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第37卷第5期2014年9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7 No.5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徐 蕊, 刘 芳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在多年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以往仅观察汉代服饰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综观汉代服饰发展的整个历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及世界古代服饰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空概念,兼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从七个方面对汉代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宏观认识:汉代中原地区汉族主体服饰整体的考古类型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在美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先秦以礼和伦理性为主导的服饰观向魏晋玄学以人为主导的服饰观转变的量变积累过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汉代服饰的影响;发展中存在的两对矛盾;汉代服饰发展中始终存在的“正统”与“世俗”两个系统。关键词:汉代;服饰;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4)05‐0737‐04

采取秦  随着对汉代服饰研究的逐渐深入,笔者悟觉出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楚服及秦服饰的基础上,要想全面透彻认识汉代服饰,必须跳出自己以往研的服饰制度,以先秦楚服为其主要款式和风格的来究视野的局限,应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综观、俯源,部分吸收融合了先秦其他诸侯国服饰元素的基视它。将汉代服饰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将其置于中础上发展起来的[1]。这种融合是发生在汉族社会内

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大框架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乃部,它不同于之后的北魏、唐代、元代和清代等时期,至世界古代服饰发展的空间中,通过纵横深入的对后者更多体现在汉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的融合。比、比较观察,兼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二)汉代服饰整体发展形成以两京地区为主相关因素,对汉代服饰的发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宏导,全国服饰款式风格趋于一致的发展态势观认识。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代服饰虽在各地区之间

一、汉代服饰整体大一统的发展方向

存在一定差异,但与一统的总趋势相比,差异是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两汉服饰分别形成以长安、洛阳

汉代服饰与汉代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表现出两京地区服饰为核心,统领全国服饰的发展潮流的的整体特征相一致,可以说汉代服饰的发展过程就特点。在西汉时期,还是湖无论是京都长安[2‐5]地区,是汉代服饰实现大一统并日益巩固加强的过程,主

(一)汉代服饰的形成是对先秦服饰发展的总结作为汉代服饰核心内容的中原地区汉族服饰,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徐 蕊(1976‐),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战国秦汉考古和服饰研究。

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6‐7]

、湖北

[8‐10]

、江苏

[29‐30]

[11‐16]

、山东

[17‐25]

等地区,还是在

西南

[26‐27]

、南部等边疆地区的服饰在款式风格

上均体现出西汉服饰特有的紧身束裹、严肃拘谨的风格。而东汉时期,这种统一表现得更加明显,服饰

的地区差异缩小,一统的范围扩大。东汉服饰虽然种类丰富,变化多样,但总体看仍是以京都洛阳[31‐32]地区为主导,引领中原的周边地区,均体现出东汉的轻松活泼、宽大随意的风格。

(三)汉代服饰完成了以儒家“中和、含蕴为美”的服饰美学思想的统一

以汉代女子服饰为例,从全国出土的汉代服饰

二、汉代服饰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一)汉代服饰的发展规律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汉代服饰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代服饰主体中原地区汉族服饰具体形象上的发展有以下规律:

1.汉代发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变化的快而且

即西汉考古资料来看,西汉时期无论是陕西、湖南、湖北、江明显。女子发式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

苏地区的侍女俑,还是山东临沂和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贵族女子,或是内蒙古出土的带有异域风情的女俑[33]

、抑或是四川、广州等地西汉墓中所见女子形象,都体现着传统中国汉族女性“中和、含蕴”美的表达方式。她们紧身束裹的拖地衣裙、清秀恬静的容貌、拘谨温顺的神情、端庄典雅的气质无不透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女性端庄典雅、含蓄内敛之美。到了东汉时期纵然女子服饰较之西汉略显轻松活

泼,但整体仍未摆脱传统的含蓄美。无论是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画像石中人物[34‐37]

,还是洛阳等壁画中人物形象,抑或是四川出土的众多世俗俑,她们飘逸的广袖长衣、松散高耸的发髻、亮丽丰富的服

饰色彩都使汉代女性服饰平添了一丝清新之风。但也不难看出,这种清新只是相对于西汉近乎呆板的统一而言的,它仍是将女性的身体从颈下至脚部统

统包裹,女性自身形体的曲线美并未得到彰显,是通过服饰的色彩、花纹和各种装饰配以汉代女性面部神情和优雅的举止来映射出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突出人体美的性感奔放之美。(四)汉代服饰在对全国服饰整合的基础上,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进行交流汉代中原汉族服饰已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紧密的整体,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强大的感召力,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对边疆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民族服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辐射力。汉代强大的国力是这种服饰文化外传的前提。同时,汉代服饰也吸收了边疆其他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丰富了自身的内容。汉代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服饰产生交流融合的开创时期。但在汉代,这种服饰上的交融,更多地表现为汉代服饰对外族服饰的渗透和同化,即对外传播是主要的、广泛的,内传吸

收是次要的、有限的,吸收仅表现为个别元素的借鉴。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

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而背后、头后挽髻的发式则基本消失不见;

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38]

。2.男女服装存在由紧向松的发展,即由西汉早

期的紧身束裹,

服装下体剖线呈“

”形,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即服装下体剖线呈“

”形,再至东汉

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

3.西汉和东汉的服饰风格存在着明显转变,西汉严肃拘谨,东汉轻松活泼。4.汉代服饰有两个重要转变期,即西汉晚期和

东汉晚期。(二)汉代服饰的发展特点1.汉代服饰在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是:

两汉时期服饰的整体发展是区域性与民族特色的逐渐减弱,全国各族之间的服饰总体特征渐渐趋于一致。两汉时期服饰文化在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中原汉文化的形成壮大过程是趋于一致的,与汉代中央集权制下的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化的进程是趋于一致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是服饰民族融合过程的表现形式[39]。2.汉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中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汉代服饰总体发展是由先秦时期突出社会化,即以善、合礼为美的伦理等级为主体的服饰观,向汉之后魏晋时期在玄学指导下探索人生价值、彰显个性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服饰观转变。汉代不同时期服饰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做是产生这种“质变”的“量变”积累过程。蔡仪在枟中国古代美学概观枠中指出“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中,向来存在两个传统:一个是先

秦及两汉时期特别是汉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所形

与个体对服饰美的自主艺术追成的重教化、强调克制的理性主义传统;另一个就是者和设计者)的约束,另一对是儒家服饰观中提倡通过繁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指导下所形成的蔑视教化、强求之间的矛盾;调放任的感伤主义倾向。”

[40]

缛复杂的装饰来区分服饰的等级性,与道家服饰观

汉代服饰是处在一种美学转型期的服饰。先秦中讲究服饰的返璞归真、自然脱俗的服饰观之间的时期的服饰突出的是社会化,即以善为美,以合礼为矛盾。汉代服饰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在这两对矛盾运美,以伦理等级为主体的服饰美学的倾向,而魏晋时动中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期的服饰则围绕人体和精神风貌而展开的,通过富(二)汉代服饰始终存在着“正统”与“世俗”两个“世俗”即有个性特征的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内在精神。从西汉系统。“正统”即为贵族、礼仪等服饰内涵;初期的服饰与东汉晚期的服饰的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转变。细观中间的每一点变化,都可以看做是这种发展方向的推进。

3.影响汉代服饰发展变化的因素。既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又有思想文化的变化。服饰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经济因素对服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统治者的思想文化,进而指导个体穿着、设计者个人的思

想及审美喜好来实现的。由此看来,汉代服饰的发展,归根结底主要是由经济和客观物质的因素所决定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服饰作为一门艺术,与个人的个性特征及对美的自由追求和创作是分不开的。在服饰的决定因素中,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个人因素,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其发展。正是由于个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得汉代服饰在整体风格一致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的差异。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汉代服饰的表现与汉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步调并不完全一致。

在经济政治稳定发展时期,恰恰是思想文化受到禁锢较重的时期,服饰也较少出现大的变化,多是保守的、维持原状的,如在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而在经济残破、政治出现动乱的时期,思想文化统治较松散,个体受到现世政治思想文化约束较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酝酿着转型,个人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这样的时期多是艺术的大发展,也是服饰产生重大变化,新款式新风格新时尚涌现的时期,即服饰发展的高潮期。西汉晚期和东汉晚期出现服饰发展的高潮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41]

三、结 语

(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汉代服饰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对是社会因素对个体(穿着

为平民、生活常服等服饰内涵。这两个系统是截然不同的服饰体系。前者更多体现了儒家的繁缛复杂

服饰观,后者则更多体现了道家返朴归真的服饰观。

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服饰考古

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是服饰考古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

[42]

。必须建立在全面、系统搜集服饰考古资料

的基础上才能尽力保证其科学性、准确性。笔者尽

管尽己之所能收集了诸多相关资料,但仍然有大量

材料还未发现、未发表或未能看到,

故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在汉代服饰考古资料中,大量是平面图像资料(壁画、

画像石等),由于这些资料对服饰的表现是有局限性的,

有些很难清楚辨别其服饰的具体式样、

细节以及本来的色彩。但我们始终认为考古学研究,

包括服饰的考古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补充而日益完善。参考文献:

[1]徐蕊.汉代妇女服饰二题[J].江汉考古,2008(4):73‐77.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0‐120.

[3]王学理,等.西安任家坡汉陵丛葬坑[J].考古,1976(2):129‐133.[4]郑洪春.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发掘报告[J].考古与文物,

1990(4):31‐57.

[5]陕西省考古所.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

2003(3):25‐33.

[6]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M].北京:文

物出版社,1972:5‐9.

[7]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74(4):39‐48.

[8]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一六七汉墓发掘

简报[J].文物,1976(10):31‐37.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J].考古学

报,1993(4):455‐513.

[10]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

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6):41‐61.

[11]徐州博物馆,等.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

 740

社,2003:61‐99.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

[27]四川省考古研究所.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

[J].文物,1996(10):13‐29.

[28]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8:25‐42.

[29]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2:彩版12.

[3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图版36.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汉墓壁画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6:76‐89.

[32]安金槐,王与刚.密县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J].文物,

1972(10):49‐62.

[33]魏坚.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98:203‐214.

[34]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M].郑

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68‐165.

[35]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7卷[M].郑

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20‐96.

[36]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M].济

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91‐125.

[37]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M].济

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4,91‐125.

[38]徐蕊.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J].中原文物,2009(2):85‐93.[39]徐蕊.从服饰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3):34‐37.

[40]蔡仪.中国古代美学概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64‐76.[4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1.[42]徐蕊.关于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119‐122.

[12]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苏山头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3(5):

29‐46.

[13]徐州博物馆.徐州韩山西汉墓[J].文物,1997(2):26‐43.[14]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顾山西汉墓[J].考古,2005(12):48‐58.[15]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清理简报[J].考古,1995

(3):220‐225.

[16]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

[J].文物,1998(8):4‐32.

[7]银雀山汉墓发掘队.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0

(10):50‐56.

[18]金雀山考古发掘队.临沂金雀山1997年发现的四座西汉墓[J].

文物,1998(12):17‐25.

[19]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J].文物,1989

(1):17‐25.

[20]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等.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7(11):24‐26.

[21]山东省博物馆等.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J].考古,1975(6):

363‐372.

[22]临沂地区文化局文物组等.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J].文物,

1977(11):28‐31.

[23]临沂市博物馆.临沂的西汉瓮棺、砖棺、石棺墓[J].文物,1988

(10):68‐75.

[24]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J].文物,1984(11):

11‐58.

[25]银雀山考古发掘队.山东临沂金雀山的七座西汉墓[J].考古,

1999(5).

[26]何志国.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一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J].文

物,1999(10):4‐12.

FurtherThinkingabouttheClothingofHanDynasty

XURui,LIUFang

(DepartmentofExhibition,HenanMuseum,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ten‐yeararchaeologicalstudyoftheclothingofHanDynasty,theauthorfurtherthinksaboutclothingofHanDynastyfromahigherangle,puttingitinChineseandinternationalclothingdevelopmentandconnectingitwiththehistorydevelopment.Bythewaysofbuildingcoordinationoftime,

andconsideringfactorsofeconomyandpolitics,ideologyandculture,sevenconclusionsaredrawn:place,

thedevelopmentrulesofthearchaeologicaltypologyoftheHanNationalityClothinginCentralPlainarea,spaceandna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itsconsequencefunction,aprocessfromPreqinpursuitofethicandranktoWeiandJinMetaphysicalpursuitofhumanvalueandindividualcharacter,itsinfluencefactors,twocontradictionsaccompaniedwithclothingdevelopment,andtwosystemsoforthodoxyandworldlinesscontainedinclothingdevelopment.Keywords:HanDynasty;clothing;archaeology

〔责任编辑:徐昭峰〕

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徐蕊, 刘芳, XU Rui, LIU Fang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nsfdxxb-shkx201405028.aspx

第37卷第5期2014年9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7 No.5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徐 蕊, 刘 芳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在多年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以往仅观察汉代服饰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综观汉代服饰发展的整个历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及世界古代服饰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空概念,兼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从七个方面对汉代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宏观认识:汉代中原地区汉族主体服饰整体的考古类型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在美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先秦以礼和伦理性为主导的服饰观向魏晋玄学以人为主导的服饰观转变的量变积累过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汉代服饰的影响;发展中存在的两对矛盾;汉代服饰发展中始终存在的“正统”与“世俗”两个系统。关键词:汉代;服饰;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4)05‐0737‐04

采取秦  随着对汉代服饰研究的逐渐深入,笔者悟觉出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楚服及秦服饰的基础上,要想全面透彻认识汉代服饰,必须跳出自己以往研的服饰制度,以先秦楚服为其主要款式和风格的来究视野的局限,应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综观、俯源,部分吸收融合了先秦其他诸侯国服饰元素的基视它。将汉代服饰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将其置于中础上发展起来的[1]。这种融合是发生在汉族社会内

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大框架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乃部,它不同于之后的北魏、唐代、元代和清代等时期,至世界古代服饰发展的空间中,通过纵横深入的对后者更多体现在汉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的融合。比、比较观察,兼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二)汉代服饰整体发展形成以两京地区为主相关因素,对汉代服饰的发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宏导,全国服饰款式风格趋于一致的发展态势观认识。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代服饰虽在各地区之间

一、汉代服饰整体大一统的发展方向

存在一定差异,但与一统的总趋势相比,差异是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两汉服饰分别形成以长安、洛阳

汉代服饰与汉代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表现出两京地区服饰为核心,统领全国服饰的发展潮流的的整体特征相一致,可以说汉代服饰的发展过程就特点。在西汉时期,还是湖无论是京都长安[2‐5]地区,是汉代服饰实现大一统并日益巩固加强的过程,主

(一)汉代服饰的形成是对先秦服饰发展的总结作为汉代服饰核心内容的中原地区汉族服饰,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徐 蕊(1976‐),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战国秦汉考古和服饰研究。

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6‐7]

、湖北

[8‐10]

、江苏

[29‐30]

[11‐16]

、山东

[17‐25]

等地区,还是在

西南

[26‐27]

、南部等边疆地区的服饰在款式风格

上均体现出西汉服饰特有的紧身束裹、严肃拘谨的风格。而东汉时期,这种统一表现得更加明显,服饰

的地区差异缩小,一统的范围扩大。东汉服饰虽然种类丰富,变化多样,但总体看仍是以京都洛阳[31‐32]地区为主导,引领中原的周边地区,均体现出东汉的轻松活泼、宽大随意的风格。

(三)汉代服饰完成了以儒家“中和、含蕴为美”的服饰美学思想的统一

以汉代女子服饰为例,从全国出土的汉代服饰

二、汉代服饰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一)汉代服饰的发展规律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汉代服饰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代服饰主体中原地区汉族服饰具体形象上的发展有以下规律:

1.汉代发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变化的快而且

即西汉考古资料来看,西汉时期无论是陕西、湖南、湖北、江明显。女子发式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

苏地区的侍女俑,还是山东临沂和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贵族女子,或是内蒙古出土的带有异域风情的女俑[33]

、抑或是四川、广州等地西汉墓中所见女子形象,都体现着传统中国汉族女性“中和、含蕴”美的表达方式。她们紧身束裹的拖地衣裙、清秀恬静的容貌、拘谨温顺的神情、端庄典雅的气质无不透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女性端庄典雅、含蓄内敛之美。到了东汉时期纵然女子服饰较之西汉略显轻松活

泼,但整体仍未摆脱传统的含蓄美。无论是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画像石中人物[34‐37]

,还是洛阳等壁画中人物形象,抑或是四川出土的众多世俗俑,她们飘逸的广袖长衣、松散高耸的发髻、亮丽丰富的服

饰色彩都使汉代女性服饰平添了一丝清新之风。但也不难看出,这种清新只是相对于西汉近乎呆板的统一而言的,它仍是将女性的身体从颈下至脚部统

统包裹,女性自身形体的曲线美并未得到彰显,是通过服饰的色彩、花纹和各种装饰配以汉代女性面部神情和优雅的举止来映射出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突出人体美的性感奔放之美。(四)汉代服饰在对全国服饰整合的基础上,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进行交流汉代中原汉族服饰已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紧密的整体,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强大的感召力,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对边疆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民族服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辐射力。汉代强大的国力是这种服饰文化外传的前提。同时,汉代服饰也吸收了边疆其他民族服饰的一些元素,丰富了自身的内容。汉代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服饰产生交流融合的开创时期。但在汉代,这种服饰上的交融,更多地表现为汉代服饰对外族服饰的渗透和同化,即对外传播是主要的、广泛的,内传吸

收是次要的、有限的,吸收仅表现为个别元素的借鉴。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

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而背后、头后挽髻的发式则基本消失不见;

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38]

。2.男女服装存在由紧向松的发展,即由西汉早

期的紧身束裹,

服装下体剖线呈“

”形,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即服装下体剖线呈“

”形,再至东汉

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

3.西汉和东汉的服饰风格存在着明显转变,西汉严肃拘谨,东汉轻松活泼。4.汉代服饰有两个重要转变期,即西汉晚期和

东汉晚期。(二)汉代服饰的发展特点1.汉代服饰在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是:

两汉时期服饰的整体发展是区域性与民族特色的逐渐减弱,全国各族之间的服饰总体特征渐渐趋于一致。两汉时期服饰文化在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中原汉文化的形成壮大过程是趋于一致的,与汉代中央集权制下的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化的进程是趋于一致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是服饰民族融合过程的表现形式[39]。2.汉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中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汉代服饰总体发展是由先秦时期突出社会化,即以善、合礼为美的伦理等级为主体的服饰观,向汉之后魏晋时期在玄学指导下探索人生价值、彰显个性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服饰观转变。汉代不同时期服饰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做是产生这种“质变”的“量变”积累过程。蔡仪在枟中国古代美学概观枠中指出“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中,向来存在两个传统:一个是先

秦及两汉时期特别是汉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所形

与个体对服饰美的自主艺术追成的重教化、强调克制的理性主义传统;另一个就是者和设计者)的约束,另一对是儒家服饰观中提倡通过繁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指导下所形成的蔑视教化、强求之间的矛盾;调放任的感伤主义倾向。”

[40]

缛复杂的装饰来区分服饰的等级性,与道家服饰观

汉代服饰是处在一种美学转型期的服饰。先秦中讲究服饰的返璞归真、自然脱俗的服饰观之间的时期的服饰突出的是社会化,即以善为美,以合礼为矛盾。汉代服饰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在这两对矛盾运美,以伦理等级为主体的服饰美学的倾向,而魏晋时动中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期的服饰则围绕人体和精神风貌而展开的,通过富(二)汉代服饰始终存在着“正统”与“世俗”两个“世俗”即有个性特征的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内在精神。从西汉系统。“正统”即为贵族、礼仪等服饰内涵;初期的服饰与东汉晚期的服饰的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转变。细观中间的每一点变化,都可以看做是这种发展方向的推进。

3.影响汉代服饰发展变化的因素。既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又有思想文化的变化。服饰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经济因素对服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统治者的思想文化,进而指导个体穿着、设计者个人的思

想及审美喜好来实现的。由此看来,汉代服饰的发展,归根结底主要是由经济和客观物质的因素所决定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服饰作为一门艺术,与个人的个性特征及对美的自由追求和创作是分不开的。在服饰的决定因素中,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个人因素,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其发展。正是由于个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得汉代服饰在整体风格一致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的差异。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汉代服饰的表现与汉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步调并不完全一致。

在经济政治稳定发展时期,恰恰是思想文化受到禁锢较重的时期,服饰也较少出现大的变化,多是保守的、维持原状的,如在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而在经济残破、政治出现动乱的时期,思想文化统治较松散,个体受到现世政治思想文化约束较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酝酿着转型,个人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这样的时期多是艺术的大发展,也是服饰产生重大变化,新款式新风格新时尚涌现的时期,即服饰发展的高潮期。西汉晚期和东汉晚期出现服饰发展的高潮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41]

三、结 语

(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汉代服饰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对是社会因素对个体(穿着

为平民、生活常服等服饰内涵。这两个系统是截然不同的服饰体系。前者更多体现了儒家的繁缛复杂

服饰观,后者则更多体现了道家返朴归真的服饰观。

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服饰考古

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是服饰考古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

[42]

。必须建立在全面、系统搜集服饰考古资料

的基础上才能尽力保证其科学性、准确性。笔者尽

管尽己之所能收集了诸多相关资料,但仍然有大量

材料还未发现、未发表或未能看到,

故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在汉代服饰考古资料中,大量是平面图像资料(壁画、

画像石等),由于这些资料对服饰的表现是有局限性的,

有些很难清楚辨别其服饰的具体式样、

细节以及本来的色彩。但我们始终认为考古学研究,

包括服饰的考古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补充而日益完善。参考文献:

[1]徐蕊.汉代妇女服饰二题[J].江汉考古,2008(4):73‐77.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0‐120.

[3]王学理,等.西安任家坡汉陵丛葬坑[J].考古,1976(2):129‐133.[4]郑洪春.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发掘报告[J].考古与文物,

1990(4):31‐57.

[5]陕西省考古所.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

2003(3):25‐33.

[6]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M].北京:文

物出版社,1972:5‐9.

[7]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74(4):39‐48.

[8]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一六七汉墓发掘

简报[J].文物,1976(10):31‐37.

[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J].考古学

报,1993(4):455‐513.

[10]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

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6):41‐61.

[11]徐州博物馆,等.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

 740

社,2003:61‐99.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

[27]四川省考古研究所.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

[J].文物,1996(10):13‐29.

[28]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8:25‐42.

[29]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2:彩版12.

[3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图版36.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汉墓壁画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6:76‐89.

[32]安金槐,王与刚.密县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J].文物,

1972(10):49‐62.

[33]魏坚.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98:203‐214.

[34]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6卷[M].郑

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68‐165.

[35]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7卷[M].郑

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20‐96.

[36]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M].济

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91‐125.

[37]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M].济

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4,91‐125.

[38]徐蕊.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J].中原文物,2009(2):85‐93.[39]徐蕊.从服饰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3):34‐37.

[40]蔡仪.中国古代美学概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64‐76.[4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1.[42]徐蕊.关于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119‐122.

[12]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苏山头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3(5):

29‐46.

[13]徐州博物馆.徐州韩山西汉墓[J].文物,1997(2):26‐43.[14]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顾山西汉墓[J].考古,2005(12):48‐58.[15]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清理简报[J].考古,1995

(3):220‐225.

[16]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

[J].文物,1998(8):4‐32.

[7]银雀山汉墓发掘队.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0

(10):50‐56.

[18]金雀山考古发掘队.临沂金雀山1997年发现的四座西汉墓[J].

文物,1998(12):17‐25.

[19]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座汉代墓葬[J].文物,1989

(1):17‐25.

[20]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等.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7(11):24‐26.

[21]山东省博物馆等.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J].考古,1975(6):

363‐372.

[22]临沂地区文化局文物组等.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J].文物,

1977(11):28‐31.

[23]临沂市博物馆.临沂的西汉瓮棺、砖棺、石棺墓[J].文物,1988

(10):68‐75.

[24]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J].文物,1984(11):

11‐58.

[25]银雀山考古发掘队.山东临沂金雀山的七座西汉墓[J].考古,

1999(5).

[26]何志国.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一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J].文

物,1999(10):4‐12.

FurtherThinkingabouttheClothingofHanDynasty

XURui,LIUFang

(DepartmentofExhibition,HenanMuseum,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ten‐yeararchaeologicalstudyoftheclothingofHanDynasty,theauthorfurtherthinksaboutclothingofHanDynastyfromahigherangle,puttingitinChineseandinternationalclothingdevelopmentandconnectingitwiththehistorydevelopment.Bythewaysofbuildingcoordinationoftime,

andconsideringfactorsofeconomyandpolitics,ideologyandculture,sevenconclusionsaredrawn:place,

thedevelopmentrulesofthearchaeologicaltypologyoftheHanNationalityClothinginCentralPlainarea,spaceandna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itsconsequencefunction,aprocessfromPreqinpursuitofethicandranktoWeiandJinMetaphysicalpursuitofhumanvalueandindividualcharacter,itsinfluencefactors,twocontradictionsaccompaniedwithclothingdevelopment,andtwosystemsoforthodoxyandworldlinesscontainedinclothingdevelopment.Keywords:HanDynasty;clothing;archaeology

〔责任编辑:徐昭峰〕

对汉代服饰的再认识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徐蕊, 刘芳, XU Rui, LIU Fang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4(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nsfdxxb-shkx201405028.aspx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
  •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 ...查看


  • 汉代日常服饰研究
  • 061岂恶忍盏嚣:品蓦巍:服饰考 汉代日常服饰研究 文/王旭晓 摘要:我国汉代,随着经济和纺织技术.染织水平.刺绣工艺的高度发展,使汉代人的生活中不仅"绮罗盈架",更有了长袖轻裾的衣裳.绚丽多彩的佩饰与精致的容颜装扮,显 ...查看


  • 汉代乐舞百戏中的化妆表演形式
  • [摘要]在汉代乐舞百戏表演艺术中,常通过用道具假形装扮.用妆饰品修饰容貌.用服饰装扮形体等化装手段,帮助演艺人员塑造准确.生动.感人的角色,把艺人的外部形象与内心世界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汉代乐舞 化妆表演 ...查看


  • 汉朝服饰:汉代长冠简介
  • 汉朝服饰:汉代长冠简介 汉代长冠之一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秦汉时期的男子服 ...查看


  • 中国古代服装廓型的演变
  • 成员:江文靖,黄旖旎,黎鸿燕 指导老师:罗仕红 分工:资料图片收集(黄旖旎) 文字整理(黎鸿燕) 1.春秋战国................................................................. ...查看


  • 中国文艺服饰文化
  • 中国文艺服饰文化.txt都是一个山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眺望你对别人的微笑,即使心是百般的疼痛 只为把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中国文艺服饰文化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 ...查看


  •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军服在当代承载的意义与古代已经大不相同,古人的军戎服饰,本就承载了对冷兵器的防御功能,并不断演化.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quo ...查看


  • 夏商周秦的文化
  • 夏朝艺术 夏代,社会上下开始形成阶级,艺术品亦随之分化.广众的下层人民使用的器物造型实用,纹饰简单,向朴素的审美方向发展.而上层贵族王亲垂青的礼器向着纹饰复杂.造型万变的方向演变.下层器皿纹饰以简单的几何图纹居多,或有牲畜纹.鱼纹等一些与农 ...查看


  •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花纹2
  •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纹样 小组成员:廖以恒,方钰文,庄泽鸿,李泓彤,李俊葳 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陈少康 (一)问题的提出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而生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在这期间,中国古代服饰花纹都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二)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