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2)内容: 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①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大典盛况
① 时间:1949年10月1日
② 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个春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②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作用(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②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五四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它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1)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2)影响: ①交了很多朋友,大大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②平等、协商 “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
(1)主要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③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④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况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2、地位: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表现:
(1)1958年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3、结果: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原因: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党缺乏经验。③急于求成。
5、教训:①遵循客观规律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中国共产党能知错就改,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历史是一个曲折进步的过程,我们要有不怕失误,敢于创新的意识。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1966年,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 一月夺权;形成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2、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四、评价
1、影响:①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②政权: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③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教育: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⑤国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2、教训:
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②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要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培养人才 ④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⑤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1964年10月:原子弹。1966年10月:导弹,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氢弹(成为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3、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1949年(4月)海军和空军(11月)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5、“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历史性握手”、“破冰之旅”、“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二、中美建交
1、开始:1971年,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
2、经过: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改变世界的一周)
3、结果: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工作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③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
2、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解放农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三、对外开放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优惠政策。
2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
3
4、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影响: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精神:开拓创新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二、教育
1、改革开放以来,为振兴科技和繁荣教育,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大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任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
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3、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
、
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4、1984年洛杉矶举行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人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15枚,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四。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邓小平)(P70)
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指在中国的前提下,我国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4、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香港于1841~1898年逐步被英国侵占,澳门于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占)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4、两岸必将统一的原因:①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②统一是民心所向,符合人民利益③统一是大势所趋 ④一国两制构思提出⑤香港澳门成功回归⑥提高综合国力⑦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后又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
2、意义:①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有利于保障和发展依法治国,建立与健全
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就业制度: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 )建立,中国1991年加入。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2、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4、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意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1、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2、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人类的种族:主要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1、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特点: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地女神该亚的故事)
2、父系氏族:一万年前出现农业,那人天生的体力优势在劳动中显现出来。(厄瑞斯忒的故事,反映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权力的倾向)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孕育的成果)著名历史遗产——金字塔(最高统治者埃及法老的陵墓)。
二、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其石柱在伊朗南部发现,汉谟拉比制定,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 贱民。
2、佛教: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希腊(欧洲最古老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1、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发达的商品经济,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使希腊人一开始就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农业民族。
2、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帝国,罗马文明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拥有议会的政治体制。
二、雅典(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
②进步性:雅典毕竟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罗马与商业强国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布匿战争:
①它的胜利使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原有的共和国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
②随着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内战的出现,在罗马形成了军事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灭亡了。
3、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其君主称为:天皇,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统一征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至此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启示
①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②取长补短
二、阿拉伯(君主称为素丹)
1、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在麦加那建立和统一阿拉伯,完成了创意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土制(基础)——封君封臣制(核心)——等级制度
2、贵族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
、创立:
2、教皇国----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教皇成为西欧封建社会地位最高的、权利最大的)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中古西欧的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 1、1108年,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
2、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大学纷纷在城市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有“古老的千年帝国”的之称)。
二、拜占廷帝国(1453年灭亡)
1、灭亡过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集结十余万大军向拜占廷发动进攻,经过53天激战,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灭亡标志),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帝国灭亡。
2、辉煌的原因:①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②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
③商业贸易发达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3、衰落的原因:①陶醉于已有的辉煌②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
③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④土耳其人的扩张之中
4、拜占廷历史命运告诉我们:①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②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 ,古代历史文明之间关系更多表现为区域文明的冲突,比如: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①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49年。希腊方面多次打败波斯军队的侵犯,取得马拉松战役
和萨拉米斯海战的胜利
②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是当时的自然科学飞跃发展。
2、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1、除了暴力冲突外,也有和平交流的方式,例如:阿拉伯数字
2、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口述成了《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
3、暴力冲撞与和平往来,哪种更有利?
①和平往来对文明发展更有利
②因为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③但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年代末苏美尔人创造,属于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造,属于真正的文字 二、文学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荷马史诗》(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真实反映了中古时代中近东国家的社会状况。 三、凝固的艺术:
①埃及---金字塔;②希腊---帕台农神庙;③罗马---圆形竞技场;
④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163年;
⑤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被誉为世界奇观。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补充:
1、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第一单元)
2、“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第二单元)
4、阿基米德: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创始人,发现“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
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始人。(第四单元)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2)内容: 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①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大典盛况
① 时间:1949年10月1日
② 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个春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②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作用(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②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五四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它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1)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2)影响: ①交了很多朋友,大大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②平等、协商 “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
(1)主要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③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④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况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2、地位: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表现:
(1)1958年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3、结果: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原因: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党缺乏经验。③急于求成。
5、教训:①遵循客观规律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中国共产党能知错就改,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历史是一个曲折进步的过程,我们要有不怕失误,敢于创新的意识。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1966年,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 一月夺权;形成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2、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四、评价
1、影响:①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②政权: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③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教育: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⑤国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2、教训:
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②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要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培养人才 ④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⑤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1964年10月:原子弹。1966年10月:导弹,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氢弹(成为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3、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1949年(4月)海军和空军(11月)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5、“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历史性握手”、“破冰之旅”、“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二、中美建交
1、开始:1971年,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
2、经过: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改变世界的一周)
3、结果: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工作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③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
2、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解放农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三、对外开放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优惠政策。
2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
3
4、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影响: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精神:开拓创新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二、教育
1、改革开放以来,为振兴科技和繁荣教育,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大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任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
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3、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
、
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4、1984年洛杉矶举行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人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15枚,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四。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邓小平)(P70)
1、提出: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指在中国的前提下,我国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4、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香港于1841~1898年逐步被英国侵占,澳门于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占)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4、两岸必将统一的原因:①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②统一是民心所向,符合人民利益③统一是大势所趋 ④一国两制构思提出⑤香港澳门成功回归⑥提高综合国力⑦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后又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
2、意义:①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有利于保障和发展依法治国,建立与健全
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就业制度: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 )建立,中国1991年加入。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2、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4、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意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1、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2、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人类的种族:主要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1、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特点: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地女神该亚的故事)
2、父系氏族:一万年前出现农业,那人天生的体力优势在劳动中显现出来。(厄瑞斯忒的故事,反映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权力的倾向)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孕育的成果)著名历史遗产——金字塔(最高统治者埃及法老的陵墓)。
二、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其石柱在伊朗南部发现,汉谟拉比制定,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 贱民。
2、佛教: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希腊(欧洲最古老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1、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发达的商品经济,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使希腊人一开始就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农业民族。
2、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帝国,罗马文明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拥有议会的政治体制。
二、雅典(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等民主原则,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
②进步性:雅典毕竟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罗马与商业强国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布匿战争:
①它的胜利使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原有的共和国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
②随着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内战的出现,在罗马形成了军事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灭亡了。
3、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其君主称为:天皇,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统一征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至此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启示
①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②取长补短
二、阿拉伯(君主称为素丹)
1、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在麦加那建立和统一阿拉伯,完成了创意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土制(基础)——封君封臣制(核心)——等级制度
2、贵族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
、创立:
2、教皇国----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教皇成为西欧封建社会地位最高的、权利最大的)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中古西欧的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 1、1108年,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
2、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大学纷纷在城市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有“古老的千年帝国”的之称)。
二、拜占廷帝国(1453年灭亡)
1、灭亡过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集结十余万大军向拜占廷发动进攻,经过53天激战,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灭亡标志),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帝国灭亡。
2、辉煌的原因:①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②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
③商业贸易发达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3、衰落的原因:①陶醉于已有的辉煌②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
③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④土耳其人的扩张之中
4、拜占廷历史命运告诉我们:①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②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 ,古代历史文明之间关系更多表现为区域文明的冲突,比如: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①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49年。希腊方面多次打败波斯军队的侵犯,取得马拉松战役
和萨拉米斯海战的胜利
②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是当时的自然科学飞跃发展。
2、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1、除了暴力冲突外,也有和平交流的方式,例如:阿拉伯数字
2、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口述成了《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扩展。
3、暴力冲撞与和平往来,哪种更有利?
①和平往来对文明发展更有利
②因为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③但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年代末苏美尔人创造,属于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造,属于真正的文字 二、文学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荷马史诗》(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真实反映了中古时代中近东国家的社会状况。 三、凝固的艺术:
①埃及---金字塔;②希腊---帕台农神庙;③罗马---圆形竞技场;
④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163年;
⑤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被誉为世界奇观。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补充:
1、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第一单元)
2、“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第二单元)
4、阿基米德: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创始人,发现“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
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始人。(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