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普渡民俗

泉州普渡民俗

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道教信仰三官大帝,即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合称“三元”。《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上元闹元宵,古已有之;中元祭祀先人,彰显孝道;下元乃寒食节,纪念贤人。

佛教也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普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梵语

Ullambana) ,也就是“孟兰会”,又称佛欢喜日。孟兰的意思是倒悬,人生痛苦有如倒挂树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盂兰盆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佛教盂兰盆节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佛教徒便诵经普渡,布施食物。

有关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门大开日是阳间阴气最重的一天。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于是目连就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于解救母亲的灵魂。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这便是闽台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泉州中元普渡习俗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在泉州有句俗语是“七月半祭祖”,这其实是人们对逝去先辈们的一种祭奠和表达哀思。每到中元节这一天,也有的在农历七月选一天,人们以鸡鸭鱼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门前路边烧纸钱放爆竹普渡孤魂。

在泉州,农历七月成了普渡月,中元节也叫普渡节,是民间做佛生日(有些地方把佛生日跟普渡分开,是两种节日)的高峰。过去泉州按地区轮流做普渡,

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搭台请唱高甲戏,就图个热闹。泉州一些农村有做“七月半”习俗,俗称“做半段”。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土地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泉州普渡有公普和私普,公普一般由民间集资,请道士或僧侣举行法会。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惶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并利用城惶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

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 间,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七月初一起,各社副曾道设瞧,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唐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地区规模最大当推石狮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 ,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清代道光以后,泉州普渡被视为封建迷信陋俗,这与普渡信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奢侈攀比和结怨械斗等弊端有关,超出了民间信仰的范畴。像石狮“龟湖大普”之日,家家户户大操大办,均以客多为荣以客少为耻,以故陌生人也被强拉入席助声势,如此铺张浪费致使许多村民倾家荡产。泉州地方封建势力抬头控制了祀神鬼的活动,往往为私人恩怨蓄意挑起争端。有的好事者为向仇家示威,于普渡日抬出铺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常常因巡境越界而导致流血械斗。清代泉州出名的“东西佛”械斗延续300多年,为祸之烈历史未有。

80年代以来,民间泉州又在鬼月私下拜敬无祀鬼魂。现在每年普渡月,泉州也提倡禁普,政府会劝导民众不作普渡,反对搞封建迷信和大肆操办,禁止喝酒闹事和酒后驾车,普渡没有以前热闹了。或许我们小时候容易满足有吃喝有热闹看,所以小孩子都喜欢佛生日。

泉州普渡民俗

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道教信仰三官大帝,即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合称“三元”。《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上元闹元宵,古已有之;中元祭祀先人,彰显孝道;下元乃寒食节,纪念贤人。

佛教也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普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梵语

Ullambana) ,也就是“孟兰会”,又称佛欢喜日。孟兰的意思是倒悬,人生痛苦有如倒挂树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盂兰盆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佛教盂兰盆节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佛教徒便诵经普渡,布施食物。

有关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门大开日是阳间阴气最重的一天。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于是目连就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于解救母亲的灵魂。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这便是闽台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泉州中元普渡习俗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在泉州有句俗语是“七月半祭祖”,这其实是人们对逝去先辈们的一种祭奠和表达哀思。每到中元节这一天,也有的在农历七月选一天,人们以鸡鸭鱼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门前路边烧纸钱放爆竹普渡孤魂。

在泉州,农历七月成了普渡月,中元节也叫普渡节,是民间做佛生日(有些地方把佛生日跟普渡分开,是两种节日)的高峰。过去泉州按地区轮流做普渡,

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搭台请唱高甲戏,就图个热闹。泉州一些农村有做“七月半”习俗,俗称“做半段”。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土地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泉州普渡有公普和私普,公普一般由民间集资,请道士或僧侣举行法会。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惶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并利用城惶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

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 间,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七月初一起,各社副曾道设瞧,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唐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地区规模最大当推石狮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 ,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清代道光以后,泉州普渡被视为封建迷信陋俗,这与普渡信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奢侈攀比和结怨械斗等弊端有关,超出了民间信仰的范畴。像石狮“龟湖大普”之日,家家户户大操大办,均以客多为荣以客少为耻,以故陌生人也被强拉入席助声势,如此铺张浪费致使许多村民倾家荡产。泉州地方封建势力抬头控制了祀神鬼的活动,往往为私人恩怨蓄意挑起争端。有的好事者为向仇家示威,于普渡日抬出铺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常常因巡境越界而导致流血械斗。清代泉州出名的“东西佛”械斗延续300多年,为祸之烈历史未有。

80年代以来,民间泉州又在鬼月私下拜敬无祀鬼魂。现在每年普渡月,泉州也提倡禁普,政府会劝导民众不作普渡,反对搞封建迷信和大肆操办,禁止喝酒闹事和酒后驾车,普渡没有以前热闹了。或许我们小时候容易满足有吃喝有热闹看,所以小孩子都喜欢佛生日。


相关文章

  • 南山文化旅游区
  • 南山文化旅游区 朋友们,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三亚市西南40公里处的海滨,是我国罕见的超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0多平方公里),包括南山佛教文化苑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两大部分.作为海南省政府确定的生态环境恢复 ...查看


  • 中元节那些不可不知的风俗和禁忌!
  •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 ...查看


  • 洛阳桥为何落脚闽地泉州
  • 洛阳桥,地处闽地泉州,在桥梁建筑史上,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它还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长的跨海梁式大桥. 不久前,笔者前往福建一看究竟. 直把闽地当洛阳 初听洛阳桥的名字,很多人一定以为这座桥必定是在洛阳,其实 ...查看


  • 闽文化概论(二)
  • 104 艺术 1041 音乐 10411福建民歌 福建素有歌乡之称,人民群众口头代代相传的民歌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福建依山傍海,江河纵横,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交织,使山歌和渔歌成为福建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样式. 福建山歌是最为普及的一种民 ...查看


  • 闽南文化资料收集
  • 闽南文化八大象征 目录 建筑(土楼.民居) ........................................................................ 2 信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 ....... ...查看


  • 远去的浮桥
  • 远去的浮桥,崛起的"浮桥" "林思翔" 世界上大凡著名的城市都建于江河边上,古人早就论曰:‚水者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此,城市的选址必建在有水之处:‚凡立国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 ...查看


  • 闽南的风俗--过年之渐逝民俗
  • "初一场:初二场: 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 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 ...查看


  • 处暑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 处暑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处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 ...查看


  • 民间信仰研究信息3篇
  • 郑衡泌.陈文龙:"民间信仰地域分异的微观分析--泉州三个村庄神祇生态位宽度测量和比较",<地理研究>04期,2010年. 祝幸安.袁德新.丁涛:"浙江省舟山市积极做好民间信仰场所管理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