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与张承志

王小波与张承志

赵步阳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很重要的书,还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当然,我这么说是于我而言。你已经发现,这几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在他的小说里,他有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王二。而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的名字叫"我"或王小波。

王小波对我太重要了。这么说使我想起几年前我阅读张承志时所发的感慨。我当时说,张承志是我"最热爱的人"。

与王小波以令人吃惊的姿态闯入我狭窄的阅读视野不同,张承志,我是在安静的阅读中发现这个真诚的名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还有《绿风土》、《荒芜英雄路》、《神示的诗篇》——在漫长的阅读中我逐步深入到这个人的内心,渐渐的我就不能安静下来啦,放下这些书,我就跳起来跑出门,热烈地投身到旅行中去了。在令人惭愧的旅行中(在甘肃、新疆、青海,我的旅行就象冲锋一样),我痛苦然而天真地想到,张承志(还有海子)给了我一颗痛苦而渴望高尚的心,我知道要为了什么活着了。张承志说,"只要活着,我总要面临这样的压力: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大意)。这样的话,说得真是很有力,我努力去思考,并努力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我还在寻找着。

97年夏天我在路上,在从兰州去西宁的汽车上,邂逅了两位年轻的穆斯林。夜很深,急驰的车厢里,我与其中一位谈起张承志,我感到,黑暗的车厢里,他的眼睛很明亮。这次交谈是我这次短暂的旅行中最值得回忆的事情之一。读过张承志文字的人都知道,张承志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那位年轻的穆斯林也是这样的人,黑暗中他的面庞坚毅,很象张承志。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心灵史》讲了三层意思:1、建设自己;2、建设大地;3、《古兰经》是唯一真理。我的心咯噔一下,然后就沉默了。后来,我在日记中写道,以我现在的知识准备和阅历,我承认并接受前两点。

从那次交谈后,我便重新开始对张承志热烈的文字进行思考,我一直在想,那位穆斯林是不是陷入一种标准太深了,我是不是陷入张承志的文字也太深了,而张承志,这个我最"热爱"的人,是不是陷入一种状态太深了,如他所言:"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中国知识分子们在权利和金钱面前的作为,时常会使我的思想处于一种激烈状态,激烈的思想会反映为我的文字。"这样激烈的姿态,我能想到的结果之一便是,让人沉默(象我面对那个年轻的穆斯林时一样),甚至限制了别人独立思考的权利。张承志还说,"我要警惕的是偏激"。那位年轻的穆斯林,我要说,他激烈的姿态很象张承志,他的话却令我警觉——在这个夏天,这警觉只是一种朦胧的不舒服,我还说不出是哪儿不对劲。或许就是对偏激的警觉吧。

而王小波的名字是很突然地闯入我的阅读视野的。当然,这么说是于我迟钝的眼睛而言。这几年,国内的传播媒介已经与国际接轨,学会了爆炒名人与死人。一般来说,这样的爆炒之后,那盘菜的视觉效果就很好了,但是味道却未必好。比如顾城遗作、XX(名人)日记之类。所以,当王小波的名字不识时务地出现在我周围的报纸上、书店里,不断轰炸我疲劳的眼睛时,我所做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转身、离开。但是,偏偏是——这一次,我错了。

在过去了的这个冬天,在朋友的力荐下,我终于拿起了王小波的书,当然,内心还是不情愿的。没想到这一拿起就放不下来啦,就象当初我拿起海子的诗、拿起张承志的书一样。不同的是,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看过这么有趣的书了。我捧着时代三部曲,经常就要笑过去了。时代三部曲讲的是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和现在这个时代的面目似乎很不相同,心里面却是很一样的。我很喜欢王二的爱情和事业,那未必是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生活,但这样的文字却实在很有趣,很有滋味。还有《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太荒诞了,也太好玩了。总之,王小波的小说很好玩,也很耐看,相比之下,《沉默的大多数》也很耐看,但是面目就要严肃、正经许多了。

你看他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的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你看他可不是说得很严肃,也很正经,而且他说得是多么的好啊。可是这个不再沉默的人却为疾病所击倒,永远的沉默了。难怪陈村要说:"命运缺德的很。"

然而王小波毕竟是说出来了,我斗胆冒着被方家讥笑为无知、浅陋、狂妄的危险,为《沉默的大多数》总结一下,这本书讲了两层意思:1、中国需要自由派,每个人(当然,这是一种希望)都不要为权威和权力话语所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2、每个人(当然,这也是一种希望)都要学会宽容。不要强求大家活得一样,大家各自活得快乐就行。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活得"高尚",就要求大家活得象自己一样"高尚"——这样的高尚是可疑的。总而言之,是要尊重他人生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我不知道我的主题思想是否写对了,我的语文老师是否会给我打一个红色的大叉。但是,每当我想起97年夏天在路上的情景,就觉得王小波真的太重要了,我真诚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于我而言。我感到,那位年青的穆斯林虽不是一位权威,他的关于XXX是终极真理的话却是一种权力话语。在很多的公众场合,这样的话真的很多,在喧嚣的话语圈下,"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我真希望以后不要再听到诸如"XXX"是终极真理,"XXX"是真正的人,以及"XX"时期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一类的说法了。我觉得王小波的文字说明白了自由和宽容这两点,让我自己看出来了,真是我的幸运。而这两点,特别是后一点,我必须说,是张承志没能明确给我的,甚至,在这两点上,他的文字还一度让我在潜意识里有了相反的认识。

我怀疑我上面的行文会引起误解,那就是,因为我行文不够严谨,让您以为我在指责张承志误导读者,使他们形成极端、偏激的思维习惯。不是的,张承志不是这样不负责任的人。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我认为他的作品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但是,我不能不说,由于他热烈的姿态,他偏激的文字很容易为有弱点的读者误读,象我这样的读者要算一个。那么,何以王小波的文字也在鞭挞,也在反对,也在坚持,却没有(或者很少)为读者误读呢?我想,是宗教和科学的区别。一定意义上,宗教是排他的,而科学是宽容的。张承志和王小波的出发地的不同,并不会在最后出现殊途同归的景象。在这两条路上行走,最好的结果只是接近,却永不会重合。因为张承志,我认识到一个人有信仰是多么重要;而因为王小波,我对科学以及科学带来的宽容有了空前的敬意。如今我希望自己可以说,我信仰科学,虽然我中学的数理化成绩是如此地难以启齿。渴望信仰让我追求自由,而面对科学,我充满敬畏,正在努力学会宽待所谓"异端"。自由和宽容的气息是这个社会所亟需的,我个人认为,王小波的文字就是这种要求下的呼喊,是不健康的社会里难得的健康的声带。

现在,在我还没有远离张承志,正在走近王小波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张承志与王小波的区别,是宗教与科学的区别,是热烈的青年和理性的中年的区别。张承志是锋利的双刃剑,而王小波是快乐的燃烧自己的油灯。张承志代表穷人和正义说话,而王小波只代表他自己说话。我感到,他们都说出了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他们是诗,却使我分别看到了这个社会里激情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

王小波与张承志

赵步阳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很重要的书,还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当然,我这么说是于我而言。你已经发现,这几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在他的小说里,他有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王二。而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的名字叫"我"或王小波。

王小波对我太重要了。这么说使我想起几年前我阅读张承志时所发的感慨。我当时说,张承志是我"最热爱的人"。

与王小波以令人吃惊的姿态闯入我狭窄的阅读视野不同,张承志,我是在安静的阅读中发现这个真诚的名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还有《绿风土》、《荒芜英雄路》、《神示的诗篇》——在漫长的阅读中我逐步深入到这个人的内心,渐渐的我就不能安静下来啦,放下这些书,我就跳起来跑出门,热烈地投身到旅行中去了。在令人惭愧的旅行中(在甘肃、新疆、青海,我的旅行就象冲锋一样),我痛苦然而天真地想到,张承志(还有海子)给了我一颗痛苦而渴望高尚的心,我知道要为了什么活着了。张承志说,"只要活着,我总要面临这样的压力: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大意)。这样的话,说得真是很有力,我努力去思考,并努力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我还在寻找着。

97年夏天我在路上,在从兰州去西宁的汽车上,邂逅了两位年轻的穆斯林。夜很深,急驰的车厢里,我与其中一位谈起张承志,我感到,黑暗的车厢里,他的眼睛很明亮。这次交谈是我这次短暂的旅行中最值得回忆的事情之一。读过张承志文字的人都知道,张承志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那位年轻的穆斯林也是这样的人,黑暗中他的面庞坚毅,很象张承志。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心灵史》讲了三层意思:1、建设自己;2、建设大地;3、《古兰经》是唯一真理。我的心咯噔一下,然后就沉默了。后来,我在日记中写道,以我现在的知识准备和阅历,我承认并接受前两点。

从那次交谈后,我便重新开始对张承志热烈的文字进行思考,我一直在想,那位穆斯林是不是陷入一种标准太深了,我是不是陷入张承志的文字也太深了,而张承志,这个我最"热爱"的人,是不是陷入一种状态太深了,如他所言:"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中国知识分子们在权利和金钱面前的作为,时常会使我的思想处于一种激烈状态,激烈的思想会反映为我的文字。"这样激烈的姿态,我能想到的结果之一便是,让人沉默(象我面对那个年轻的穆斯林时一样),甚至限制了别人独立思考的权利。张承志还说,"我要警惕的是偏激"。那位年轻的穆斯林,我要说,他激烈的姿态很象张承志,他的话却令我警觉——在这个夏天,这警觉只是一种朦胧的不舒服,我还说不出是哪儿不对劲。或许就是对偏激的警觉吧。

而王小波的名字是很突然地闯入我的阅读视野的。当然,这么说是于我迟钝的眼睛而言。这几年,国内的传播媒介已经与国际接轨,学会了爆炒名人与死人。一般来说,这样的爆炒之后,那盘菜的视觉效果就很好了,但是味道却未必好。比如顾城遗作、XX(名人)日记之类。所以,当王小波的名字不识时务地出现在我周围的报纸上、书店里,不断轰炸我疲劳的眼睛时,我所做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转身、离开。但是,偏偏是——这一次,我错了。

在过去了的这个冬天,在朋友的力荐下,我终于拿起了王小波的书,当然,内心还是不情愿的。没想到这一拿起就放不下来啦,就象当初我拿起海子的诗、拿起张承志的书一样。不同的是,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看过这么有趣的书了。我捧着时代三部曲,经常就要笑过去了。时代三部曲讲的是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和现在这个时代的面目似乎很不相同,心里面却是很一样的。我很喜欢王二的爱情和事业,那未必是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生活,但这样的文字却实在很有趣,很有滋味。还有《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太荒诞了,也太好玩了。总之,王小波的小说很好玩,也很耐看,相比之下,《沉默的大多数》也很耐看,但是面目就要严肃、正经许多了。

你看他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的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你看他可不是说得很严肃,也很正经,而且他说得是多么的好啊。可是这个不再沉默的人却为疾病所击倒,永远的沉默了。难怪陈村要说:"命运缺德的很。"

然而王小波毕竟是说出来了,我斗胆冒着被方家讥笑为无知、浅陋、狂妄的危险,为《沉默的大多数》总结一下,这本书讲了两层意思:1、中国需要自由派,每个人(当然,这是一种希望)都不要为权威和权力话语所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2、每个人(当然,这也是一种希望)都要学会宽容。不要强求大家活得一样,大家各自活得快乐就行。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活得"高尚",就要求大家活得象自己一样"高尚"——这样的高尚是可疑的。总而言之,是要尊重他人生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我不知道我的主题思想是否写对了,我的语文老师是否会给我打一个红色的大叉。但是,每当我想起97年夏天在路上的情景,就觉得王小波真的太重要了,我真诚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于我而言。我感到,那位年青的穆斯林虽不是一位权威,他的关于XXX是终极真理的话却是一种权力话语。在很多的公众场合,这样的话真的很多,在喧嚣的话语圈下,"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我真希望以后不要再听到诸如"XXX"是终极真理,"XXX"是真正的人,以及"XX"时期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一类的说法了。我觉得王小波的文字说明白了自由和宽容这两点,让我自己看出来了,真是我的幸运。而这两点,特别是后一点,我必须说,是张承志没能明确给我的,甚至,在这两点上,他的文字还一度让我在潜意识里有了相反的认识。

我怀疑我上面的行文会引起误解,那就是,因为我行文不够严谨,让您以为我在指责张承志误导读者,使他们形成极端、偏激的思维习惯。不是的,张承志不是这样不负责任的人。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我认为他的作品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但是,我不能不说,由于他热烈的姿态,他偏激的文字很容易为有弱点的读者误读,象我这样的读者要算一个。那么,何以王小波的文字也在鞭挞,也在反对,也在坚持,却没有(或者很少)为读者误读呢?我想,是宗教和科学的区别。一定意义上,宗教是排他的,而科学是宽容的。张承志和王小波的出发地的不同,并不会在最后出现殊途同归的景象。在这两条路上行走,最好的结果只是接近,却永不会重合。因为张承志,我认识到一个人有信仰是多么重要;而因为王小波,我对科学以及科学带来的宽容有了空前的敬意。如今我希望自己可以说,我信仰科学,虽然我中学的数理化成绩是如此地难以启齿。渴望信仰让我追求自由,而面对科学,我充满敬畏,正在努力学会宽待所谓"异端"。自由和宽容的气息是这个社会所亟需的,我个人认为,王小波的文字就是这种要求下的呼喊,是不健康的社会里难得的健康的声带。

现在,在我还没有远离张承志,正在走近王小波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张承志与王小波的区别,是宗教与科学的区别,是热烈的青年和理性的中年的区别。张承志是锋利的双刃剑,而王小波是快乐的燃烧自己的油灯。张承志代表穷人和正义说话,而王小波只代表他自己说话。我感到,他们都说出了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他们是诗,却使我分别看到了这个社会里激情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


相关文章

  • 现代文学常识
  • 1.五六十年代主流诗歌诗人诗作: 闻捷<天山牧歌>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诗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大跃进民歌运动2.五六十年代非主流诗歌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 ...查看


  • 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 中国当代文学 必读书目 大陆文学: 梁斌: <红旗谱> 吴强: <红日>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 曲波: <林海雪原> 赵树理: <三里湾> <"锻炼锻炼&qu ...查看


  • 初中学生课外必读推荐书目
  • 初中学生课外必读推荐书目 一.教育部推荐 1.<论语> 2.<三国演义>(罗贯中) 3.<红楼梦>(曹雪芹) 4.<呐喊>(鲁迅) 5.<女神>(郭沫若) 6.<子夜> ...查看


  • 高中生课外读物推荐
  • 经常有老师.学生.朋友让我推荐高中生应该读的好书.就利用假期里相对空闲的时间,开了这份书单.三个年级的读物是根据年级学习内容及认识特点而定,高一侧重于感性类读物,高二侧重于理性类读物,高三侧重于文化类读物.当然,这之间肯定有交叉,有些书三个 ...查看


  • 课外必读书目教育部推荐和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
  • 课外必读书目教育部推荐 1.<论语> 2.<三国演义>(罗贯中) 3.<红楼梦>(曹雪芹) 4.<呐喊>(鲁迅) 5.<女神>(郭沫若) 6.<子夜>(茅盾) 7.&l ...查看


  • 北京高考必读书目
  • 分别有<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 ...查看


  •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名家的作品未必全是名作,比如余秋雨是名家,出书众多,但是得到众多读者和专家认可的文化散文仍然是<文化苦旅>:比如周国平,他最好的学者散文集还是<守望的距离>.下面列出部分名家名作: 王小波&l ...查看


  • 著名作家记叙文
  • 亲情的力量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的作业做完了,闲来无聊,便找弟弟一起玩电脑小游戏. 一开始,他就认真地向我提出:"每人玩一局,不许耍赖哦!"我欣然同意了. 接着,弟 弟玩完了一局,轮到我了,大概觉得我没有打游戏的细胞,看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书笔记
  • <受戒>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