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韩愈(768―824),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主张、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师说》、《进学解》、《原毁》等著作中。他对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以及教学实践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韩愈;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师道;教学经验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后世大多推崇韩愈的文学创作,对他的散文评价很高,明人更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实际上,韩愈也是古代除孔子之外的,对中国教育思想最大的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师职责、师生关系、教学经验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对于教师职能、师生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无疑开创了中国教育界的先河,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教育目的,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要求的体现。生活在封建时代的韩愈,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因此,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目的,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① 。韩愈在他的教育论著《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 ②韩愈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明明德”),在他看来,只有具备较高德行的人才是人才的最基本的要素,韩愈认为,人具有了光明的德性,就能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且保持不变。在他看来,忠君、清政、兼礼法、继传统是社会对人的总体要求,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培养忠诚君主的人、培养廉洁清明的人、培养懂礼法的人,培养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人,而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治国、平天下”)。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如前文所说,韩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性三品”的基础之上的。他撰写的《原性》一文中,就详细的剖析了“性三品”,“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③其中“性”,包括仁、义、礼、智、信,即儒家的五常,是美好的,要推崇的。所有“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并不是纯恶的,但得依靠五常来加以束缚和引导。 在他看上,上品之人,可以教;中品之人,可以引导,进而教,而对于下品之人,不能用教,只能用治。而他的上品、中品、下品之人分别对应的是君子、臣子和庶民。韩愈轻视教育的作用,他的教育观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无疑是片面的。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 韩愈对教师问题的论述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阐述开创了历史的先河。这些论述基本上都体现在他的《师说》一文当中。《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其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一)、首次明确提出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儒家之道”;“授业”,教授儒家的经典著作;“解惑”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传道”是根本,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授业”是手段,“解惑”是“授业”时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论述教师的重要性,即“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肯定了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是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批评。古人都尊重师道,又何况当今之人呢?! (三)、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韩愈看来,掌握“道”是做老师的先决条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关键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掌握“道”越多越深,那么无论贵贱,无论长少,都可以成为老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深深的影响着韩愈,而《师说》的“无常师”论断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韩愈的这种思想,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包括“师与生”之间,教师既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道”,正所谓教学相长。韩愈在文章中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四、关于教学经验的论述 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培养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关于学习的经验 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学生的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刻苦勤奋学习,那么学业才能精进,反之,如果整日的嬉戏游玩,那么学业必定会被荒废。人的优良品德的形成在于苦思冥想、深思熟虑,而一味的随波逐流、随随便便,德行肯定要堕落。韩愈认为学习贵在“勤”、贵在“思”。他在《进学解》中,还形象的描述了自己“勤”的程度,“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用自己的勤学来勉励更多的人重视学习。 同时,韩愈对学习的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习不仅要“精”还要“博”,读书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纠结于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要“勾其玄”、“提其要”,即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对于古人的观点也不能一味的盲目的推崇,他赞成吸取前人优秀的成果,但要有继承和发展,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抒言立意,自成一家心语”,从而达到“闳其中而肆其外”的境界。 (二)、关于教学的经验 韩愈提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 关于教法,韩愈在一篇批评其学生张籍的文章出就明确的指出,“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复之,昔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韩愈不拘泥于俗套,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法的生动活泼。 写作教学上,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即文章要装载着 “道” ,而韩愈的“道”也是“儒家之道”,弘扬着精神。韩愈认为,写文章不能只注重形式,关键要写出“道”,内容才是文章的精髓。因此,他的文章能够自成一家,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总之,韩愈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经久不衰,韩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我们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也要在继承古人优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释:①《大学》②《原道》③《原性》 参考文献 [1] 邹文生 韩愈教育思想简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03) [2] 李石贤 韩愈教育思想初探[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03) [3] 胡晓娟,于东红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4] 阮彩霞 浅析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5] 陈春莉 论韩愈的进退出处[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997,(S4) [6] 詹瑜 论韩愈尊师重道的师道观[J],唐都学刊, 2005,(05) .
摘 要:韩愈(768―824),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主张、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师说》、《进学解》、《原毁》等著作中。他对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以及教学实践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韩愈;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师道;教学经验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后世大多推崇韩愈的文学创作,对他的散文评价很高,明人更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实际上,韩愈也是古代除孔子之外的,对中国教育思想最大的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师职责、师生关系、教学经验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对于教师职能、师生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无疑开创了中国教育界的先河,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教育目的,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要求的体现。生活在封建时代的韩愈,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因此,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目的,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① 。韩愈在他的教育论著《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 ②韩愈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明明德”),在他看来,只有具备较高德行的人才是人才的最基本的要素,韩愈认为,人具有了光明的德性,就能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且保持不变。在他看来,忠君、清政、兼礼法、继传统是社会对人的总体要求,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培养忠诚君主的人、培养廉洁清明的人、培养懂礼法的人,培养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人,而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治国、平天下”)。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如前文所说,韩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性三品”的基础之上的。他撰写的《原性》一文中,就详细的剖析了“性三品”,“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③其中“性”,包括仁、义、礼、智、信,即儒家的五常,是美好的,要推崇的。所有“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并不是纯恶的,但得依靠五常来加以束缚和引导。 在他看上,上品之人,可以教;中品之人,可以引导,进而教,而对于下品之人,不能用教,只能用治。而他的上品、中品、下品之人分别对应的是君子、臣子和庶民。韩愈轻视教育的作用,他的教育观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无疑是片面的。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 韩愈对教师问题的论述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阐述开创了历史的先河。这些论述基本上都体现在他的《师说》一文当中。《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其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一)、首次明确提出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儒家之道”;“授业”,教授儒家的经典著作;“解惑”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传道”是根本,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授业”是手段,“解惑”是“授业”时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论述教师的重要性,即“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肯定了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是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批评。古人都尊重师道,又何况当今之人呢?! (三)、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韩愈看来,掌握“道”是做老师的先决条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关键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掌握“道”越多越深,那么无论贵贱,无论长少,都可以成为老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深深的影响着韩愈,而《师说》的“无常师”论断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韩愈的这种思想,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包括“师与生”之间,教师既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道”,正所谓教学相长。韩愈在文章中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四、关于教学经验的论述 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培养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关于学习的经验 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学生的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刻苦勤奋学习,那么学业才能精进,反之,如果整日的嬉戏游玩,那么学业必定会被荒废。人的优良品德的形成在于苦思冥想、深思熟虑,而一味的随波逐流、随随便便,德行肯定要堕落。韩愈认为学习贵在“勤”、贵在“思”。他在《进学解》中,还形象的描述了自己“勤”的程度,“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用自己的勤学来勉励更多的人重视学习。 同时,韩愈对学习的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习不仅要“精”还要“博”,读书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纠结于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要“勾其玄”、“提其要”,即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对于古人的观点也不能一味的盲目的推崇,他赞成吸取前人优秀的成果,但要有继承和发展,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抒言立意,自成一家心语”,从而达到“闳其中而肆其外”的境界。 (二)、关于教学的经验 韩愈提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 关于教法,韩愈在一篇批评其学生张籍的文章出就明确的指出,“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复之,昔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韩愈不拘泥于俗套,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法的生动活泼。 写作教学上,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即文章要装载着 “道” ,而韩愈的“道”也是“儒家之道”,弘扬着精神。韩愈认为,写文章不能只注重形式,关键要写出“道”,内容才是文章的精髓。因此,他的文章能够自成一家,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总之,韩愈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经久不衰,韩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我们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也要在继承古人优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释:①《大学》②《原道》③《原性》 参考文献 [1] 邹文生 韩愈教育思想简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03) [2] 李石贤 韩愈教育思想初探[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03) [3] 胡晓娟,于东红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4] 阮彩霞 浅析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5] 陈春莉 论韩愈的进退出处[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997,(S4) [6] 詹瑜 论韩愈尊师重道的师道观[J],唐都学刊, 2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