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作者:吴丽霞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6期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担负着造就一代新人的重任。要让孩子愉快地在小殿堂里学习, 思路开阔, 弘扬个性, 自我熏陶, 就必须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环境语文
1前言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三个要素:教学目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要注意三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 注意新课标确认的语文课程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 注意知识与能力、认识与情感,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从而形成多元模式的优化教学结构。
2启发索求型结构
精读课文是读写的依托, 是作为学习方法的典型引路和具体示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讲、读、问、议活动摄取信息, 掌握双基。活动特点是诱启成因——再现情景——情感体验——悟理感知。教者要强化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新理念,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启发学生积极索取, 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并说说读后想了解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天堂是什么?”有的说“鸟的天堂在哪里?”有的说“它为什么会是鸟的天堂?”甚至有的说“鸟儿在天堂里生活怎样? 我真想去看一看呀。”激起好奇心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当学生说出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榕树时, 教师让学生细读课文, 弄清作者描写了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是怎样描述的? 引导体会作者的表达特色, 并抓住“簇”“堆”“有的……有的……有的……”等词语引导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确生动, 展开想象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及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接着教师让学生精读课文, 合作探讨: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同时出示讨论要求:①小组中大胆发表意见, 可以邀请老师参加。②与人合作, 认真倾听其他成员见解。③认真总结, 派代表汇报成果。教师积极投入, 平等交流,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有三方面原因:①周围环境优美。②大榕树生命力旺盛。③人们十分爱护鸟儿。至此, 学生热爱大自然, 保护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整个课堂教学民主、和谐, 体现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忠于自己的感受, 进行自主探求, 学会与人合作, 解决问题, 于快乐中学到能力, 掌握语文基本功。
3自主工作型结构
略读课文应在教师的指点下, 让学生独立工作, 培养学生的听、议、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活动序列大致是布置任务——探究解难——信息反馈。教师工作重点放在点评, 指导学习程序,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教学:教学开始时教师出示阅读提示一:①雨来是哪里人? 生活在哪个年代? ②课文分几部分内容? 每部分讲什么? 然后让学生运用快速默读方法读文答题。接着出示阅读提示二:①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思考, 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②把各部分的小标题连结起来, 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什么?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出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齐读后合作探讨: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几次? 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说出“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要团结起来, 保护祖国”“决不能让祖国受到外来的侵略”,教师又让学生说说雨来是怎样用行动来爱自己的祖国的, 你准备用怎样的行动来爱自己的祖国。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自主完成几个阅读提示后, 就已经实现了学习的迁移, 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 逐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论理争辩型结构
自学课文是检查学生运用读写方法的放手篇章, 教学时, 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使学生从“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其活动特点大致是激发情感、勇于争雄——逐浪推波、论理明辩——总结成果、能力升华。如自学《生命的林子》一课, 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就问“生命的林子是什么意思?”“生命与林子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题目?”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只是巧妙地把“球”踢回去:“老师今天想当回学生, 你们有谁能通过自学课文来告诉老师? 比一比谁说得又快又好。”学生好胜心顿起, 跃跃欲试, 有找工具书理解词语的, 有圈划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 有自读自悟的, 也有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的。当学生总结出学习成果后, 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 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谈感受、谈理想,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了“学生”的角色, 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5交际互动型结构
课内打基础, 课外展能力, 把知识转化为职能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构建交际互动型教学结构,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 规范学生口头语言,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养成语言习惯, 进一步强化读写方法, 拓展能力。其活动特点是情境激趣——交际互动——评价体验——能力拓展。如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 教师首先播放《动物世界》录像, 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互动, 具体如下:①师生交际, 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动物, 说说它的习性。②组内交流, 生生互动: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 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它的习性及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趣事。同学讲时要用心听, 可提问和补充。③全班交流, 大家补充。接着以教师范评提示学生从语言、用词、表达、仪态等方面进行互评、自评的评价交流, 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成立动物保护协会, 说说自己要怎样爱护小动物。整个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 激发说话兴趣入手, 注重师生、生生间的言语交往, 不仅具有交际性, 而且还渗透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的思想, 散发着互动的气息, 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作者:吴丽霞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6期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担负着造就一代新人的重任。要让孩子愉快地在小殿堂里学习, 思路开阔, 弘扬个性, 自我熏陶, 就必须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环境语文
1前言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三个要素:教学目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要注意三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 注意新课标确认的语文课程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 注意知识与能力、认识与情感,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从而形成多元模式的优化教学结构。
2启发索求型结构
精读课文是读写的依托, 是作为学习方法的典型引路和具体示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讲、读、问、议活动摄取信息, 掌握双基。活动特点是诱启成因——再现情景——情感体验——悟理感知。教者要强化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新理念,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启发学生积极索取, 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并说说读后想了解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天堂是什么?”有的说“鸟的天堂在哪里?”有的说“它为什么会是鸟的天堂?”甚至有的说“鸟儿在天堂里生活怎样? 我真想去看一看呀。”激起好奇心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当学生说出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榕树时, 教师让学生细读课文, 弄清作者描写了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是怎样描述的? 引导体会作者的表达特色, 并抓住“簇”“堆”“有的……有的……有的……”等词语引导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确生动, 展开想象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及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接着教师让学生精读课文, 合作探讨: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同时出示讨论要求:①小组中大胆发表意见, 可以邀请老师参加。②与人合作, 认真倾听其他成员见解。③认真总结, 派代表汇报成果。教师积极投入, 平等交流,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有三方面原因:①周围环境优美。②大榕树生命力旺盛。③人们十分爱护鸟儿。至此, 学生热爱大自然, 保护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整个课堂教学民主、和谐, 体现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忠于自己的感受, 进行自主探求, 学会与人合作, 解决问题, 于快乐中学到能力, 掌握语文基本功。
3自主工作型结构
略读课文应在教师的指点下, 让学生独立工作, 培养学生的听、议、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活动序列大致是布置任务——探究解难——信息反馈。教师工作重点放在点评, 指导学习程序,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教学:教学开始时教师出示阅读提示一:①雨来是哪里人? 生活在哪个年代? ②课文分几部分内容? 每部分讲什么? 然后让学生运用快速默读方法读文答题。接着出示阅读提示二:①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思考, 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②把各部分的小标题连结起来, 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什么?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出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齐读后合作探讨: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几次? 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说出“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要团结起来, 保护祖国”“决不能让祖国受到外来的侵略”,教师又让学生说说雨来是怎样用行动来爱自己的祖国的, 你准备用怎样的行动来爱自己的祖国。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自主完成几个阅读提示后, 就已经实现了学习的迁移, 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 逐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论理争辩型结构
自学课文是检查学生运用读写方法的放手篇章, 教学时, 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使学生从“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其活动特点大致是激发情感、勇于争雄——逐浪推波、论理明辩——总结成果、能力升华。如自学《生命的林子》一课, 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就问“生命的林子是什么意思?”“生命与林子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题目?”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只是巧妙地把“球”踢回去:“老师今天想当回学生, 你们有谁能通过自学课文来告诉老师? 比一比谁说得又快又好。”学生好胜心顿起, 跃跃欲试, 有找工具书理解词语的, 有圈划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 有自读自悟的, 也有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的。当学生总结出学习成果后, 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 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谈感受、谈理想,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了“学生”的角色, 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5交际互动型结构
课内打基础, 课外展能力, 把知识转化为职能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构建交际互动型教学结构,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 规范学生口头语言,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养成语言习惯, 进一步强化读写方法, 拓展能力。其活动特点是情境激趣——交际互动——评价体验——能力拓展。如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 教师首先播放《动物世界》录像, 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互动, 具体如下:①师生交际, 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动物, 说说它的习性。②组内交流, 生生互动: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 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它的习性及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趣事。同学讲时要用心听, 可提问和补充。③全班交流, 大家补充。接着以教师范评提示学生从语言、用词、表达、仪态等方面进行互评、自评的评价交流, 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成立动物保护协会, 说说自己要怎样爱护小动物。整个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 激发说话兴趣入手, 注重师生、生生间的言语交往, 不仅具有交际性, 而且还渗透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的思想, 散发着互动的气息, 涌动着生命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