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练习

阅读鲁迅的短文,回答18-20题。(18分)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1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

②“别一世界”

18、“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9、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20、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1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

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②“别一世界”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也就是《灯下漫笔》说的“第三样的时代”)

18、“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19、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充满罗曼蒂克激情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②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答:说了。在下文就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20、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答: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学生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九三六年)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渐渐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记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1.此文的作者是。

2、默写第四自然段中空白处的句子。

3.文章第一段写了春天的冷和雨以及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选

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

答:。

4.第二段回忆了白莽出狱的情景,叙述的侧重点是( )

A.告诉作者自己是革命者 B.告诉作者为什么热天仍穿着棉袍

C.叙述他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D.叙述他年青的相貌像活着一样

5.文末两段中的“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的指代意义是否相同?

6、第四自然段中“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

7、分析第四自然段中排比句的作用。答:。

8、仿照第四段文字的语言形式(运用博喻、对比手法),确立一个话题(或演讲,或作书评等)并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1.鲁迅 2.略 3、凄凉、惆怅 4. C 5.指代义相同,皆是指的无产者劳动大众的世界。 6、属于无产阶级,对革命者前行具有极大意义 7、对白莽和《孩儿塔》的赞赏之情,高度肯定了思想价值和爱憎分明的诗歌风格。 8.例句:“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而行尸走肉般的篝火,蝇营苟且般的处世都无法同它相比。”

鲁迅的杂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杂文风格的抒情散文,一类是寓理于情的时评、随笔、杂感等。《白莽作〈孩儿塔〉序》就是第一类中极具抒情美、音乐美,精炼美的文章。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最初发表于1936年4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后由许广平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白莽,笔名殷夫。1931年1月17日与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以无可遏止的悲愤,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以抒发对被害革命青年作家的深沉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强烈的恨。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就义之后五年,由于“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因此在这种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的情感天秤上似乎又增加了许多重量。文章一开始便以“还是冷”、“有些凄凉”、“更加惆怅”等抒情短语,渲染出了鲁迅写作序文的心境,给了人们以极为强烈的情绪感染;接着写作序的请求,引起了作者的沉痛回忆。白莽的声音笑貌又在作者的“眼前”出现。白莽兄弟“殊途同归”,同时被捕入狱的不幸遭遇,再一次撞击着作者的心扉。“四年之前”写文章本想“将它们忘却”,可又怎能忘却呢?时过五年了,“他的年青的相貌”,不是分明清晰可辨,“象活着一样”吗?旧血迹上又添新的血迹,旧恨末消又增新恨,鲁迅的心怎的不“凄凉”、“惆怅”,怎的不悲不愤呢?这段娓娓述说,交织着鲁迅对白莽的爱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片深情,一片真情。紧接着,作者袒露了自己写序文的矛盾心情:“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把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既是请求作者心情的写照,也是鲁迅自己作此序时心情的写照。为什么象“捏一把火”?为什么“寝食不安”呢?因为一方面他知道为亡友“做序文”是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怕因自己“简直不懂诗”而曲解了诗的精神,因此他对白莽的诗,“一句”也“不能”说。

这除了表现鲁迅的自谦外,更主要的是要奉献他对于革命青年作家白莽的巨大尊敬。文章至此,感情蓄积得很重很重了,一到第四段便破闸而出,翻腾起汪洋恣肆、无法遏止的感情波涛,从而将序文推向高峰,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文章不仅用一连串的比喻形成排比,气势宏伟的热烈歌颂了《孩儿塔》诗集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还以“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与之对比,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这篇序文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溶于一炉,感人的力量特别强烈,表现了浓烈的抒情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我们还会突出感觉到一点,即不仅具有把情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序文前三段曲曲折折表露心迹,有凄凉、有惆怅、有自谦、有尊敬、有愤怒、有爱怜;但到了第四段这些感情凝聚成了强大的冲激热浪,对诗集予以高底的赞美,热烈的歌颂,感情的热度达到了沸点。这种感情的曲折变化到迸发喷涌,形成了序文强烈的内节奏和内旋律,即感情的节奏和旋律美。不仅如此,在语言形式上,序文前三段全是散文句子叙议抒情,而到了第四段“一变而为用诗的语言抒发感情,结尾段又回到用散形句子表达。这样的段落组织,形成了序文的外节奏外旋律,即整散段交错形成的节奏与旋律美。这种节奏与旋律之美,在

第四段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不仅整齐句子与散形句子交错,而且前后分别用“在”与“界”相协,读来别具一种韵味,表现了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篇序文语言的精炼美,也是令人倾服的,仅就第四段来看,不仅用博喻的形象引动人们展开想象的翅羽,去展现“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爱的大”,“憎的丰碑”所含的壮美景象,从而认识《孩儿塔》诗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用极含蓄的“是有别一种意义在”与“属于别一世界”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先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的血》中所论述的内容:

统治者„„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末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之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

然而我们的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但无产阶段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这就是“别一种意义”、“属于别一世界”的最好注解。十几个字托负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内容,

这篇书序以极精炼的语言,以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旋律,极浓郁的抒情为特色,而区别于一般的书序,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课前预习:

1、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2、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1、《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2、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3、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师。

三、研读文章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

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三)品读语言,挖掘含义

1、品味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2、品味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四)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等等。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作业

以“的鲁迅“的形式确定一个专题阅读,并进行一次这样的专题写作。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1)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轻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象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2)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3)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以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短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牙,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dào,古代军中大旗),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恨的丰碑。(4)一切所谓圆熟简练,敬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5)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6)

(7)

1.选出“使我更加惆怅”的原因的正确答案 A、气候反常,加上整天淅淅沥沥的雨声,令人惆怅; B、收到要求作序的信,勾起对白莽的深情回忆,因而更加惆怅; C、反常的气候,凄凉的雨声,衬托对亡友的怀念,因而更加惆怅; D、雨天景物凄凉,加上深夜独坐,因而更加惆怅。 2.联系徐培根任航空署长期间,因航空署被烧毁,被捕入狱的事实及本段内容,试解释“殊途同归”的意思。“殊途同归”的意思是:

3.这一段具体写对白莽的回忆,真正的作用是 A、与其兄作对比,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路;

B、为下文说明白莽遗诗的重要价值做好铺垫; C、说明自己是的确知道白莽的; D、以上三点兼而有之。

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含义?下面哪一项最正确? A、运用暗喻、借喻、博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意义和巨大作用; B、运用借喻、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意义和巨大作用; C、运用暗喻、借喻、博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主题与写作意图; D、运用借喻、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主题与写作意图。

5.“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是否同义?具体指什么?

6.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

7.这篇序的主要意思是 A、颂扬青年革命作家白莽的精神; B、抒写对白莽的深情回忆; C、阐明白莽诗集的重大价值; D、指出序言的重点内容。

1、 答案:C 2、答案:兄弟二人走的人生道路不同,但都被国民党政府关押。 3、答案:B 4、

答案:A 5、答案:同义,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意思对即可)。 6、答案:《孩儿塔》自有伟大的意义在,即使我不作序,也自会在他的同志中广为流传。 7、答案:C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另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1.第1段中,“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的“这”字指代的是(不超过10个字,用自己的话回答)。

2.第2段中,作者对白莽的回忆侧重要表现的是:( )

A.作者与白莽之间深厚的友情。

B.控诉反动派又欠下新的血债。

C.为《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补充更正。

D.白莽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3.根据上下文,辨析“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另一世界”的意思:( )

A.亡友的诗并非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不能用一些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诗作比方,因为这些诗属于另一个世界。

B.正因为诗作是亡友的,所以,所有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诗,都无须来打比方。

C.诗作本来就不是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所以不能用这些诗来打比方。

D.亡友的诗作爱憎分明,旗帜鲜明,战斗性强,属于美好进步的社会。这些诗作是一切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诗作无法比拟的。

4.这是一篇序文,它的主要内容是:( )

A.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对革命青年的殷切期望。

B.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友情,评价了亡友诗作的价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革命青年的仇恨之情。

C.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友情与交往,说明自己对于亡友的诗作不能说些什么,是因为不懂诗。

D.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友情,表现了对革命青年的殷切期望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

徐少康

书的序与跋,向为我所爱读,一书到手,急着先看的便是它。一本新书只要翻翻序跋,甚至看一眼序跋的作者姓名,往往便能知道这书的大致风格、选题,判断出它是否属于你喜欢读的或是否列入你的藏书范围。

但我的爱读序跋,还因它有更为宽广的光彩所在。序、跋是书的前面和后面的文字,它由书面生、附着于书而存,视之为书余也未尝不可,但正因为它有书余的性质,所以有些序跋读来别有一种轻松空灵感。如果是一本论战的书,作者在写作时必然带着甲胃,全身筋络高度调动,自然是一副战士的严峻神情。现在成书了,于这写序跋时,心情就如清扫旧战场,又是另一种的平和心境了。正如鲁迅当年写《华盖集》中的文章时,是全力对付论敌的,后来写《题记》和《续编》的《小引》时,那文字间的神情就很轻松。汪曾祺的《草花集》是我很爱读的一本书,一篇篇写的如白云舒卷、清泉随形,而书的《自序》又更有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绰约风姿。他由草花的寻常谈起,说到自己这本集子中的散文,说来是那么闲遐随意,轻松自然。令人再三品味把玩。如果说《草花集》中的篇篇散文是一地撒开的珍珠,那么这篇《自序》就是这些珍珠的彩照。

序跋是书余,在书中有一定的独立性,许多文章大家往往就在这螺蛳壳里做道场,写出一篇篇有见地、有思想、有文彩的文字。明末的袁宏道曾在《叙小修诗》这篇序中首倡了“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开掘了几百年间的性灵派文学先河。鲁迅的《白莽作》更是将序跋推到了文章的极致,序中“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代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爱的大旗,是对于催残者的憎的丰碑”一段,不但识远见深,而且文彩斐然,成了现代文学革命的战斗号角、新文化舞台的揭天的金鼓,令人诵读不衰。

自作的序跋,因为作者经了“生产”的“苦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写来更能触及痛痒。最近读到一本香港作家董桥的《乡愁的理论》,作者在《自序》中一一缕析了写作时的心境和编写时的自己的看法,既贴实又中肯,文中有一段我尤其爱读:“‘乡愁’、‘理念’、‘感情’始终不脱中国人的心态;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也许只是异乡人江山之梦的神话:寻寻觅觅之间,确有几分难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阙‘梦’,满是天涯情味,越去越远越牵挂。”这简直就是一章有情致有哲思的散文诗了。

1 9 2 7 年1 1 月8 日,周作人写《谈龙集序》时,说:“我们(严格地说应该云我)喜谈文艺,实际也只是乱谈一阵„„正如我们著《龙经》,画水墨龙”。如果说《谈龙集》里的文章画的是龙的一鳞一爪,那么这篇序便是这龙颌下的螭珠,这也正是我爱读序跋的地方;它知人谈书,回顾展望,有见地、有性情、有文彩、可作文论读,可作索引读,可作传记读,更可作美文读。

《白莽作序》教学设计

郑桂华

学习目标

1、发现鲁迅文章语言的特点:言简意丰。

2、感受作者深切的悼念亡友之情。

设计思想

有人说,鲁迅的《白莽作》是将序跋推到了文章的极致,仔细想想,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鲁迅对作者对作品的感情悲之深、赏之切,字里行间满溢着一个长者的深情;他的语言字字珠玑,言近旨远。学习这样的文章仅仅从思想性上来解读是狭隘的,冷漠的解剖也是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鲁迅作品的原因。一代文豪鲁迅值得学习的东西多得很,这篇文章从情感的变化,结构的起承转合、语言的精致、为文的控制等不同角度都可以深入探究一番。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语文课首先要学语言,锻炼思维,而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培养是贯穿始终,属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类的。所以,我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语言的探究。

过程设计

一、出示研究目标,导入新课。

有人称赞鲁迅为“体裁家”,赞扬他在文学语言方面的贡献,鲁迅以为得到了真正的知音。“体裁家”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选材、结构„„

(以问题引路,对以前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为探究本文铺平道路。)

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熟悉内容。

(整体感知是阅读杂文、散文等文章的首要环节,任何脱离整体的条分缕析都是有害于理解这类文章的。)

2、进行分组,选择任务。

文章一共6节,可以分为4项任务,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各为一项,四、五、六三节为一项。

(按自然段分虽然简单了点,但学生发现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可以从用词、句式、材料的疏密等角度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

(选择任务可以有相对自由,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动的。)

三、班级交流,分享发现。

分别交流各部分的发现。

第一节:很少的文字,丰富的内涵,而且得来了无痕迹。

重点:(1)运用物象来抒情——晚春、冷、整天的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午后、远道、遗诗,种种物象反复渲染惆怅悲凉之情。用词密不透风,一开篇就把读者带进这悲伤之中。

(2)选择强调句式——“加上整天的雨,淅淅沥沥”,强调雨的声音,因为是深夜,这声音就更加令人惆怅。

借鉴与比较: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绝妙写悲之句,有“万里、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九个意象,鲁迅先生这句话中有“春天去了一大半、冷、整天、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午后、远道、遗诗”共11个意象;李清照《声声慢》所用的意象“”

交流第二节:丰富的言外之意,是时局使然,更是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使然。

选用词语——已经足有、早、许多、热天、大棉袍、笑笑的„„

重点:把握句中之意到理解句外之意。

为了“要将他们忘却”而写下悼念的文字,本身就是矛盾的,表明鲁迅实在是难以忘却,内心的沉痛难以自制。

“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有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时间过去了很久,

(理解句中之意相对容易一些,学习高中语文应该向前走一点,要品出话外之音。)

交流第三节:与第二节相同,重点理解句外之意。

“我简直不懂诗”、“我一句也不能说——因为我不能”等语句都语带双关,既道出为战友的遗诗作序,却又不可能详加评说,无奈得很,也隐含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讥讽与抨击。

第四—六节:理解整句的作用,整句长于抒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反复咏叹《孩儿塔》的意义,

四、总结归纳,强化发现。

请学生归纳研究本文语言之后的发现:鲁迅先生惜墨如金,用语俭省,却把感情表达到极致。哀情令人落泪,惆怅不已;溢美之情鲜明却又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文章开始于极度的惆怅中,结尾处对白莽遗作的激赏又到达极点,“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短短的几句话,掷地有声,对〈孩儿塔〉的评价之高清晰可见。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读出句中之意,还应该解读出句外之意,可以借助研究作者如何选用词语、句式等途径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好的作品总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好的读者总是读出深层次的内涵。

(这个板块的学习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教师要坚持住,归纳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时许多老师往往忍不住而越俎代庖。)

五、拓展阅读,延伸研究。

自读鲁迅的《聪明人、傻子与奴才》,做读书笔记。

补充说明

1、教学时间:两课时。

2、教师在课前要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也可以动员学生上网搜索,或借助学校图书馆查找。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候可以虚化背景,他以国民性为关注的对象,时间空间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由于涉及到一定的人事以及社会背景,最好能了解相关的背景,给学习扫除障碍。

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第一教时)

陈小英

一、教学目标:

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

2.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1.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白莽的背景资料。

2.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身说法,以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与重视。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一提到鲁迅,心里不仅充满崇敬,而且感到非常亲切。大概自己也是绍兴人的缘故,对鲁迅笔下的茶馆、酒肆、旧毡帽、乌蓬船、绍兴老太都非常熟悉。我还两次去绍兴亲戚家过年,看今天的农民怎样祝福,怎样在喜庆的日子里请了戏班子在村里唱“社戏”,我还在“咸亨酒店”温二两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体验孔乙己的生活,当然我是坐着喝的。 对鲁迅感到亲切还有第二个原因,鲁迅也是教师,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正式或兼职,我们职业相同。

还有重要的原因,自己如同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正值书荒的年代,幸亏鲁迅的书不缺,下放安徽时,行囊里除了毛选就是鲁迅书,有空就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竟然也能读懂大概。并为鲁文中深刻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批判所深深吸引。

至今天,鲁迅作品仍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盏智慧之灯。

2.从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再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确实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将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正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书人不能不学鲁迅;也正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选了大量鲁迅的文章。

初中:《一件小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7篇)

高中:《白莽作序》《自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祝福》《药》《阿Q正传》

《拿来主义》(8、9篇)

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能有那样的殊荣,可以有十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足可以说明鲁迅的伟大,我们非要学懂不可。《白莽》是高中第一篇,有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印发了一部分背景资料,交给同学们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尝试着去打开鲁迅的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着借助资料,读懂课文,并试着品味鲁迅风格的语言。

一、学生交流在预习中借助资料所解决的问题。

估计学生能解决以下问题:

1.更加惆怅的原因(是文眼。天气、心境、悲愤、怀念、痛惜,看《为了忘却的记念》四:“我沉痛地感到我失掉了„„中国失掉„„”)

2.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不是不想说,是不能说,无奈的。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五:向子其的《思旧赋》)

3.外貌描写的作用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也有,两次写,强调,歌颂其乐观、坚定等革命精神)

4.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蒙:覆盖,言其多)

(时代背景:白色恐怖严重,革命志士仁人不断被杀,轻轻一点,揭批的力度很大。)

5.“一团火”之喻和急于“流布”之心。

(读《别了哥哥》《血字》,可见白莽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对革命怀一腔赤子之心,故为之。)

二、学生质疑,在教师点拨下解疑。

估计有以下问题:

1.我简直不懂诗。

(抓住“简直”,理解并非真不懂,有不愿懂无聊文人诗之意;也是自谦,抑己扬人)

2.终至于闹开与和白莽没有闹开,也许是他死的太快。

(“也许”表示不肯定,可见不是死的快,从材料可见是志同道合所致。如此看,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3.“何需我的序文之类”却又作序,为什么?

(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赴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4.学生读全文,思考整体感受到课文都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作者对白莽的怀念、赞颂、评价。

四、分析华彩乐章——第四自然段:评诗集

1.全生读

2.借助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A.与丁玲评白莽诗的语言比:同、异——更喜谁的,为什么?同:都用形象的比喻充分赞扬其诗的战斗性,从句式看都是整散结合,语势充沛。异:丁玲的评价比较直接,而鲁迅的文字因为运用了一串博喻,更含蓄,因而意蕴更深,语言是明显的整句,文气更酣畅,同时,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因而战斗性更强,被称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B.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 (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 进军的第一步(号角)——(诗歌本身就是在战斗)此既是书序,要评人评诗,又是杂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远见卓识及战斗精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尝试着借助资料来阅读鲁迅的文章,初步读懂了文章,且品出了语言的妙处。但是本文值得咀嚼推敲的东西太多了,课外要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2.作业:范文评点(评一点)。

例:

A.读两三篇别人的书序,体会此序开头特色。

B.分析本文文眼:惆怅,怎样统领全篇思想感情。

C.从白莽外貌描写看鲁迅白描手法的运用。

D.评比喻修辞法的运用。

鲁迅

教学目标

*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了解整句散句的特点,体会课文具体语段中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

解题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

关于白莽

白莽(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从小好学,9岁能读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7年到上海,不久同党取得联系,同年4月间被捕;秋天,被释放后入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

段意概括

1.写序的起因

2.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

3.欲为亡友遗诗作序,但又难以兑现

4.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

5.点明《孩儿塔》的价值

作者感情变化

凄凉,惆怅

更加惆怅

回忆,思念

抨击,讽刺当时社会,愤慨之情

对白莽作品的赞美

对革命文学充满信心

关键语句的理解

凄凉,惆怅?

惆怅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身患重病,时局动荡使作者感时伤怀,产生了惆怅.

更加惆怅?

鲁迅心境本是惆怅,亡友白莽被害已经五年,自己留存的

★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

通过对白莽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形象.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虽然

整句散句的表达效果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明确宣示《孩儿塔》出世

从思想体系和创作手法上,将《孩儿塔》同颓废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作品区分开来.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百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进军的动员,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所以把它比作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所以把它比作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象铭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作

这组排比句,以丰富的比喻(博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家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颂.

《白莽作孩儿塔序》喻体含义

第四段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响箭:白莽的诗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具有鼓动性。萌芽:白莽的诗比喻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给人带来了希望。第一步:是赞美革命者的勇敢和开拓精神。爱的大纛:表现了对革命者无限的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憎的丰碑:他的诗记载了敌人的罪恶,记录了人民对反对派的憎恨好像铭刻的碑文。别一世界: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阵营。

白莽作孩儿塔序的课后练习

1.这篇序言表达了鲁迅的复杂感情,试从“惆怅”一词入手,具体分析。

鲁迅产生惆怅之感,一是因为当时正值暮春,雨声淅沥,自己又大病初愈,时局有动荡不安故感时伤怀;二是因为一封远道而来的信又使他想到“亡友”的“遗文”;三是因为觉得自己“不懂诗”,不能为亡友的遗文写出好的序言,并且时势也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四是因为

回忆往事,更觉得与白莽的友情的难得和可贵。《孩儿塔》的出世才会使作者舒一口气,这可说是走出惆怅。

左联五烈士,指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4’×10=40’)

谈书评

朱光潜

①书是读不尽的,自然也评不尽。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不惜备尝艰辛险阻,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现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每个人都应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里坏书却“俯拾皆是”,用不着一个专家去把它指点出来。与其消耗精力去攻击1 000部坏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没有看见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决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好书有被埋没的可能,而坏书却无永远存在之理,把好书指点出来,读者自然见出坏书的坏。

②批评的态度要公开,这是老生常谈,不过也容易引起误解。一个人只能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之内说公平话。对于甲是公平话,对于乙往往是偏见。孔夫子只见过泰山,便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就他的学识范围而言。凡是有意义的话都应该是诚实话,凡是诚实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自己特殊立场扪心自问所说的话。人们都说荷马和莎士比亚伟大,而我们扪心自问,并不能见出他们的伟大。我跟人说他们伟大么?这是一般人所谓的“公平”。我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伟大么?这是我个人学识修养范围之内的“公平”,而是一般人所谓的“偏见”。批评家所要的“公平”究竞是哪一种呢?“司法式”批评家说是前一种,印象派批评家说是后一种。前一派人永远是朝“稳路走”,可是也永远是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现打破传统的新作品。后一派人永远是流露“偏见”,可是也永远是说良心话,永远能宽容别人和自己的兴趣。这两条路都任人随便走,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条路,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条“稳路”。

③书评是一种艺术,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它的作者不但有权力,而且有义务,把自己摆进里面去;它应该是主观的,这就是说,它应该有独到见解。叶公超先生仿佛说过,书评是读者与作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这是一句有见地的话,见解和趣味不同,才有较量的可能,而这种较量才有意义,有价值。

④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出一部书。一部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它有关于书评的接受。无论是作者或者读者,对于一篇有价值的书评都只能当作一篇诚实的主观的印象记看待,容许它有个性,有特见,甚至于有偏见。一个书评家如果想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去压服别人,去范围别人的趣味;一个读者如果把一篇书评当作“权威”,恭顺任它范围自己的趣味,或是一个创作家如果希望别人对于自己的著作的见解一定和自己的意见相同;那么,他们都是一丘之貉,都应该冠上一个共同的形容词——愚蠢!

⑤如果莎士比亚再活在世间,如果他肯费工夫把所有讨论、解释和批评他的作品的文章仔细读一遍,他一定会惊讶失笑,发现许多读者比他自己聪明,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许多他自己所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技巧的意识以及许多善点和丑点。但是他也一定会觉得这些文章有趣,一样地加以大度宽容„„世界有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所以它有趣;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有这“无限”的某一片断的缩影。

5.第①段谈了书评家的职责。如果把这种职责归结为两点,它们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段谈了书评的态度——公平。作者从三个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它们是:

⑴对“公平”的界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公平”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批评家所应持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④段重在谈书评的原则,若把它归纳为三点,则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篇好的书评,就是一部书,一首诗的“再造”。它取决于评论家较高的学识修养和独特见解。

B、书评是一种艺术,它要求评论家要站在自己的特殊立场说出有意义的、诚实的良心话。

C、书评要公平;不公平,就会有偏见,就会永远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现打破传统的新作品。

D、批评家要敢于备尝艰辛险阻,穿过荒原沙漠冰海,去发现肥沃的新陆;甚至不惜消耗精力去攻击1000部坏书。

E、一个批评家如果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去压服别人,去规范别人的趣味;一个作家如果希望别人对于自己的作品的见解同自己一样,那么,他们都是愚蠢的一丘之貉。

F、如果荷马和莎士比亚再世,他们会发现许多读者比自己聪明,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他自己所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意识,还有许多善点及丑点。

阅读鲁迅的短文,回答18-20题。(18分)

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1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

②“别一世界”

18、“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9、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20、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17、第四段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

界”,其中“比方”是什么意思?“别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提示:可以用《灯下漫笔》中的词语回答)?(4分)

①“比方”这里是“比较”(或“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

②“别一世界”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也就是《灯下漫笔》说的“第三样的时代”)

18、“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格?含义是什么?(4分) 答:借代;含义是许多和白莽一样的革命者又被反动派杀害了。

19、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加横线的句子,请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说自己“不懂诗”,真的不懂吗?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不是。这样说表明作者对当时的一般诗人所写的充满罗曼蒂克激情的所谓“新诗”的不认同;当然也表现了作者的谦逊。

②对于白莽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是实际说了吗?说了什么?

答:说了。在下文就用了一组排比句对白莽的诗即将产生革命效果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20、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4分)

答:如文章开始写道:“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这既是写自然气候,更是写一种令人窒息难忍的政治气候。这里就用了象征的手法。还比如:第四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组排比句同时又是比喻句,既非常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白莽诗歌呼唤光明鞭挞黑暗的巨大作用,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无限崇敬赞赏的激情。(学生只要举出一例就行)

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九三六年)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渐渐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记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1.此文的作者是。

2、默写第四自然段中空白处的句子。

3.文章第一段写了春天的冷和雨以及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选

用文中的两个词回答)。

答:。

4.第二段回忆了白莽出狱的情景,叙述的侧重点是( )

A.告诉作者自己是革命者 B.告诉作者为什么热天仍穿着棉袍

C.叙述他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D.叙述他年青的相貌像活着一样

5.文末两段中的“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的指代意义是否相同?

6、第四自然段中“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

7、分析第四自然段中排比句的作用。答:。

8、仿照第四段文字的语言形式(运用博喻、对比手法),确立一个话题(或演讲,或作书评等)并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1.鲁迅 2.略 3、凄凉、惆怅 4. C 5.指代义相同,皆是指的无产者劳动大众的世界。 6、属于无产阶级,对革命者前行具有极大意义 7、对白莽和《孩儿塔》的赞赏之情,高度肯定了思想价值和爱憎分明的诗歌风格。 8.例句:“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而行尸走肉般的篝火,蝇营苟且般的处世都无法同它相比。”

鲁迅的杂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杂文风格的抒情散文,一类是寓理于情的时评、随笔、杂感等。《白莽作〈孩儿塔〉序》就是第一类中极具抒情美、音乐美,精炼美的文章。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最初发表于1936年4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后由许广平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白莽,笔名殷夫。1931年1月17日与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以无可遏止的悲愤,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以抒发对被害革命青年作家的深沉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强烈的恨。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就义之后五年,由于“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因此在这种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的情感天秤上似乎又增加了许多重量。文章一开始便以“还是冷”、“有些凄凉”、“更加惆怅”等抒情短语,渲染出了鲁迅写作序文的心境,给了人们以极为强烈的情绪感染;接着写作序的请求,引起了作者的沉痛回忆。白莽的声音笑貌又在作者的“眼前”出现。白莽兄弟“殊途同归”,同时被捕入狱的不幸遭遇,再一次撞击着作者的心扉。“四年之前”写文章本想“将它们忘却”,可又怎能忘却呢?时过五年了,“他的年青的相貌”,不是分明清晰可辨,“象活着一样”吗?旧血迹上又添新的血迹,旧恨末消又增新恨,鲁迅的心怎的不“凄凉”、“惆怅”,怎的不悲不愤呢?这段娓娓述说,交织着鲁迅对白莽的爱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片深情,一片真情。紧接着,作者袒露了自己写序文的矛盾心情:“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把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既是请求作者心情的写照,也是鲁迅自己作此序时心情的写照。为什么象“捏一把火”?为什么“寝食不安”呢?因为一方面他知道为亡友“做序文”是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怕因自己“简直不懂诗”而曲解了诗的精神,因此他对白莽的诗,“一句”也“不能”说。

这除了表现鲁迅的自谦外,更主要的是要奉献他对于革命青年作家白莽的巨大尊敬。文章至此,感情蓄积得很重很重了,一到第四段便破闸而出,翻腾起汪洋恣肆、无法遏止的感情波涛,从而将序文推向高峰,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文章不仅用一连串的比喻形成排比,气势宏伟的热烈歌颂了《孩儿塔》诗集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还以“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与之对比,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这篇序文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溶于一炉,感人的力量特别强烈,表现了浓烈的抒情美。

读《白莽作〈孩儿塔〉序》,我们还会突出感觉到一点,即不仅具有把情美而且具有音乐美。序文前三段曲曲折折表露心迹,有凄凉、有惆怅、有自谦、有尊敬、有愤怒、有爱怜;但到了第四段这些感情凝聚成了强大的冲激热浪,对诗集予以高底的赞美,热烈的歌颂,感情的热度达到了沸点。这种感情的曲折变化到迸发喷涌,形成了序文强烈的内节奏和内旋律,即感情的节奏和旋律美。不仅如此,在语言形式上,序文前三段全是散文句子叙议抒情,而到了第四段“一变而为用诗的语言抒发感情,结尾段又回到用散形句子表达。这样的段落组织,形成了序文的外节奏外旋律,即整散段交错形成的节奏与旋律美。这种节奏与旋律之美,在

第四段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不仅整齐句子与散形句子交错,而且前后分别用“在”与“界”相协,读来别具一种韵味,表现了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篇序文语言的精炼美,也是令人倾服的,仅就第四段来看,不仅用博喻的形象引动人们展开想象的翅羽,去展现“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进军的第一步”,“爱的大”,“憎的丰碑”所含的壮美景象,从而认识《孩儿塔》诗的伟大意义与作用,而且用极含蓄的“是有别一种意义在”与“属于别一世界”的语言,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先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的血》中所论述的内容:

统治者„„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末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之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

然而我们的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但无产阶段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这就是“别一种意义”、“属于别一世界”的最好注解。十几个字托负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内容,

这篇书序以极精炼的语言,以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旋律,极浓郁的抒情为特色,而区别于一般的书序,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课前预习:

1、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2、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1、《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2、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3、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师。

三、研读文章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天气与心境:

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三)品读语言,挖掘含义

1、品味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2、品味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四)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等等。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作业

以“的鲁迅“的形式确定一个专题阅读,并进行一次这样的专题写作。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1)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轻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象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2)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3)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以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短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牙,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dào,古代军中大旗),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恨的丰碑。(4)一切所谓圆熟简练,敬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5)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6)

(7)

1.选出“使我更加惆怅”的原因的正确答案 A、气候反常,加上整天淅淅沥沥的雨声,令人惆怅; B、收到要求作序的信,勾起对白莽的深情回忆,因而更加惆怅; C、反常的气候,凄凉的雨声,衬托对亡友的怀念,因而更加惆怅; D、雨天景物凄凉,加上深夜独坐,因而更加惆怅。 2.联系徐培根任航空署长期间,因航空署被烧毁,被捕入狱的事实及本段内容,试解释“殊途同归”的意思。“殊途同归”的意思是:

3.这一段具体写对白莽的回忆,真正的作用是 A、与其兄作对比,说明他走的是另一条路;

B、为下文说明白莽遗诗的重要价值做好铺垫; C、说明自己是的确知道白莽的; D、以上三点兼而有之。

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含义?下面哪一项最正确? A、运用暗喻、借喻、博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意义和巨大作用; B、运用借喻、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意义和巨大作用; C、运用暗喻、借喻、博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主题与写作意图; D、运用借喻、借代、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形象而含蓄地表明《孩儿塔》的深刻主题与写作意图。

5.“别一世界”和“那一世界”是否同义?具体指什么?

6.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

7.这篇序的主要意思是 A、颂扬青年革命作家白莽的精神; B、抒写对白莽的深情回忆; C、阐明白莽诗集的重大价值; D、指出序言的重点内容。

1、 答案:C 2、答案:兄弟二人走的人生道路不同,但都被国民党政府关押。 3、答案:B 4、

答案:A 5、答案:同义,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意思对即可)。 6、答案:《孩儿塔》自有伟大的意义在,即使我不作序,也自会在他的同志中广为流传。 7、答案:C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另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1.第1段中,“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的“这”字指代的是(不超过10个字,用自己的话回答)。

2.第2段中,作者对白莽的回忆侧重要表现的是:( )

A.作者与白莽之间深厚的友情。

B.控诉反动派又欠下新的血债。

C.为《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补充更正。

D.白莽获释后的坚定、乐观的态度。

3.根据上下文,辨析“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另一世界”的意思:( )

A.亡友的诗并非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不能用一些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诗作比方,因为这些诗属于另一个世界。

B.正因为诗作是亡友的,所以,所有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诗,都无须来打比方。

C.诗作本来就不是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所以不能用这些诗来打比方。

D.亡友的诗作爱憎分明,旗帜鲜明,战斗性强,属于美好进步的社会。这些诗作是一切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诗作无法比拟的。

4.这是一篇序文,它的主要内容是:( )

A.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对革命青年的殷切期望。

B.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友情,评价了亡友诗作的价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革命青年的仇恨之情。

C.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友情与交往,说明自己对于亡友的诗作不能说些什么,是因为不懂诗。

D.本文回忆了与亡友的真挚友情,表现了对革命青年的殷切期望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

徐少康

书的序与跋,向为我所爱读,一书到手,急着先看的便是它。一本新书只要翻翻序跋,甚至看一眼序跋的作者姓名,往往便能知道这书的大致风格、选题,判断出它是否属于你喜欢读的或是否列入你的藏书范围。

但我的爱读序跋,还因它有更为宽广的光彩所在。序、跋是书的前面和后面的文字,它由书面生、附着于书而存,视之为书余也未尝不可,但正因为它有书余的性质,所以有些序跋读来别有一种轻松空灵感。如果是一本论战的书,作者在写作时必然带着甲胃,全身筋络高度调动,自然是一副战士的严峻神情。现在成书了,于这写序跋时,心情就如清扫旧战场,又是另一种的平和心境了。正如鲁迅当年写《华盖集》中的文章时,是全力对付论敌的,后来写《题记》和《续编》的《小引》时,那文字间的神情就很轻松。汪曾祺的《草花集》是我很爱读的一本书,一篇篇写的如白云舒卷、清泉随形,而书的《自序》又更有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绰约风姿。他由草花的寻常谈起,说到自己这本集子中的散文,说来是那么闲遐随意,轻松自然。令人再三品味把玩。如果说《草花集》中的篇篇散文是一地撒开的珍珠,那么这篇《自序》就是这些珍珠的彩照。

序跋是书余,在书中有一定的独立性,许多文章大家往往就在这螺蛳壳里做道场,写出一篇篇有见地、有思想、有文彩的文字。明末的袁宏道曾在《叙小修诗》这篇序中首倡了“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开掘了几百年间的性灵派文学先河。鲁迅的《白莽作》更是将序跋推到了文章的极致,序中“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代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爱的大旗,是对于催残者的憎的丰碑”一段,不但识远见深,而且文彩斐然,成了现代文学革命的战斗号角、新文化舞台的揭天的金鼓,令人诵读不衰。

自作的序跋,因为作者经了“生产”的“苦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写来更能触及痛痒。最近读到一本香港作家董桥的《乡愁的理论》,作者在《自序》中一一缕析了写作时的心境和编写时的自己的看法,既贴实又中肯,文中有一段我尤其爱读:“‘乡愁’、‘理念’、‘感情’始终不脱中国人的心态;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也许只是异乡人江山之梦的神话:寻寻觅觅之间,确有几分难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阙‘梦’,满是天涯情味,越去越远越牵挂。”这简直就是一章有情致有哲思的散文诗了。

1 9 2 7 年1 1 月8 日,周作人写《谈龙集序》时,说:“我们(严格地说应该云我)喜谈文艺,实际也只是乱谈一阵„„正如我们著《龙经》,画水墨龙”。如果说《谈龙集》里的文章画的是龙的一鳞一爪,那么这篇序便是这龙颌下的螭珠,这也正是我爱读序跋的地方;它知人谈书,回顾展望,有见地、有性情、有文彩、可作文论读,可作索引读,可作传记读,更可作美文读。

《白莽作序》教学设计

郑桂华

学习目标

1、发现鲁迅文章语言的特点:言简意丰。

2、感受作者深切的悼念亡友之情。

设计思想

有人说,鲁迅的《白莽作》是将序跋推到了文章的极致,仔细想想,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鲁迅对作者对作品的感情悲之深、赏之切,字里行间满溢着一个长者的深情;他的语言字字珠玑,言近旨远。学习这样的文章仅仅从思想性上来解读是狭隘的,冷漠的解剖也是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鲁迅作品的原因。一代文豪鲁迅值得学习的东西多得很,这篇文章从情感的变化,结构的起承转合、语言的精致、为文的控制等不同角度都可以深入探究一番。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语文课首先要学语言,锻炼思维,而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培养是贯穿始终,属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类的。所以,我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语言的探究。

过程设计

一、出示研究目标,导入新课。

有人称赞鲁迅为“体裁家”,赞扬他在文学语言方面的贡献,鲁迅以为得到了真正的知音。“体裁家”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选材、结构„„

(以问题引路,对以前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为探究本文铺平道路。)

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熟悉内容。

(整体感知是阅读杂文、散文等文章的首要环节,任何脱离整体的条分缕析都是有害于理解这类文章的。)

2、进行分组,选择任务。

文章一共6节,可以分为4项任务,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各为一项,四、五、六三节为一项。

(按自然段分虽然简单了点,但学生发现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可以从用词、句式、材料的疏密等角度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

(选择任务可以有相对自由,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动的。)

三、班级交流,分享发现。

分别交流各部分的发现。

第一节:很少的文字,丰富的内涵,而且得来了无痕迹。

重点:(1)运用物象来抒情——晚春、冷、整天的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午后、远道、遗诗,种种物象反复渲染惆怅悲凉之情。用词密不透风,一开篇就把读者带进这悲伤之中。

(2)选择强调句式——“加上整天的雨,淅淅沥沥”,强调雨的声音,因为是深夜,这声音就更加令人惆怅。

借鉴与比较: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绝妙写悲之句,有“万里、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九个意象,鲁迅先生这句话中有“春天去了一大半、冷、整天、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午后、远道、遗诗”共11个意象;李清照《声声慢》所用的意象“”

交流第二节:丰富的言外之意,是时局使然,更是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使然。

选用词语——已经足有、早、许多、热天、大棉袍、笑笑的„„

重点:把握句中之意到理解句外之意。

为了“要将他们忘却”而写下悼念的文字,本身就是矛盾的,表明鲁迅实在是难以忘却,内心的沉痛难以自制。

“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有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时间过去了很久,

(理解句中之意相对容易一些,学习高中语文应该向前走一点,要品出话外之音。)

交流第三节:与第二节相同,重点理解句外之意。

“我简直不懂诗”、“我一句也不能说——因为我不能”等语句都语带双关,既道出为战友的遗诗作序,却又不可能详加评说,无奈得很,也隐含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讥讽与抨击。

第四—六节:理解整句的作用,整句长于抒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反复咏叹《孩儿塔》的意义,

四、总结归纳,强化发现。

请学生归纳研究本文语言之后的发现:鲁迅先生惜墨如金,用语俭省,却把感情表达到极致。哀情令人落泪,惆怅不已;溢美之情鲜明却又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文章开始于极度的惆怅中,结尾处对白莽遗作的激赏又到达极点,“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短短的几句话,掷地有声,对〈孩儿塔〉的评价之高清晰可见。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读出句中之意,还应该解读出句外之意,可以借助研究作者如何选用词语、句式等途径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好的作品总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好的读者总是读出深层次的内涵。

(这个板块的学习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教师要坚持住,归纳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时许多老师往往忍不住而越俎代庖。)

五、拓展阅读,延伸研究。

自读鲁迅的《聪明人、傻子与奴才》,做读书笔记。

补充说明

1、教学时间:两课时。

2、教师在课前要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也可以动员学生上网搜索,或借助学校图书馆查找。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候可以虚化背景,他以国民性为关注的对象,时间空间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由于涉及到一定的人事以及社会背景,最好能了解相关的背景,给学习扫除障碍。

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第一教时)

陈小英

一、教学目标:

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

2.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1.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白莽的背景资料。

2.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身说法,以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与重视。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一提到鲁迅,心里不仅充满崇敬,而且感到非常亲切。大概自己也是绍兴人的缘故,对鲁迅笔下的茶馆、酒肆、旧毡帽、乌蓬船、绍兴老太都非常熟悉。我还两次去绍兴亲戚家过年,看今天的农民怎样祝福,怎样在喜庆的日子里请了戏班子在村里唱“社戏”,我还在“咸亨酒店”温二两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体验孔乙己的生活,当然我是坐着喝的。 对鲁迅感到亲切还有第二个原因,鲁迅也是教师,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正式或兼职,我们职业相同。

还有重要的原因,自己如同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正值书荒的年代,幸亏鲁迅的书不缺,下放安徽时,行囊里除了毛选就是鲁迅书,有空就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竟然也能读懂大概。并为鲁文中深刻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批判所深深吸引。

至今天,鲁迅作品仍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盏智慧之灯。

2.从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再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确实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将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正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书人不能不学鲁迅;也正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选了大量鲁迅的文章。

初中:《一件小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7篇)

高中:《白莽作序》《自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祝福》《药》《阿Q正传》

《拿来主义》(8、9篇)

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能有那样的殊荣,可以有十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足可以说明鲁迅的伟大,我们非要学懂不可。《白莽》是高中第一篇,有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印发了一部分背景资料,交给同学们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尝试着去打开鲁迅的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着借助资料,读懂课文,并试着品味鲁迅风格的语言。

一、学生交流在预习中借助资料所解决的问题。

估计学生能解决以下问题:

1.更加惆怅的原因(是文眼。天气、心境、悲愤、怀念、痛惜,看《为了忘却的记念》四:“我沉痛地感到我失掉了„„中国失掉„„”)

2.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不是不想说,是不能说,无奈的。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五:向子其的《思旧赋》)

3.外貌描写的作用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也有,两次写,强调,歌颂其乐观、坚定等革命精神)

4.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蒙:覆盖,言其多)

(时代背景:白色恐怖严重,革命志士仁人不断被杀,轻轻一点,揭批的力度很大。)

5.“一团火”之喻和急于“流布”之心。

(读《别了哥哥》《血字》,可见白莽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对革命怀一腔赤子之心,故为之。)

二、学生质疑,在教师点拨下解疑。

估计有以下问题:

1.我简直不懂诗。

(抓住“简直”,理解并非真不懂,有不愿懂无聊文人诗之意;也是自谦,抑己扬人)

2.终至于闹开与和白莽没有闹开,也许是他死的太快。

(“也许”表示不肯定,可见不是死的快,从材料可见是志同道合所致。如此看,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3.“何需我的序文之类”却又作序,为什么?

(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赴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4.学生读全文,思考整体感受到课文都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作者对白莽的怀念、赞颂、评价。

四、分析华彩乐章——第四自然段:评诗集

1.全生读

2.借助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A.与丁玲评白莽诗的语言比:同、异——更喜谁的,为什么?同:都用形象的比喻充分赞扬其诗的战斗性,从句式看都是整散结合,语势充沛。异:丁玲的评价比较直接,而鲁迅的文字因为运用了一串博喻,更含蓄,因而意蕴更深,语言是明显的整句,文气更酣畅,同时,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因而战斗性更强,被称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B.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 (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 进军的第一步(号角)——(诗歌本身就是在战斗)此既是书序,要评人评诗,又是杂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远见卓识及战斗精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尝试着借助资料来阅读鲁迅的文章,初步读懂了文章,且品出了语言的妙处。但是本文值得咀嚼推敲的东西太多了,课外要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2.作业:范文评点(评一点)。

例:

A.读两三篇别人的书序,体会此序开头特色。

B.分析本文文眼:惆怅,怎样统领全篇思想感情。

C.从白莽外貌描写看鲁迅白描手法的运用。

D.评比喻修辞法的运用。

鲁迅

教学目标

*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了解整句散句的特点,体会课文具体语段中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

解题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

关于白莽

白莽(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从小好学,9岁能读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7年到上海,不久同党取得联系,同年4月间被捕;秋天,被释放后入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

段意概括

1.写序的起因

2.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

3.欲为亡友遗诗作序,但又难以兑现

4.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

5.点明《孩儿塔》的价值

作者感情变化

凄凉,惆怅

更加惆怅

回忆,思念

抨击,讽刺当时社会,愤慨之情

对白莽作品的赞美

对革命文学充满信心

关键语句的理解

凄凉,惆怅?

惆怅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身患重病,时局动荡使作者感时伤怀,产生了惆怅.

更加惆怅?

鲁迅心境本是惆怅,亡友白莽被害已经五年,自己留存的

★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

通过对白莽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形象.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虽然

整句散句的表达效果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明确宣示《孩儿塔》出世

从思想体系和创作手法上,将《孩儿塔》同颓废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作品区分开来.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百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进军的动员,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所以把它比作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所以把它比作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象铭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作

这组排比句,以丰富的比喻(博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家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颂.

《白莽作孩儿塔序》喻体含义

第四段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响箭:白莽的诗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具有鼓动性。萌芽:白莽的诗比喻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给人带来了希望。第一步:是赞美革命者的勇敢和开拓精神。爱的大纛:表现了对革命者无限的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憎的丰碑:他的诗记载了敌人的罪恶,记录了人民对反对派的憎恨好像铭刻的碑文。别一世界: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阵营。

白莽作孩儿塔序的课后练习

1.这篇序言表达了鲁迅的复杂感情,试从“惆怅”一词入手,具体分析。

鲁迅产生惆怅之感,一是因为当时正值暮春,雨声淅沥,自己又大病初愈,时局有动荡不安故感时伤怀;二是因为一封远道而来的信又使他想到“亡友”的“遗文”;三是因为觉得自己“不懂诗”,不能为亡友的遗文写出好的序言,并且时势也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四是因为

回忆往事,更觉得与白莽的友情的难得和可贵。《孩儿塔》的出世才会使作者舒一口气,这可说是走出惆怅。

左联五烈士,指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4’×10=40’)

谈书评

朱光潜

①书是读不尽的,自然也评不尽。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不惜备尝艰辛险阻,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现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每个人都应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里坏书却“俯拾皆是”,用不着一个专家去把它指点出来。与其消耗精力去攻击1 000部坏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没有看见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决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好书有被埋没的可能,而坏书却无永远存在之理,把好书指点出来,读者自然见出坏书的坏。

②批评的态度要公开,这是老生常谈,不过也容易引起误解。一个人只能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之内说公平话。对于甲是公平话,对于乙往往是偏见。孔夫子只见过泰山,便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就他的学识范围而言。凡是有意义的话都应该是诚实话,凡是诚实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自己特殊立场扪心自问所说的话。人们都说荷马和莎士比亚伟大,而我们扪心自问,并不能见出他们的伟大。我跟人说他们伟大么?这是一般人所谓的“公平”。我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伟大么?这是我个人学识修养范围之内的“公平”,而是一般人所谓的“偏见”。批评家所要的“公平”究竞是哪一种呢?“司法式”批评家说是前一种,印象派批评家说是后一种。前一派人永远是朝“稳路走”,可是也永远是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现打破传统的新作品。后一派人永远是流露“偏见”,可是也永远是说良心话,永远能宽容别人和自己的兴趣。这两条路都任人随便走,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条路,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条“稳路”。

③书评是一种艺术,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它的作者不但有权力,而且有义务,把自己摆进里面去;它应该是主观的,这就是说,它应该有独到见解。叶公超先生仿佛说过,书评是读者与作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这是一句有见地的话,见解和趣味不同,才有较量的可能,而这种较量才有意义,有价值。

④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出一部书。一部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它有关于书评的接受。无论是作者或者读者,对于一篇有价值的书评都只能当作一篇诚实的主观的印象记看待,容许它有个性,有特见,甚至于有偏见。一个书评家如果想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去压服别人,去范围别人的趣味;一个读者如果把一篇书评当作“权威”,恭顺任它范围自己的趣味,或是一个创作家如果希望别人对于自己的著作的见解一定和自己的意见相同;那么,他们都是一丘之貉,都应该冠上一个共同的形容词——愚蠢!

⑤如果莎士比亚再活在世间,如果他肯费工夫把所有讨论、解释和批评他的作品的文章仔细读一遍,他一定会惊讶失笑,发现许多读者比他自己聪明,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许多他自己所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技巧的意识以及许多善点和丑点。但是他也一定会觉得这些文章有趣,一样地加以大度宽容„„世界有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所以它有趣;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有这“无限”的某一片断的缩影。

5.第①段谈了书评家的职责。如果把这种职责归结为两点,它们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段谈了书评的态度——公平。作者从三个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它们是:

⑴对“公平”的界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公平”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批评家所应持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④段重在谈书评的原则,若把它归纳为三点,则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篇好的书评,就是一部书,一首诗的“再造”。它取决于评论家较高的学识修养和独特见解。

B、书评是一种艺术,它要求评论家要站在自己的特殊立场说出有意义的、诚实的良心话。

C、书评要公平;不公平,就会有偏见,就会永远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现打破传统的新作品。

D、批评家要敢于备尝艰辛险阻,穿过荒原沙漠冰海,去发现肥沃的新陆;甚至不惜消耗精力去攻击1000部坏书。

E、一个批评家如果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去压服别人,去规范别人的趣味;一个作家如果希望别人对于自己的作品的见解同自己一样,那么,他们都是愚蠢的一丘之貉。

F、如果荷马和莎士比亚再世,他们会发现许多读者比自己聪明,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他自己所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意识,还有许多善点及丑点。


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名著练习题(带答案)
  • <童年> 到海难.被海盗俘虏,还是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他从不放弃希望,用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使自己一1<童年>是以 次又一次从险境中挣脱. _. [2012·巴中]4.名著阅读及文学常识(10分) 2<童年> ...查看


  • 名著西游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 <西游记>名著练习 1.<西游记>中"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 [答案]"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而来,他作出了大贡献,大家尊之为& ...查看


  • [关于坚持的作文]坚持燃起希望
  •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邻居李奶奶家里多了一个可爱的宝宝,甭提有多高兴了.每天都欢声笑语,一家人都沉浸在快乐之中. 可是,这快乐的时光似乎很短暂大约过了九个月,家人.新朋好友都感觉这个小孩儿与正常同月份的小朋友有点不一样,右半边的 ...查看


  • 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及相关练习
  • 八下语文名著导读及相关练习:<西游记>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唐僧: ...查看


  • 八下语文名著导读及相关练习
  • 八下语文名著导读及相关练习:<西游记>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 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 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唐 ...查看


  • 名著阅读[西游记]综合练习及答案
  • 名著阅读<西游记>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 泾河龙王因赌卦少降雨水,触犯天条当斩,求 救命.太宗大臣 梦斩泾河龙王,太宗魂被迫入阴司对证,还生后修建" ".请陈玄奘主行法事,开演诸品妙经.A.2次 B.3次 ...查看


  • 诚信道德作文素材
  • 故事一: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 ...查看


  • 二年级下册句式复习
  • 二年级下册句式练习一(造句) 姓名 1. 2. 3. 春雨姑娘一边弹奏乐曲,一边呼唤笋芽儿. ....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 同学们的课桌上可热闹啦:有小小的野花,有嫩嫩的桑叶,还有青青的小草. .... 4. 他很爱 ...查看


  •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纸棒游戏
  • 学习目标1.探索纸棒的各种玩法,在玩纸棒的过程中学习助跑跨跳动作,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2.通过自我探索,同伴学习,教师的指导等方式掌握助跑跨跳动作的要领:快快跑,用力蹬地跳. 3.在营救唐僧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