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 1

第一章 绪论

1、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管理学的界定的原因,两条活动主线: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管理活动。

2、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将教育管理划分为以国家行政部门为管理主体的宏观上教育管理与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为管理主体的微观上的教育管理。宏观

--教育行政;微观--学校管理。

3、教育行政的特征/性:强制性、政策性、统一性、政治性。

学校管理的特征/性:弹性、具体性、个性化、学术性。

4、学校管理学---性质:学校管理学是边缘性的应用学科。特点:应用型、理

论性、综合性。

5、古代西方的学校管理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年龄分期、班级教学制度、普及教育等学校管理制度和思想。

7、近代社会这一时期,各国加强了教育立法,以法管理学校也是当时的一大特点。

8、我国西周时期,“官师合一”是当时教师的资格特点。

9、我国出现了古代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

10、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在中央一级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 11、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并入,与礼部并存。

12、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四)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福雷斯特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p25)

2、彼得·圣吉使学习型组织理论更加系统---《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3、学校管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调查研究法:是指通过谈话、问卷、开调查会、深入实际等方式获得第一 手口头的或书 面的感性材料,进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获得某些规律性、结论性知识的方法。

(2)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总结学校管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学校管理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辨别其异同之处,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等途径,对于已经发生的、典型的学校管理 事件,撰写成描述性的文字材料,然后用公正的态度对其评析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学校管理活动中某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

人种志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校管理活动,对其活动中的原始事件进

行记录,并分析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第二章

1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管理思想的变革

首先,在对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上,由“主——被动”关系向“双主动”关系转变。其次,在对学校领导者行为的认识上,由绝对权威向相对权威转变。再次,在对学校管理对象潜能的认识上,由量的挖掘向质的发展转变。最后,

在对学校管理职能的认识上,由维系学校组织权力向创建学习型组织转变。学

校管理思想变革的历史轨迹表明,学校管理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任何

人都无法阻止这种变革的必然趋势。

2目标管理理论主要倡导者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拉克。

3目标管理的含义:就是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其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作为指导来

管理组织和评价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管理过程。

4学校目标管理的含义是指学校成员共同确定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活动,实现学校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

5学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2)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的工作积极性(3)有利于有效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

第三章 学校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政党、国家、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的体系,可以说领导体制就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

1、学校领导体制的含义:就是关于学校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总称。

2、确立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老师没勾)

(1)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正确贯彻执行

(2)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切实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3)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学校组织机构能否正常运转

(4)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5)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制定并切实实施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1、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前,曾实行过六种领导体制: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没勾)

2、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前,曾实行过六种领导体制,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即:委员会制、一长制和党委领导制。

3、委员会制和一长制的优缺点、适用范围:

委员会制优缺点:强调集体领导,强调发扬民主,效率不高,相互推诿扯皮。试用范围:学校重大事件。一长制优缺点:强调发挥行政作用,强调责任制,工作效率高,但一人决策不利于民主。试用范围:程序化的工作。(老师上课说的)

4、一党制:优点:高效、责权明确 缺点:缺乏监督、独断专行、缺乏民主、一个人影响整个学校 适合行政事务方面;委员会制:优点:民主、监督性强、集思广益 缺点:效率低、当断不断 适合学术研讨方面(学姐总结的)

5、1985年5月29日,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指出要实行校长负责制。

6、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领导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体制。

7、校长应负的责任有:政治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8、校长具有的四大职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

9、校长负责制的实质:校长负责制实际是集体研究、个人决策的制度

10、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审议监督机构。主要职权有建议权、监督评议权、审议权、决定权、检查权。

11、为什么实行校长负责制

(1)历史经验的总结(2)学校管理特点的要求(3)学校管理内在规律的需要

(4)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需要(5)有利于加强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12、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要求

(1)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①正确处理党政关系a 合作关系 b支持和尊重的关系 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②正确处理校长负责与民主管理的关系③正确处理校长与学校其他行政干部的关系.(2)不断提高人员素质(3)依法保障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13、学校组织机构建立的基本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2)精干高效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责权一致原则

(5)权力制衡原则(6)因校制宜原则

14、学校组织机构分为行政性组织机构和非行政性组织机构。

行政性组织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

非行政组织机构有: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各种研究性的群众组织

学校组织机构改革的作用(没勾):(1)确立了校长办学治校的中心地位(2)建立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3)强化了学校内部的中层与基层组织管理职能(4)促进了校内各组织机构工作的制度化(5)密切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15、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实现整体目标,以条文的形式,对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系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是学校管理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的客观依据,也是学校按照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16、制定规章制度的原则(没勾)(1)合目的性原则(2)合法性原则(3)合程序性原则(4)从实际出发原则(5)相对稳定原则(6)完整简约原则

第四章 学校管理过程

1、、“戴明环”学说:

美国统计学家、工程师戴明环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他把这个管理过程,用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环来表示,把管理过程中的这四个环节:计划,实行,检查,总结。有序的地安排在圆环内的适当位置上,并认为这四个环节呈有序运转状态。这一管理过程观被称为“戴明环学说”。(图在81页)

2、管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成有序运转,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机联系,交叉渗透(2)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3、学校管理过程的含义: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规律及管理规律,组织和指挥学校内部成员(教职工和学生),协调学校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达到学习预定的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进行共同活动的时间流程。

4、学校管理过程的特征:

(1)学校管理过程是有目的的三边交互活动的过程。

(2)学校管理过程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相互协调的过程。

(3)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有程序、有控制的教育活动过程。

5、学校管理过程基本环节:

(1)计划 意义:计划是管理的基本活动,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是管理科学化的标志。 它应该是方向正确,切实可行;全面完整,重点突出;分工落实,留有余地;要求明确,便于检查。

(2)制定计划的程序:

A 掌握依据,提出目标

依据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国家领导层的;二是来自学校内部的; 三是来自理论的

B 共同参与,拟定方案 C深入思考,果断决策

(二)实行

包括:A 、实行的意义:实行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管理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 、实行阶段的主要工作

(1)组织。 组织是实行阶段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也是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的工作。

(2)指导。 真正做到“指导而不说教,帮助而不替代,引导而不强加,批评而不压制”,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疏导,在工作上得到点拨,在情感上得到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目的。

(3)协调。 协调是实行阶段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贯穿于实行阶段的全过程。协调的目的,是把各种关系处理好,使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配合,职责分明;事与事之间进度适应,步调一致;人与事之间,力量组合相当,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以保证学校工作不停滞,不偏离方向,并尽可能地把无效的内耗量降到最低程度。

(4)激励 为了保持和提高学校成员按计划进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要运用激励的手段,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二是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手段,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原则。

(三)检查

A 、检查的意义:检查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计划目标而施加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

B 、检查的方式

(1)从时间上分,有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

(2)从内容上分,有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

(3)从主体上分,有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

以上各种方式往往结合使用:(1)日查工作检查(2)抽样检查(3)汇报检查

(4)阶段性的定期检查

(四)总结

总结的意义:总结是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

第五章 学校管理原则

一、学校管理学原则:根据学校管理规律,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指导学校管理者观察身份和处理办学过程诸问的行为准则。

二、确立学校管理学原则的依据:(1)依据学校管理规律 (2)依据学校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的变革 {我国学校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确立学校管理原则的重要依据}(3)依据国内外学校管理经验

三、名词解释:(黑体的是老师重点提的名词解释)

1、方向性原则:指学校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的行为准则。

2、系统性原则:指学校管理者在处理学校系统中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及其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与学校系统之间关系时能实现整体目标为主进行协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促进管理效果最优化的行为准则。

3、民主性原则:指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共同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

4、教育性原则: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

5、规范性原则:学校管理者通过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控制学校的全部管理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行为准则。

6、效益性原则: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收益的行为准则。

7、动态性原则: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根据管理条件的不断变化,及时收集信息,注意反馈,保持充分弹性,有效调整管理状态的行为准则。

8、静态管理:也叫常规管理,是根据教育规律、办学规律而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不变的工作程序。

9、动态管理:指学校管理的客观过程,即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管理循环过程

第六章 学校管理办法

1、学校管理方法

含义: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措施和途径。

作用: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

特征:(1)目的性 学校管理以“服务育人”为目的会采取方便师生的措施,以提高管理的育人程度;若以“压制”为目的,会采取限制措施,不考虑师生发展需求。管理方法受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制约的。

(2)多样性

(3)灵活性 “管理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德法”这是一种反映辩证思想的观点。(辨析、论述)

(4)综合性

2、学校管理方法的确立基础:(1)实践基础(2)方法论基础(3)文化基础

3、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思想教育方法(2)行政管理方法(3)法律管理方法

(4)咨询参与方法(5)经济管理方法(6)数理统计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含义:是指通过对学校成员进行政策、法律等知识的宣传和理想、道德等信年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自觉行动起来,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的学校管理方法。

特性: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长期性。

5、行政管理方法

含义:是指依靠学校行政组织和领导的权威,通过强制性的命令、规定、规章制度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的学校管理方法。

特性:(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随机性(5)无偿性

6、咨询参与方法

含义: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管理工作需要,邀请咨询专业机构或专家,向其提供咨询方案,或者鼓励学校成员向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方法。

7、经济管理方法

含义:是指运用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物质等经济利益方式,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的学校管理方法。

特性:利益性、灵活性、平等性、调节性

第七章 学校领导人员管理

1、领导:指具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有意识的影响和组织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它包括三层内容:权力、责任和服务。

2、学校领导人员:是指学校里担负责任的管理人员,即学校各级组织机构中从事并负责对整个学校或部门及其成员的工作与资源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有关人员。

(上届)3、小学校长的职责:(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与此相悖的各种错误倾向。

(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组织教师学习政治与业务,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领导和组织学习德育活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4)领导和组织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努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好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是学生不在德、智等方面得到发展,在体、美、劳等方面也得到充分发展。

(5)领导总务工作,认真贯彻勤俭办学原则,坚持总务工作为教书育人和教职工服务的方向,严格管理校产和财务,搞好校园建设,关系学生和教职工生活,保护他们的健康,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群众福利水平。

(6)管理学校的人事工作,做好教职工的评聘和领导人员的培养选拔。

(7)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办学育人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素质:事物本身的性质。 狭义的素质:生理学上所讲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起观赏的先天特点,这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它的发育和成熟也要受到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培养,某些缺陷可以通过后天的弥补而得以改正和完善起来。

广义的素质:把后天形成的某种基本状况包括在其中,指带有普遍性和基本性的,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个人品质,它包括人的性格、毅力、兴趣、气质、风度等心理品质,以及后天养成的文化修养水平等。

5、校长的素质:(1)政治理论素质 (2)业务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身体心理素质

(上届)6、学校领导班子:是由学校领导成员组成的机构,是为达到特定目标,由多种因素组成,具有多有功能的整体,是统率学校这一大系统的最高子系统,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枢纽。

7、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义(大题):(1)有利于全面管理学校工作 (2)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4 )有利于实现领导成员之间的互补作用,减少工作的片面性和失误。产生1+1>2的领导力量。

8、领导班子的建设内容: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整体素质结构的优化。(填空)

(上届)9、学校领导班子的产生方式:任命制、选举制、聘任制等形式产生。

10、学校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结构的优化:

(1)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 (2)智能素养结构的优化

(3)个性结构的优化 (4)年龄结构的优化 (5)性别结构,使男女有一定的比例

第八章 教师管理

1、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

2、教师管理:指对教师的聘用、培养、考评、工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3、教师的职责: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 (5)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6)自觉提高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水平 (7)参与学校管理 (8)开展教育研

4、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道德素质,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格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熟悉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教师的身体素质

5、教师继续教育的含义: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新教师见习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类别。

6、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弥补职前教育不足;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丰富教师的知识

7、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发挥校内力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积极组织教师到校外进修 (3)开展教育研究

第九章 学生管理

1、编班方法:

(1)按地区编班 (2)按学习成绩或身心发展程度编班

(3)按距校远近和学生家务劳动种类编班 (4)复式教学编班 (5)随机编班

2、学籍管理:学籍管理指对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在校学习情况以及毕业离校情况的书面记载的管理。

3、班级组织的管理:

(1)班级组织的特点:

a 、班级组织与学生个体的行为状态具有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特点。

b 、班级组织文化具有学生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相互渗透、学生个体文化基本顺应学校的制度文化及教师文化,但也种冲突的特点。

组织文化(定义):组织内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复合体。

c 、班级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竞争性、向心性与排他性的特点。

d 、班主任角色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2)班级组织的管理方法:

a、培养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

b、建立班级规则

c、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d、班级内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引出一个小知识点:对小群体的引导)

对小群体的引导可以采用:

①因势利导法 ②感情沟通法 ③适度改造法 ④角色移位法

第十章 教学工作管理

1. 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2. 学校课程设计的两个基本依据:一是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确定学校的课程结构。二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3. 教学研究管理:

(1)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

内容: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包括对备课、上课、布置及批改作业、辅导、检查、总结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包括六小点: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检查、总结。

(2)非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

内容:非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是指对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教学研究的管理。非常规型教学研究形式主要有实验、示范课论文撰写等,对此要实施有效管理。包括三小点:实验、示范课、论文撰写。

第十一章 德育工作管理

1. 德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社会理想人格,早就优秀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活动。 狭义:仅指道德教育

2. 道德教育含义(没勾):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

3. 德育工作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德育目的,组织、协调校内外有关组织与人员进行德育工作的活动。

4. 德育工作任务:

(1)确定德育工作目标

(2)培育德育工作人员,指导德育组织机构工作

(3)组织协调德育工作的进行

(4)检查德育工作效果,指导德育工作进一步开展

5. 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几种主要渠道的管理(没勾):各课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学校环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

6. 班主任工作职责:

(1)了解、关心、爱护同学,致力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

(2)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与沟通,了解与交流学生情况。

(4)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工作。

(5)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6)培养并组织学生搞好班级常规管理。

(7)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

7. 家庭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的作用(没勾):基础、定向作用。

8. 家庭教育管理需要注重的基本方法有:

(1)建立家长联系通讯录以及家庭联系卡。

(2)家访与家庭情况调查。

(3)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或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4)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家长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校或班级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学生作业、作品展览、约见家长、非正式接触等形式与家长联络与沟通。

9. 社会教育通道开展德育工作的两层含义:

(1)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2)联合或借助社会组织、人员、媒体等实施的德育活动。

10. 联合社会力量的德育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没勾)

(1)利用媒体如电影、电视、报刊以及网络负载的德育内容或德育问题,即使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活动加以宣传或讨论,使学生接受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正面的引导。

(2)联合社会教育机构与社区中的社会力量开展德育工作。

11.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指学校外观的物质构成与学校内在的精神流动的总和。

12. 学校环境的德育作用:(1)潜在的规范性(2)无形的感染力(3)长期的作用力

第十四章

1. 教育研究工作管理含义:指有效组织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研究目的的管理过程。它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研究工作管理的任务

(1)制定学校研究计划

(2)组织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

(3)组织教育研究课题的实施

(4)组织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

第十五章: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

狭义: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而进行的、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

广义: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2、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的含义:是为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而对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等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指导、评估等活动。科学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条件。

3、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在本质上不等于计算机教育的观念

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专业计算机人员,使它们能够胜任软件开发、系统开发、组建网络等计算机业务。

信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能够用多种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解释、综合运用和交流信息,它更注重的是人的信息意识与熟练使用信息工具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绪论

1、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管理学的界定的原因,两条活动主线: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管理活动。

2、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将教育管理划分为以国家行政部门为管理主体的宏观上教育管理与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为管理主体的微观上的教育管理。宏观

--教育行政;微观--学校管理。

3、教育行政的特征/性:强制性、政策性、统一性、政治性。

学校管理的特征/性:弹性、具体性、个性化、学术性。

4、学校管理学---性质:学校管理学是边缘性的应用学科。特点:应用型、理

论性、综合性。

5、古代西方的学校管理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年龄分期、班级教学制度、普及教育等学校管理制度和思想。

7、近代社会这一时期,各国加强了教育立法,以法管理学校也是当时的一大特点。

8、我国西周时期,“官师合一”是当时教师的资格特点。

9、我国出现了古代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

10、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在中央一级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 11、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并入,与礼部并存。

12、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四)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福雷斯特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p25)

2、彼得·圣吉使学习型组织理论更加系统---《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3、学校管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调查研究法:是指通过谈话、问卷、开调查会、深入实际等方式获得第一 手口头的或书 面的感性材料,进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获得某些规律性、结论性知识的方法。

(2)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总结学校管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学校管理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辨别其异同之处,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等途径,对于已经发生的、典型的学校管理 事件,撰写成描述性的文字材料,然后用公正的态度对其评析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学校管理活动中某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

人种志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参加学校管理活动,对其活动中的原始事件进

行记录,并分析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第二章

1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管理思想的变革

首先,在对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上,由“主——被动”关系向“双主动”关系转变。其次,在对学校领导者行为的认识上,由绝对权威向相对权威转变。再次,在对学校管理对象潜能的认识上,由量的挖掘向质的发展转变。最后,

在对学校管理职能的认识上,由维系学校组织权力向创建学习型组织转变。学

校管理思想变革的历史轨迹表明,学校管理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任何

人都无法阻止这种变革的必然趋势。

2目标管理理论主要倡导者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拉克。

3目标管理的含义:就是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其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作为指导来

管理组织和评价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管理过程。

4学校目标管理的含义是指学校成员共同确定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活动,实现学校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

5学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2)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的工作积极性(3)有利于有效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

第三章 学校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政党、国家、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的体系,可以说领导体制就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

1、学校领导体制的含义:就是关于学校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总称。

2、确立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老师没勾)

(1)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正确贯彻执行

(2)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切实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3)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学校组织机构能否正常运转

(4)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5)学校领导体制关系到能否制定并切实实施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1、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前,曾实行过六种领导体制: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没勾)

2、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前,曾实行过六种领导体制,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即:委员会制、一长制和党委领导制。

3、委员会制和一长制的优缺点、适用范围:

委员会制优缺点:强调集体领导,强调发扬民主,效率不高,相互推诿扯皮。试用范围:学校重大事件。一长制优缺点:强调发挥行政作用,强调责任制,工作效率高,但一人决策不利于民主。试用范围:程序化的工作。(老师上课说的)

4、一党制:优点:高效、责权明确 缺点:缺乏监督、独断专行、缺乏民主、一个人影响整个学校 适合行政事务方面;委员会制:优点:民主、监督性强、集思广益 缺点:效率低、当断不断 适合学术研讨方面(学姐总结的)

5、1985年5月29日,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指出要实行校长负责制。

6、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领导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体制。

7、校长应负的责任有:政治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8、校长具有的四大职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

9、校长负责制的实质:校长负责制实际是集体研究、个人决策的制度

10、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审议监督机构。主要职权有建议权、监督评议权、审议权、决定权、检查权。

11、为什么实行校长负责制

(1)历史经验的总结(2)学校管理特点的要求(3)学校管理内在规律的需要

(4)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需要(5)有利于加强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12、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要求

(1)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①正确处理党政关系a 合作关系 b支持和尊重的关系 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②正确处理校长负责与民主管理的关系③正确处理校长与学校其他行政干部的关系.(2)不断提高人员素质(3)依法保障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13、学校组织机构建立的基本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2)精干高效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责权一致原则

(5)权力制衡原则(6)因校制宜原则

14、学校组织机构分为行政性组织机构和非行政性组织机构。

行政性组织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

非行政组织机构有: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各种研究性的群众组织

学校组织机构改革的作用(没勾):(1)确立了校长办学治校的中心地位(2)建立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3)强化了学校内部的中层与基层组织管理职能(4)促进了校内各组织机构工作的制度化(5)密切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15、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实现整体目标,以条文的形式,对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系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是学校管理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的客观依据,也是学校按照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16、制定规章制度的原则(没勾)(1)合目的性原则(2)合法性原则(3)合程序性原则(4)从实际出发原则(5)相对稳定原则(6)完整简约原则

第四章 学校管理过程

1、、“戴明环”学说:

美国统计学家、工程师戴明环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他把这个管理过程,用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环来表示,把管理过程中的这四个环节:计划,实行,检查,总结。有序的地安排在圆环内的适当位置上,并认为这四个环节呈有序运转状态。这一管理过程观被称为“戴明环学说”。(图在81页)

2、管理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成有序运转,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机联系,交叉渗透(2)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3、学校管理过程的含义: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规律及管理规律,组织和指挥学校内部成员(教职工和学生),协调学校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达到学习预定的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进行共同活动的时间流程。

4、学校管理过程的特征:

(1)学校管理过程是有目的的三边交互活动的过程。

(2)学校管理过程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相互协调的过程。

(3)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有程序、有控制的教育活动过程。

5、学校管理过程基本环节:

(1)计划 意义:计划是管理的基本活动,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是管理科学化的标志。 它应该是方向正确,切实可行;全面完整,重点突出;分工落实,留有余地;要求明确,便于检查。

(2)制定计划的程序:

A 掌握依据,提出目标

依据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国家领导层的;二是来自学校内部的; 三是来自理论的

B 共同参与,拟定方案 C深入思考,果断决策

(二)实行

包括:A 、实行的意义:实行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管理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 、实行阶段的主要工作

(1)组织。 组织是实行阶段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也是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的工作。

(2)指导。 真正做到“指导而不说教,帮助而不替代,引导而不强加,批评而不压制”,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疏导,在工作上得到点拨,在情感上得到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目的。

(3)协调。 协调是实行阶段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贯穿于实行阶段的全过程。协调的目的,是把各种关系处理好,使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配合,职责分明;事与事之间进度适应,步调一致;人与事之间,力量组合相当,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以保证学校工作不停滞,不偏离方向,并尽可能地把无效的内耗量降到最低程度。

(4)激励 为了保持和提高学校成员按计划进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要运用激励的手段,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二是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手段,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原则。

(三)检查

A 、检查的意义:检查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计划目标而施加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

B 、检查的方式

(1)从时间上分,有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经常检查和集中检查

(2)从内容上分,有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

(3)从主体上分,有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

以上各种方式往往结合使用:(1)日查工作检查(2)抽样检查(3)汇报检查

(4)阶段性的定期检查

(四)总结

总结的意义:总结是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

第五章 学校管理原则

一、学校管理学原则:根据学校管理规律,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指导学校管理者观察身份和处理办学过程诸问的行为准则。

二、确立学校管理学原则的依据:(1)依据学校管理规律 (2)依据学校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的变革 {我国学校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确立学校管理原则的重要依据}(3)依据国内外学校管理经验

三、名词解释:(黑体的是老师重点提的名词解释)

1、方向性原则:指学校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的行为准则。

2、系统性原则:指学校管理者在处理学校系统中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及其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与学校系统之间关系时能实现整体目标为主进行协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促进管理效果最优化的行为准则。

3、民主性原则:指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共同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

4、教育性原则: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时时体现教育性,处处着眼于育人的行为准则。

5、规范性原则:学校管理者通过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控制学校的全部管理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行为准则。

6、效益性原则: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收益的行为准则。

7、动态性原则: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根据管理条件的不断变化,及时收集信息,注意反馈,保持充分弹性,有效调整管理状态的行为准则。

8、静态管理:也叫常规管理,是根据教育规律、办学规律而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不变的工作程序。

9、动态管理:指学校管理的客观过程,即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管理循环过程

第六章 学校管理办法

1、学校管理方法

含义: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措施和途径。

作用: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

特征:(1)目的性 学校管理以“服务育人”为目的会采取方便师生的措施,以提高管理的育人程度;若以“压制”为目的,会采取限制措施,不考虑师生发展需求。管理方法受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制约的。

(2)多样性

(3)灵活性 “管理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德法”这是一种反映辩证思想的观点。(辨析、论述)

(4)综合性

2、学校管理方法的确立基础:(1)实践基础(2)方法论基础(3)文化基础

3、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思想教育方法(2)行政管理方法(3)法律管理方法

(4)咨询参与方法(5)经济管理方法(6)数理统计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含义:是指通过对学校成员进行政策、法律等知识的宣传和理想、道德等信年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自觉行动起来,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的学校管理方法。

特性: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长期性。

5、行政管理方法

含义:是指依靠学校行政组织和领导的权威,通过强制性的命令、规定、规章制度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的学校管理方法。

特性:(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随机性(5)无偿性

6、咨询参与方法

含义: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管理工作需要,邀请咨询专业机构或专家,向其提供咨询方案,或者鼓励学校成员向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方法。

7、经济管理方法

含义:是指运用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物质等经济利益方式,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的学校管理方法。

特性:利益性、灵活性、平等性、调节性

第七章 学校领导人员管理

1、领导:指具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有意识的影响和组织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它包括三层内容:权力、责任和服务。

2、学校领导人员:是指学校里担负责任的管理人员,即学校各级组织机构中从事并负责对整个学校或部门及其成员的工作与资源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有关人员。

(上届)3、小学校长的职责:(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与此相悖的各种错误倾向。

(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组织教师学习政治与业务,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领导和组织学习德育活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4)领导和组织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努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好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是学生不在德、智等方面得到发展,在体、美、劳等方面也得到充分发展。

(5)领导总务工作,认真贯彻勤俭办学原则,坚持总务工作为教书育人和教职工服务的方向,严格管理校产和财务,搞好校园建设,关系学生和教职工生活,保护他们的健康,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群众福利水平。

(6)管理学校的人事工作,做好教职工的评聘和领导人员的培养选拔。

(7)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办学育人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素质:事物本身的性质。 狭义的素质:生理学上所讲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起观赏的先天特点,这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它的发育和成熟也要受到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培养,某些缺陷可以通过后天的弥补而得以改正和完善起来。

广义的素质:把后天形成的某种基本状况包括在其中,指带有普遍性和基本性的,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个人品质,它包括人的性格、毅力、兴趣、气质、风度等心理品质,以及后天养成的文化修养水平等。

5、校长的素质:(1)政治理论素质 (2)业务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身体心理素质

(上届)6、学校领导班子:是由学校领导成员组成的机构,是为达到特定目标,由多种因素组成,具有多有功能的整体,是统率学校这一大系统的最高子系统,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枢纽。

7、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义(大题):(1)有利于全面管理学校工作 (2)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4 )有利于实现领导成员之间的互补作用,减少工作的片面性和失误。产生1+1>2的领导力量。

8、领导班子的建设内容: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整体素质结构的优化。(填空)

(上届)9、学校领导班子的产生方式:任命制、选举制、聘任制等形式产生。

10、学校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结构的优化:

(1)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 (2)智能素养结构的优化

(3)个性结构的优化 (4)年龄结构的优化 (5)性别结构,使男女有一定的比例

第八章 教师管理

1、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

2、教师管理:指对教师的聘用、培养、考评、工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3、教师的职责: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 (5)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6)自觉提高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水平 (7)参与学校管理 (8)开展教育研

4、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道德素质,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格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熟悉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教师的身体素质

5、教师继续教育的含义: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新教师见习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类别。

6、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弥补职前教育不足;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丰富教师的知识

7、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发挥校内力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积极组织教师到校外进修 (3)开展教育研究

第九章 学生管理

1、编班方法:

(1)按地区编班 (2)按学习成绩或身心发展程度编班

(3)按距校远近和学生家务劳动种类编班 (4)复式教学编班 (5)随机编班

2、学籍管理:学籍管理指对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在校学习情况以及毕业离校情况的书面记载的管理。

3、班级组织的管理:

(1)班级组织的特点:

a 、班级组织与学生个体的行为状态具有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特点。

b 、班级组织文化具有学生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相互渗透、学生个体文化基本顺应学校的制度文化及教师文化,但也种冲突的特点。

组织文化(定义):组织内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复合体。

c 、班级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竞争性、向心性与排他性的特点。

d 、班主任角色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2)班级组织的管理方法:

a、培养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

b、建立班级规则

c、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d、班级内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引出一个小知识点:对小群体的引导)

对小群体的引导可以采用:

①因势利导法 ②感情沟通法 ③适度改造法 ④角色移位法

第十章 教学工作管理

1. 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2. 学校课程设计的两个基本依据:一是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确定学校的课程结构。二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3. 教学研究管理:

(1)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

内容: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包括对备课、上课、布置及批改作业、辅导、检查、总结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包括六小点: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检查、总结。

(2)非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

内容:非常规型教学研究管理是指对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教学研究的管理。非常规型教学研究形式主要有实验、示范课论文撰写等,对此要实施有效管理。包括三小点:实验、示范课、论文撰写。

第十一章 德育工作管理

1. 德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社会理想人格,早就优秀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教育活动。 狭义:仅指道德教育

2. 道德教育含义(没勾):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

3. 德育工作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德育目的,组织、协调校内外有关组织与人员进行德育工作的活动。

4. 德育工作任务:

(1)确定德育工作目标

(2)培育德育工作人员,指导德育组织机构工作

(3)组织协调德育工作的进行

(4)检查德育工作效果,指导德育工作进一步开展

5. 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几种主要渠道的管理(没勾):各课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学校环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

6. 班主任工作职责:

(1)了解、关心、爱护同学,致力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

(2)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与沟通,了解与交流学生情况。

(4)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工作。

(5)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6)培养并组织学生搞好班级常规管理。

(7)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

7. 家庭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的作用(没勾):基础、定向作用。

8. 家庭教育管理需要注重的基本方法有:

(1)建立家长联系通讯录以及家庭联系卡。

(2)家访与家庭情况调查。

(3)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或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4)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家长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校或班级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学生作业、作品展览、约见家长、非正式接触等形式与家长联络与沟通。

9. 社会教育通道开展德育工作的两层含义:

(1)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2)联合或借助社会组织、人员、媒体等实施的德育活动。

10. 联合社会力量的德育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没勾)

(1)利用媒体如电影、电视、报刊以及网络负载的德育内容或德育问题,即使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活动加以宣传或讨论,使学生接受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正面的引导。

(2)联合社会教育机构与社区中的社会力量开展德育工作。

11.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指学校外观的物质构成与学校内在的精神流动的总和。

12. 学校环境的德育作用:(1)潜在的规范性(2)无形的感染力(3)长期的作用力

第十四章

1. 教育研究工作管理含义:指有效组织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研究目的的管理过程。它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研究工作管理的任务

(1)制定学校研究计划

(2)组织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

(3)组织教育研究课题的实施

(4)组织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

第十五章: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

狭义: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而进行的、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

广义: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2、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的含义:是为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而对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等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指导、评估等活动。科学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条件。

3、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在本质上不等于计算机教育的观念

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专业计算机人员,使它们能够胜任软件开发、系统开发、组建网络等计算机业务。

信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能够用多种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解释、综合运用和交流信息,它更注重的是人的信息意识与熟练使用信息工具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章

  • 00448学校管理学
  • 课程名称:学校管理学 课程代码:00448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学校管理学>这门课程以学校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学校管理的主要原则.工作内容.基本环节及学校组织和 ...查看


  • 学校管理理念的意义和定义
  • 学校管理理念的意义 没有理念指引的学校管理实践,是一种"盲":而缺乏实践的学校管理理念,则是一种"空".如果没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目标必然是片面的,管理行为必然是盲目的,学校的发展是被动的 ...查看


  • 学校档案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强化方法
  • 摘要:21世纪,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学校充实自己,以便自己能够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为满足现代人的学习需求,许多学校纷纷选择扩大自己的建造规模,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大量的麻烦,必须 ...查看


  • 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
  • 2004年5月 第41卷第3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y2004 Vol 41No 3 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 金东海 ...查看


  •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涌向学校,并迅速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在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学校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无 ...查看


  •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 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探索 编辑推荐 迈入新世纪以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题中之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一命题,对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治理结构完善的新型学校,有着深远的意义.现代学校制度 ...查看


  • 中国技校排行榜
  • 中国技校排行榜 (100所) 排名 学校名称 荣誉 所属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国家重点学校 公办 1 专业:连锁经营管理 .物流管理 .导游 .会展策划与管理 2 上海市交通学校国家重点学校 公办 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物流服务与管理 .船舶 ...查看


  • 学校管理学
  • 基本资料 学校管理学 作者: 李明江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8.3 页数: 定价: 29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的思想原则与方法.学校领导管理体制.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目标管理.校长和 ...查看


  • 论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
  • 论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 学校是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教师,更是文化的一个活的载体.因此,学校管理就是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的管理. 我校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全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教学质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让学生素质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