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物知识。二、无菌知识。三、微生物和无菌的区别。
一、微生物知识
1.微生物概述。2.微生物特点。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4.微生物的产物。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适应强;分布广,种类多。
2.微生物特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 微生物除了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一些其他特点也是与众多生物不同的。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代谢旺盛、容易变异。
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营养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足够的能量。
pH值: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值,大多数细菌最适pH为6.8~7.4,但一般有较大的容忍度,在4~9也可存活和生长,少数细菌能在极端pH值范围内生长。
温度:微生物适于生长繁殖要有适宜的温度,当超过其最低或最高可耐受的温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一般细菌最适温度为30~40℃,真菌为20~30℃。细胞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
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氧气:大多数细菌和所有霉菌都是需氧菌(在有氧环境中才能生长),少数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有些细菌和酵母菌是兼性需氧厌氧的,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繁殖。
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渗透压:微生物细胞膜和所有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半透膜,可让水自由通过,对溶质则有选择性。
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可降低表面张力,它是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之一。
4.微生物的产物
热原 :是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或动物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毒素与酶 :细菌可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色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 :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
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定义: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是用于评价生产企业的药用原料、辅料、设备、器具、工艺流程、环境和操作者的卫生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一个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均可由一个或多个菌细胞生长繁殖而成。因此供试品中所测得的菌落数,实际为菌落形成的单位数。
检查方法: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
中间体微生物控制的有:工艺用水、丹红原液、丹红稀配液、灌封液。
辅料微生物控制的有:消毒液、针用活性炭、氢氧化钠、一次性无菌手套。
微生物培养:
细菌 温度30~35℃ 培养72h。
霉菌及酵母菌 温度23~28℃ 培养120h 。
洁净区中最大的微生物污染源
人在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和分泌污染物
人体表面、衣服能沾染、携带污染物。
人在洁净区内的各种动作也会产生微粒和微生物。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
表面微生物测定方法包括:表面淋洗水法、棉签擦拭法、接触碟法。
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接触碟法)
从冰箱中取出接触碟,放臵至室温。
检查接触碟的标签,确认在有效期内使用
检查接触碟的外包装,外观,已被微生物污染的、水汽过多的、过于干燥和分装不均的接触碟不得使用。
取样程序:选定待检处,打开接触碟的碟盖,手拿带有琼脂的培养基底部,将 有琼脂的一面扣到待检部位,轻轻按压10秒钟。盖上接触碟盖,做好取样标记,标记的信息应包括:操作人员姓名;取样位臵,标明左或右、取样日期;取样人姓名等。将接触碟放入无菌保管袋。
取样结束后,用75%的酒精对取样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无尘布擦洗取样部位,以除去残留琼脂。
臵培养箱中23~28℃中培养72小时,再转于30~35℃培养48h。 工作结束,离开洁净区前取样,取样后应立即离开无菌区 处理异常情况后(取样后重新更衣和更换手套)
生产过程中随时监测
不得在刚消过毒后取样,取样后应对手部彻底消毒。
对进入无菌区的辅助人员也应进行检查
操作人员不得自行取样
污染的接触碟经121℃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销毁
人员表面微生物
判断标准:无菌灌装间A级区不得检出微生物。B级区一旦出现霉菌,即判定超出警戒限度。
二、无菌知识
1.定义
2.无菌工艺保证
3.无菌检查法
二、无菌知识
1.定义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2.无菌工艺保证
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发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2.无菌工艺保证
与无菌保证相关的因素:
环境
厂房、设备
原料(原辅料、包装材料)
无菌保证工艺
生产过程控制
人员卫生
2.无菌工艺保证
1.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不得裸手直接接触药品。
2.无菌工作服必须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3.无菌检查法
定义:
无菌检查法: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C级下的局部洁净度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无菌检查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 洁净区内的人数应当严加控制,检查和监督应当尽可能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外进行。
无菌技术人员要定期培训。
细菌 在30~35℃培养箱内培养14天,并每天观察培养情况。 真菌 在23~28℃培养箱内培养14天,并每天观察培养情况 。
三、无菌检查和微生物检查的区别
无菌检查是检查是否有活微生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检查活微生物数是否超出规定限度的一种方法。
由此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无菌检查控制较严格,不允许论何活微生物存在;微生物限度检查只要求活微生物数控制在一定限度范围之内,即可。
在药品控制上,《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无菌检查用于注射剂、滴眼剂等药物的检查,并且检查培养时间为14天。
微生物限度检查用于片剂、口服液等制剂的检查,细菌培养3天。霉菌、酵母菌培养5天。口服给药制剂细菌数不得过100cfu/mL,或1000cfu/g;霉菌和酵母菌数不得过100cfu/m L(或)g。 相同之处,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匀应在环境洁净度C级下的局部洁净度A级的无菌室内进行操作。
一、微生物知识。二、无菌知识。三、微生物和无菌的区别。
一、微生物知识
1.微生物概述。2.微生物特点。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4.微生物的产物。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适应强;分布广,种类多。
2.微生物特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 微生物除了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一些其他特点也是与众多生物不同的。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代谢旺盛、容易变异。
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营养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足够的能量。
pH值: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值,大多数细菌最适pH为6.8~7.4,但一般有较大的容忍度,在4~9也可存活和生长,少数细菌能在极端pH值范围内生长。
温度:微生物适于生长繁殖要有适宜的温度,当超过其最低或最高可耐受的温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一般细菌最适温度为30~40℃,真菌为20~30℃。细胞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
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氧气:大多数细菌和所有霉菌都是需氧菌(在有氧环境中才能生长),少数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有些细菌和酵母菌是兼性需氧厌氧的,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繁殖。
3.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渗透压:微生物细胞膜和所有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半透膜,可让水自由通过,对溶质则有选择性。
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可降低表面张力,它是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之一。
4.微生物的产物
热原 :是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或动物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毒素与酶 :细菌可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色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 :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
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定义: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是用于评价生产企业的药用原料、辅料、设备、器具、工艺流程、环境和操作者的卫生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一个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均可由一个或多个菌细胞生长繁殖而成。因此供试品中所测得的菌落数,实际为菌落形成的单位数。
检查方法: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
中间体微生物控制的有:工艺用水、丹红原液、丹红稀配液、灌封液。
辅料微生物控制的有:消毒液、针用活性炭、氢氧化钠、一次性无菌手套。
微生物培养:
细菌 温度30~35℃ 培养72h。
霉菌及酵母菌 温度23~28℃ 培养120h 。
洁净区中最大的微生物污染源
人在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和分泌污染物
人体表面、衣服能沾染、携带污染物。
人在洁净区内的各种动作也会产生微粒和微生物。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
表面微生物测定方法包括:表面淋洗水法、棉签擦拭法、接触碟法。
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接触碟法)
从冰箱中取出接触碟,放臵至室温。
检查接触碟的标签,确认在有效期内使用
检查接触碟的外包装,外观,已被微生物污染的、水汽过多的、过于干燥和分装不均的接触碟不得使用。
取样程序:选定待检处,打开接触碟的碟盖,手拿带有琼脂的培养基底部,将 有琼脂的一面扣到待检部位,轻轻按压10秒钟。盖上接触碟盖,做好取样标记,标记的信息应包括:操作人员姓名;取样位臵,标明左或右、取样日期;取样人姓名等。将接触碟放入无菌保管袋。
取样结束后,用75%的酒精对取样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无尘布擦洗取样部位,以除去残留琼脂。
臵培养箱中23~28℃中培养72小时,再转于30~35℃培养48h。 工作结束,离开洁净区前取样,取样后应立即离开无菌区 处理异常情况后(取样后重新更衣和更换手套)
生产过程中随时监测
不得在刚消过毒后取样,取样后应对手部彻底消毒。
对进入无菌区的辅助人员也应进行检查
操作人员不得自行取样
污染的接触碟经121℃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销毁
人员表面微生物
判断标准:无菌灌装间A级区不得检出微生物。B级区一旦出现霉菌,即判定超出警戒限度。
二、无菌知识
1.定义
2.无菌工艺保证
3.无菌检查法
二、无菌知识
1.定义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2.无菌工艺保证
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发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2.无菌工艺保证
与无菌保证相关的因素:
环境
厂房、设备
原料(原辅料、包装材料)
无菌保证工艺
生产过程控制
人员卫生
2.无菌工艺保证
1.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不得裸手直接接触药品。
2.无菌工作服必须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3.无菌检查法
定义:
无菌检查法: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C级下的局部洁净度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无菌检查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 洁净区内的人数应当严加控制,检查和监督应当尽可能在无菌生产的洁净区外进行。
无菌技术人员要定期培训。
细菌 在30~35℃培养箱内培养14天,并每天观察培养情况。 真菌 在23~28℃培养箱内培养14天,并每天观察培养情况 。
三、无菌检查和微生物检查的区别
无菌检查是检查是否有活微生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检查活微生物数是否超出规定限度的一种方法。
由此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无菌检查控制较严格,不允许论何活微生物存在;微生物限度检查只要求活微生物数控制在一定限度范围之内,即可。
在药品控制上,《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无菌检查用于注射剂、滴眼剂等药物的检查,并且检查培养时间为14天。
微生物限度检查用于片剂、口服液等制剂的检查,细菌培养3天。霉菌、酵母菌培养5天。口服给药制剂细菌数不得过100cfu/mL,或1000cfu/g;霉菌和酵母菌数不得过100cfu/m L(或)g。 相同之处,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匀应在环境洁净度C级下的局部洁净度A级的无菌室内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