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

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译文】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主题】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全诗借吟咏绣障,歌颂绣工们绣制屏风的高超技艺。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衬托的描写技巧。

春日偶吟

清 袁枚 拢袖观棋有所思,

分明楚汉两举时。

非常欢喜非常恼,

不看棋人总不知。

【译文】

拢起袖子静静地观看别人下棋若有所思,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主题】

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写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尽之意犹在言外。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来源于楚汉战争。“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所筑。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

河南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2200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以荥阳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4年的攻伐激战,并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战争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楚河汉界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象棋棋盘上,昭示着荥阳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

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了荥阳这座“东方名郡”,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了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成就了荥阳中国象棋之都的美誉。

沈园二首

教学目的:

1、 了解陆游的爱情故事及其创作。

2、 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诗人生平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

思想的熏陶。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

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二、诗歌简介: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

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

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

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

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2. 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

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临安春雨初霁》。

3. 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代表作品有《游

山西村》、《农家叹》等,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

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

《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三、沈园及诗人的爱情故事:

沈园介绍 沈园位于绍兴的鲁迅中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占地70多亩,是绍兴古城内

著名的古典园林。初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名“沈氏园”。沈园在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

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私人花园,经历如此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引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之人慕名前往,全因一首

催人泪下的诗词《钗头凤》。

据史料记载,陆游在青年时与与才华横溢的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彼此情深意重,却由于父母之命,

被迫分离。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也即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在此邂逅重逢。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

待陆游。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

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

和词一首:和《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词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

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

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在诗人75岁,唐琬逝去40年之后

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城上斜阳

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

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

《春游》一绝:“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诗人为怀念

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

歌的并不多见。

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

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人们现在到沈园,绝在大多数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沈园实际上已经

成了中国著名的爱情主题公园。

沈园解放初,仅存一隅。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历沈园时,仍是荒凉不堪,曾作《钗头凤》描写园中

的景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

人们不会忘记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对沈园具有特殊偏爱的他多次到过绍兴,每到绍兴必到沈园。可能是这位局长的深情起了作用,早在八十年代就促成了国家对沈园的投资,启动了沈园再一次走向辉煌

的进程。1987、1993年政府与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仿宋园林,加上近几年的恢复性工程,沈园成了绍

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

四、诗歌赏析: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 《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

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斜

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伤感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

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

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

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小结:

第一首诗回忆与唐琬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诗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

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第三句“伤心”二

字由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琬身影,展现出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

好形象。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

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

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

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

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

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

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极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小结:

第二首表达对唐琬坚贞不渝的感情,写刻骨铭心之思。诗用反衬笔法,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

来反衬自己四十年不变、至死弥坚的一往情深。自己将化做会稽山上的一抔黄土,仍要凭吊遗踪,泫然泪

下,这是何等坚执的情感抒发!

对《生查子元夕》的解读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这首《生查子》堪称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脍炙人口的情诗之一,此诗一般认为有两种解读:一种

认为此时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对方是自己心仪的女子;另一派观点是对方是诗人自己的朋友。这首诗既

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也是一首抒发朋友之情的情诗。不管是哪种解读,诗人都运用了今昔人情事情的对

比,物是人非、惆怅惋惜、孤影失落之感催人潸潸。此诗表达上通俗自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句,正

符合六一居士写作清新淡雅、言简意赅、语言通俗的特点。

第一种解读:先看前四句描写去年元月时,诗人春风得意、携情人赏花看月,幽会之时两情欢洽,跃然纸

上。前两句“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词句欢快,尤其“昼”字用得恰到好处,花市灯火通明,场景有

如白天一样,所以这两句话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通畅、愉快。后两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对明

月、伊人的描写,“月上柳梢”,“黄昏”都是极美的景物,此处“人约黄昏”,把美人喻作夕阳中金黄而又

带红色的晚霞,一抹金黄,一颦一笑,都宛如夕阳的颤动、漂浮,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月上柳梢”,而且

是圆月上柳梢,和一般景象中“缺月挂眉梢”的描写相似,但情感却有天壤之别,仅“圆”“缺”二字之

差,“月上柳梢头”,把圆月都写活了,有生气,就像贪玩躲在树上的小胖孩一般,让人不由得笑上心头。

此情此景,面对美人,又有花市繁花相伴,得意的醉翁,怎不流连忘返,一抒胸中万种风情!

诗的后四句感情就一落千丈了。开始对环境的描写就透出悲凉的气氛,“花市灯依旧”,一个“依旧”就说

明作者心中的懒意,看此景与去年相差无几,去年之人却杳无踪影,悲从中来,花市就懒得看了,免得触

景生情,繁花似锦,人却孑然一身,了无趣味。但作者按捺不住思恋,还是去看花灯了,“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两相对比,写得好惆怅!以景衬情,景象仍旧繁华热闹,我却没有美人相伴,只有顾影自

怜,“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此诗,不能不说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这两首诗的内容几乎一样:去年见美人与桃花相衬,桃花愈粉艳,美人越娇羞;今日美人不再,桃花只好独自失落,在这长安城春风拂面,马蹄疾驰的时节,万物皆欢快,唯我独怅然,对着那美丽娇媚

的粉桃含情脉脉,我的满腔爱恋得来的只有紧锁多时的门框!这两首诗写于不同朝代,但其异曲同工之妙

到此种境界,可见两位诗人都是多情之人啊!

第二种解读:诗人与友人一同赏元夕花市,“花市灯如昼”,在此良辰,朋友相约花市,只见“月上柳梢头”,正是朋友相聚的时刻,把酒言欢,共叙旧情,畅谈壮志,朦胧醉意之中,又为马上友人要离别而留念不已,诗人不觉有伤怀之感,知己宛如无限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所以知己难得啊!

下阕,诗人还在,友人已去,独逛花市,花市的灯仍然亮得那么耀眼,人却不同了。灯犹在,独飘渺;回

头见,旧日情;友人去,泪潸然。花市繁华人声重,灯火阑珊笑我痴。不见去年结伴去,只有今日孤影回。把酒言欢成追忆,何日重逢叙旧情?

不管是爱情诗,还是友情诗,这首诗都写得真情实在,感人肺腑,其实品此诗,不必把它分开来看,总之

都是写情的,酣畅淋漓,透露真情,就是好诗。

• 去年元宵夜之时,

• 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 佳人相约,

• 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写出了作者那时观灯的欣悦心情)

• 今年元宵夜之时,

• 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

• 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写出了作者观灯的触目感怀,不胜悲伤)

赏析一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

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

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

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 ”与“不见去年人”

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

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

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

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

叹,令人感慨。

赏析二

•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

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

境。

•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

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

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

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

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

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赏析三

•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

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

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

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

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

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

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

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

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

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

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

对全词的赏析

采用对比手法,将去年与今年对比,去年元夜时的热闹与今年元宵的孤单寂寞以及对意中人的我相似形成

对比;“月上柳梢头”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

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对照,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全诗情景相连,展现了美的意境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背景

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

挚友许寿裳的。据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怀旧》一文说:“l903年他23

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这首诗即是许寿裳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中。 赏析

“灵台”指心。“神矢”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据说他用神箭

把男女双方的心射穿就会使二人相爱。 第一句是说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风雨如磐”比喻祖国灾难深重。“阁”是使动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 “故园”是东渡日本的鲁迅称代祖国的说法。第二句是说我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即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而鲁迅用以喻人民。第三句是说寄语寒星让他转达我对祖国同胞的致意,但同胞不能理解。“荐”意为奉献。 “轩辕”即黄帝,传说中汉民族的祖先,指代中华民族或祖国。第四句是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炼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 望故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这首诗的创作缘起是剪辫子。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可视为鲁迅毅然剪辫的形象注脚。而鲁迅断发并且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则显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说“剪辫”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 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真,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在“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英灵,它激励着当代亿万青年去光大这“民族魂”去实践这值得“毕生实践的格言”!

1、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

品之一。

本诗写作背景

《七 律·自嘲》这首诗 ,写成于1932年10月,鲁迅手书条幅送柳亚子。

当时,因为鲁迅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通辑,处境很艰难。

理解重点:

鲁迅写作这首诗时处境很艰难

复习“七律”诗的知识:

我国古代格律诗,八句七字,偶数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分别找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及对偶句、押韵句

首联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我这个俗人交上了“华盖运”能有什么奢望呢,还没有敢有什么动作就碰破了头。 (总写艰难处境)

理解关键:典故 华盖运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

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诗中“破”作“旧”,“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

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

只好碰钉子。”

颔联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捡一顶破烂的帽子遮住自己的面孔,隐身于喧闹的街市;在漏水的船中悠然饮酒,驶向波涛汹涌

的急流。

形容自己处境险恶但与敌人机智周旋,仍然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坚持战斗

颈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句 诗眼

理解关键:典故

千夫指 孺子牛

千夫指 本出于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自己的

文章里给予新义,不是指群众,而是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

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在这里是指众多敌人的指责

孺子牛 《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儒子牛而折其齿乎?’”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

服务的人

大意:横眉怒目,冷对众多敌人的围攻,一腔热枕,俯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

作用: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

尾联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理解关键:一统

借指自己的文艺阵地

大意:我要躲进我的小小楼阁,那是我自己的一统天下,不去理会那冷暖无常的春夏秋冬。

作用:为全诗作结,表明自己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己的文艺阵地的决心。

一、合作探究

1、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自嘲”虽然是对自己窘迫生活的写照,但意不在嘲弄,而是通过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的意志与精神。鲁迅用诗表明他对敌人藐视,表明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

借嘲弄的口气,用幽默的语言,写自己的险恶处境和处险而不惊的乐观与自信,字面上嘲弄自己,但不是真正嘲弄自己。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可以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的精神等方面谈)

“千夫”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他们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的本意是指他的孩子海婴以及千千万万和海婴一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3、“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4、说说你对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理解。

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入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二、我的收获(主题归纳) 《自嘲》主要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两个方面(对敌、对友)的概括,使我们领悟到了作者坚定不移的精神和义正词严的态度。

 抒发了自己面对窘迫的生活和不济的命运而绝不低头的态度,更表达了自己对待敌人和人民不同

的态度。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前期创作

王维,字摩诘,早岁仕途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同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的开元盛世是一致的。

后期创作

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又由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淡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林,闲适的农村,表现出流连光景寄情山水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 诗歌特点:

一、“诗中有画”(苏轼语)

二、以禅入诗

三、风格多样

以清幽淡雅为主

一请简要概括诗歌描写了哪些场面?

场面一:射猎场面(首联、颔联)

环境描写:风声、角弓声

第一句:先声夺人,写出

了将军的射艺高超。

重要意象:鹰(疾)、马(轻)

写将军的猎鹰和骏马的敏捷

昂扬,以物衬人,来表现出

将军身手敏捷,飒爽英姿。

场面二:罢猎回营(颈联)

动作描写忽过、还归

将军形象:从“忽”和“还”二字看出将军驰骋之急速,雷厉风行的作风。

场面三:回望猎场(尾联)

射雕处:用典表现出将军精通武艺,隐含对将军的赞美之意。

千里暮云平:猎场辽阔,苍茫渺远。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现其豪迈气概,“平”平缓,平静。与猎后心满意足,从容的心境相称。写出一个踌躇满志的将军。

尾联表现出来的淡静、平缓,与前三联的紧张、激烈、迅疾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从容。

诗歌的形象

诗歌刻画了一个射艺高超、飒爽英姿、豪放潇洒、雷厉风行、踌躇满志的将军。诗中的首联通过刻画风起云涌的环境衬托出将军的射艺高超,颔联中马蹄的轻快,猎鹰的敏捷衬托了将军的豪放潇洒,颈联的动作描写忽过写出了将军的雷厉风行。通过首联与尾联的对比,写出了将军踌躇满志。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形象分析类的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是个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特征)

2 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征(找描写的诗句,此外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

3 指出形象的意义(结合抒情主人公

诗歌的主旨

通过描写了一位将军狩猎和归猎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赞美之情,蕴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鉴赏诗歌需从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写这三方面入手,去了解诗歌形象、内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诗文解释

角弓上的箭和着强劲的寒风呼啸射出,英武的将军飞驰在渭城的郊野狩猎。枯草茫茫,挡不住猎鹰敏锐的双眼,积雪融尽,疾驰的马蹄越发轻快。转眼之间,马队穿过新丰市,回到细柳营中。再回首,遥望那挽弓射雕的地方,只见笼罩着大地的暮云却一片平静。(诗歌内容)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语言 神态 动作 等

环境(烘托、衬托)

场面

春日忆李白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注释】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4.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前言】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和李白于天宝四载秋在鲁郡分别,就再未见面。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深挚情谊和对他的文学才能的极高评价。

【诗句理解】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赏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柳宗元 渔 翁 鉴赏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诗:

西山呵,火光一点,当是渔翁夜宿,

晨起汲煮清湘水,燃起了,青青楚地竹。

日出烟气散,仍不见,人何处,

唯听船棹

冲流下,自天降,回首长望,

看山顶白云多自在,无心相戏逐。

鉴赏: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思考题:

1,诗中的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鹧鸪天·代人赋①

□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翻译

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内容理解

•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

• 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词人要做坚强的荠菜花,给人以感发和启迪,效果独特。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

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

线条勾勒山和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 ,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 之一,故称《诗经》。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 棵棵放倒堆河边,河水清清微波转。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主旨

《伐檀》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被剥削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怒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

硕 鼠

《诗经》

硕鼠硕鼠,① 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② 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③

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 莫我肯劳。⑦ 逝将去女, 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⑧

【注释】

①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指统治者。 ③“逝”读为

誓。“去女”言离去。 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 ⑧“之”犹其。“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这首诗反映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诗人把剥削者比为大老鼠。

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供养了“老鼠”,却得不到它们丝毫的恩惠。忍无可忍的

诗人发出愤怒的呼声,发誓要离开“老鼠”,去寻觅安居的“乐土”。尽管这

片“乐土”是不存在的,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鼓舞着人民进行抗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重章叠词的手法来加强感情力量。比如开头“硕鼠”叠

用,表达出农夫苦苦祈求之意;最后两个“乐土”叠用,则表达出无限向往之

情。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拚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

【原文】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

1、蓬茅:用茅草做成的屋。

2、麻苎(zhu4):即苎麻,可以制布的一种植物。

3、柘(zhe4):指柘树叶,可养蚕。

4、征苗:征取青苗税。

5、征徭:租税和劳役。

【背景与出处】

此诗选自《唐风集》,诗中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赏析】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赏析】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贫苦的山中寡妇的形象:她鬓发焦黄,面容憔悴,穿着苎麻织的粗布衣裙。战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只好孤守着破旧的茅屋。桑柘废了、田园荒了,她还要缴纳各种赋税。统治者的盘剥使她过着非人生活,吃野菜,舍不得去根;烧生柴,等不得晒干。这个寡妇的形象有很强的典型性。她概括了唐末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她的遭遇还说明造成农民不幸的原因乃是连年不断的兵乱和无孔不入的赋税。通过这个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抗议。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荒废了,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税。她只能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翻译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

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用它的飞絮想把日月蒙住,

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刚

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 “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 望 海 楼①

米 芾

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 称。③沧 洲:滨水的地方。  米芾,中国北宋,,书画理论家。祖籍,迁居。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

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

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

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领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

②——————————————————

登拟岘台

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

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拄着拐杖来看浩浩荡荡的春意。衣上凡尘洗涤一空,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更令人高兴的事没有了巧诈阴谋之心,沙边的鸥鹭也相亲相爱。

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

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 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

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

 洗空衣上十年尘:“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

“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

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 复言自已有情而无机心,故沙边鸥鸳可与相亲。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

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监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

 陆放翁诗,论者多称其雄浑豪健、峻峭沉郁;而这首诗则以雅洁冲淡、清新脱俗的格调反映了他

的诗风的另;个侧面。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1, 横塘: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2,南浦:南面水边。此指送别的地方。

3,石桥:指枫桥,在横塘之北。

4,朱塔:寒山市的塔。

2,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从江西派人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左亻右窘)。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本书选其诗《州桥》、《四时田园杂兴》(选四)和《横塘》及词《秦楼月》(楼阴缺)。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渔翁

参考答案:

1,寄托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

2,同意。删去末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

孤独无伴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

望海楼答案1【解答】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剖析】 这是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的能力。由注解可知,“铁瓮” 即望海楼的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诗歌以“望海楼”为题, 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百尺高楼 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2【解答】 空间,时间。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能力。颔联两句写昼夜奔涌着的江水 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水之上的片片征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诗人独特的感想,都是诗人的 亲闻、亲见、亲感。加上“三峡”、“六朝”,使江声带着三峡的崔巍,帆影映着六朝的繁 荣,景和情就一下子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

3【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涌的江水发出的声音,传到诗人的 耳际,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 又引起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完全是望文生义 。

4【解答】 答案要点:①色彩 ( 红、白 ), ②声音 ( 画角 ), ③动态( 催、起 ) 。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写登 高望远所见的景色,写到红日、白烟(色彩),写到画角的声响(声音),还写到了红日西 沉、白烟升腾时的动态(动态),构成了一幅隽美淡远的美丽图景。

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译文】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主题】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全诗借吟咏绣障,歌颂绣工们绣制屏风的高超技艺。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衬托的描写技巧。

春日偶吟

清 袁枚 拢袖观棋有所思,

分明楚汉两举时。

非常欢喜非常恼,

不看棋人总不知。

【译文】

拢起袖子静静地观看别人下棋若有所思,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主题】

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写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尽之意犹在言外。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来源于楚汉战争。“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所筑。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

河南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2200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以荥阳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4年的攻伐激战,并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战争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楚河汉界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象棋棋盘上,昭示着荥阳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

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了荥阳这座“东方名郡”,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了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成就了荥阳中国象棋之都的美誉。

沈园二首

教学目的:

1、 了解陆游的爱情故事及其创作。

2、 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诗人生平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

思想的熏陶。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

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二、诗歌简介: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

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

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

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

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2. 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

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临安春雨初霁》。

3. 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代表作品有《游

山西村》、《农家叹》等,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

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

《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三、沈园及诗人的爱情故事:

沈园介绍 沈园位于绍兴的鲁迅中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占地70多亩,是绍兴古城内

著名的古典园林。初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名“沈氏园”。沈园在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

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私人花园,经历如此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引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之人慕名前往,全因一首

催人泪下的诗词《钗头凤》。

据史料记载,陆游在青年时与与才华横溢的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彼此情深意重,却由于父母之命,

被迫分离。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也即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在此邂逅重逢。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

待陆游。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

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

和词一首:和《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词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

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

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在诗人75岁,唐琬逝去40年之后

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城上斜阳

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

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

《春游》一绝:“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诗人为怀念

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

歌的并不多见。

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

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人们现在到沈园,绝在大多数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沈园实际上已经

成了中国著名的爱情主题公园。

沈园解放初,仅存一隅。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历沈园时,仍是荒凉不堪,曾作《钗头凤》描写园中

的景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

人们不会忘记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对沈园具有特殊偏爱的他多次到过绍兴,每到绍兴必到沈园。可能是这位局长的深情起了作用,早在八十年代就促成了国家对沈园的投资,启动了沈园再一次走向辉煌

的进程。1987、1993年政府与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仿宋园林,加上近几年的恢复性工程,沈园成了绍

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

四、诗歌赏析: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 《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

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斜

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伤感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

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

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

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小结:

第一首诗回忆与唐琬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诗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

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第三句“伤心”二

字由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琬身影,展现出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

好形象。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

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

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

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

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

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

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极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小结:

第二首表达对唐琬坚贞不渝的感情,写刻骨铭心之思。诗用反衬笔法,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

来反衬自己四十年不变、至死弥坚的一往情深。自己将化做会稽山上的一抔黄土,仍要凭吊遗踪,泫然泪

下,这是何等坚执的情感抒发!

对《生查子元夕》的解读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这首《生查子》堪称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脍炙人口的情诗之一,此诗一般认为有两种解读:一种

认为此时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对方是自己心仪的女子;另一派观点是对方是诗人自己的朋友。这首诗既

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也是一首抒发朋友之情的情诗。不管是哪种解读,诗人都运用了今昔人情事情的对

比,物是人非、惆怅惋惜、孤影失落之感催人潸潸。此诗表达上通俗自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句,正

符合六一居士写作清新淡雅、言简意赅、语言通俗的特点。

第一种解读:先看前四句描写去年元月时,诗人春风得意、携情人赏花看月,幽会之时两情欢洽,跃然纸

上。前两句“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词句欢快,尤其“昼”字用得恰到好处,花市灯火通明,场景有

如白天一样,所以这两句话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通畅、愉快。后两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对明

月、伊人的描写,“月上柳梢”,“黄昏”都是极美的景物,此处“人约黄昏”,把美人喻作夕阳中金黄而又

带红色的晚霞,一抹金黄,一颦一笑,都宛如夕阳的颤动、漂浮,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月上柳梢”,而且

是圆月上柳梢,和一般景象中“缺月挂眉梢”的描写相似,但情感却有天壤之别,仅“圆”“缺”二字之

差,“月上柳梢头”,把圆月都写活了,有生气,就像贪玩躲在树上的小胖孩一般,让人不由得笑上心头。

此情此景,面对美人,又有花市繁花相伴,得意的醉翁,怎不流连忘返,一抒胸中万种风情!

诗的后四句感情就一落千丈了。开始对环境的描写就透出悲凉的气氛,“花市灯依旧”,一个“依旧”就说

明作者心中的懒意,看此景与去年相差无几,去年之人却杳无踪影,悲从中来,花市就懒得看了,免得触

景生情,繁花似锦,人却孑然一身,了无趣味。但作者按捺不住思恋,还是去看花灯了,“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两相对比,写得好惆怅!以景衬情,景象仍旧繁华热闹,我却没有美人相伴,只有顾影自

怜,“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此诗,不能不说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这两首诗的内容几乎一样:去年见美人与桃花相衬,桃花愈粉艳,美人越娇羞;今日美人不再,桃花只好独自失落,在这长安城春风拂面,马蹄疾驰的时节,万物皆欢快,唯我独怅然,对着那美丽娇媚

的粉桃含情脉脉,我的满腔爱恋得来的只有紧锁多时的门框!这两首诗写于不同朝代,但其异曲同工之妙

到此种境界,可见两位诗人都是多情之人啊!

第二种解读:诗人与友人一同赏元夕花市,“花市灯如昼”,在此良辰,朋友相约花市,只见“月上柳梢头”,正是朋友相聚的时刻,把酒言欢,共叙旧情,畅谈壮志,朦胧醉意之中,又为马上友人要离别而留念不已,诗人不觉有伤怀之感,知己宛如无限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所以知己难得啊!

下阕,诗人还在,友人已去,独逛花市,花市的灯仍然亮得那么耀眼,人却不同了。灯犹在,独飘渺;回

头见,旧日情;友人去,泪潸然。花市繁华人声重,灯火阑珊笑我痴。不见去年结伴去,只有今日孤影回。把酒言欢成追忆,何日重逢叙旧情?

不管是爱情诗,还是友情诗,这首诗都写得真情实在,感人肺腑,其实品此诗,不必把它分开来看,总之

都是写情的,酣畅淋漓,透露真情,就是好诗。

• 去年元宵夜之时,

• 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 佳人相约,

• 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写出了作者那时观灯的欣悦心情)

• 今年元宵夜之时,

• 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

• 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写出了作者观灯的触目感怀,不胜悲伤)

赏析一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

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

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

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 ”与“不见去年人”

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

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

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

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

叹,令人感慨。

赏析二

•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

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

境。

•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

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

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

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

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

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赏析三

•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

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

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

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

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

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

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

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

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

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

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

对全词的赏析

采用对比手法,将去年与今年对比,去年元夜时的热闹与今年元宵的孤单寂寞以及对意中人的我相似形成

对比;“月上柳梢头”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

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对照,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全诗情景相连,展现了美的意境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背景

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

挚友许寿裳的。据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怀旧》一文说:“l903年他23

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这首诗即是许寿裳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中。 赏析

“灵台”指心。“神矢”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据说他用神箭

把男女双方的心射穿就会使二人相爱。 第一句是说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风雨如磐”比喻祖国灾难深重。“阁”是使动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 “故园”是东渡日本的鲁迅称代祖国的说法。第二句是说我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即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而鲁迅用以喻人民。第三句是说寄语寒星让他转达我对祖国同胞的致意,但同胞不能理解。“荐”意为奉献。 “轩辕”即黄帝,传说中汉民族的祖先,指代中华民族或祖国。第四句是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炼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 望故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这首诗的创作缘起是剪辫子。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可视为鲁迅毅然剪辫的形象注脚。而鲁迅断发并且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则显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说“剪辫”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 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真,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在“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英灵,它激励着当代亿万青年去光大这“民族魂”去实践这值得“毕生实践的格言”!

1、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

品之一。

本诗写作背景

《七 律·自嘲》这首诗 ,写成于1932年10月,鲁迅手书条幅送柳亚子。

当时,因为鲁迅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通辑,处境很艰难。

理解重点:

鲁迅写作这首诗时处境很艰难

复习“七律”诗的知识:

我国古代格律诗,八句七字,偶数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分别找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及对偶句、押韵句

首联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我这个俗人交上了“华盖运”能有什么奢望呢,还没有敢有什么动作就碰破了头。 (总写艰难处境)

理解关键:典故 华盖运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

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诗中“破”作“旧”,“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

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

只好碰钉子。”

颔联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捡一顶破烂的帽子遮住自己的面孔,隐身于喧闹的街市;在漏水的船中悠然饮酒,驶向波涛汹涌

的急流。

形容自己处境险恶但与敌人机智周旋,仍然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坚持战斗

颈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句 诗眼

理解关键:典故

千夫指 孺子牛

千夫指 本出于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自己的

文章里给予新义,不是指群众,而是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

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在这里是指众多敌人的指责

孺子牛 《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儒子牛而折其齿乎?’”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

服务的人

大意:横眉怒目,冷对众多敌人的围攻,一腔热枕,俯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

作用: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

尾联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理解关键:一统

借指自己的文艺阵地

大意:我要躲进我的小小楼阁,那是我自己的一统天下,不去理会那冷暖无常的春夏秋冬。

作用:为全诗作结,表明自己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己的文艺阵地的决心。

一、合作探究

1、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自嘲”虽然是对自己窘迫生活的写照,但意不在嘲弄,而是通过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的意志与精神。鲁迅用诗表明他对敌人藐视,表明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

借嘲弄的口气,用幽默的语言,写自己的险恶处境和处险而不惊的乐观与自信,字面上嘲弄自己,但不是真正嘲弄自己。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可以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的精神等方面谈)

“千夫”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他们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的本意是指他的孩子海婴以及千千万万和海婴一样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3、“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4、说说你对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理解。

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入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二、我的收获(主题归纳) 《自嘲》主要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两个方面(对敌、对友)的概括,使我们领悟到了作者坚定不移的精神和义正词严的态度。

 抒发了自己面对窘迫的生活和不济的命运而绝不低头的态度,更表达了自己对待敌人和人民不同

的态度。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前期创作

王维,字摩诘,早岁仕途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同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的开元盛世是一致的。

后期创作

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又由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淡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林,闲适的农村,表现出流连光景寄情山水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 诗歌特点:

一、“诗中有画”(苏轼语)

二、以禅入诗

三、风格多样

以清幽淡雅为主

一请简要概括诗歌描写了哪些场面?

场面一:射猎场面(首联、颔联)

环境描写:风声、角弓声

第一句:先声夺人,写出

了将军的射艺高超。

重要意象:鹰(疾)、马(轻)

写将军的猎鹰和骏马的敏捷

昂扬,以物衬人,来表现出

将军身手敏捷,飒爽英姿。

场面二:罢猎回营(颈联)

动作描写忽过、还归

将军形象:从“忽”和“还”二字看出将军驰骋之急速,雷厉风行的作风。

场面三:回望猎场(尾联)

射雕处:用典表现出将军精通武艺,隐含对将军的赞美之意。

千里暮云平:猎场辽阔,苍茫渺远。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现其豪迈气概,“平”平缓,平静。与猎后心满意足,从容的心境相称。写出一个踌躇满志的将军。

尾联表现出来的淡静、平缓,与前三联的紧张、激烈、迅疾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从容。

诗歌的形象

诗歌刻画了一个射艺高超、飒爽英姿、豪放潇洒、雷厉风行、踌躇满志的将军。诗中的首联通过刻画风起云涌的环境衬托出将军的射艺高超,颔联中马蹄的轻快,猎鹰的敏捷衬托了将军的豪放潇洒,颈联的动作描写忽过写出了将军的雷厉风行。通过首联与尾联的对比,写出了将军踌躇满志。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形象分析类的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是个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特征)

2 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征(找描写的诗句,此外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

3 指出形象的意义(结合抒情主人公

诗歌的主旨

通过描写了一位将军狩猎和归猎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赞美之情,蕴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鉴赏诗歌需从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写这三方面入手,去了解诗歌形象、内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诗文解释

角弓上的箭和着强劲的寒风呼啸射出,英武的将军飞驰在渭城的郊野狩猎。枯草茫茫,挡不住猎鹰敏锐的双眼,积雪融尽,疾驰的马蹄越发轻快。转眼之间,马队穿过新丰市,回到细柳营中。再回首,遥望那挽弓射雕的地方,只见笼罩着大地的暮云却一片平静。(诗歌内容)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语言 神态 动作 等

环境(烘托、衬托)

场面

春日忆李白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注释】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4.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前言】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和李白于天宝四载秋在鲁郡分别,就再未见面。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深挚情谊和对他的文学才能的极高评价。

【诗句理解】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赏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柳宗元 渔 翁 鉴赏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诗:

西山呵,火光一点,当是渔翁夜宿,

晨起汲煮清湘水,燃起了,青青楚地竹。

日出烟气散,仍不见,人何处,

唯听船棹

冲流下,自天降,回首长望,

看山顶白云多自在,无心相戏逐。

鉴赏: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思考题:

1,诗中的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鹧鸪天·代人赋①

□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翻译

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内容理解

•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

• 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词人要做坚强的荠菜花,给人以感发和启迪,效果独特。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

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

线条勾勒山和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 ,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 之一,故称《诗经》。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 棵棵放倒堆河边,河水清清微波转。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主旨

《伐檀》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被剥削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怒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

硕 鼠

《诗经》

硕鼠硕鼠,① 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② 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③

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 莫我肯劳。⑦ 逝将去女, 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⑧

【注释】

①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指统治者。 ③“逝”读为

誓。“去女”言离去。 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 ⑧“之”犹其。“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这首诗反映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诗人把剥削者比为大老鼠。

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供养了“老鼠”,却得不到它们丝毫的恩惠。忍无可忍的

诗人发出愤怒的呼声,发誓要离开“老鼠”,去寻觅安居的“乐土”。尽管这

片“乐土”是不存在的,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鼓舞着人民进行抗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重章叠词的手法来加强感情力量。比如开头“硕鼠”叠

用,表达出农夫苦苦祈求之意;最后两个“乐土”叠用,则表达出无限向往之

情。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拚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

【原文】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

1、蓬茅:用茅草做成的屋。

2、麻苎(zhu4):即苎麻,可以制布的一种植物。

3、柘(zhe4):指柘树叶,可养蚕。

4、征苗:征取青苗税。

5、征徭:租税和劳役。

【背景与出处】

此诗选自《唐风集》,诗中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赏析】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赏析】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贫苦的山中寡妇的形象:她鬓发焦黄,面容憔悴,穿着苎麻织的粗布衣裙。战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只好孤守着破旧的茅屋。桑柘废了、田园荒了,她还要缴纳各种赋税。统治者的盘剥使她过着非人生活,吃野菜,舍不得去根;烧生柴,等不得晒干。这个寡妇的形象有很强的典型性。她概括了唐末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她的遭遇还说明造成农民不幸的原因乃是连年不断的兵乱和无孔不入的赋税。通过这个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抗议。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荒废了,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税。她只能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翻译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

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用它的飞絮想把日月蒙住,

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刚

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 “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 望 海 楼①

米 芾

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 称。③沧 洲:滨水的地方。  米芾,中国北宋,,书画理论家。祖籍,迁居。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

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

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

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领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

②——————————————————

登拟岘台

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

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拄着拐杖来看浩浩荡荡的春意。衣上凡尘洗涤一空,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更令人高兴的事没有了巧诈阴谋之心,沙边的鸥鹭也相亲相爱。

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

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 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

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

 洗空衣上十年尘:“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

“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

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 复言自已有情而无机心,故沙边鸥鸳可与相亲。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

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监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

 陆放翁诗,论者多称其雄浑豪健、峻峭沉郁;而这首诗则以雅洁冲淡、清新脱俗的格调反映了他

的诗风的另;个侧面。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1, 横塘: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2,南浦:南面水边。此指送别的地方。

3,石桥:指枫桥,在横塘之北。

4,朱塔:寒山市的塔。

2,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从江西派人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左亻右窘)。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本书选其诗《州桥》、《四时田园杂兴》(选四)和《横塘》及词《秦楼月》(楼阴缺)。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渔翁

参考答案:

1,寄托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

2,同意。删去末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

孤独无伴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

望海楼答案1【解答】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剖析】 这是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的能力。由注解可知,“铁瓮” 即望海楼的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诗歌以“望海楼”为题, 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百尺高楼 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2【解答】 空间,时间。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能力。颔联两句写昼夜奔涌着的江水 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水之上的片片征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诗人独特的感想,都是诗人的 亲闻、亲见、亲感。加上“三峡”、“六朝”,使江声带着三峡的崔巍,帆影映着六朝的繁 荣,景和情就一下子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

3【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涌的江水发出的声音,传到诗人的 耳际,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 又引起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完全是望文生义 。

4【解答】 答案要点:①色彩 ( 红、白 ), ②声音 ( 画角 ), ③动态( 催、起 ) 。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写登 高望远所见的景色,写到红日、白烟(色彩),写到画角的声响(声音),还写到了红日西 沉、白烟升腾时的动态(动态),构成了一幅隽美淡远的美丽图景。


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诵读欣赏(一)古诗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素材苏教版解析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 ...查看


  • 四下语文学期教学计划(完整版)
  • 四下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查看


  •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积累
  •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次:旅途中的停宿) 1.首联中哪两个词暗含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客路行舟" 2.颔联中哪两个词点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 "正"."悬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阅读题
  •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的考查,主要为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哲理诗.爱国诗和怀古(咏史)诗等.本人认为今年考查律诗,尤其是五律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随着考试题型的变化,律诗篇幅稍长,容易从多个角度寻找命题点. 与前些年相比,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全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 ...查看


  • 群文阅读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诗海拾贝"教学设计
  • 群文阅读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诗海拾贝"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上册_[古诗四首]导学案陶新玉
  • 第八课<古诗四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四首古诗.2.体会诗人情怀,培养爱国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培养鉴赏古诗能力.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两首]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 题: <望庐山瀑布><站立起来的水> 课 型: 比较 探究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2年10月26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望庐山瀑布><站立起来的水> ...查看


  • 单元整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诗海拾贝"教学设计
  •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诗海拾贝"教学设计 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教师 罗瑞编写 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 冯学敏指导 本组说明: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