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女性主义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的女性形象,解密经典人物的魅力,探讨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学中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简·爱;社会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女主人公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过人的才华以及悲凄的遭遇都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小说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勇于在男权社会中争取人格平等和真挚爱情的女性形象,影响了几代英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读者。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生活在不同时空的经典形象的对比,来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众多特征,解密不同时空的两朵奇葩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二 林黛玉和简·爱人物形象对比 (一)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对比 林黛玉生活于1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有识之士的民主进步思想也正在酝酿,但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林黛玉出身官宦之家,养尊处优、婀娜多姿,尽管她对爱情有至死不渝的追求,但仅局限于意识之中。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可能将她潜意识中的女性主义付诸实施,她难以跳出阶级局限,提出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等彻底的女性主义主张。 简·爱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女性是长相迷人、性格温和,集谦卑、牺牲、忘我等品德于一身。在这样的背景下,简·爱却长相平平、身材矮小、地位低下,极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但她个性极强,充满叛逆抗争精神;是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积极反抗、主动进取态度的全新女性形象。 (二)人物的性格对比 1 林黛玉的顺从和简·爱的反抗 林黛玉生活的时代,腐朽的封建礼教仍是铜墙铁壁,面对生活的无奈,她只能被动地去忍受顺从。初入贾府,黛玉小心谨慎,从不越雷池一步,外祖母家对她来说俨然是另一个世界,她极力维护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及至恋情萌生,又不肯在众人面前露出蛛丝马迹,即使与青梅竹马的贾宝玉,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得不渐生距离。在长期的痛苦煎熬中,她的身体一天天耗尽,眼看自己的爱情理想将要化成灰烬,在绝望面前她也并没有勇敢地走出去,而是更加折磨自己,用生命的消失做了最后被动的抗争。可以说,造成林黛玉悲剧结局的一大根源,就是她的不作为——没能也不敢反抗。林黛玉临死前对紫鹃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质,既是“天性”使然,也是“观念”使然。在命悬一线的黛玉心中,一桩“唯此为大”的事就是:即使玉陨香消,也要留个清名贞节。黛玉的纯情总是受到封建操守名节观的压抑。不敢去寻求真我,只是被动顺从自己的命运。 简·爱对待社会不公最显著的抗争方式就是反击,她从不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主动去迎接挑战。在里德太太家,包围在蔑视、专制、粗暴中的她,敢于勇敢地与表哥扭打,敢于喝斥里德太太是一个坏女人。在被进“红房子”之后,她也并没有退缩,而是听凭抗议的激情自由喷发:“我的血液还很激奋,反抗的奴隶的心情还在气势汹汹地激励着我;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在劳渥德学校,对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她敢于发出:“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在桑府,为争取平等独立的人格,她敢于对贵族主人罗切斯特发出她闻名世界的平等宣言:“你以为我贫穷,低下,没有姿色,身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吗?你想错了,我现在不是根据尘世和习俗的标准跟你说话,而是我的人格跟你的人格在说话,就好像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简·爱从来没有压抑过自己的情感、正当的行为和自由的思想。她不仅敢于向世俗反击,也敢于向自己挑战。在婚礼遭遇危机,希望破灭时,她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不顾一切地去挑战自己的未来,努力实现自己的意愿。简·爱富于反抗的精神与林黛玉的顺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中西文学中不同的审美理念。 2 林黛玉的自卑与简·爱的自强 林黛玉的心中没有一种自强平等的意识。如曹雪芹对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描述:“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可见,林黛玉母亲生前常对她描绘贾家富贵繁华的情景,但是自己家境却是如此的落败,这使她未进贾府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心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甚至在贾府的婢仆面前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其实,第三回中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客观地描写贾府的繁华富贵,就是表现林黛玉主观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甚至渗入到她的爱情心理中。她看到薛宝钗有金锁,就哀叹:“我没有这么大的福气,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的玉的,我只是草木之人。”根深蒂固的自卑使她丧失自强平等的意识,也不可能像简·爱那样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在简·爱的心中,自强平等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它与独立、自由、爱情、尊严是一体的关系。简·爱还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简·爱生活的时代中,女人仍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人格尊严,更谈不上人格平等。她在劳渥德寄宿学校已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获取别人的尊重,必须自强,依靠自己的努力。她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谋到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而她之所以能爱上罗切斯特先生,一方面是她觉得他待人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就是简·爱的自强与自信,一种平等的意识在支配着她。也是由于这份自强,使她毅然离开她深爱的罗切斯特,离开爱与舒适的生活。也是凭着这份自强,简·爱最终毫不犹豫地嫁给了眼瞎腿瘸、名誉金钱双受损的罗切斯特。这种即使寄人篱下、位卑职小、身处困厄、一贫如洗,也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心态,正是简·爱的自强平等意识的折射,最终也为她赢得了幸福的生活。
(三)人物的女性主义意识对比 1 安身立命能力:无能与自立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对女性主义意识虽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但她身上更多的还是对当时社会的无能。首先,在对待两性关系方面:林黛玉尽管有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萌芽意识,但她始终无法把这种平等自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封建社会加在她身上的不公平,她除了整日暗自伤心、葬花焚诗,悲叹自己的不幸命运外,对封建礼教的摧残也只有无奈地以死反抗。其次,在对待经济独立方面:林黛玉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又是贾政的妹妹。家境厚实让林黛玉不可能有自强不息、经济独立的意识。生活在18世纪的曹雪芹也不可能为林黛玉安排一条超越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生活道路。曹雪芹通过塑造林黛玉及其他女性形象,仅仅只是艺术地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环境的不满、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批判、对伸张女性权利的支持。但封建主义的毒瘤淹没了女性主义,《红楼梦》字里行间浸透着父权制思想:男性是关爱者、救世主,享有绝对的优势,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平等人格和经济独立,更谈不上依靠自己的力量与行动来获得解放。 而简·爱是当时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有着“全方位”追求独立人格的清醒认识和切实行动。首先,简·爱强烈地追求男女平等。她敢于对贵族主人罗切斯特说,“我们是平等的!”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意识在简·爱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简·爱强烈地追求经济独立。简·爱逃离里德夫人去劳渥德学校,再到桑府做家庭教师,最后拒绝表哥的求婚,无不体现她对经济独立的追求:女人要有独立谋生的本领,才能在经济上摆脱对男人的附属地位,才能实现精神独立,获得人格的尊严。 2 自身内外资质:绝美与反差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名的美人形象,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在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但借凤姐的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日算见了!”和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神仙似的林妹妹活生生的绝美形象跃然纸上。曹雪芹将林黛玉描绘得如诗如画,是受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大观园中的女子个个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此种美化实际上并没有摆脱男权文化以及名士文化、士大夫文化所左右的女性观:视女性为附庸,被人津津乐道的仍是她们的才和貌。 自古以来,男权中心文化总是以容貌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在英国小说史上,传统爱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花容月貌的名门闺秀。然而,简·爱却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矮小、贫穷且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但她却有比那些美人更加引人注目的人格魅力。通过如此巨大的反差,夏洛蒂赋予简·爱的新审美观是:心灵的美,本质的善和真,是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简·爱的相貌平庸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用以反驳当时英国盛行的以金钱、地位、美貌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观。夏洛蒂的这种冲破门第、财产的种种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契合和心灵沟通的爱情观意识,充分体现了来自普通下层平民阶层女性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巨大的反差,达到了难以言喻的震撼效果。 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批判地继承以往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并大胆创新:通过宝黛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但归根结底,他笔下的黛玉以及宝黛爱情仍未摆脱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同时暴露出曹雪芹并不清晰的女性主义意识。夏洛蒂有意识地将简·爱写成外丑内美,通过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和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体现出夏洛蒂强调人格平等与精神契合的婚姻爱情观,表明了对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主义思想。曹雪芹则没有此种“纯粹的女性主义意识”。因而,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来说,夏洛蒂是“为女性说话”,塑造女性励志楷模,张扬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曹雪芹则是“代女性立言”,侧重于女性“千红同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只是以同情、悲悯的态度对待女性。 三 小结 《红楼梦》和《简·爱》分别以深厚的思想,高超的艺术写作,丰富的人物形象成为传世之作。《红楼梦》渗透着曹雪芹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妇女的同情,有对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面,也有难以冲破的封建主义落后思想文化的一面。但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已是很大的进步,所以至今仍受人关注。《简·爱》勇敢地提出了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女性主张,作者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并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主张艺术地进行了再加工。其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思想的前瞻性,震撼了当时的英国文学界。简·爱也成了女性主义的一面旗帜,对现在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林黛玉和简·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通过她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女性美、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作者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对女性主义的不同认识的对比,能对18及19世纪的中国和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殊性,促进中西文化的互补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版。 [2]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 周汝昌:《解味红楼》,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雨石:《现实主义的灵魂浪漫主义的外形》,《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8期。 [5] 龙毛忠、颜静兰、王慧:《英美文学精华导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晁宏晏,女,1976—,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女性主义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的女性形象,解密经典人物的魅力,探讨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学中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简·爱;社会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女主人公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过人的才华以及悲凄的遭遇都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小说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勇于在男权社会中争取人格平等和真挚爱情的女性形象,影响了几代英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读者。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生活在不同时空的经典形象的对比,来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众多特征,解密不同时空的两朵奇葩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二 林黛玉和简·爱人物形象对比 (一)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对比 林黛玉生活于1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有识之士的民主进步思想也正在酝酿,但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林黛玉出身官宦之家,养尊处优、婀娜多姿,尽管她对爱情有至死不渝的追求,但仅局限于意识之中。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可能将她潜意识中的女性主义付诸实施,她难以跳出阶级局限,提出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等彻底的女性主义主张。 简·爱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女性是长相迷人、性格温和,集谦卑、牺牲、忘我等品德于一身。在这样的背景下,简·爱却长相平平、身材矮小、地位低下,极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但她个性极强,充满叛逆抗争精神;是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积极反抗、主动进取态度的全新女性形象。 (二)人物的性格对比 1 林黛玉的顺从和简·爱的反抗 林黛玉生活的时代,腐朽的封建礼教仍是铜墙铁壁,面对生活的无奈,她只能被动地去忍受顺从。初入贾府,黛玉小心谨慎,从不越雷池一步,外祖母家对她来说俨然是另一个世界,她极力维护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及至恋情萌生,又不肯在众人面前露出蛛丝马迹,即使与青梅竹马的贾宝玉,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得不渐生距离。在长期的痛苦煎熬中,她的身体一天天耗尽,眼看自己的爱情理想将要化成灰烬,在绝望面前她也并没有勇敢地走出去,而是更加折磨自己,用生命的消失做了最后被动的抗争。可以说,造成林黛玉悲剧结局的一大根源,就是她的不作为——没能也不敢反抗。林黛玉临死前对紫鹃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质,既是“天性”使然,也是“观念”使然。在命悬一线的黛玉心中,一桩“唯此为大”的事就是:即使玉陨香消,也要留个清名贞节。黛玉的纯情总是受到封建操守名节观的压抑。不敢去寻求真我,只是被动顺从自己的命运。 简·爱对待社会不公最显著的抗争方式就是反击,她从不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主动去迎接挑战。在里德太太家,包围在蔑视、专制、粗暴中的她,敢于勇敢地与表哥扭打,敢于喝斥里德太太是一个坏女人。在被进“红房子”之后,她也并没有退缩,而是听凭抗议的激情自由喷发:“我的血液还很激奋,反抗的奴隶的心情还在气势汹汹地激励着我;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在劳渥德学校,对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她敢于发出:“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在桑府,为争取平等独立的人格,她敢于对贵族主人罗切斯特发出她闻名世界的平等宣言:“你以为我贫穷,低下,没有姿色,身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吗?你想错了,我现在不是根据尘世和习俗的标准跟你说话,而是我的人格跟你的人格在说话,就好像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简·爱从来没有压抑过自己的情感、正当的行为和自由的思想。她不仅敢于向世俗反击,也敢于向自己挑战。在婚礼遭遇危机,希望破灭时,她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不顾一切地去挑战自己的未来,努力实现自己的意愿。简·爱富于反抗的精神与林黛玉的顺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中西文学中不同的审美理念。 2 林黛玉的自卑与简·爱的自强 林黛玉的心中没有一种自强平等的意识。如曹雪芹对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描述:“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可见,林黛玉母亲生前常对她描绘贾家富贵繁华的情景,但是自己家境却是如此的落败,这使她未进贾府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心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甚至在贾府的婢仆面前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其实,第三回中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客观地描写贾府的繁华富贵,就是表现林黛玉主观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甚至渗入到她的爱情心理中。她看到薛宝钗有金锁,就哀叹:“我没有这么大的福气,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的玉的,我只是草木之人。”根深蒂固的自卑使她丧失自强平等的意识,也不可能像简·爱那样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在简·爱的心中,自强平等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它与独立、自由、爱情、尊严是一体的关系。简·爱还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简·爱生活的时代中,女人仍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人格尊严,更谈不上人格平等。她在劳渥德寄宿学校已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获取别人的尊重,必须自强,依靠自己的努力。她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谋到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而她之所以能爱上罗切斯特先生,一方面是她觉得他待人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就是简·爱的自强与自信,一种平等的意识在支配着她。也是由于这份自强,使她毅然离开她深爱的罗切斯特,离开爱与舒适的生活。也是凭着这份自强,简·爱最终毫不犹豫地嫁给了眼瞎腿瘸、名誉金钱双受损的罗切斯特。这种即使寄人篱下、位卑职小、身处困厄、一贫如洗,也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心态,正是简·爱的自强平等意识的折射,最终也为她赢得了幸福的生活。
(三)人物的女性主义意识对比 1 安身立命能力:无能与自立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对女性主义意识虽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但她身上更多的还是对当时社会的无能。首先,在对待两性关系方面:林黛玉尽管有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萌芽意识,但她始终无法把这种平等自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封建社会加在她身上的不公平,她除了整日暗自伤心、葬花焚诗,悲叹自己的不幸命运外,对封建礼教的摧残也只有无奈地以死反抗。其次,在对待经济独立方面:林黛玉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又是贾政的妹妹。家境厚实让林黛玉不可能有自强不息、经济独立的意识。生活在18世纪的曹雪芹也不可能为林黛玉安排一条超越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生活道路。曹雪芹通过塑造林黛玉及其他女性形象,仅仅只是艺术地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环境的不满、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批判、对伸张女性权利的支持。但封建主义的毒瘤淹没了女性主义,《红楼梦》字里行间浸透着父权制思想:男性是关爱者、救世主,享有绝对的优势,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平等人格和经济独立,更谈不上依靠自己的力量与行动来获得解放。 而简·爱是当时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有着“全方位”追求独立人格的清醒认识和切实行动。首先,简·爱强烈地追求男女平等。她敢于对贵族主人罗切斯特说,“我们是平等的!”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意识在简·爱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简·爱强烈地追求经济独立。简·爱逃离里德夫人去劳渥德学校,再到桑府做家庭教师,最后拒绝表哥的求婚,无不体现她对经济独立的追求:女人要有独立谋生的本领,才能在经济上摆脱对男人的附属地位,才能实现精神独立,获得人格的尊严。 2 自身内外资质:绝美与反差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名的美人形象,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在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但借凤姐的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日算见了!”和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神仙似的林妹妹活生生的绝美形象跃然纸上。曹雪芹将林黛玉描绘得如诗如画,是受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大观园中的女子个个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此种美化实际上并没有摆脱男权文化以及名士文化、士大夫文化所左右的女性观:视女性为附庸,被人津津乐道的仍是她们的才和貌。 自古以来,男权中心文化总是以容貌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在英国小说史上,传统爱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花容月貌的名门闺秀。然而,简·爱却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矮小、贫穷且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但她却有比那些美人更加引人注目的人格魅力。通过如此巨大的反差,夏洛蒂赋予简·爱的新审美观是:心灵的美,本质的善和真,是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简·爱的相貌平庸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用以反驳当时英国盛行的以金钱、地位、美貌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观。夏洛蒂的这种冲破门第、财产的种种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契合和心灵沟通的爱情观意识,充分体现了来自普通下层平民阶层女性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巨大的反差,达到了难以言喻的震撼效果。 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批判地继承以往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并大胆创新:通过宝黛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但归根结底,他笔下的黛玉以及宝黛爱情仍未摆脱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同时暴露出曹雪芹并不清晰的女性主义意识。夏洛蒂有意识地将简·爱写成外丑内美,通过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和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体现出夏洛蒂强调人格平等与精神契合的婚姻爱情观,表明了对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主义思想。曹雪芹则没有此种“纯粹的女性主义意识”。因而,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来说,夏洛蒂是“为女性说话”,塑造女性励志楷模,张扬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曹雪芹则是“代女性立言”,侧重于女性“千红同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只是以同情、悲悯的态度对待女性。 三 小结 《红楼梦》和《简·爱》分别以深厚的思想,高超的艺术写作,丰富的人物形象成为传世之作。《红楼梦》渗透着曹雪芹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妇女的同情,有对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面,也有难以冲破的封建主义落后思想文化的一面。但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已是很大的进步,所以至今仍受人关注。《简·爱》勇敢地提出了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的女性主张,作者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并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主张艺术地进行了再加工。其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思想的前瞻性,震撼了当时的英国文学界。简·爱也成了女性主义的一面旗帜,对现在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林黛玉和简·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通过她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女性美、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作者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对女性主义的不同认识的对比,能对18及19世纪的中国和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殊性,促进中西文化的互补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版。 [2]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 周汝昌:《解味红楼》,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雨石:《现实主义的灵魂浪漫主义的外形》,《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8期。 [5] 龙毛忠、颜静兰、王慧:《英美文学精华导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晁宏晏,女,1976—,河南安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