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物价

如何控制物价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物价持续飞涨,使我们对国家发展状况的的一些思考,不可否认在物价的上涨过程中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属于一些可以控制的可以调节的对象。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与控制可以控制物价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变化,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实现全民的小康,而不是仅仅一部分人的。

【关键词】物价,热钱,货币量,控制,涨

【引言】近来,无论是统计局的数字,还是老百姓的感受,都指向物价飞涨。有报道称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开始针对高涨的物价进行调控引起网友高度关注。网友普遍认为这“是个好消息,只要把物价降下去,尤其是那些攸关民生的食品价格降下去,人们才能安心和放心”,有网友对物价调控效果表示担忧,还有媒体、网友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建言献策。

【正文】

1. 背景:

还未到年底,媒体已经评选出年度汉字为“涨”。这个“涨”不是收入的“涨”而是物价的“涨”,“涨”得人心发慌,“涨”得人心焦虑。而这个让现实民生困扰万分的“涨”字,其实都和宏观经济的“涨”字脱不开干系。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

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已经传导至民生层面。对公众而言,基本的逻辑是通胀就是“钱毛”了,“钱毛”就是钱不顶用,钱不顶用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反推过去,当下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

2. 关系分析:

1)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

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

(1)供求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 自然 上扬。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2)价值 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影响制约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物价上涨可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也可能是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波动,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 中国 的形势来看,是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必须控制好节奏,但是不是进入通货膨胀的局面还是很有争议。

3. 影响因素:

控制物价上涨首先应当了解影响物价的因素。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影响物价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

(1) 货币发行量过大;

(2) 热钱炒作因素;

(3) 临时性因素,如气候变化等;

(4) 产品成本及需求的增加;

首先,发行的货币增多了,而社会财富(所有的商品、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等)不变。原来有100张纸币,100单位的财富,那么1张纸币购买1单位财富,这样交易就会顺利。现在有200张纸币,还是100单位财富, 1张纸币买到0.5单位财富(或者2张纸币买到1单位财富)。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当货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的时候,货币贬值,购买力减弱,购买同样的物品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货币,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物品涨价了。而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几年间大量发行货币,造成货币的严重超发。从如下数据:

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而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6.5万亿元。房地产调控声中,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7年与2003年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近一倍!再对比一组数据: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换句话说,2007年到2009年两年间增加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货币增速之快前所未有!而2007年与2003年的4年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也是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

换句话说,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量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的两倍。

严重的货币超发,一定带来严重的通胀。 这是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反复强调的,也被无数经验事实不断验证。政府因短期的财政压力主动超发货币,带来通胀甚至恶性通 胀,最后危害人民生活和经济增长。

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影响无价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因素之一。然而虽然物价上涨激烈,但是普通群众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导致更多低收入人群生活的更加艰辛。

其次,热钱炒作因素。今年我们经历了“蒜你狠”“豆你玩”等等不正常的产品价格的变化。大蒜,绿豆,棉花等一季度农产品的价格如同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不可否认有某些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确是在其背后的大量投机“热钱”的炒作,才造成这些产品价格如此激烈的波动。由于前几年这些产品的价格并不是很高,而且由于成本的增加,导致很多之前的种植户减少了种植面积,再加上由于某些气候等的因素使产品的总量变少。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全球货币的超发现象,大量热钱,游资的观望,通过对大蒜等这些一季度农产品的屯聚居奇,大量收购等导致市场供给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价格的大幅波动。这些产品价格的剧烈增加从而影响各种蔬菜等的普遍上涨,最终对各种物价的增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次,各种临时性的因素,比如气候异常等等导致各种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别然会上涨,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天气的不正常变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最后则是生产产品成本的增加及需求量的大幅增加。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带来对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增加。由于能源,特别是石油等基础工业原料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一些产品生产成本的上涨,进而导致价格的普遍上涨。最近的柴油荒导致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必将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上升,比如方便面,在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十分巨大,从前段时间的新闻中可以了解到,由于拉闸限电,柴油荒等等因素导致很多方便面生产企业不得不停产,从而导致了产量的下降,同时由于面粉等原材料的价格的剧烈上涨导致了方便面价格的上升。

4.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

(1)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增加粮油肉蛋菜的供应, 平抑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

首先, 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些客观规律,增强稳定价格的预见性, 把稳定价格的工作重心前移到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刺激生产、稳定供给, 包括鼓励规模养殖, 增强抵抗疫病能力, 减少养殖成本等; 同时, 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不能让生产成本比农产品收购价格还高。在流通领域, 收购农产品不能随便把价格压低。否则, 就会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都给抵消了。因此, 要兼顾稳定价格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 既要稳定农产品市场, 同时也要在农产品价格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增收。

(2)充分发挥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

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去年财政增收幅度很大, 采用多投入一些财力, 支持农业生产尤其是短缺农产品的生产, 保障供给的方式。同时, 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在预算中建立一些制度性的稳定的支出项目, 比如说增加抗灾救灾、防范风险的财政预备费等;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说, 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农

业生产。例如, 多投放一些支持短缺农产品生产、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方面的小额贷款, 用于买种子、化肥、农机和建材等。在这些方面, 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增加流动资金、刺激农产品供给增加的优惠贷款政策。总体上,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稳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 防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 另一方面要留有灵活调节的余地, 保证政策的高效实施。

(3)提高政策透明度, 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有合理的客观因素, 而哄抬价格、联手操控价格, 这是控制市场, 是反竞争的。政府要通过依法处理, 规范整顿市场竞争秩序, 这实际上是为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创造条件, 而不应当回到行政性的价格管制。否则, 价格管死了, 企业和农户就不愿意增加供给, 反而会使市场价格进一步趋高。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维护竞争, 依靠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 增加供给。在正常的竞争环境下, 生产者会努力减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来消化成本抬高的因素。解决市场供给的问题, 最终要靠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这是很重要的。

(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 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 稳定低收入者的信心。

表现在, 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 完善物价补贴手段, 防止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涨价影响。同时, 加强正面宣传, 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价格上涨形势, 树立公众对宏观调控的信心。政府应积极从民众的角度对待、分析问题, 积极建立一些有助于提高公众信心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提高其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 中国 整体经济的美好憧憬。

有业内人士分析,只要政府能够做好这么几点,第一,使工资上升正确地反映出市场效率,成为正面激励机制,而不是特权阶层的红利;第二,使中低收入阶层的薪酬水准的增加幅度可以抵御物价上涨的压力,通过社会保障、最低工资制度等保证中低收入阶层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第三,政府正确评估物价以及居民收入增长,避免统计数据偏颇,正视潜在的通货膨胀,从而采取与现实契合的经济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解决当下物价上涨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想一味地“堵”住物价的涨势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增益我们面对物价涨势的实力和信心。这当中的实力是指公正合理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信心则是有赖于健全完善的、分享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物价上涨中,政府应该纵观全局,只考虑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或者只考虑到中产阶层的利益,都谈不上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也不能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因此,稳定物价上涨,提高薪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今年内政府拿下物价上涨攻坚战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总之只有符合市场机制,政府统筹管理,合理进行金融政策的调整,做好市场调查与调控,努力做到使各种调控政策落实到实处,尽量疏导物价的变化,而不是仅仅靠压制或者“堵”来解决物价的变化。

5. 控制图:

A1:应对临时性因素的策略

B1:应对成本变化的措施

; C1:国家政策等应对热钱炒作的措施;

D1:货币量对产品的影响;

:货币量对物价直接影。

:期望物价; WJ1:实际物价

:需求 Y2:产量 Y3:价值规律

如图中所示,对于实际中的物价,受到A ,B ,C ,D 四个因素的影响,对于

B ,由于关系到产

所以应该采用反馈控制,通过增加产量,调整供需等措施来使产

C ,应当采取相应政策加以制

对于D ,应当采取前馈控制的策略,保证价格不至于过分变化。 图中:A :临时性气候因素等;B :产品成本等因素:C :热钱等因素D :货币量; D2WJ Y1控制原理分析:A 应该采用反馈控制,采取相应措施使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对于品成本的问题,品价格与其价值想等价,而不至于过分抬高。对于保证物价的平稳。

如何控制物价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物价持续飞涨,使我们对国家发展状况的的一些思考,不可否认在物价的上涨过程中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属于一些可以控制的可以调节的对象。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与控制可以控制物价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变化,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实现全民的小康,而不是仅仅一部分人的。

【关键词】物价,热钱,货币量,控制,涨

【引言】近来,无论是统计局的数字,还是老百姓的感受,都指向物价飞涨。有报道称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开始针对高涨的物价进行调控引起网友高度关注。网友普遍认为这“是个好消息,只要把物价降下去,尤其是那些攸关民生的食品价格降下去,人们才能安心和放心”,有网友对物价调控效果表示担忧,还有媒体、网友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建言献策。

【正文】

1. 背景:

还未到年底,媒体已经评选出年度汉字为“涨”。这个“涨”不是收入的“涨”而是物价的“涨”,“涨”得人心发慌,“涨”得人心焦虑。而这个让现实民生困扰万分的“涨”字,其实都和宏观经济的“涨”字脱不开干系。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

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已经传导至民生层面。对公众而言,基本的逻辑是通胀就是“钱毛”了,“钱毛”就是钱不顶用,钱不顶用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反推过去,当下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没有一样是不涨价的。

2. 关系分析:

1)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

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

(1)供求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 自然 上扬。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2)价值 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影响制约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物价上涨可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也可能是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波动,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 中国 的形势来看,是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必须控制好节奏,但是不是进入通货膨胀的局面还是很有争议。

3. 影响因素:

控制物价上涨首先应当了解影响物价的因素。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影响物价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

(1) 货币发行量过大;

(2) 热钱炒作因素;

(3) 临时性因素,如气候变化等;

(4) 产品成本及需求的增加;

首先,发行的货币增多了,而社会财富(所有的商品、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等)不变。原来有100张纸币,100单位的财富,那么1张纸币购买1单位财富,这样交易就会顺利。现在有200张纸币,还是100单位财富, 1张纸币买到0.5单位财富(或者2张纸币买到1单位财富)。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当货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的时候,货币贬值,购买力减弱,购买同样的物品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货币,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物品涨价了。而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几年间大量发行货币,造成货币的严重超发。从如下数据:

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而2005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6.5万亿元。房地产调控声中,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7年与2003年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近一倍!再对比一组数据: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换句话说,2007年到2009年两年间增加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货币增速之快前所未有!而2007年与2003年的4年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20万亿元(也是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

换句话说,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量相当于1949年到2003年54年的总合的两倍。

严重的货币超发,一定带来严重的通胀。 这是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反复强调的,也被无数经验事实不断验证。政府因短期的财政压力主动超发货币,带来通胀甚至恶性通 胀,最后危害人民生活和经济增长。

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影响无价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因素之一。然而虽然物价上涨激烈,但是普通群众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导致更多低收入人群生活的更加艰辛。

其次,热钱炒作因素。今年我们经历了“蒜你狠”“豆你玩”等等不正常的产品价格的变化。大蒜,绿豆,棉花等一季度农产品的价格如同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不可否认有某些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确是在其背后的大量投机“热钱”的炒作,才造成这些产品价格如此激烈的波动。由于前几年这些产品的价格并不是很高,而且由于成本的增加,导致很多之前的种植户减少了种植面积,再加上由于某些气候等的因素使产品的总量变少。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全球货币的超发现象,大量热钱,游资的观望,通过对大蒜等这些一季度农产品的屯聚居奇,大量收购等导致市场供给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价格的大幅波动。这些产品价格的剧烈增加从而影响各种蔬菜等的普遍上涨,最终对各种物价的增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次,各种临时性的因素,比如气候异常等等导致各种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别然会上涨,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天气的不正常变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最后则是生产产品成本的增加及需求量的大幅增加。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带来对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增加。由于能源,特别是石油等基础工业原料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一些产品生产成本的上涨,进而导致价格的普遍上涨。最近的柴油荒导致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必将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上升,比如方便面,在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十分巨大,从前段时间的新闻中可以了解到,由于拉闸限电,柴油荒等等因素导致很多方便面生产企业不得不停产,从而导致了产量的下降,同时由于面粉等原材料的价格的剧烈上涨导致了方便面价格的上升。

4.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

(1)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增加粮油肉蛋菜的供应, 平抑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

首先, 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些客观规律,增强稳定价格的预见性, 把稳定价格的工作重心前移到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刺激生产、稳定供给, 包括鼓励规模养殖, 增强抵抗疫病能力, 减少养殖成本等; 同时, 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不能让生产成本比农产品收购价格还高。在流通领域, 收购农产品不能随便把价格压低。否则, 就会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都给抵消了。因此, 要兼顾稳定价格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 既要稳定农产品市场, 同时也要在农产品价格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增收。

(2)充分发挥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

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去年财政增收幅度很大, 采用多投入一些财力, 支持农业生产尤其是短缺农产品的生产, 保障供给的方式。同时, 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在预算中建立一些制度性的稳定的支出项目, 比如说增加抗灾救灾、防范风险的财政预备费等;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说, 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农

业生产。例如, 多投放一些支持短缺农产品生产、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方面的小额贷款, 用于买种子、化肥、农机和建材等。在这些方面, 可以考虑制定一些增加流动资金、刺激农产品供给增加的优惠贷款政策。总体上,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稳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 防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 另一方面要留有灵活调节的余地, 保证政策的高效实施。

(3)提高政策透明度, 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有合理的客观因素, 而哄抬价格、联手操控价格, 这是控制市场, 是反竞争的。政府要通过依法处理, 规范整顿市场竞争秩序, 这实际上是为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创造条件, 而不应当回到行政性的价格管制。否则, 价格管死了, 企业和农户就不愿意增加供给, 反而会使市场价格进一步趋高。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维护竞争, 依靠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 增加供给。在正常的竞争环境下, 生产者会努力减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来消化成本抬高的因素。解决市场供给的问题, 最终要靠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这是很重要的。

(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 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 稳定低收入者的信心。

表现在, 进一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 完善物价补贴手段, 防止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涨价影响。同时, 加强正面宣传, 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价格上涨形势, 树立公众对宏观调控的信心。政府应积极从民众的角度对待、分析问题, 积极建立一些有助于提高公众信心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提高其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 中国 整体经济的美好憧憬。

有业内人士分析,只要政府能够做好这么几点,第一,使工资上升正确地反映出市场效率,成为正面激励机制,而不是特权阶层的红利;第二,使中低收入阶层的薪酬水准的增加幅度可以抵御物价上涨的压力,通过社会保障、最低工资制度等保证中低收入阶层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第三,政府正确评估物价以及居民收入增长,避免统计数据偏颇,正视潜在的通货膨胀,从而采取与现实契合的经济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解决当下物价上涨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想一味地“堵”住物价的涨势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增益我们面对物价涨势的实力和信心。这当中的实力是指公正合理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信心则是有赖于健全完善的、分享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物价上涨中,政府应该纵观全局,只考虑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或者只考虑到中产阶层的利益,都谈不上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也不能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因此,稳定物价上涨,提高薪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今年内政府拿下物价上涨攻坚战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总之只有符合市场机制,政府统筹管理,合理进行金融政策的调整,做好市场调查与调控,努力做到使各种调控政策落实到实处,尽量疏导物价的变化,而不是仅仅靠压制或者“堵”来解决物价的变化。

5. 控制图:

A1:应对临时性因素的策略

B1:应对成本变化的措施

; C1:国家政策等应对热钱炒作的措施;

D1:货币量对产品的影响;

:货币量对物价直接影。

:期望物价; WJ1:实际物价

:需求 Y2:产量 Y3:价值规律

如图中所示,对于实际中的物价,受到A ,B ,C ,D 四个因素的影响,对于

B ,由于关系到产

所以应该采用反馈控制,通过增加产量,调整供需等措施来使产

C ,应当采取相应政策加以制

对于D ,应当采取前馈控制的策略,保证价格不至于过分变化。 图中:A :临时性气候因素等;B :产品成本等因素:C :热钱等因素D :货币量; D2WJ Y1控制原理分析:A 应该采用反馈控制,采取相应措施使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对于品成本的问题,品价格与其价值想等价,而不至于过分抬高。对于保证物价的平稳。


相关文章

  • 如何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 如何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查看


  •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一点体会 96分院07经济管理专科 郑德裕 2008年上半年,在分院张暄老师的指引下学习了<西方经济学>,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是指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查看


  • 关于通货膨胀
  • (2011-01-29 18:42:39) 转载▼ 标签: 通货膨胀 经济杂谈 财经 说到通胀,首先要说通胀的起因.通胀的起因直观看很简单,就是钱相对商品太多了. 金属货币时期是不容易发生通胀的.因为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都有内在的价值, ...查看


  • 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
  • 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今年以来,物价飞速上涨,猪肉涨价了,方便面.快餐.洗涤用品也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 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就连学生餐也是一次一次涨价,才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 格上涨给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也是突然不能够适应 ...查看


  • 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1
  •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报 告 书 <关于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 专业班级: jsjyy 学生姓名: yao yang 学 号: 指导教师: 目 录 一 调查活动背景 ..... ...查看


  • 物价上涨催热通货膨胀会计(1)
  • 今年夏秋之交,百姓最为关心的焦点莫过于近日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达到5.6%,这是我国cpi 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也是近10年来cpi 月度涨幅最高的一个月. 物价攀 ...查看


  • 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 摘要:目前,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各种物价指数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已经初露端倪.继续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会带来较大隐患,货币政策只有与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组合政策配合,减少自身数量指标控制,加大其结构指标调整,才能 ...查看


  • 4金融统计分析]作业答案
  • 作业`1 一.选择题 1.当货币执行( C )职能时,只需有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A.支付手段 B.世界货币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2.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是( B ) A.金属货币 B.实物货币 C.电子货币 D.纸币 3.在货币执行 ...查看


  • [最新]2016届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 2013届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晋江市英林中学 郭鸿升 1.如何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1)价格变化的原因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