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服是中国汉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一直为后人所沿用,但在满清政府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改冠易服,汉服逐渐消亡;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随着人类思想与社会的日益进步,汉族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关键词:汉族服饰 文化 发展 创新  美国人类学家英菲曾说过:“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当今社会,中国人所穿着的服装款式,无一不是西方服饰文化的照搬。尽管有中山装以及一批所谓的改良版民族服装,但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母体中脱变出来的现代服饰文化形态了。如果说硬要强调今天服装的“中国特征”,只是在西式服装中塞入一些民族文化的符号罢了,已不可能站在民族文化的本源中去作我们民族服装现代化的文章,这是老一辈人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我们常以唐装、旗袍、中山装作为民族服装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着装市场上它们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夹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纯西式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可能离开它们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点上,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与国际性的相对地位问题,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断地丰富着现实生活,唯独汉族的服饰文化消失了。汉族不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占着可观的比列。汉人的文化取向决定中国文化的现状,汉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后构成中华文化。今天,无论是什么原因,汉族是实实在在地放弃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今天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今天生存的支撑不行。  引导服装潮流的是一批“新贵”和“电影明星”这一特殊的消费阶层,他们有足够的钱来满足在同一群体中相互以服装作为攀比的心理需要;另一个消费阶层是占大多数的普通群体,皆是文化偏低及不具经济能力者和年轻人。他们追逐市侩文化,尤其是港台的泊来品,只要市场流行一经出现,一概追之。对其以审美标准来要求着装是多余的事;职业工薪阶层、知识群体是社会消费的中坚阶层。他们具有理性的消费心理,成熟的消费行为,对于盲目的流行起到镇静和净化的作用。因过于理性,在只有时装的现实里,他们的消费取向往往趋于保守。由于没有象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有完整的民族服饰体系,在着装上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几乎是零,所以只有被动地跟着时装流行的步伐,这就是现实。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服饰文化,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状况、统治者、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加注在服装方面,我们的民族服装,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但在款式、服装材料、服饰纹样及色彩等方面始终沿袭着一定的规律,从属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脉络。通过研究我国服装发展的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汉族传统服装在样式上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战国以前的服装多采用上衣下裳制,包括胡人的服装都是这些服装的遗制。上下连属的服装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名为“深衣”,它在款式上是上下分裁再缝为一体的服装。而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早期上衣下裳式服装妇女穿着较多,男子在秦汉以后多穿上下相连的袍衫;而明代以后男子服装大部分一分为二,女子则常穿上下一体的服装,意为“女子尚专一德”。  在装饰上,传统服装多讲究采用动植物与几何图案,皇族服装纹样与天地、图腾有关。文样的演进大致经历了抽象而富有趣味性的、规范对称、写实等几个阶段。  传统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颜色是朱白苍黄玄,并且规定了只有上等人才可以穿用;有的朝代规定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以穿着,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装。这一点说明此时对色彩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后来则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它象征着皇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国,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已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在服装设计艺术众多元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元素中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  要实现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与服装时尚的契合,首先要摆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其次,必须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审美变化,才能在当代以欧美时尚为主流的设计风格中,缔造出真正的中国特色服装。社会价值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现代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传达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首先就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特有的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才可能使其设计风格不受排斥,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人文价值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在这些作品里涵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特定的,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因此,传统汉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形式美法则。要运用其原理和方法,结合汉服文化元素的特征,并与西方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创导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  [2]顾韵分主编.服装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元风,胡月主编.服装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服是中国汉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一直为后人所沿用,但在满清政府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改冠易服,汉服逐渐消亡;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随着人类思想与社会的日益进步,汉族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关键词:汉族服饰 文化 发展 创新  美国人类学家英菲曾说过:“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当今社会,中国人所穿着的服装款式,无一不是西方服饰文化的照搬。尽管有中山装以及一批所谓的改良版民族服装,但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母体中脱变出来的现代服饰文化形态了。如果说硬要强调今天服装的“中国特征”,只是在西式服装中塞入一些民族文化的符号罢了,已不可能站在民族文化的本源中去作我们民族服装现代化的文章,这是老一辈人所不愿看到的。  虽然,我们常以唐装、旗袍、中山装作为民族服装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着装市场上它们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夹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纯西式服装,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可能离开它们了。站在中华民族的立点上,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与国际性的相对地位问题,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断地丰富着现实生活,唯独汉族的服饰文化消失了。汉族不但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占着可观的比列。汉人的文化取向决定中国文化的现状,汉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后构成中华文化。今天,无论是什么原因,汉族是实实在在地放弃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今天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今天生存的支撑不行。  引导服装潮流的是一批“新贵”和“电影明星”这一特殊的消费阶层,他们有足够的钱来满足在同一群体中相互以服装作为攀比的心理需要;另一个消费阶层是占大多数的普通群体,皆是文化偏低及不具经济能力者和年轻人。他们追逐市侩文化,尤其是港台的泊来品,只要市场流行一经出现,一概追之。对其以审美标准来要求着装是多余的事;职业工薪阶层、知识群体是社会消费的中坚阶层。他们具有理性的消费心理,成熟的消费行为,对于盲目的流行起到镇静和净化的作用。因过于理性,在只有时装的现实里,他们的消费取向往往趋于保守。由于没有象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有完整的民族服饰体系,在着装上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几乎是零,所以只有被动地跟着时装流行的步伐,这就是现实。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服饰文化,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社会状况、统治者、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加注在服装方面,我们的民族服装,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但在款式、服装材料、服饰纹样及色彩等方面始终沿袭着一定的规律,从属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脉络。通过研究我国服装发展的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汉族传统服装在样式上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战国以前的服装多采用上衣下裳制,包括胡人的服装都是这些服装的遗制。上下连属的服装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名为“深衣”,它在款式上是上下分裁再缝为一体的服装。而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早期上衣下裳式服装妇女穿着较多,男子在秦汉以后多穿上下相连的袍衫;而明代以后男子服装大部分一分为二,女子则常穿上下一体的服装,意为“女子尚专一德”。  在装饰上,传统服装多讲究采用动植物与几何图案,皇族服装纹样与天地、图腾有关。文样的演进大致经历了抽象而富有趣味性的、规范对称、写实等几个阶段。  传统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颜色是朱白苍黄玄,并且规定了只有上等人才可以穿用;有的朝代规定正色只有帝王官员可以穿着,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装。这一点说明此时对色彩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后来则长期以黄色为最贵重,它象征着皇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国,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已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在服装设计艺术众多元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元素中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  要实现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与服装时尚的契合,首先要摆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其次,必须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审美变化,才能在当代以欧美时尚为主流的设计风格中,缔造出真正的中国特色服装。社会价值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现代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传达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首先就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特有的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才可能使其设计风格不受排斥,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人文价值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在这些作品里涵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特定的,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因此,传统汉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遵循形式美法则。要运用其原理和方法,结合汉服文化元素的特征,并与西方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创导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  [2]顾韵分主编.服装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元风,胡月主编.服装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


相关文章

  • 北方民族大融合
  •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作者:岳文忠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5 | 更新时间:2004-12-27 | 文章录入:admin ]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 ...查看


  •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 ...查看


  • 促进民族大融合
  •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可是作用 [教材结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 ...查看


  • 六.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专题解读: 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 ...查看


  • 专题三_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 ...查看


  • 人民版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 ...查看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任崇岳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试讲教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 2008级3班 姓名 冯小丽 学号 2008020307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 ...查看


  • 19[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能够灵活迁移运用本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