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孩子生活中最缺的是什么? (2011-05-23 21:55:11)
转载
标签: 分类: 家庭教育
人际适应
竞争力
父母
孩子
宠爱
责任心
自我中心
教育
当今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似乎没什么欠缺。实际上,当今孩子有很多欠缺,缺活动空间,缺小伙伴,而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做”——为孩子所最缺。
“做”是孩子成长的途径,没有“做”,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依体。今天的许多父母正在不断剥夺孩子“做”的权力和机会,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孩子为什么不懂得感恩?为什么缺乏责任心?为什么极端自我中心?为什么会产生人际交往困难?为什么缺乏社会竞争力?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孩子从小缺乏“做”的锻炼有关。
什么是“做”?做,就是完成任务的活动。一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来自学业的,有来自生活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这也使得一个人的“做”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个人正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健全心智,完善人格。但是,今天的孩子除了完成学业的任务外,可以说不需要承担别的责任。或者说,除了学业,所有的一切都由父母代劳了。父母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是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可以说没有比这更糟糕了。
未经历生活的艰辛,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将心比心,才容易感受到父母劳动、工作的艰辛以及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当今的孩子,为什么对父母的要求置若罔闻?为什么对父母的焦虑忧愁毫无觉察?为什么对父母动辄发怒?一切皆因为当今的孩子缺乏对真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在他们看来父母也像自己一样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这种经历,让孩子失去了分忧分担的意识。当不被孩子理解、尊重、感恩的时候,父母首先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要反思自己对孩子是否宠过了头。
没有更多的担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谁都知道责任心很重要,但很少有人知道责任心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父母只会说教,却从不让孩子承担责任。父母一方面说责任心的重要,一方面又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似的生活。文具父母整理,作业父母检查,生活父母料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书
包越来越乱、作业的差错率越来越高、时间的浪费越来越多。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典型表现就是只顾当前快乐不想未来发展,只考虑自身利益不管父母感受。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穷人的孩子不仅从小干家务而且还要下地干农活,从而懂事早、承担责任早。
习惯于享福“被服务”,变得极端自我中心。一个习惯了“被服务”的孩子,是想不到为他人服务的。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是焦点、是中心、是太阳,能够随时随地发号施令、表达意愿、决定取舍。任性、固执和极端自我中心往往是这种孩子的固有品质。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长辈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走进学校、走上社会说不准会成为孤家寡人。不仅适应集体生活困难,甚至会走向与社会群体的对立。道理很简单,离开了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再有“太阳”与“行星”之分,还自以为是“太阳”,不能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一切,那只能走向自我孤立。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不喜欢集体生活,对学校、同学总是有没完没了的牢骚,还会不断提出调换班级和学校的要求,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从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殷勤服务中找到一些原因。
过于单一的生活方式,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一个人承担的任务越多,活动范围也就越广,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过程中,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一个除了完成学业不再需要做任何事的人,生活是单一的,活动场所是固定的,交往的对象是不变的,这样的人很可能从开始时的不需要交往变成不
喜欢交往到后来演变成害怕交往。长大了很可能也就成了“宅男”、“宅女”中的一员。人际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受阻,不要说做大事,就是过上正常的生活有时也会变得困难。
无困难克服的生活,造成竞争力的退化。父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但似乎并不清楚幸福的基础是竞争力。父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创造优厚的物质条件,总是费尽心计排除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舍不得让孩子受一分寒挨一分饿,殊不知这正埋下了让孩子丧失幸福的祸根。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即使有再多的房产、股票、存款也难以确保一生的平安幸福,而竞争力的获得来自于完成各种任务、战胜各种困难的活动。要让孩子幸福,就要提高孩子竞争力;要让孩子提高竞争力,就要让孩子承担责任解决困难。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养尊处优的生活只能让孩子变成阿斗。
“做”为孩子所不可或缺,更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放手让孩子“做”。
当今孩子生活中最缺的是什么? (2011-05-23 21:55:11)
转载
标签: 分类: 家庭教育
人际适应
竞争力
父母
孩子
宠爱
责任心
自我中心
教育
当今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似乎没什么欠缺。实际上,当今孩子有很多欠缺,缺活动空间,缺小伙伴,而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做”——为孩子所最缺。
“做”是孩子成长的途径,没有“做”,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依体。今天的许多父母正在不断剥夺孩子“做”的权力和机会,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孩子为什么不懂得感恩?为什么缺乏责任心?为什么极端自我中心?为什么会产生人际交往困难?为什么缺乏社会竞争力?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孩子从小缺乏“做”的锻炼有关。
什么是“做”?做,就是完成任务的活动。一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来自学业的,有来自生活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这也使得一个人的“做”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个人正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健全心智,完善人格。但是,今天的孩子除了完成学业的任务外,可以说不需要承担别的责任。或者说,除了学业,所有的一切都由父母代劳了。父母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是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可以说没有比这更糟糕了。
未经历生活的艰辛,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将心比心,才容易感受到父母劳动、工作的艰辛以及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当今的孩子,为什么对父母的要求置若罔闻?为什么对父母的焦虑忧愁毫无觉察?为什么对父母动辄发怒?一切皆因为当今的孩子缺乏对真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在他们看来父母也像自己一样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这种经历,让孩子失去了分忧分担的意识。当不被孩子理解、尊重、感恩的时候,父母首先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要反思自己对孩子是否宠过了头。
没有更多的担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谁都知道责任心很重要,但很少有人知道责任心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父母只会说教,却从不让孩子承担责任。父母一方面说责任心的重要,一方面又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似的生活。文具父母整理,作业父母检查,生活父母料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书
包越来越乱、作业的差错率越来越高、时间的浪费越来越多。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典型表现就是只顾当前快乐不想未来发展,只考虑自身利益不管父母感受。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穷人的孩子不仅从小干家务而且还要下地干农活,从而懂事早、承担责任早。
习惯于享福“被服务”,变得极端自我中心。一个习惯了“被服务”的孩子,是想不到为他人服务的。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是焦点、是中心、是太阳,能够随时随地发号施令、表达意愿、决定取舍。任性、固执和极端自我中心往往是这种孩子的固有品质。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长辈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走进学校、走上社会说不准会成为孤家寡人。不仅适应集体生活困难,甚至会走向与社会群体的对立。道理很简单,离开了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再有“太阳”与“行星”之分,还自以为是“太阳”,不能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一切,那只能走向自我孤立。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不喜欢集体生活,对学校、同学总是有没完没了的牢骚,还会不断提出调换班级和学校的要求,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从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殷勤服务中找到一些原因。
过于单一的生活方式,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一个人承担的任务越多,活动范围也就越广,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过程中,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一个除了完成学业不再需要做任何事的人,生活是单一的,活动场所是固定的,交往的对象是不变的,这样的人很可能从开始时的不需要交往变成不
喜欢交往到后来演变成害怕交往。长大了很可能也就成了“宅男”、“宅女”中的一员。人际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受阻,不要说做大事,就是过上正常的生活有时也会变得困难。
无困难克服的生活,造成竞争力的退化。父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但似乎并不清楚幸福的基础是竞争力。父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创造优厚的物质条件,总是费尽心计排除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舍不得让孩子受一分寒挨一分饿,殊不知这正埋下了让孩子丧失幸福的祸根。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即使有再多的房产、股票、存款也难以确保一生的平安幸福,而竞争力的获得来自于完成各种任务、战胜各种困难的活动。要让孩子幸福,就要提高孩子竞争力;要让孩子提高竞争力,就要让孩子承担责任解决困难。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养尊处优的生活只能让孩子变成阿斗。
“做”为孩子所不可或缺,更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放手让孩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