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 以学科为本
——生物校本课程实践例谈
摘要: 我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开发和实 施满足不同学生要求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 就如何开发和实施好生物校本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希望通过交流,更好 地改进和实施校本课程,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我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学科特色开设多样化课程,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近四年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现谈谈我们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联系点应摆在学校特色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上
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学校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所以每所学校都要联系自己学校的特色建设,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任一学科课程的开展都必须遵行学科的教学特点,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符合生物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特色。
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是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完善的现代校园网络,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而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展又推动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在初一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课程开设中,我们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动画和交互手段,让奇妙的微观世界生动而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有效刺激,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给学生以强烈的现实感,使学生获得了空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奥秘的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方位的达成教学目标。在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中,师生双方都积极地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教学内容,如《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一节中收集整理了“什么是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试管婴儿的进展有哪些?”、“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和流产率是多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在初一上、下学期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展中,我们各布置了一次研究性学习作业,除应按照研究性学习作业的格式完成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尽量以powerpoint 课件形式呈现,,这就需要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和图片、视频、文字编排及呈现等课件制作水平上能有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安排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小组汇报中,师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有所体现。
2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脚点应定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上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能否积极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之初,就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内容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如何达到既订的校本课程目标,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2.1 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科特点,编制课程内容
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我们力求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按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科目及内容。初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这门课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初一下学期,学生对生物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具体的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有力地促进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即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有哪些巨大的影响,这方面内容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因而我们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这门课程,以贴近我们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展开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学生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从知识接受向自主、能动、创造性学习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实践探索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体现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教师应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启发他们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校本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比较几种常见水果Vc 含量》一节内容,首先我们在学生课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亲自收集有关Vc 的各方面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出Vc 对人体的作用、缺乏时症状及治疗方法等。然后请学生自主学习定性测定Vc 含量的原理,指导学生利用原理尝试设计定性测定Vc 含量的实验方法,接着让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坚持学生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注意评价方式方法,通过肯定评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课程评价的手段和方式应由单一的定量的静态的变为多元的定性的动态的。评价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个体成长中创造性和个体在群体实践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评价的目的也不在乎选拔,而在乎发现每一个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肯定其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意识,使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变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我们力求通过课程评价,使积极参与了课程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调动他们再次参与生物校本课程及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内在的学习动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
3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点应设在教师的合作意识和科研能力上
校本课程开发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决不可能完成,它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吸收各自的经验,推动课程的发展。这种合作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合作,可以是单个教师之间,可以是教师小组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和学生,校外的专家学者,社区内的人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决策,促进课程的发展。另外,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合作才能解决。生物校本课程在我校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勤于学习、团结协作、勇挑重担”的教研组风格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再一次得到体现,以不愧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的称号。
校本课程是实践在教育科研基础上的,校本开发中,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因为教师从实施者转向实践者,这表明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涉及到理论的层面,又涉及到实践的层面。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因为在课程的开发中,会涌现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要依靠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地发展。我组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基于教师个人综合素养较高和学校的校本教研落实到位的结果。我组八位教师,三位硕士学位,其余均为学士学位,均有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经历,并有三人正积极准备“南京市个人课题”的申报。我组教师科研能力的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科学研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我校每周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了教研组活动的力度,校本教研活动有记录、有考勤,非常制度化、规范化。教师利用教研的机会交流和解决校本课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保证了校本课程持续、稳定、有效地向前发展。
经过近四年的校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应用和延伸,如果有效地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与校本课程相互取长补短。那么我们就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完善以关注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校为本 以学科为本
——生物校本课程实践例谈
摘要: 我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开发和实 施满足不同学生要求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 就如何开发和实施好生物校本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希望通过交流,更好 地改进和实施校本课程,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我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学科特色开设多样化课程,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近四年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现谈谈我们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联系点应摆在学校特色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上
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学校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所以每所学校都要联系自己学校的特色建设,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任一学科课程的开展都必须遵行学科的教学特点,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符合生物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特色。
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是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完善的现代校园网络,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而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展又推动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在初一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课程开设中,我们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动画和交互手段,让奇妙的微观世界生动而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有效刺激,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给学生以强烈的现实感,使学生获得了空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奥秘的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方位的达成教学目标。在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中,师生双方都积极地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教学内容,如《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一节中收集整理了“什么是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试管婴儿的进展有哪些?”、“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和流产率是多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在初一上、下学期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展中,我们各布置了一次研究性学习作业,除应按照研究性学习作业的格式完成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尽量以powerpoint 课件形式呈现,,这就需要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和图片、视频、文字编排及呈现等课件制作水平上能有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安排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小组汇报中,师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有所体现。
2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脚点应定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上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能否积极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之初,就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内容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如何达到既订的校本课程目标,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2.1 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科特点,编制课程内容
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我们力求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按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科目及内容。初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这门课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初一下学期,学生对生物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具体的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有力地促进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即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有哪些巨大的影响,这方面内容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因而我们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这门课程,以贴近我们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展开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学生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从知识接受向自主、能动、创造性学习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实践探索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体现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教师应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启发他们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校本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比较几种常见水果Vc 含量》一节内容,首先我们在学生课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亲自收集有关Vc 的各方面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出Vc 对人体的作用、缺乏时症状及治疗方法等。然后请学生自主学习定性测定Vc 含量的原理,指导学生利用原理尝试设计定性测定Vc 含量的实验方法,接着让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坚持学生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注意评价方式方法,通过肯定评价,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课程评价的手段和方式应由单一的定量的静态的变为多元的定性的动态的。评价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个体成长中创造性和个体在群体实践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评价的目的也不在乎选拔,而在乎发现每一个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肯定其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意识,使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变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我们力求通过课程评价,使积极参与了课程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调动他们再次参与生物校本课程及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内在的学习动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
3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点应设在教师的合作意识和科研能力上
校本课程开发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决不可能完成,它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吸收各自的经验,推动课程的发展。这种合作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合作,可以是单个教师之间,可以是教师小组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和学生,校外的专家学者,社区内的人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决策,促进课程的发展。另外,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合作才能解决。生物校本课程在我校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勤于学习、团结协作、勇挑重担”的教研组风格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再一次得到体现,以不愧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的称号。
校本课程是实践在教育科研基础上的,校本开发中,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因为教师从实施者转向实践者,这表明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涉及到理论的层面,又涉及到实践的层面。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因为在课程的开发中,会涌现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要依靠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地发展。我组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基于教师个人综合素养较高和学校的校本教研落实到位的结果。我组八位教师,三位硕士学位,其余均为学士学位,均有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经历,并有三人正积极准备“南京市个人课题”的申报。我组教师科研能力的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科学研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我校每周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了教研组活动的力度,校本教研活动有记录、有考勤,非常制度化、规范化。教师利用教研的机会交流和解决校本课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保证了校本课程持续、稳定、有效地向前发展。
经过近四年的校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应用和延伸,如果有效地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与校本课程相互取长补短。那么我们就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完善以关注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