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1

10级汉语言文学本(1)班

姜竹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假如生命可以重来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道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那些飘渺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月亮”,你如何也捞不到,就如同屋里看花般的虚假。资本主义的本质,便是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当你认为爱情需要物质过多的装潢,便使爱情搭上了太多利益的勾当,只会让你看瞎了双眼,牺牲掉原有的平静生活。于是,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社会里的艾玛不幸成为了一个迷失了自己的祭品,她的犹如鸿沟般的欲望最终将她吞噬消灭。

福楼拜曾说:“艾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究其根本,艾玛的悲哀在于,她的身份,思想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艾玛的悲剧在于,来自修道院失败的教育,来自男权注意和平庸鄙俗的现实环境,而这些正是福楼拜所批判的。艾玛处于浪漫主义之风死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激情已然退灭,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平庸现实。可以这样说:艾玛代表了浪漫主义之风,她的死亡象征着浪漫主义之风的终结。而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给了福楼拜灵感,他开始运用实证主义的手法,其作品无不带着浪漫和唯美的气息,但是,其主题却多是批判的是平庸鄙俗的现实社会。 另外,如果我们按照宿命论的说法, 艾玛顶多算一个不认命的女子,她不满足现状,只可惜,智商与情商都不够高超。于是,她不屑于查理般的唯唯诺诺,也不大可能拥有罗道尔夫和勒赫的世故精明,更谈不上莱昂的自由,最不会有郝麦的市侩。那么,这样不认命的人在那个俗不可耐的年代,也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艾玛是可怜的,艾玛也是无知的。首先,她接受传统的修道院式的教育,盲目的笃行教会思想,毫无自我反省的自觉性。可怜的艾玛在传统教育下,做到了不独立自主思考,甚至没有分辨出什么才是她想要的。她就像一个瞎子一样,错把小说里的爱情当成现实爱情的常态。她的迷茫只是带给她不断的幻影,而她实现这些幻影的方式却是渴望一个男人能真正地拯救她,拖她离开这个苦闷的泥潭,找寻她认为的“自由”。她这种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的做法,完全是无知者且无畏的表现。如果,我们还认为她这一点是天真的话,只能说她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是如此的奇葩与另类了。在她的头脑的幻想世界里,罗道尔夫一直爱着她,莱昂从未忘记她,就算是公证人对她的所作所为也没能让她清醒过来,依旧认为,找到“真爱”就是通往拯救生活的圣路,她自始自终追求的是真正的光明,美好和优雅的未来。

那么,让我们回到那个平庸的年代,猜想一下,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拿到“幸福”的面包呢?查理吗,虽然在他将艾玛作为其信仰的实体时,他是幸福的,不过,结局也是最悲惨的。老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甚至与人偷情,还留下一个拖油瓶自杀了,并且从未真正意义上爱过他。可是,从现代社会看,查理是一个四好男人,爱老婆,爱父母,好工作,黄赌毒不沾。除了闷了点,不失为一个好老公的选择。但是,福楼拜却犀利的用笔点出爱情和婚姻,不是你对她好就

是一切了,艾玛照样出轨。那么,赢家大概是奸诈狡猾的罗道尔夫与道貌岸然的莱昂。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洞悉了人性的龌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要的是什么。罗道尔夫擅长伪装,是一个写分手信还假惺惺地扔几滴水装作离别的眼泪的“伪君子”。莱昂呢,在刚开始,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羞涩腼腆的小男孩,经过巴黎的洗变,他蜕变成为了一个成长中的罗道尔夫。与艾玛的旧情复燃,一方面是圆了当年的惋惜,满足了今日的肉欲。当其发现形势不对,立马调转马头勾搭上流社会的名媛,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借位上势的“漂亮朋友”。

艾玛和查理作为无知者且无畏的代表的结局必定是悲惨的,而罗道尔夫与莱昂的光鲜亮丽,啃着“幸福”的面包大概是一种鲜明的对比。而我们还轻易的从福楼拜精心刻画的四年里,看到一个“小人当道”的社会。像查理这些勤勤恳恳,没有理想,犹如一个社会的统一化的齿轮,安分守己的活在自己的卡位上的人。不过是福楼拜年代的大部分人的缩影,他们的风烛残年活的苟延残喘,却毫不知情。

最后,我们来到临终前的艾玛身边,看到这位渴望上帝救赎其灵魂时却听到的是瞎子的低俗歌声。不得不说是福楼拜玩了一手高超的讽刺艺术。艾玛的一生就像一个瞎子一样,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连累没有思维活动的“石头”查理,仅仅靠着那点稀薄的幻想过日子。受到别人的愚弄却全然不知,还把别人的三两句的花言巧语当作了金玉良言,真是可怜且可悲。

倘若生命可以重来,我们是该怎选择扮演的角色,又该如何生活,。这大概是福楼拜先生在《包法利夫人》里留给各位读者的思考题。

10级汉语言文学本(1)班

姜竹

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假如生命可以重来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道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那些飘渺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月亮”,你如何也捞不到,就如同屋里看花般的虚假。资本主义的本质,便是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当你认为爱情需要物质过多的装潢,便使爱情搭上了太多利益的勾当,只会让你看瞎了双眼,牺牲掉原有的平静生活。于是,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社会里的艾玛不幸成为了一个迷失了自己的祭品,她的犹如鸿沟般的欲望最终将她吞噬消灭。

福楼拜曾说:“艾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究其根本,艾玛的悲哀在于,她的身份,思想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艾玛的悲剧在于,来自修道院失败的教育,来自男权注意和平庸鄙俗的现实环境,而这些正是福楼拜所批判的。艾玛处于浪漫主义之风死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激情已然退灭,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平庸现实。可以这样说:艾玛代表了浪漫主义之风,她的死亡象征着浪漫主义之风的终结。而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给了福楼拜灵感,他开始运用实证主义的手法,其作品无不带着浪漫和唯美的气息,但是,其主题却多是批判的是平庸鄙俗的现实社会。 另外,如果我们按照宿命论的说法, 艾玛顶多算一个不认命的女子,她不满足现状,只可惜,智商与情商都不够高超。于是,她不屑于查理般的唯唯诺诺,也不大可能拥有罗道尔夫和勒赫的世故精明,更谈不上莱昂的自由,最不会有郝麦的市侩。那么,这样不认命的人在那个俗不可耐的年代,也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艾玛是可怜的,艾玛也是无知的。首先,她接受传统的修道院式的教育,盲目的笃行教会思想,毫无自我反省的自觉性。可怜的艾玛在传统教育下,做到了不独立自主思考,甚至没有分辨出什么才是她想要的。她就像一个瞎子一样,错把小说里的爱情当成现实爱情的常态。她的迷茫只是带给她不断的幻影,而她实现这些幻影的方式却是渴望一个男人能真正地拯救她,拖她离开这个苦闷的泥潭,找寻她认为的“自由”。她这种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的做法,完全是无知者且无畏的表现。如果,我们还认为她这一点是天真的话,只能说她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是如此的奇葩与另类了。在她的头脑的幻想世界里,罗道尔夫一直爱着她,莱昂从未忘记她,就算是公证人对她的所作所为也没能让她清醒过来,依旧认为,找到“真爱”就是通往拯救生活的圣路,她自始自终追求的是真正的光明,美好和优雅的未来。

那么,让我们回到那个平庸的年代,猜想一下,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拿到“幸福”的面包呢?查理吗,虽然在他将艾玛作为其信仰的实体时,他是幸福的,不过,结局也是最悲惨的。老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甚至与人偷情,还留下一个拖油瓶自杀了,并且从未真正意义上爱过他。可是,从现代社会看,查理是一个四好男人,爱老婆,爱父母,好工作,黄赌毒不沾。除了闷了点,不失为一个好老公的选择。但是,福楼拜却犀利的用笔点出爱情和婚姻,不是你对她好就

是一切了,艾玛照样出轨。那么,赢家大概是奸诈狡猾的罗道尔夫与道貌岸然的莱昂。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洞悉了人性的龌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要的是什么。罗道尔夫擅长伪装,是一个写分手信还假惺惺地扔几滴水装作离别的眼泪的“伪君子”。莱昂呢,在刚开始,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羞涩腼腆的小男孩,经过巴黎的洗变,他蜕变成为了一个成长中的罗道尔夫。与艾玛的旧情复燃,一方面是圆了当年的惋惜,满足了今日的肉欲。当其发现形势不对,立马调转马头勾搭上流社会的名媛,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借位上势的“漂亮朋友”。

艾玛和查理作为无知者且无畏的代表的结局必定是悲惨的,而罗道尔夫与莱昂的光鲜亮丽,啃着“幸福”的面包大概是一种鲜明的对比。而我们还轻易的从福楼拜精心刻画的四年里,看到一个“小人当道”的社会。像查理这些勤勤恳恳,没有理想,犹如一个社会的统一化的齿轮,安分守己的活在自己的卡位上的人。不过是福楼拜年代的大部分人的缩影,他们的风烛残年活的苟延残喘,却毫不知情。

最后,我们来到临终前的艾玛身边,看到这位渴望上帝救赎其灵魂时却听到的是瞎子的低俗歌声。不得不说是福楼拜玩了一手高超的讽刺艺术。艾玛的一生就像一个瞎子一样,摸着石头过河,还要连累没有思维活动的“石头”查理,仅仅靠着那点稀薄的幻想过日子。受到别人的愚弄却全然不知,还把别人的三两句的花言巧语当作了金玉良言,真是可怜且可悲。

倘若生命可以重来,我们是该怎选择扮演的角色,又该如何生活,。这大概是福楼拜先生在《包法利夫人》里留给各位读者的思考题。


相关文章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包法利夫人>,觉得福楼拜真的很厉害,或者可以理解为某些人性*是亘古不变的,所以看得很坦然.包法利夫人--爱玛小姐,我是多么理解你,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人们常说女子不要读太多书,特别 ...查看


  • 居里夫人读后感
  •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我合上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我对居里夫人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她的精神与品质敬佩不已,另外,书中还有许多人物令我印象深刻,有皮埃尔.梅乐内夫人.艾莱娜.艾娃.贝克莱尔等等,他们是居里夫人这一生中不可 ...查看


  •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_750字
  • 暑假,我曾遨游在书海里,书海中唯一能打动我的心,就是那本伟大的<居里夫人传>.我的心头辈子为高尚的女科学家的伟大精神所深深震撼,征服了.因为居里夫人的信念感染了我,而我又是无比地崇拜这位伟大的女神. 居里夫人通过不屈努力,改变了 ...查看


  • 我的信念读后感
  • [篇一:读后感] 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突然一个感觉涌上心头:玛丽·居里真的很朴实,朴实在哪?朴实在那竭力保持安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中:朴实在那没有申请镭的专利,而抛弃了一笔财富中:更朴实在她对生活和理想忠贞不渝的追求. ...查看


  •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附原文)
  •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附原文)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于19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100周年之际创作的一篇人物散文.文章选择"美丽"作为审美评论的角度,从美丽端庄的外貌 ...查看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 ...查看


  • [居里夫人]读后感 1
  • 居里夫人,是一个传奇人物.我读了她的传记,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艰苦的提炼>.我读了以后,谈不上"深有感触",但心灵确确实实受到了震撼.纵观全文,也许"镭"的实验我们做不了,但居里夫人的精神 ...查看


  •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 外国文学,作为大学期间一门必修课,起初令我很是头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除了文学背景之外,作品中长长的人名也是非常之头疼.开课了,在我见了雷小青老师(同时也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直至听了她的课之后,我竟也渐渐的喜欢上了它.闲余时间,去图书馆 ...查看


  • 半截蜡烛读后感300字
  • 半截蜡烛读后感300字(一) <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事. 伯诺德夫人非常冷静,面对德国军官依然十分冷静.中尉把蜡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