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解读
一个成人化的小人国
———浅析纪录片《幼儿园》的表现方式
□陈卓琼
摘要: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儿童群体为题材的纪录片的优秀制作,该作品
以其特殊的观察视角、双线叙述结构和艺术性的拍摄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成人化的儿童世界。纪录片将孩子们富有个性色彩又带有群体化基因的行为串联起来,展现了纪录片揭示、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赋予现代传媒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
关键词:《幼儿园》;成人化;双线索叙事;虚焦镜头;同期声;背景乐
的民族仇恨以及“警察,警察也可以收很炸死美国王八蛋”
多钱”的世俗和官僚等等。片子并没有刻意地记录父母们不称职的教育方式,但通过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窥视到
孩家长的影子。这些镜头揭示了成长于信息社会的一代,
子们接受的是成人世界的东西,他们的言行举止是成人社会的缩影。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历时两年多(2001至2003年)拍摄完成的作品。该片在2004年分别获得了
——白玉兰奖之“最佳人文类纪第1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
、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最高荣誉的“纪录片大录片创意奖”
奖”。该纪录片作为一部寓言体,摄像机记录了出生在信息
大众话语和电视媒体之下的孩子社会,成长于成人语境、
们,行为早熟与天真丧失的现象。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具有记录和揭示的特性。如果纪录片只是单纯地对现实进行完整复制,将失去其记录影像的真谛———“纪录片不但要忠实地反映生活,而且还应该评价生活,帮
①
助人们正确认识生活。”《幼儿园》运用多种技巧和手法充
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分发挥了其揭示、
二、双线叙述结构:纪实+访谈
叙事的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
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
事件发展的框架和片子思想内涵果,它是承载人物行动、
的外在表现形式。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了双线索的叙事结构推动片子叙事进程的发展,一条是纪实的方式,另一条是访谈的方式,两条线索穿插进行,分别承担不同的叙事任务。第一条线索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对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进行了碎片化的记录,着重捕捉一些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所忽
摆不好小椅视的镜头,如孩子多次尝试后仍穿不好衣服、
子,鞋带系了死结时痛苦、生闷气的镜头,小女孩刚开始学会吃饭被饭菜泼了一身时无助哭泣的镜头等。
片子的第二条线索是通过对个别孩子的单独采访进
记者采用了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方行的。在访谈的过程中,
式,记录了一名优等生的心算过程,询问孩子们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和上级的关系,快乐和金钱谁更重要,对各国足球的评价以及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如怎样看待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问题。当问到这些成人化的问题时,得到的竟然也是成人化的答案,正如张以庆所说,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们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孩子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其实就是对当下大人们价值
世界观的参照。观、
两条线索穿插进行,突出表现了影片的主题。在第一条线索的拍摄过程中,导演运用长镜头、特写等方式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在第二条线索的叙事过程中,导演均运用了黑白影像的处理方式,画面干净,给人一种凝重与深刻之感。该黑白画面与第一条线索所拍摄的彩色画面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冷静思考的力量,起到了揭示孩子内心世界的作用。在影像作品里,运用黑白艺术手法处理的作品最具视觉冲击效果,如《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的作品“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就是一张黑白照,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直到现在人们提起希望工程,仍会想到照片中孩子那干净充满渴望的大眼睛。黑白固然与大人眼中孩子们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的五彩童年有
视听2016.11|
一、特殊的观察视角:学会不拍什么
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张以庆几乎跑遍了武汉市所有的
幼儿园,只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培养,与其拍摄要求相符合。在选定拍摄对象后,
中张以庆用14个月的时间分别对幼儿园里的一个大班、
班和小班进行跟踪观察和拍摄。为了排除拍摄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让孩子们熟悉机器。出于对光线、色彩等技术因素的考虑,摄制组重新给一楼的教室和活动室铺上了红地板,贴上了绿色的墙裙,将三间教室的窗帘换成了百叶窗。
在不知道要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关于拍
14个月后张以庆才有定论,在前期的摄意图和拍摄手法,
拍摄过程中张以庆说,拍摄《幼儿园》明白不拍什么比拍什
②
么更加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拍摄过程中张以庆跳出了诸如成年人所认为的孩子的童年是美好的惯性思维,舍弃了一些“概念性和格式化的东西”,重点捕捉那些真实存在又时常为大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
“不拍讲故事,不拍做游戏,不拍唱歌,不拍画画,不拍
有人问张以庆,你们为什么这也六一,不拍国庆……后来,
不拍那也不拍,那你们拍些什么啊?张以庆说,六一、国庆都是成人按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们先排练两个月,再跳集体舞蹈,我们以为他们是快乐的,其实他们是痛苦的。还有其他导演都会拍的东西,像排练,他不拍,还有老师他也基
③
本不拍。”
片子选取了在幼儿园这个小人国里成人化的镜头,例如孩子之间时不时出现的挑衅行为;孩子们言不由衷的官话、套话,如当老师问孩子:你这么大个儿,你是怎么长这么高的?孩子问答: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孩子们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开飞机,丢炸弹,
61
专
论视听解读
众思考,最终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背景乐的运用三、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对于同期声等客观声音,以背景乐出场的配乐就是
(一)镜头的运用法则
主观音乐。合理的主观音乐在表达纪录片的寓意情感、刻
1.虚焦镜头
画人物形象、营造情景、渲染镜头等方面能起到纯客观声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以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为主的
音所无法达到的点睛效果。
室内镜头占绝大多数,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
该片片头口琴吹奏的音乐配合字幕———“或许是我们
态和情绪变化。相比较而言,该片室外镜头运用较少,而且
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接下来的纪录片奠定了最
室外镜头都做了虚焦处理,如操场上孩子们嬉闹奔跑的场
初的基调,在淡淡的、忧伤的曲调中缓缓掀开了孩子们喜
景、门口人们来回走动的身影、哗啦啦的下雨情景,乃至孩
怒哀乐的情绪。片中童声合唱《茉莉花》作为纪录片的插
子们在大雪中追逐玩耍、纷飞的雪花、迷蒙的树影……这
曲,是《幼儿园》的又一处妙笔,它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
些都被刻意虚化。一方面,为了追求纪录片寓言体效果,模
次,音乐自身带有的淡淡的忧伤和片子的情绪不谋而合。
糊而朦胧的画面夹杂着淡淡的忧伤,更能激发受众对孩童
片头从歌曲《茉莉花》切入,观众第一次听到一群儿童的天
世界的想象和思考,产生代入感;另一方面,外景之虚更加
籁之音时,都会感到轻松和愉快,由此想象着在幼儿园这
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模糊认识和想象———令人向往
个小人国里孩子们应有的天真和烂漫。但是随着故事画轴
又充满好奇和未知。透过虚焦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
的展开,观众的认知与情绪跟随不同时间点响起的《茉莉
这个小人国里,孩子们的世界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样无忧
旋律交织在一起渐渐发生了变化。当听到从孩子们口花》
无虑,他们也有烦恼,快乐是虚幻和一时的。
中说出的那些成人式的答案和如同大人般深刻的思想时,
2.平视镜头
《茉莉花》这观众在意外之余,思绪变得更加繁重。再去听
全片主要以固定画面为主,画面与画面之间过渡平滑,
首歌,悠扬中带有一丝忧伤,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直到最
不留痕迹。在室内,大多数镜头都采用了低位机拍摄,选取与
后一遍《茉莉花》响起,我们不由得感到一阵压抑,歌声仿
孩子们平视的机位,从而更加客观地展示孩子们眼中的世
佛道出了一个个幼小生命童年光景的无奈和感伤。随着
界。由于孩子们的身高远远低于成人,如果以成人高度的机
《茉莉花》的旋律一步步变味,想起在电视等大众媒介和成
位拍摄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居高临下之感,就像用成人的视角
人话语重压下失去童真的孩子们,不免让人一阵心酸。此
看待孩子们的生活一样,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画面失真,与
定格等特效,外,该曲作为转场的方式,结合画面的虚化、
采用平角摄制组想要还原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初衷背道而驰。
起到了承接的作用,有效地避免了生硬的转场。
度的拍摄,能更加真实地表现出孩子的行为举动,也营造出
四、结语一种尊重孩子,与孩子之间平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拉近了
镜头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距离感,更好地为画面保真。在观看《幼儿园》时,我们可能会笑出声,但更多的是思
(二)声音的艺术考和悲伤,我们看到了儿童世界的烦恼、无奈与不该有的成
熟。张以庆在某次接受采访时曾说过:1.同期声代替“上帝的声音”解说词“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
声音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纪录一个资讯的世界,他们被公共媒体影响并渗透,还有商业化
外来文化的东西都影响着孩子,今天孩子们面对的片的声音分为画内音和画外音,即画面内场景中出现的声的东西、
解说词和音乐。这个社会跟成人是一模一样的社会。”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就音和后期剪辑时加入的声音,包括同期声、
解说词对纪录片尤为重要,它可以推动纪录片的叙事进在于它可以毫不避讳地给观众直面现实的勇气,透过《幼儿
解释和渲染的作用。恰到好处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弯下腰去审视“成人与孩子”以及程,对画面起着高度的补充、园》
的解说,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但这一传统的电视艺“社会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包括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术表现手法,往往会因为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而减弱纪录片的客观性。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张以庆开启了主观创作回归客观叙事的一次操作尝试。他丢掉了“解说词”这根拐杖,整孩子与老师们的同个片子没有一句解说词,而是以字幕、期声共同推进该片的叙事。从“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到“大班的袁老师要当妈妈了”,“即将升入大班的中班开始用筷子了”再到“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些处于不同叙事进程中的字幕连成了一条逻辑线推动纪录片故事的发展,引导观众思考。
为了更好地还原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情绪变化,无限地逼近真实。该片大量拾取了出现在幼儿园中的同期声,如孩子们吵闹、打架的声音,老师讲课、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们的哭声、笑声以及记者与孩子们对话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来聆听孩子们无忌的童言,引发观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落差,但是它却使画面更加理智客观,有思想高度。
①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2001:805.
——纪录片编导②刘洁.《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
张以庆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2004(3):81-86.
③黄端.张以庆:我所遵守的“幼儿园”法则[N].南方周末,2004-12-23.
参考文献:
——以《音乐人1.胡玉静.纪录片故事化中的声音运用—
生》和《幼儿园》为例[J].电影评介,2011(5).
2.高卫华.论电视纪录片《幼儿园》的探索视角及其独特品质[J].新闻界,2006(4).
62
|RADIO&TVJOURNAL2016.11
视听解读
一个成人化的小人国
———浅析纪录片《幼儿园》的表现方式
□陈卓琼
摘要: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儿童群体为题材的纪录片的优秀制作,该作品
以其特殊的观察视角、双线叙述结构和艺术性的拍摄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成人化的儿童世界。纪录片将孩子们富有个性色彩又带有群体化基因的行为串联起来,展现了纪录片揭示、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赋予现代传媒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
关键词:《幼儿园》;成人化;双线索叙事;虚焦镜头;同期声;背景乐
的民族仇恨以及“警察,警察也可以收很炸死美国王八蛋”
多钱”的世俗和官僚等等。片子并没有刻意地记录父母们不称职的教育方式,但通过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窥视到
孩家长的影子。这些镜头揭示了成长于信息社会的一代,
子们接受的是成人世界的东西,他们的言行举止是成人社会的缩影。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历时两年多(2001至2003年)拍摄完成的作品。该片在2004年分别获得了
——白玉兰奖之“最佳人文类纪第1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
、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最高荣誉的“纪录片大录片创意奖”
奖”。该纪录片作为一部寓言体,摄像机记录了出生在信息
大众话语和电视媒体之下的孩子社会,成长于成人语境、
们,行为早熟与天真丧失的现象。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具有记录和揭示的特性。如果纪录片只是单纯地对现实进行完整复制,将失去其记录影像的真谛———“纪录片不但要忠实地反映生活,而且还应该评价生活,帮
①
助人们正确认识生活。”《幼儿园》运用多种技巧和手法充
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分发挥了其揭示、
二、双线叙述结构:纪实+访谈
叙事的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
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
事件发展的框架和片子思想内涵果,它是承载人物行动、
的外在表现形式。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了双线索的叙事结构推动片子叙事进程的发展,一条是纪实的方式,另一条是访谈的方式,两条线索穿插进行,分别承担不同的叙事任务。第一条线索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对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进行了碎片化的记录,着重捕捉一些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所忽
摆不好小椅视的镜头,如孩子多次尝试后仍穿不好衣服、
子,鞋带系了死结时痛苦、生闷气的镜头,小女孩刚开始学会吃饭被饭菜泼了一身时无助哭泣的镜头等。
片子的第二条线索是通过对个别孩子的单独采访进
记者采用了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方行的。在访谈的过程中,
式,记录了一名优等生的心算过程,询问孩子们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和上级的关系,快乐和金钱谁更重要,对各国足球的评价以及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如怎样看待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问题。当问到这些成人化的问题时,得到的竟然也是成人化的答案,正如张以庆所说,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们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孩子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其实就是对当下大人们价值
世界观的参照。观、
两条线索穿插进行,突出表现了影片的主题。在第一条线索的拍摄过程中,导演运用长镜头、特写等方式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在第二条线索的叙事过程中,导演均运用了黑白影像的处理方式,画面干净,给人一种凝重与深刻之感。该黑白画面与第一条线索所拍摄的彩色画面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冷静思考的力量,起到了揭示孩子内心世界的作用。在影像作品里,运用黑白艺术手法处理的作品最具视觉冲击效果,如《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的作品“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就是一张黑白照,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直到现在人们提起希望工程,仍会想到照片中孩子那干净充满渴望的大眼睛。黑白固然与大人眼中孩子们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的五彩童年有
视听2016.11|
一、特殊的观察视角:学会不拍什么
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张以庆几乎跑遍了武汉市所有的
幼儿园,只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培养,与其拍摄要求相符合。在选定拍摄对象后,
中张以庆用14个月的时间分别对幼儿园里的一个大班、
班和小班进行跟踪观察和拍摄。为了排除拍摄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让孩子们熟悉机器。出于对光线、色彩等技术因素的考虑,摄制组重新给一楼的教室和活动室铺上了红地板,贴上了绿色的墙裙,将三间教室的窗帘换成了百叶窗。
在不知道要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关于拍
14个月后张以庆才有定论,在前期的摄意图和拍摄手法,
拍摄过程中张以庆说,拍摄《幼儿园》明白不拍什么比拍什
②
么更加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拍摄过程中张以庆跳出了诸如成年人所认为的孩子的童年是美好的惯性思维,舍弃了一些“概念性和格式化的东西”,重点捕捉那些真实存在又时常为大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
“不拍讲故事,不拍做游戏,不拍唱歌,不拍画画,不拍
有人问张以庆,你们为什么这也六一,不拍国庆……后来,
不拍那也不拍,那你们拍些什么啊?张以庆说,六一、国庆都是成人按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们先排练两个月,再跳集体舞蹈,我们以为他们是快乐的,其实他们是痛苦的。还有其他导演都会拍的东西,像排练,他不拍,还有老师他也基
③
本不拍。”
片子选取了在幼儿园这个小人国里成人化的镜头,例如孩子之间时不时出现的挑衅行为;孩子们言不由衷的官话、套话,如当老师问孩子:你这么大个儿,你是怎么长这么高的?孩子问答: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孩子们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开飞机,丢炸弹,
61
专
论视听解读
众思考,最终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背景乐的运用三、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对于同期声等客观声音,以背景乐出场的配乐就是
(一)镜头的运用法则
主观音乐。合理的主观音乐在表达纪录片的寓意情感、刻
1.虚焦镜头
画人物形象、营造情景、渲染镜头等方面能起到纯客观声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以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为主的
音所无法达到的点睛效果。
室内镜头占绝大多数,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
该片片头口琴吹奏的音乐配合字幕———“或许是我们
态和情绪变化。相比较而言,该片室外镜头运用较少,而且
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接下来的纪录片奠定了最
室外镜头都做了虚焦处理,如操场上孩子们嬉闹奔跑的场
初的基调,在淡淡的、忧伤的曲调中缓缓掀开了孩子们喜
景、门口人们来回走动的身影、哗啦啦的下雨情景,乃至孩
怒哀乐的情绪。片中童声合唱《茉莉花》作为纪录片的插
子们在大雪中追逐玩耍、纷飞的雪花、迷蒙的树影……这
曲,是《幼儿园》的又一处妙笔,它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
些都被刻意虚化。一方面,为了追求纪录片寓言体效果,模
次,音乐自身带有的淡淡的忧伤和片子的情绪不谋而合。
糊而朦胧的画面夹杂着淡淡的忧伤,更能激发受众对孩童
片头从歌曲《茉莉花》切入,观众第一次听到一群儿童的天
世界的想象和思考,产生代入感;另一方面,外景之虚更加
籁之音时,都会感到轻松和愉快,由此想象着在幼儿园这
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模糊认识和想象———令人向往
个小人国里孩子们应有的天真和烂漫。但是随着故事画轴
又充满好奇和未知。透过虚焦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
的展开,观众的认知与情绪跟随不同时间点响起的《茉莉
这个小人国里,孩子们的世界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样无忧
旋律交织在一起渐渐发生了变化。当听到从孩子们口花》
无虑,他们也有烦恼,快乐是虚幻和一时的。
中说出的那些成人式的答案和如同大人般深刻的思想时,
2.平视镜头
《茉莉花》这观众在意外之余,思绪变得更加繁重。再去听
全片主要以固定画面为主,画面与画面之间过渡平滑,
首歌,悠扬中带有一丝忧伤,大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直到最
不留痕迹。在室内,大多数镜头都采用了低位机拍摄,选取与
后一遍《茉莉花》响起,我们不由得感到一阵压抑,歌声仿
孩子们平视的机位,从而更加客观地展示孩子们眼中的世
佛道出了一个个幼小生命童年光景的无奈和感伤。随着
界。由于孩子们的身高远远低于成人,如果以成人高度的机
《茉莉花》的旋律一步步变味,想起在电视等大众媒介和成
位拍摄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居高临下之感,就像用成人的视角
人话语重压下失去童真的孩子们,不免让人一阵心酸。此
看待孩子们的生活一样,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画面失真,与
定格等特效,外,该曲作为转场的方式,结合画面的虚化、
采用平角摄制组想要还原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初衷背道而驰。
起到了承接的作用,有效地避免了生硬的转场。
度的拍摄,能更加真实地表现出孩子的行为举动,也营造出
四、结语一种尊重孩子,与孩子之间平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拉近了
镜头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距离感,更好地为画面保真。在观看《幼儿园》时,我们可能会笑出声,但更多的是思
(二)声音的艺术考和悲伤,我们看到了儿童世界的烦恼、无奈与不该有的成
熟。张以庆在某次接受采访时曾说过:1.同期声代替“上帝的声音”解说词“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
声音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纪录一个资讯的世界,他们被公共媒体影响并渗透,还有商业化
外来文化的东西都影响着孩子,今天孩子们面对的片的声音分为画内音和画外音,即画面内场景中出现的声的东西、
解说词和音乐。这个社会跟成人是一模一样的社会。”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就音和后期剪辑时加入的声音,包括同期声、
解说词对纪录片尤为重要,它可以推动纪录片的叙事进在于它可以毫不避讳地给观众直面现实的勇气,透过《幼儿
解释和渲染的作用。恰到好处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弯下腰去审视“成人与孩子”以及程,对画面起着高度的补充、园》
的解说,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但这一传统的电视艺“社会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包括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术表现手法,往往会因为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而减弱纪录片的客观性。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张以庆开启了主观创作回归客观叙事的一次操作尝试。他丢掉了“解说词”这根拐杖,整孩子与老师们的同个片子没有一句解说词,而是以字幕、期声共同推进该片的叙事。从“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到“大班的袁老师要当妈妈了”,“即将升入大班的中班开始用筷子了”再到“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些处于不同叙事进程中的字幕连成了一条逻辑线推动纪录片故事的发展,引导观众思考。
为了更好地还原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情绪变化,无限地逼近真实。该片大量拾取了出现在幼儿园中的同期声,如孩子们吵闹、打架的声音,老师讲课、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们的哭声、笑声以及记者与孩子们对话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来聆听孩子们无忌的童言,引发观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落差,但是它却使画面更加理智客观,有思想高度。
①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2001:805.
——纪录片编导②刘洁.《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
张以庆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2004(3):81-86.
③黄端.张以庆:我所遵守的“幼儿园”法则[N].南方周末,2004-12-23.
参考文献:
——以《音乐人1.胡玉静.纪录片故事化中的声音运用—
生》和《幼儿园》为例[J].电影评介,2011(5).
2.高卫华.论电视纪录片《幼儿园》的探索视角及其独特品质[J].新闻界,2006(4).
62
|RADIO&TVJOURNAL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