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向此中探秘册,芸香开处拟龙楼
嶽麓书院御書樓
御书楼位于
岳麓书院中轴线的末端
是一栋仿南宋的木质楼结构
也是书院最高的一栋建筑
三层高的小楼
歇山顶,雕龙瘠,
青瓦白墙,万卷经藏
古之浮沉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间仍在延续办学的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何以办学千载?书院教授邓洪波先生就曾说过,只要有书香在,有读书人在,书院就不会消失。或许这就是答案。
书院的兴盛发展与书本典籍是分不开的,而藏书也与讲学、祭祀并称为书院三大职能。如今,在岳麓书院被赋予了藏书这一使命的就是御书楼。
御书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长沙府岳麓志》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丁思孔率僚属捐资重建岳麓书院,招生肄业,并上疏请为书院御书赐额,颁给讲义诸书。康熙二十五年,奉旨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及御纂日讲经义及经史诸书给岳麓书院。康熙二十六年,御书“学达性天”匾额悬于讲堂,御赐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十六种,则建御书楼藏之。这就是御书楼的缘起,为藏康熙皇帝所御赐书籍而建,故以此为名。
御书楼建于康熙年间,然而岳麓书院书楼的历史却不仅仅止步于此。御书楼的前身是元明时期的尊经阁,再往前追溯,则是北宋咸平年间的书楼。
咸平二年(999),新兴的岳麓书院刚建立二十余载,潭州知州李允则便在岳麓书院首建书楼,书院于是形成以讲学、藏书、祭祀、学田为主的四大基本规制。咸平四年,宋真宗诏赐国子监经籍。这完全扭转了书院创始者朱洞离任后“诸生逃散,六籍散亡,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冷清局面。大中祥符八年(1015),周式任山长,蒙真宗召见,真宗再次赐予书楼宫廷藏书,并且亲笔题写“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
而后,德祐二年(1276),元右丞相阿里海牙兵破潭州,书院毁于兵,书楼一同被毁。延祐元年(1314),刘安仁与潘必大重建书院,修尊经阁,以代书楼。元末,书院再遭兵燹,尊经阁被毁。
明弘治十一年(1498),长沙府同知杨茂元修复书院,建尊经阁藏书,规模宏大,明代文人梁恒就曾赋诗曰:“经书万卷其中藏,充函金薤垂琳琅。风云惯护平时气,奎璧常腾午夜光。”明末,尊经阁再次毁于战火。
从书楼到尊经阁,从北宋到明末,书院藏书之楼多遭兵毁,屡毁屡建。同样,康熙年间修建的御书楼也历经劫难。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军攻长沙,书院遭毁,藏书多成灰烬,次年,院长丁善庆率众修复御书楼、文庙、文昌阁、讲堂、斋舍等,并倡导官绅市民捐置图书。
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在1938年的长沙会战中,战火延及书院,御书楼、文庙、斋舍、二门等均被日军飞机炸毁。建国后,岳麓书院开始全面修复,御书楼也于80年代在原址重建,匾额上“御书楼”三字集朱熹笔迹而成。
今之风华
现在的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内部资料室,仍旧发挥着藏书的功能,以供书院师生所使用。
三层楼的建筑,加上地下室一层,御书楼总共四层。藏书量不算多,加上古籍,有6万余册,量小却很精致实用。
地下一层是古籍收藏室,藏有2万多册线装古籍,一楼藏有《湖湘文库》丛书,二楼藏有《续修四库全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丛书,三楼藏有《四部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与类书。
御书楼藏书
古籍收藏室
地下一层是古籍收藏室,藏有2万多册线装古籍,珍贵的元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便发现于此,现存15册,存卷相对完整,来源清晰,已列入《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收藏室
一楼阅览室
一楼藏有《湖湘文库》丛书,进门右侧设有报刊阅览室,呈放有《历史研究》、《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等学术期刊和各种报纸、杂志。
一楼阅览室
力群书屋
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曾将其万余册个人藏书捐赠给岳麓书院,这些图书现藏于御书楼二楼,专室保藏。
力群书屋
二楼阅览室
二楼藏有《续修四库全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丛书,三楼藏有《四部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与类书。
二楼阅览室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丛书,御书楼二楼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一套1500册,三楼藏有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套1500册,此外,屈子祠古籍所还藏有文澜阁《四库全书》一套1559册。乾隆年间的所修《四库全书》藏于七阁,所谓“北四阁南三阁”,现存四阁《四库全书》已影印出版了三阁,岳麓书院皆有收藏。
文津阁四库全书
不仅如此,御书楼还藏有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政治制度史、版本目录学、书院史等历史学科以及哲学、考古学科的专业书籍。
御书楼藏书
御书楼自古便有捐书的历史,《岳麓书院志》中还记有清代《岳麓书院捐书详议条款》,建国以后的御书楼依旧如此。邓力群先生曾一人捐书万余册,御书楼二楼便辟有“力群书屋”专室收藏。除此以外,李泽厚先生也赠与大量书籍,李铁映先生甚至将自己家中藏书捐赠给了岳麓书院。
李学勤先生赠书
李铁映先生赠书
李泽厚先生赠书
可以说,岳麓书院的荣光与藏书相伴始终。遥想康熙年间御书楼修建盛况,巡抚丁思孔曾率僚属以《四月十六日恭纪》为题作诗唱和,以纪其盛。长沙府学教授张维霖就作诗赞道:“宸章遥下麓峰头,万众嵩呼涌碧流。道重朱张新栋宇,书传虞夏刻螭虬。金题日灿千秋丽,玉躞云笼五色浮。好向此中探秘册,芸香开处拟龙楼。”
那么,
在御书楼看书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他们如是说......
陈彦敏:走过狭窄黑暗的楼梯,阴森袭来,偶有游客喧哗,归于安寂。翻阅从未有人造访的古籍,欲知人论世。渐觉寒意,窗外乌鸦哀鸣,遂返。
陈君君:我一直认为御书楼是书院最为神圣而“亲民”的地方,但更像一位学识浩瀚广博的圣者,每天悠然地等待学子去与它交流。安静的氛围与古老的书香,很容易便让人忘记外面的世界而沉浸其中,享受与这位圣者互动的快感。
刘楚莹:从大一的仓皇入门到大四的娴熟自如,御书楼见证了我一步一步走进历史学的路程。除开站在书架前找书的某种满足感,这四年来借到想看的书时那种喜悦更是妙不可言^ ^看书的场所很多,但惟有这本身极具韵味的御书楼最让我有置身历史的感觉。
王景逸:最直面的感觉就是,哇好丰富的藏书啊,御书楼御书楼,听名字有一种好像在皇帝的书屋的感觉。真正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藏书很全面,有一些我以为绝对找不到绝版的书籍都可以获得,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在御书楼看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非常的安静,值得深思。我一直认为古书具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徜徉在其中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的升华。另外,在游人们羡慕的眼光中进入游客止步的地方真的好爽啊哈哈哈。
刘梦:御书楼,于书院中轴线的末端最高处,为书院唯一一座三层楼阁建筑,它在书院备受尊崇的地位略见一二。庭院深深,一道门,两处景,几层台阶,稀疏书页翻转声。低屋檐,高书墙,窗后学子影。这么一种难道之景,并非易得而见之。有幸!
王夏依恋:“楼中无岁月,指间有春秋。”从两旁满架的书堆里抬头,看见檐前明了又暗的天色,便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御书楼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把奔跑喧嚣的光影隔在一墙之外,一墙之内又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读书读到疲乏,和小伙伴支起下巴伏上栏杆,对着楼下的苍苔绿枝发呆冥想,初夏雨帘,冬日晴窗,赏读之景,莫过于此了。
谢文奕:每次去御书楼都没有什么人,管理员阿姨在楼下,我在楼上。明明没有禁止喧哗的标志,也不会有谁被打扰,却不自觉悄咪咪地行动。一切的声音在这里都显得格外过分,地板的吱呀声、挪椅子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甚至呼吸声都会被放大。习惯了明亮宽阔的现代图书馆,乍然来到御书楼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的书香。穿过许许多多只能容一人过身的木质书柜,来到窗铺着老红色丝绒的木桌前,外面的光撒进来,照在米白的纱帘上,照在书上。我看着甲骨,思绪在殷商,一转头,越过战国秦汉的简牍,看到了另一头书桌旁的你,隐约有导游的声音传来:“御书楼始建于宋代...…”窗外只有破败的雕栏、树和天。
来源 | 岳麓书院
好向此中探秘册,芸香开处拟龙楼
嶽麓书院御書樓
御书楼位于
岳麓书院中轴线的末端
是一栋仿南宋的木质楼结构
也是书院最高的一栋建筑
三层高的小楼
歇山顶,雕龙瘠,
青瓦白墙,万卷经藏
古之浮沉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间仍在延续办学的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何以办学千载?书院教授邓洪波先生就曾说过,只要有书香在,有读书人在,书院就不会消失。或许这就是答案。
书院的兴盛发展与书本典籍是分不开的,而藏书也与讲学、祭祀并称为书院三大职能。如今,在岳麓书院被赋予了藏书这一使命的就是御书楼。
御书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长沙府岳麓志》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丁思孔率僚属捐资重建岳麓书院,招生肄业,并上疏请为书院御书赐额,颁给讲义诸书。康熙二十五年,奉旨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及御纂日讲经义及经史诸书给岳麓书院。康熙二十六年,御书“学达性天”匾额悬于讲堂,御赐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十六种,则建御书楼藏之。这就是御书楼的缘起,为藏康熙皇帝所御赐书籍而建,故以此为名。
御书楼建于康熙年间,然而岳麓书院书楼的历史却不仅仅止步于此。御书楼的前身是元明时期的尊经阁,再往前追溯,则是北宋咸平年间的书楼。
咸平二年(999),新兴的岳麓书院刚建立二十余载,潭州知州李允则便在岳麓书院首建书楼,书院于是形成以讲学、藏书、祭祀、学田为主的四大基本规制。咸平四年,宋真宗诏赐国子监经籍。这完全扭转了书院创始者朱洞离任后“诸生逃散,六籍散亡,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冷清局面。大中祥符八年(1015),周式任山长,蒙真宗召见,真宗再次赐予书楼宫廷藏书,并且亲笔题写“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
而后,德祐二年(1276),元右丞相阿里海牙兵破潭州,书院毁于兵,书楼一同被毁。延祐元年(1314),刘安仁与潘必大重建书院,修尊经阁,以代书楼。元末,书院再遭兵燹,尊经阁被毁。
明弘治十一年(1498),长沙府同知杨茂元修复书院,建尊经阁藏书,规模宏大,明代文人梁恒就曾赋诗曰:“经书万卷其中藏,充函金薤垂琳琅。风云惯护平时气,奎璧常腾午夜光。”明末,尊经阁再次毁于战火。
从书楼到尊经阁,从北宋到明末,书院藏书之楼多遭兵毁,屡毁屡建。同样,康熙年间修建的御书楼也历经劫难。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军攻长沙,书院遭毁,藏书多成灰烬,次年,院长丁善庆率众修复御书楼、文庙、文昌阁、讲堂、斋舍等,并倡导官绅市民捐置图书。
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在1938年的长沙会战中,战火延及书院,御书楼、文庙、斋舍、二门等均被日军飞机炸毁。建国后,岳麓书院开始全面修复,御书楼也于80年代在原址重建,匾额上“御书楼”三字集朱熹笔迹而成。
今之风华
现在的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内部资料室,仍旧发挥着藏书的功能,以供书院师生所使用。
三层楼的建筑,加上地下室一层,御书楼总共四层。藏书量不算多,加上古籍,有6万余册,量小却很精致实用。
地下一层是古籍收藏室,藏有2万多册线装古籍,一楼藏有《湖湘文库》丛书,二楼藏有《续修四库全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丛书,三楼藏有《四部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与类书。
御书楼藏书
古籍收藏室
地下一层是古籍收藏室,藏有2万多册线装古籍,珍贵的元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便发现于此,现存15册,存卷相对完整,来源清晰,已列入《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收藏室
一楼阅览室
一楼藏有《湖湘文库》丛书,进门右侧设有报刊阅览室,呈放有《历史研究》、《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等学术期刊和各种报纸、杂志。
一楼阅览室
力群书屋
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曾将其万余册个人藏书捐赠给岳麓书院,这些图书现藏于御书楼二楼,专室保藏。
力群书屋
二楼阅览室
二楼藏有《续修四库全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丛书,三楼藏有《四部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与类书。
二楼阅览室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丛书,御书楼二楼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一套1500册,三楼藏有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套1500册,此外,屈子祠古籍所还藏有文澜阁《四库全书》一套1559册。乾隆年间的所修《四库全书》藏于七阁,所谓“北四阁南三阁”,现存四阁《四库全书》已影印出版了三阁,岳麓书院皆有收藏。
文津阁四库全书
不仅如此,御书楼还藏有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政治制度史、版本目录学、书院史等历史学科以及哲学、考古学科的专业书籍。
御书楼藏书
御书楼自古便有捐书的历史,《岳麓书院志》中还记有清代《岳麓书院捐书详议条款》,建国以后的御书楼依旧如此。邓力群先生曾一人捐书万余册,御书楼二楼便辟有“力群书屋”专室收藏。除此以外,李泽厚先生也赠与大量书籍,李铁映先生甚至将自己家中藏书捐赠给了岳麓书院。
李学勤先生赠书
李铁映先生赠书
李泽厚先生赠书
可以说,岳麓书院的荣光与藏书相伴始终。遥想康熙年间御书楼修建盛况,巡抚丁思孔曾率僚属以《四月十六日恭纪》为题作诗唱和,以纪其盛。长沙府学教授张维霖就作诗赞道:“宸章遥下麓峰头,万众嵩呼涌碧流。道重朱张新栋宇,书传虞夏刻螭虬。金题日灿千秋丽,玉躞云笼五色浮。好向此中探秘册,芸香开处拟龙楼。”
那么,
在御书楼看书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他们如是说......
陈彦敏:走过狭窄黑暗的楼梯,阴森袭来,偶有游客喧哗,归于安寂。翻阅从未有人造访的古籍,欲知人论世。渐觉寒意,窗外乌鸦哀鸣,遂返。
陈君君:我一直认为御书楼是书院最为神圣而“亲民”的地方,但更像一位学识浩瀚广博的圣者,每天悠然地等待学子去与它交流。安静的氛围与古老的书香,很容易便让人忘记外面的世界而沉浸其中,享受与这位圣者互动的快感。
刘楚莹:从大一的仓皇入门到大四的娴熟自如,御书楼见证了我一步一步走进历史学的路程。除开站在书架前找书的某种满足感,这四年来借到想看的书时那种喜悦更是妙不可言^ ^看书的场所很多,但惟有这本身极具韵味的御书楼最让我有置身历史的感觉。
王景逸:最直面的感觉就是,哇好丰富的藏书啊,御书楼御书楼,听名字有一种好像在皇帝的书屋的感觉。真正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藏书很全面,有一些我以为绝对找不到绝版的书籍都可以获得,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在御书楼看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非常的安静,值得深思。我一直认为古书具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徜徉在其中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的升华。另外,在游人们羡慕的眼光中进入游客止步的地方真的好爽啊哈哈哈。
刘梦:御书楼,于书院中轴线的末端最高处,为书院唯一一座三层楼阁建筑,它在书院备受尊崇的地位略见一二。庭院深深,一道门,两处景,几层台阶,稀疏书页翻转声。低屋檐,高书墙,窗后学子影。这么一种难道之景,并非易得而见之。有幸!
王夏依恋:“楼中无岁月,指间有春秋。”从两旁满架的书堆里抬头,看见檐前明了又暗的天色,便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御书楼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把奔跑喧嚣的光影隔在一墙之外,一墙之内又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读书读到疲乏,和小伙伴支起下巴伏上栏杆,对着楼下的苍苔绿枝发呆冥想,初夏雨帘,冬日晴窗,赏读之景,莫过于此了。
谢文奕:每次去御书楼都没有什么人,管理员阿姨在楼下,我在楼上。明明没有禁止喧哗的标志,也不会有谁被打扰,却不自觉悄咪咪地行动。一切的声音在这里都显得格外过分,地板的吱呀声、挪椅子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甚至呼吸声都会被放大。习惯了明亮宽阔的现代图书馆,乍然来到御书楼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的书香。穿过许许多多只能容一人过身的木质书柜,来到窗铺着老红色丝绒的木桌前,外面的光撒进来,照在米白的纱帘上,照在书上。我看着甲骨,思绪在殷商,一转头,越过战国秦汉的简牍,看到了另一头书桌旁的你,隐约有导游的声音传来:“御书楼始建于宋代...…”窗外只有破败的雕栏、树和天。
来源 | 岳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