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教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他们经年累月默默地耕耘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是他们的爱与坚守,扛起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片天。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国培计划”、“特岗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农村教师的生存面貌有所改观。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读书无用论”抬头,使农村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往往还要充当保姆、父母、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再加上不被人理解。做一个优秀的农村老师真的有点难。若只从理想和奉献的道德层面去倡导和要求,长此以往,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队伍又会是什么情形?毕竟像“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一样,愿意放弃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回乡支教的屈指可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千千万万个“曹瑾”。 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渝黔交界,海拔1100多米。学校离城区有100多公里,坐汽车有近3个小时的路程。这里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而音、体、美、英等专业教师就更缺。这几年新招聘的老师流动性大,他们基本上都不是本地人,捱过了两年,都想方设法走出去。学校每年都在要人,真正能来的又有几个?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工作和学习矛盾的问题非常突出,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是:请不进来,也走不出去。应该要怎样建设一支稳定的、富有爱心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怎样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的差距,这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当下和未来。 一、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待遇差距,让岗位更具吸引力。 在政府财政着力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背景下,以及“绩效工资”的兑现。农村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能忽视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1.给予农村老师适当的补助 对偏远的或山区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并且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 2.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物质投入,持续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办公、教学、阅览等与工作息息相关的硬件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农村学校的“软环境”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3.健全农村教师的激励机制 教师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限制,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点上,可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课程量及工作业绩,实行“绩效工资”以外的农村特殊岗位津贴,如果该教师调动,提高的部分自然撤销,用来奖励在边远学校工作或做出成绩的教师。 4.改变农村教师“万精油”的局面 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有限,语文老师除了教语文,还得教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其实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语文没学好,其它的更糟。或者就是有这样优秀的老师,他们也会流向城区的学校。 5.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分类开展职务评审 设立农村学校教师特聘岗位,在职称结构上,降低初级比例,提高中高级比例,评先、评优的名额分配可以适当倾斜,满足他们的事业感和成就感,让农村教师岗位更具吸引力,从而吸引一部分有抱负、肯吃苦的教师到农村或贫困山区任教。 二、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缩小差距。 农村教育到底需要怎样素质的师资,在目前情况下,我想更需要的是学历不一定高,但素质较高的老师。他们具有基本的乡村情感,能用心从事自己的事业,找到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海中的灯塔。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还是受到教育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 2.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 一方面,教师知识的掌握要做到“精”与“博”。教师大多穷其一生只能在某一门课上成就最大,如果对这门课的知识掌握不够精深,不够专业,那就根本谈不上“传道授业解惑”。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也并不是要教师放弃所有以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反一切成功的改革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撇开过去有益的经验谈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精”是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本”。那些教学改革搞得红红火火的教师无一不是学问精深的教师。但学问精深的教师却不一定是教学成绩明显、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新时代、新形势下一些快速更新的知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教师如果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那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将会被社会淘汰。 另一方面,学校应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订阅报刊杂志,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身素质。通过培训,让教师理解“参加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3.教师应努力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力求创新。 一辈子忙忙碌碌,泡在经验堆里,似瞎子走路,找不出做好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件很遗憾的事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 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新课改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目前,农村教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他们经年累月默默地耕耘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是他们的爱与坚守,扛起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片天。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国培计划”、“特岗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农村教师的生存面貌有所改观。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读书无用论”抬头,使农村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往往还要充当保姆、父母、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再加上不被人理解。做一个优秀的农村老师真的有点难。若只从理想和奉献的道德层面去倡导和要求,长此以往,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队伍又会是什么情形?毕竟像“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一样,愿意放弃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回乡支教的屈指可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千千万万个“曹瑾”。 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渝黔交界,海拔1100多米。学校离城区有100多公里,坐汽车有近3个小时的路程。这里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而音、体、美、英等专业教师就更缺。这几年新招聘的老师流动性大,他们基本上都不是本地人,捱过了两年,都想方设法走出去。学校每年都在要人,真正能来的又有几个?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工作和学习矛盾的问题非常突出,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是:请不进来,也走不出去。应该要怎样建设一支稳定的、富有爱心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怎样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的差距,这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当下和未来。 一、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待遇差距,让岗位更具吸引力。 在政府财政着力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背景下,以及“绩效工资”的兑现。农村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能忽视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1.给予农村老师适当的补助 对偏远的或山区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并且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 2.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物质投入,持续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办公、教学、阅览等与工作息息相关的硬件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农村学校的“软环境”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3.健全农村教师的激励机制 教师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限制,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点上,可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课程量及工作业绩,实行“绩效工资”以外的农村特殊岗位津贴,如果该教师调动,提高的部分自然撤销,用来奖励在边远学校工作或做出成绩的教师。 4.改变农村教师“万精油”的局面 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有限,语文老师除了教语文,还得教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其实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语文没学好,其它的更糟。或者就是有这样优秀的老师,他们也会流向城区的学校。 5.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分类开展职务评审 设立农村学校教师特聘岗位,在职称结构上,降低初级比例,提高中高级比例,评先、评优的名额分配可以适当倾斜,满足他们的事业感和成就感,让农村教师岗位更具吸引力,从而吸引一部分有抱负、肯吃苦的教师到农村或贫困山区任教。 二、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缩小差距。 农村教育到底需要怎样素质的师资,在目前情况下,我想更需要的是学历不一定高,但素质较高的老师。他们具有基本的乡村情感,能用心从事自己的事业,找到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海中的灯塔。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还是受到教育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 2.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 一方面,教师知识的掌握要做到“精”与“博”。教师大多穷其一生只能在某一门课上成就最大,如果对这门课的知识掌握不够精深,不够专业,那就根本谈不上“传道授业解惑”。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也并不是要教师放弃所有以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反一切成功的改革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撇开过去有益的经验谈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精”是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本”。那些教学改革搞得红红火火的教师无一不是学问精深的教师。但学问精深的教师却不一定是教学成绩明显、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新时代、新形势下一些快速更新的知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教师如果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那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将会被社会淘汰。 另一方面,学校应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订阅报刊杂志,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身素质。通过培训,让教师理解“参加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3.教师应努力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力求创新。 一辈子忙忙碌碌,泡在经验堆里,似瞎子走路,找不出做好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件很遗憾的事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 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新课改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