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咸安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区科技局 黄显志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为重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科技部门执行力,着力抓好区域主导产业的培育、支柱产业的提升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切合本地实际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之路,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1)科技工作基础:全区拥有各类专家15人、科技特派员32人、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4家、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家;全区现有工程技术中心19个、科普示范基地16个,科普示范户100户;“农业科技110”建立了区科技服务指挥中心、8个乡镇服务中心、10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 (2)科技项目: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1个,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2个,共争取无偿资金1680万元,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54项,
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近几年,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会分别就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方案、科技创新型企业试点、农业科技创新、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副职配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各乡镇办场、各骨干企业也相继完善了领导机构,明确了乡镇办场党委书记及企业法人为科技工作第一责任人,配齐配强了各级科技副职,全区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制定政策,构建科技创新工作长效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区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共咸安区委、区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咸安的意见》,《咸安区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咸安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方案》、《关于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6-2010-2020年)〉的意见》、《湖北咸安经济开发区投资优惠政策》、《咸安区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实施意见》等文件,初步建立了我区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形成了着力自主创新、合力推进创新型咸安建设的良好局面。同时,区人大、政协还经常性组织对“科教兴区”战略实施、《科技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贯彻落实等情况进行视察,有效推动了全区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3、加大投入,奠定科技创新坚实基础。近年来,咸安区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2010、2011年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分别达1292万元和1740万元;同务中心、10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基本形成以
区级“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为核心,以乡镇办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协会、基地、企业、行政村服务站(点)为依托,以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为支撑的现代农村科技110服务体系。两年来围绕苎麻、速生丰产林、养鸡、奶牛、獭兔五大资源优势,培育五大产业,共利用语音提示、专家答疑、短信外呼的形式,向全区3万部固定电话和2000个手机用户群体外呼春耕生产、防雪抗灾、防震减灾、防汛抗旱、秋冬播、林特开发、森林防火等科技短信98期,共呼叫200万次,将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传至农户。我区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服务中心”,被省厅领导誉为“咸安模式”在全省推广。
3、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自主创新平台。不断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全区36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43份,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8家,引进新技术12项,解决技术难题30多个,开发新产品12项,转化科技成果66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攻克了高品质苎麻纤维生产及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新技术,通过多级膜过滤,提高了水的洁净度,回用于苎麻脱胶生产,实现零排放,该项发明可为实现传统苎麻行业的节能减排和高品质苎麻纤维的清洁生产提供重大科技支撑。湖北菁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实施“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生产鱼蛋白混合肽创新工艺”项目,采用生物酶技术与膜技术相结合,由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制取鱼蛋白肽,每天处理鲜鱼样
调查工作,我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通过市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受到督查组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建设鄂南经济强区的要求存在明显距离,存在主要问题有:
1、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 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 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 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不强,只满足于追求暂时的企业利润,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创劲;虽然区科技部门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做了不少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连续组织了多次“企业院所合作”、科技贸易洽谈会等大规模科技活动,但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冷谈,参与热情不高,工作被动,成功签约项目不多,达不到理想目的。企业与高校合作空对空,多数企业只是为了应付项目才与高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舍不得投入。加之,我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传统中小企业比重大,只具备产品生产加工能力,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少,电子、机电、麻纺加工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开拓受到制约,难保产业稳定。多数企业重生产轻科研、重挖潜轻创新,重营销轻技改。部分企业至今仍固守在传统工艺、方法、技
非公企业的技术人才虽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没有真正体现,绝大部分的非公企业科技人才始终摆脱不了“高级打工者”的身份,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挫伤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 我区科研费用投入保持快速增长,但离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总支出的1.3%相差甚远,与赤壁比也相差一半。全区目前研发机构研发费用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机构低效运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企业愿意直接用钱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不善于用钱与高等院校一起做科研,只有申报专利、对科技成果进行保护,企业才拥有真正自主的核心技术资本。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不到3%,这不利于企业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5、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区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 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 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二) 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必须要明确自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提高竞争力的突出位臵。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区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区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推动区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 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 借鉴外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区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 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 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区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契机,
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 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我们科技部门要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对全区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 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 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
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2012年4月19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咸安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区科技局 黄显志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为重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科技部门执行力,着力抓好区域主导产业的培育、支柱产业的提升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切合本地实际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之路,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1)科技工作基础:全区拥有各类专家15人、科技特派员32人、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4家、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个、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家;全区现有工程技术中心19个、科普示范基地16个,科普示范户100户;“农业科技110”建立了区科技服务指挥中心、8个乡镇服务中心、10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 (2)科技项目: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1个,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2个,共争取无偿资金1680万元,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54项,
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近几年,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会分别就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方案、科技创新型企业试点、农业科技创新、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副职配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各乡镇办场、各骨干企业也相继完善了领导机构,明确了乡镇办场党委书记及企业法人为科技工作第一责任人,配齐配强了各级科技副职,全区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制定政策,构建科技创新工作长效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区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共咸安区委、区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咸安的意见》,《咸安区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咸安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方案》、《关于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6-2010-2020年)〉的意见》、《湖北咸安经济开发区投资优惠政策》、《咸安区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实施意见》等文件,初步建立了我区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形成了着力自主创新、合力推进创新型咸安建设的良好局面。同时,区人大、政协还经常性组织对“科教兴区”战略实施、《科技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贯彻落实等情况进行视察,有效推动了全区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3、加大投入,奠定科技创新坚实基础。近年来,咸安区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2010、2011年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分别达1292万元和1740万元;同务中心、10个龙头企业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基本形成以
区级“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为核心,以乡镇办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协会、基地、企业、行政村服务站(点)为依托,以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为支撑的现代农村科技110服务体系。两年来围绕苎麻、速生丰产林、养鸡、奶牛、獭兔五大资源优势,培育五大产业,共利用语音提示、专家答疑、短信外呼的形式,向全区3万部固定电话和2000个手机用户群体外呼春耕生产、防雪抗灾、防震减灾、防汛抗旱、秋冬播、林特开发、森林防火等科技短信98期,共呼叫200万次,将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传至农户。我区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被省科技厅评为“优秀服务中心”,被省厅领导誉为“咸安模式”在全省推广。
3、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自主创新平台。不断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全区36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43份,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8家,引进新技术12项,解决技术难题30多个,开发新产品12项,转化科技成果66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攻克了高品质苎麻纤维生产及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新技术,通过多级膜过滤,提高了水的洁净度,回用于苎麻脱胶生产,实现零排放,该项发明可为实现传统苎麻行业的节能减排和高品质苎麻纤维的清洁生产提供重大科技支撑。湖北菁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实施“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生产鱼蛋白混合肽创新工艺”项目,采用生物酶技术与膜技术相结合,由淡水鱼及鱼初加工废弃物制取鱼蛋白肽,每天处理鲜鱼样
调查工作,我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通过市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受到督查组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建设鄂南经济强区的要求存在明显距离,存在主要问题有:
1、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 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 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 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不强,只满足于追求暂时的企业利润,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创劲;虽然区科技部门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做了不少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连续组织了多次“企业院所合作”、科技贸易洽谈会等大规模科技活动,但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冷谈,参与热情不高,工作被动,成功签约项目不多,达不到理想目的。企业与高校合作空对空,多数企业只是为了应付项目才与高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舍不得投入。加之,我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传统中小企业比重大,只具备产品生产加工能力,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少,电子、机电、麻纺加工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开拓受到制约,难保产业稳定。多数企业重生产轻科研、重挖潜轻创新,重营销轻技改。部分企业至今仍固守在传统工艺、方法、技
非公企业的技术人才虽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没有真正体现,绝大部分的非公企业科技人才始终摆脱不了“高级打工者”的身份,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挫伤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 我区科研费用投入保持快速增长,但离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总支出的1.3%相差甚远,与赤壁比也相差一半。全区目前研发机构研发费用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机构低效运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企业愿意直接用钱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不善于用钱与高等院校一起做科研,只有申报专利、对科技成果进行保护,企业才拥有真正自主的核心技术资本。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不到3%,这不利于企业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5、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区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 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 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二) 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必须要明确自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提高竞争力的突出位臵。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区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区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推动区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 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 借鉴外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区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 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 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区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契机,
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 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我们科技部门要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对全区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 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 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
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201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