語·季氏》)

從上面的那些片段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形式上的禮的研究,但這並不是我想要討論的重點。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是看看禮的另外兩個方面的含義。

孔子認爲“禮”不僅僅只是禮儀形式,更重要的是儀式后所蘊含的“禮”的精神。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爲什麽孔子不欲觀褅禮,是因爲主祭之人沒有誠意,只是敷衍了事,這是不合于禮的精神的。外表儀式上看起來雖然沒什麽問題,但實質已完全不同,孔子看不下去才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因此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如果沒有誠意只是爲了滿足形式,祭祀之事都找他人代替,這祭了跟沒祭有什麽差別呢?“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林放問孔子什麽是“禮”的根本,孔子認爲這個問題太大了,所以並沒有直接回答林放的問題。只是說雖然在喪禮上不講禮節與不哀痛都是不符合禮的要求,但與其禮節做足了可是並不哀痛,還不如忽視了禮節但是真正哀痛。從這裡也可看出孔子還是認爲“禮”的内在精神才是“禮”之本。那麽是否可以只要禮的内在的精神卻忽略掉形式呢?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認爲祭祀用羊太浪費了,被祭的祖先又不會真的吃,是不是可以去掉羊來節省一些費用。要是按之前我們談到的説法,只要祭祀的心誠的話,其實去掉羊似乎也可以。可是孔子這裡卻不同意去掉羊。他認爲當時的人已經在内心沒有什麽禮的概念了,所以這個羊就是禮的一個象徵,要是連它都去掉了,禮就更難以維繫了。所以,孔子雖然強調的是禮的内容,但同樣也重視禮的形式。只有形式和内容兼備,才是真正完整的“禮”。

那麽這種禮的内在精神究竟是什麽呢?我認爲也許是“仁”。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從孔子對於禮與仁的關係的論述中可以窺見一二。

我們都知道孔子對於人的修養方面的要求就是成爲君子。而要成爲君子,我們從小都知道就是要達到仁。但是,仔細得看看《論語》我們會發現,僅僅只達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眼中是還不足以稱之爲“君子”的。君子達到“仁”之後還必須達到的就是“禮”。孔子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孔子的思想中,其實“仁”就好比“質”,“禮”就好比“文”。要是只有“仁”而沒有“禮”就難免顯得粗野,要是“禮”過多,卻沒有“仁”作爲基礎,也難免陷於虛浮。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裡也可見孔子認爲禮是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先仁而後禮。如果一個人不“仁”,“禮”和“樂”對他來講又有什麽用呢?但是一個人要是達到了仁,卻沒有禮也是不行的。“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衞靈公》)除此之外,孔子還曾過說人的根本在於孝悌之道,“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而孔子也曾經用禮來解釋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仁的根本在於孝,而孝的根本又在於禮。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復禮爲仁”的論斷:“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顏淵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就是仁。爲什麽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仁了呢?就像我們上面所講的那樣,仁和禮是密不可分的,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禮是對仁的完善。也可以這樣說,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而禮就是體現仁的方法和形式。禮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仁的概念,所以只要能達到禮,自然而然也就能領會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禮”也是一種超越行政法律類似于倫理道德的社會規範的存在。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作爲君子,不僅應該博學,同樣也應該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爲,只有這樣才可以算是不偏離正道。可見在孔子那裏禮是具有一定約束性,可以用來約束人行爲的。

孔子認爲最理想的社會狀態應該是“禮治”的社會。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爲政》)通過政令刑法來管理人民,只會使民眾有所畏懼,爲免於刑法而不去做犯法的事,但不會對不好的行爲產生羞恥心。這樣只是使人民不敢做壞事,而非不想做壞事。這是因爲法治是強制性的,依靠權力強制執行。人民服從法制必然是被迫的。而禮治則不同,禮治不靠權力,而是靠民衆自發地遵行。所以他不像法治那樣難以控制,不會過於鬆弛就難以維持穩定,而過於強大又難免造成嚴刑峻法和專制獨裁。法治是政治性的,而禮治則是社會性的。政治的基礎在於社會,只有在社會之上才能產生政治。所以只要禮治能維持這個基礎不坏,哪怕政治上出現一時的混亂,也不會動搖到一個國家的根本。反之,禮樂崩坏,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這時候再想要挽救就會十分困難。所以作爲執政者,不能僅僅把眼光局限于政治,更要著力于禮樂教化,才能使政治基礎穩固,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以孔子認爲要從根本上維持國家的安定還要靠推行禮,使人人都能遵從禮,對做壞事感到羞恥就不會有人想做壞事,國家自然就會被治理好。那麽禮是怎樣作爲社會規範來達到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社會目的的呢?

孔子認爲“禮”的實質在於能讓。“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在階級社會中雖然有上下等級之分,但如果要是能以禮治國,使人人都禮讓對方,尊敬對方,才會使雙方關係融洽,社會和諧穩定。在這種和諧的氣氛下,一切政治措施推行起來也會十分容易,國家自然就會安定。

“讓”的反面就是“爭”,爭就必然導致崇尚權力,自然會帶來社會的不穩定。而且由這種強權推行的禮,必然是不讓之禮,這種禮,在孔子看來不配稱之爲“禮”。所以孔子同樣強調“無爭”。“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作爲君子不但於人無爭,於事同樣無爭,一切都應該禮讓。就算是遇到比賽之類的競爭,也要始終保持禮貌。所以這種無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是一種君子處世的風度。即使爭也要爭得合理,合禮。

而這些“讓”和“不爭”最終都是爲了達到“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這句話雖然不是孔子說的,但是有子作爲孔子的學生,他的話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孔子的思想。有子在這裡說禮的作用就是“和”,“和”就是講求中和。要求辦事都能做到恰到好處,使各方都沒有矛盾,這樣才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維持。而讓和不爭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各方矛盾,從而達到和。

孔子常將“禮樂”並稱,談到孔子的“禮”就不能不提一下孔子的“樂”。孔子本人在音樂方面就有很高的造詣:“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如果說孔子的“禮”代表的是規範性、理性的一面,那麽“樂”則代表了藝術性、感性的一面。禮與樂之間的關係,與禮與仁之間的

關係其實是有相同之處的。只有“樂”而沒有“禮”,只有藝術性的一面而沒有規範性,難免會落入淫靡;只有“禮”而沒有“樂”,只有規範性的一面而沒有藝術性的一面,那麽將會成爲枯燥的倫理説教,難免引起民衆的反感。所以,孔子在強調“禮”的同時也注重“樂”,以期達到二者的平衡。希望能通過禮樂教化,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完善人格修養。

孔子在衆多的樂中尤其推崇韶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顏淵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衞靈公》)爲什麽孔子如此推崇《韶》呢?其實者和孔子對於“禮”的態度有緊密的聯係。上文已經很詳細地講過孔子對於“禮”不僅強調其形式,更強調“禮”的内在精神。在“樂”的方面孔子同樣是這樣要求的,而韶樂恰恰最能滿足這一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韶》在孔子眼裏是盡善盡美的表現,善的是它的内容,美的是它的形式。作爲聖王之樂的《韶》在美的形式下蘊含了本質上善的精神。由此可知,孔子對禮和樂的要求都不僅是形式上的,而是重視禮樂精神對人民的感化作用。所以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不僅僅是玉帛,樂不僅僅是鐘鼓,禮樂真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外表形式,而更在其内在的精神。而這種内在精神也就是上文說過的“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作爲外在形式的禮樂,必須以内在精神的仁爲基礎。可以說仁是禮樂的根本,是禮樂的核心,也是踐行禮樂的前提。

既然禮樂具有仁的内涵,其作用自然不能小覷。孔子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由此可見,孔子是將學習“樂”看作人格修養的最後一步。“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論語·憲問》)要成爲一個“成人”,也就是人世間的全才,有了智、不欲、勇、藝這四樣還不夠,還必須“文之以禮樂”才能勉強算得上是“成人”。“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恭、慎、勇、直在孔子看來都是美德,但是這些美德要是缺少了禮就會不完美,變得有缺陷。所以,孔子認爲要使人的人格修養完善,就必須對其進行禮與樂的教育。

禮樂教化的作用不僅僅只體現在個人修養上,孔子認爲推行禮樂教化對於政治局面的穩定也有很好的效果。“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禮樂制度不建立起來,連刑罰就會不合理,老百姓就會不知道該怎樣做。那麽反過來,“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統治者要是講求禮樂的話,就不會有老百姓不尊重他。“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統治者要是講求禮樂的話,老百姓就會聽話。禮樂教化的治世功能在這裡是孔子說的是再明白不過了。

綜上所述,禮與樂是孔子學説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範疇。它們不僅體現了孔子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的理想,也體現了孔子所認爲達到這種理想境界的方法。

參考書目:

1.《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論語別裁》,南怀瑾,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論語譯註》,楊伯峻,北京:中華書局,1980


相关文章

  • 春秋弭兵与礼乐文化的昌明和自省
  • 春秋无义战,却因为战争写下了春秋:春秋有弭兵,也因为弭兵写出了礼乐.春秋弭兵是礼乐文化的昌明与自省,可以说,战事写的是历史的春秋,弭兵写的是文化的流转. 一.生命的追问:礼乐背景下的弭兵大会 春秋末期上演的是多年的战乱,可是春秋战乱中出现过 ...查看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鲜明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 ...查看


  • [论语]说乐_孔子
  • <论语>说乐_孔子 时间:2011-05-25 07:23:07 孔子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包括"乐"的思想.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乐与礼. 关 ...查看


  • 孔子与儒家讲稿.
  • 孔子与儒家 一.西周时代 按照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的记载,周王朝始祖姬弃和夏王朝的始祖大禹.商王朝的始祖子契一样都是尧舜时代的大臣,后来几经周折,到了第十三代古公亶父始定居于岐山,而周族也在此时开始变得强大,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 ...查看


  • "沂水春风"是"礼乐仁和"理想社会的缩影
  • 沂水春风"典故出自孔子与四位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一次对话.孔子各问其志,前三者的回答基本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孔子感觉不尽心意.曾皙用"浴沂.归咏"等恬淡景致描绘出一幅"沂水春风"般雍 ...查看


  • 大同.小康与礼乐生活的开启
  • 大同.小康与礼乐生活的开启 陈赟 "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值得重视的概念,从近代的大同理想(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到今日的小康社会的积极营建,都可看到这两个概念参与了 ...查看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小编带你探寻这背后的故事(一)
  • 史册,尘封记忆,骂名却比刀剑锋利! 旧事,江河远去,谁能为洛城多说几句? 入周问礼 今天小编带大家去个地方,这地方就藏于市井,有很多老洛阳人都知道这地方买牛羊肉最正宗. 就在这座桥边,瀍河区东关大街. 瀍水潺潺,流不尽千年风流,石桥座座,诉 ...查看


  • 关于孔子的家世及出身
  • 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钱穆讲过精辟的话,指出: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 ...查看


  • 音乐美学提出者
  • 音乐美学提出者:鲍姆嘉通 影响较大:汉斯立克 <论音乐的美> 音乐美学概念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 荀子 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墨子 音乐思想集中于<非乐>,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 ...查看


  • "三十而立"商兑
  • 摘要:以往对孔子"三十而立"的疏解主要有三种: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其共同的问题是遮蔽了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早期发展演进的变革性意义,特别是与之相应的心路历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不自觉中一直沿袭了汉代形成的主要将孔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