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月光曲

浅析贝多芬《月光曲》

1108061102 陆永

第一次听说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在小学的课本上,其中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在听到一对兄妹的对话才得知,原来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能够亲耳听到贝多芬弹奏她自己很难弹出来的曲子是她的心愿。贝多芬就走进茅屋,在为姑娘弹奏了她想听的曲子之后就即兴有弹了一曲,这就是后来他回到酒店才记录下来的《月光曲》。

这虽然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然而这个美丽的传说却很大程度地激起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决定找到这个曲子细细品味。曲调波澜起伏,优美动人,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透过音乐,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感情世界,那种在优美的曲调中夹杂着的淡淡的哀伤总是令我心魂缠绕。

《月光曲》即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别名。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然而,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则是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对于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否应该以《月光曲》命名,这首曲子都给予了人们无尽的遐想。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浓浓的悲伤情绪,然而他却是如此需要欢乐,在没有欢乐时,他就创造欢乐!就这样,在1801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这段严峻感情的开端,这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与现实中的他被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存在着暗自的契合关系。它的写法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整个内心激动不安的形象始终浮现在安静、单一的音色背景之上。该乐章采用了单三部歌谣曲的曲体结构,升C小调,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引子为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主题为第6-15小节,E大调的调性将我们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e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 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主题的再现为第43-51小节,是对主题的重复与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尾声为第52-69小节。整个乐章贯穿着三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连音的连贯音型,低音八度进行、圣歌式的和弦进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一种空灵、朦胧、安静、忧伤的气氛。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这一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这一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浅析贝多芬《月光曲》

1108061102 陆永

第一次听说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在小学的课本上,其中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在听到一对兄妹的对话才得知,原来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能够亲耳听到贝多芬弹奏她自己很难弹出来的曲子是她的心愿。贝多芬就走进茅屋,在为姑娘弹奏了她想听的曲子之后就即兴有弹了一曲,这就是后来他回到酒店才记录下来的《月光曲》。

这虽然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然而这个美丽的传说却很大程度地激起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决定找到这个曲子细细品味。曲调波澜起伏,优美动人,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透过音乐,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感情世界,那种在优美的曲调中夹杂着的淡淡的哀伤总是令我心魂缠绕。

《月光曲》即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别名。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然而,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则是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对于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否应该以《月光曲》命名,这首曲子都给予了人们无尽的遐想。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浓浓的悲伤情绪,然而他却是如此需要欢乐,在没有欢乐时,他就创造欢乐!就这样,在1801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这段严峻感情的开端,这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与现实中的他被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存在着暗自的契合关系。它的写法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整个内心激动不安的形象始终浮现在安静、单一的音色背景之上。该乐章采用了单三部歌谣曲的曲体结构,升C小调,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引子为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主题为第6-15小节,E大调的调性将我们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e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 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主题的再现为第43-51小节,是对主题的重复与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尾声为第52-69小节。整个乐章贯穿着三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连音的连贯音型,低音八度进行、圣歌式的和弦进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一种空灵、朦胧、安静、忧伤的气氛。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这一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这一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相关文章

  • [月光曲]听后感
  • 浅析<月光曲>教学中的语言规范性 <月光曲>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背后的情感应该是文本教学的一个难点,但张老师整节课有条不紊.行云流水一般娓娓道来,其中我认为课堂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关注到了语言的规范性,一节好的语文 ...查看


  • 钢琴作品赏析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 理性回溯,逆流永生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它像希腊神殿一样伫立"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在勃拉姆斯去世三年后这样评价他--一个在19世纪下半叶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回溯古典的大师. 一直以 ...查看


  • 浅析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 主义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 浅析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 主义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子1101班 左飞 学号110640134 2013/11/28 浅析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 风格上的异同 在西方音乐史中,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整个音乐发展 ...查看


  • 分层教学设计
  • <月光曲>分层教学设计 孝顺镇中心小学 张莹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查看


  • 26课月光曲.
  • <月光曲>导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 ...查看


  • 26[月光曲]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鲁燕美 一.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 ...查看


  • 月光曲教案
  • 月光曲·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 ...查看


  •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曲1教案鲁教版
  • 月光曲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 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 ...查看


  • 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 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