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利①、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②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③,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再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①利,通痢。②弭耳,贴耳,服顺的样子。③自告者,自首的人。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2)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德喜爱山林的一组是
①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
②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③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④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
⑤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⑥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 ]
A.
②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④⑤
D.
①②⑥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德本为军人,但当兵不是他的志向,而偏偏向往山林生活,所以当了逃兵进入深山老林,享受山林之乐。
B.
孟德后来从山中出来,在商州知府宋孝孙、秦州知府张安道的帮助下,得以脱除兵籍,成为自由的老百姓。
C.
孟德是有“道”之人,这种“道”是指人不知畏惧时自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
D.
孟德“得道”是因为“中无所顾”,而“世之君子”则因为“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所以不能“得道”,以致弱者被欺侮,强者被嘲笑。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2)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阅读答案:
答案:1.B;2.D;3.C;解析:
(1)
该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B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后一个“而”是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C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用”;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由于”。
(2)
该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①句写抛妻弃子割断骨肉之情,甘冒当逃兵杀头的危险;②句写入山态度之坚决;⑥句写不畏山中生活条件之差。其他的几句都不能表现孟德“喜爱山林”。
(3)
该题是对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A、B、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而C项对“道”的解释是错误的。孟德的“道”指的是“中无所顾”,是他具有的“浩然之气”。
(4)
答案:(1)世上的君子,内心都有顾虑的事情,所以必然有思慕的东西,也有畏惧的东西。
(2)他的博大刚强的正气散发出来,自己感觉不到,但是别人却能感觉到。
解析:第(1)问考查翻译能力。内心,需要补出来,有所,有……的,固定句式,故,所以;慕,思慕、羡慕;畏,畏惧。
第(2)问考查翻译能力。其,他的;浩然之气,博大刚强的正气;发越,散发;自见,自己感觉到;物,别人,外物。
参考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部的一名逃兵,年少时便向往山林生活,当兵以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嘉祐年间,孟德戍守秦州。这一带名山很多。孟德抛弃妻子,把儿子送给别人,逃离部队来到华山下,用衣服换取一把刀十块饼,带进山里,心里想我是禁军士兵,现在逃到这个地方,被捕就会被处死,缺粮就要被饿死,遇虎狼毒蛇就会被咬死。这三种死法我都不担忧,只想进入深山中去。饼吃完后吃草根或树上的果实,十天中多次生病,病好了再吃,又吐又泻,肚子胀结,心里发闷,(这些病)没有不得过的,过了几个月才适应这种情况,(吃草根野果)如同吃五谷杂粮一样,因此进山中二年而没有饿死。虽然山中多次遇到猛兽袭击,也能够安然无恙。他认为猛兽这一类的动物,一般能识别人的气息,还不到人跟前,离人有一百步远,就先伏下来吼叫,声音震撼山谷,孟德由于不怕死,不被他吓唬住;一会儿,猛兽奋力跳跃,做出张牙舞爪吃人的姿态;最后在离人十步的地方停下来,坐坐走走,垂下耳朵离开;每次用这种办法试探,前后情况是一样的。孟德后来从山中出来,到达商州却不知道是商州,被守卫巡逻的士兵抓住,自己料想必死无疑。商州知州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像是坏人,像是有道行的人。”孟德详细地说出前后经过,于是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送回秦州安置。张安道正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出兵籍,成为自由生活的百姓。至今来往在各大山中,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技能。
孟德真可称得上有道行的人啊。世上的君子因为内心都有顾虑的事情,所以必然会有思慕的东西,也有畏惧的东西。思慕、畏惧交织于胸中,不一定有所行动,但面部颜色总会反映出来,别人看到就明白了。所以弱小的人就会被欺侮,强壮的人就会被嘲笑,不能在世上独存。如今孟德心中无所顾虑,他的博大刚强之气发散开来,自己虽感觉不到而别人却能看得到。由此推断这种道(气势力量),即使立于天地之中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利①、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②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③,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再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①利,通痢。②弭耳,贴耳,服顺的样子。③自告者,自首的人。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2)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德喜爱山林的一组是
①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
②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③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④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
⑤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⑥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 ]
A.
②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④⑤
D.
①②⑥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德本为军人,但当兵不是他的志向,而偏偏向往山林生活,所以当了逃兵进入深山老林,享受山林之乐。
B.
孟德后来从山中出来,在商州知府宋孝孙、秦州知府张安道的帮助下,得以脱除兵籍,成为自由的老百姓。
C.
孟德是有“道”之人,这种“道”是指人不知畏惧时自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
D.
孟德“得道”是因为“中无所顾”,而“世之君子”则因为“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所以不能“得道”,以致弱者被欺侮,强者被嘲笑。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2)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阅读答案:
答案:1.B;2.D;3.C;解析:
(1)
该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B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后一个“而”是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C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用”;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由于”。
(2)
该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①句写抛妻弃子割断骨肉之情,甘冒当逃兵杀头的危险;②句写入山态度之坚决;⑥句写不畏山中生活条件之差。其他的几句都不能表现孟德“喜爱山林”。
(3)
该题是对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A、B、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而C项对“道”的解释是错误的。孟德的“道”指的是“中无所顾”,是他具有的“浩然之气”。
(4)
答案:(1)世上的君子,内心都有顾虑的事情,所以必然有思慕的东西,也有畏惧的东西。
(2)他的博大刚强的正气散发出来,自己感觉不到,但是别人却能感觉到。
解析:第(1)问考查翻译能力。内心,需要补出来,有所,有……的,固定句式,故,所以;慕,思慕、羡慕;畏,畏惧。
第(2)问考查翻译能力。其,他的;浩然之气,博大刚强的正气;发越,散发;自见,自己感觉到;物,别人,外物。
参考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部的一名逃兵,年少时便向往山林生活,当兵以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嘉祐年间,孟德戍守秦州。这一带名山很多。孟德抛弃妻子,把儿子送给别人,逃离部队来到华山下,用衣服换取一把刀十块饼,带进山里,心里想我是禁军士兵,现在逃到这个地方,被捕就会被处死,缺粮就要被饿死,遇虎狼毒蛇就会被咬死。这三种死法我都不担忧,只想进入深山中去。饼吃完后吃草根或树上的果实,十天中多次生病,病好了再吃,又吐又泻,肚子胀结,心里发闷,(这些病)没有不得过的,过了几个月才适应这种情况,(吃草根野果)如同吃五谷杂粮一样,因此进山中二年而没有饿死。虽然山中多次遇到猛兽袭击,也能够安然无恙。他认为猛兽这一类的动物,一般能识别人的气息,还不到人跟前,离人有一百步远,就先伏下来吼叫,声音震撼山谷,孟德由于不怕死,不被他吓唬住;一会儿,猛兽奋力跳跃,做出张牙舞爪吃人的姿态;最后在离人十步的地方停下来,坐坐走走,垂下耳朵离开;每次用这种办法试探,前后情况是一样的。孟德后来从山中出来,到达商州却不知道是商州,被守卫巡逻的士兵抓住,自己料想必死无疑。商州知州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像是坏人,像是有道行的人。”孟德详细地说出前后经过,于是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送回秦州安置。张安道正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出兵籍,成为自由生活的百姓。至今来往在各大山中,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技能。
孟德真可称得上有道行的人啊。世上的君子因为内心都有顾虑的事情,所以必然会有思慕的东西,也有畏惧的东西。思慕、畏惧交织于胸中,不一定有所行动,但面部颜色总会反映出来,别人看到就明白了。所以弱小的人就会被欺侮,强壮的人就会被嘲笑,不能在世上独存。如今孟德心中无所顾虑,他的博大刚强之气发散开来,自己虽感觉不到而别人却能看得到。由此推断这种道(气势力量),即使立于天地之中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