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用药,人之过?
人之过?
一、 个体差异
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对药物的处置能力都有所不同。
年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减退,所以相同剂量下,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青年人不同,对敏感药物常常容易过量,不敏感时往往又不见疗效。而儿童更不能等同于小型成人,因此儿童用药不能将成人剂量简单地按体重比例递减。
性别:男女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一些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
疾病因素:在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的调节机能不及正常时的水平,所以必定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遗传: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种,基因的排列千变万化,药物代谢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必然会有个体差异。但是波立维事件告诉我们,目前许多新药是有西方所开发,但是西方人身上总结的资料,特别是药物的剂量等,是不可实行“拿来主义”的。
二、 用药习惯
A用药的时间
有人习惯把吃药跟吃三餐结合到一起,便于记忆,一吃饭就吃药。可不是每种药都是一日三次,更何况吃饭的时间间隔在一天之内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药物有它的代谢时间,如果不按照时间来吃药,是无法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的。那些不按时吃药的人觉得吃了数日的药却不见效,正是由于药物无法持续对身体起作用。
而一些特殊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人对它们的敏感性是有时间节律的。如果能依据药物作用的时间规律来制定用药方案,可以提高疗效,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能节省药物。
B用药的周期
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会使我们产生耐药性,如抗生素;而当耐药性产生时,人们又会转向下一种药物。又如精神类药物滥用会产生依赖性,害人害己。
C混合用药
有时人们不了解药物的成分,也或许是希望好得更快,于是将几种药物混着吃。如果联用不当,反而会产生药物过量等不良反应。
三、 生活习惯
其实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疾病又怎么容易找上你。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跟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又有很多人即使走到了生病吃药这一步,在生活上还是我行我素。
比如吸烟可以加速某些药物的代谢,因而正常剂量的药物对吸烟者来说根本无法见效了。我们都知道吃药要忌口,饮酒更是不可。乙醇有舒张血管,降低血钾、血糖等作用,还可作用体内的药酶干扰药物的作用。另外,柑橘类的水果也有加速药物代谢的作用,机制有可能是诱导了肝药酶的代谢。
第四章 我们还要吃错药吗?
药不比食物,健康的生活尚且不可暴饮暴食,药就更加不可乱吃。可是从波立维事件的以小见大,再到上述的种种情况,我们吃错了药还心安理得的例子还少吗?
中国传统医学用药讲究辩证,西医的用药方案也有着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要做到合理。
1. 确定诊断,明确用药目的。
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病症往往会迷惑人,最常见的如头痛和腹痛,因牵涉的器官和系统较多,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如果诊断不准确,轻易用药可能会妨碍对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所以在病情明朗化之前可以采取一定的对症治疗,并自己留心用药之后的反应。
现在抗生素仍然处于滥用的状态,特别是对病情不明确的时候,会倾向于自己使用抗生素,或者是认为贵药的疗效就更好。虽然抗生素已发展了好几代,但不代表新一代的就一定比老药更合适,事实上它们各有千秋。不要盲目追求新药和贵药,如果最便宜的青霉素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要花大价钱去使用头孢。更麻烦的是,一开始就用了最顶级的药,病情一旦严重了,便没了其他选择的余地了。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是必须仔细考虑的。
2. 制订并及时完善用药方案
认真对待医嘱,或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来服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把握后续的用药方案。很多时候,病情的反复往往是由于病人的依从性不高所导致的。觉得药难吃就不吃、少吃,觉得症状减轻了就停药。这样的疗效反馈也会让医生困惑,也可能会增加治疗的周期。结果本来吃几天药就能痊愈的,却被自己拖延了半个月,苦了的还是自己。
某些药物的使用是需要监测身体指标的,由于不良反应较严重或是病人的身体情况不好,这种情况对用药的要求便比较严格了。病情会发展,用药也要随机应变。比如你感冒了,自己买了感冒药,吃了一个疗程后还是无效,你就应该到医院去了。切忌再自行换药使用。看医生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医生你曾经用过何种药物。
3. 少而精和个体化
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更复杂,可能相互帮助提高疗效,也可能相互对立增加不良反应。不同的人因为自身原因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所以波立维才会出现对部分人无效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既然我们无法避免药物自身的缺陷,那么就应该推行个体化用药。
药物监测
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参照药物手册推荐的平均剂量给药,结果是一些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到与其的疗效,有的却出现了毒性反应。显然,不同的人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病人服药后未有疗效,是由前面所述的多种原因造成的。药物监测能够提供药物在体内状况的客观指标,也就能找出是何种原因在起作用了。但是此种方法相对来说,费用高,占用资源和时间多,只有凭临床经验也无法判断的时候才适用。
药敏测试
用过青霉素的人都知道事先要做皮试,这是为了检测药物是否能起效的试验。事实上,在对一些无明显症状改变的疾病来说,吃了药有没有效,病人自己是没有明显感觉的,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指标来说明。但是没有办法天天检查怎么办?如果能够针对某个药物的疗效进行测定,用数据说话,也能让病人用得安心。即使药物疗效不好也能及时发现而改用其他药物,不会耽误病情,也不会浪费金钱了。
少而精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争取能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里说的少并非是指节约经济问题,主要是要尽量减少药物对我们身体的不必要的干预和影响。
专家简介
孙宏涛:2002 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心血管外科博士学位。供职于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2008 年、2010 年两次赴柏林德国心脏中心学习,现为德国心脏中心访问学者,获得德国(Berlin)行医许可。主持并完成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 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院所青年基金。
郑文华: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理和毒理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类引进人才,广东省药品注册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及J·Neurochemistry 等国际刊物审稿人。主要从事神经药理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神经细胞存活和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重点研究和细胞成活及凋亡有关的传导通路。
刊于《家庭药师》2010年9月号
无效用药,人之过?
人之过?
一、 个体差异
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对药物的处置能力都有所不同。
年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减退,所以相同剂量下,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青年人不同,对敏感药物常常容易过量,不敏感时往往又不见疗效。而儿童更不能等同于小型成人,因此儿童用药不能将成人剂量简单地按体重比例递减。
性别:男女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一些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
疾病因素:在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的调节机能不及正常时的水平,所以必定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遗传: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种,基因的排列千变万化,药物代谢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必然会有个体差异。但是波立维事件告诉我们,目前许多新药是有西方所开发,但是西方人身上总结的资料,特别是药物的剂量等,是不可实行“拿来主义”的。
二、 用药习惯
A用药的时间
有人习惯把吃药跟吃三餐结合到一起,便于记忆,一吃饭就吃药。可不是每种药都是一日三次,更何况吃饭的时间间隔在一天之内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药物有它的代谢时间,如果不按照时间来吃药,是无法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的。那些不按时吃药的人觉得吃了数日的药却不见效,正是由于药物无法持续对身体起作用。
而一些特殊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人对它们的敏感性是有时间节律的。如果能依据药物作用的时间规律来制定用药方案,可以提高疗效,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能节省药物。
B用药的周期
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会使我们产生耐药性,如抗生素;而当耐药性产生时,人们又会转向下一种药物。又如精神类药物滥用会产生依赖性,害人害己。
C混合用药
有时人们不了解药物的成分,也或许是希望好得更快,于是将几种药物混着吃。如果联用不当,反而会产生药物过量等不良反应。
三、 生活习惯
其实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疾病又怎么容易找上你。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跟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又有很多人即使走到了生病吃药这一步,在生活上还是我行我素。
比如吸烟可以加速某些药物的代谢,因而正常剂量的药物对吸烟者来说根本无法见效了。我们都知道吃药要忌口,饮酒更是不可。乙醇有舒张血管,降低血钾、血糖等作用,还可作用体内的药酶干扰药物的作用。另外,柑橘类的水果也有加速药物代谢的作用,机制有可能是诱导了肝药酶的代谢。
第四章 我们还要吃错药吗?
药不比食物,健康的生活尚且不可暴饮暴食,药就更加不可乱吃。可是从波立维事件的以小见大,再到上述的种种情况,我们吃错了药还心安理得的例子还少吗?
中国传统医学用药讲究辩证,西医的用药方案也有着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要做到合理。
1. 确定诊断,明确用药目的。
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病症往往会迷惑人,最常见的如头痛和腹痛,因牵涉的器官和系统较多,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如果诊断不准确,轻易用药可能会妨碍对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所以在病情明朗化之前可以采取一定的对症治疗,并自己留心用药之后的反应。
现在抗生素仍然处于滥用的状态,特别是对病情不明确的时候,会倾向于自己使用抗生素,或者是认为贵药的疗效就更好。虽然抗生素已发展了好几代,但不代表新一代的就一定比老药更合适,事实上它们各有千秋。不要盲目追求新药和贵药,如果最便宜的青霉素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要花大价钱去使用头孢。更麻烦的是,一开始就用了最顶级的药,病情一旦严重了,便没了其他选择的余地了。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是必须仔细考虑的。
2. 制订并及时完善用药方案
认真对待医嘱,或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来服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把握后续的用药方案。很多时候,病情的反复往往是由于病人的依从性不高所导致的。觉得药难吃就不吃、少吃,觉得症状减轻了就停药。这样的疗效反馈也会让医生困惑,也可能会增加治疗的周期。结果本来吃几天药就能痊愈的,却被自己拖延了半个月,苦了的还是自己。
某些药物的使用是需要监测身体指标的,由于不良反应较严重或是病人的身体情况不好,这种情况对用药的要求便比较严格了。病情会发展,用药也要随机应变。比如你感冒了,自己买了感冒药,吃了一个疗程后还是无效,你就应该到医院去了。切忌再自行换药使用。看医生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医生你曾经用过何种药物。
3. 少而精和个体化
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更复杂,可能相互帮助提高疗效,也可能相互对立增加不良反应。不同的人因为自身原因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所以波立维才会出现对部分人无效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既然我们无法避免药物自身的缺陷,那么就应该推行个体化用药。
药物监测
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参照药物手册推荐的平均剂量给药,结果是一些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到与其的疗效,有的却出现了毒性反应。显然,不同的人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病人服药后未有疗效,是由前面所述的多种原因造成的。药物监测能够提供药物在体内状况的客观指标,也就能找出是何种原因在起作用了。但是此种方法相对来说,费用高,占用资源和时间多,只有凭临床经验也无法判断的时候才适用。
药敏测试
用过青霉素的人都知道事先要做皮试,这是为了检测药物是否能起效的试验。事实上,在对一些无明显症状改变的疾病来说,吃了药有没有效,病人自己是没有明显感觉的,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指标来说明。但是没有办法天天检查怎么办?如果能够针对某个药物的疗效进行测定,用数据说话,也能让病人用得安心。即使药物疗效不好也能及时发现而改用其他药物,不会耽误病情,也不会浪费金钱了。
少而精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争取能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里说的少并非是指节约经济问题,主要是要尽量减少药物对我们身体的不必要的干预和影响。
专家简介
孙宏涛:2002 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心血管外科博士学位。供职于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2008 年、2010 年两次赴柏林德国心脏中心学习,现为德国心脏中心访问学者,获得德国(Berlin)行医许可。主持并完成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 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院所青年基金。
郑文华: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理和毒理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类引进人才,广东省药品注册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及J·Neurochemistry 等国际刊物审稿人。主要从事神经药理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神经细胞存活和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重点研究和细胞成活及凋亡有关的传导通路。
刊于《家庭药师》2010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