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武术,家长需协助
我园将武术作为园本特色活动,那要想学好武术,有个强健的身体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几岁开始学武术合适?
4岁以后,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等能力发展较快,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行为控制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为学习武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就可以开始学习武术。但孩子的学习和运动能力毕竟还不高,仅适宜学习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和动作组合。
运动量也不能过大。在家里练习时,内容安排要紧凑,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学习武术的益处
不少妈妈让孩子学习武术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防护的能力,增强体质,少得病。其实,孩子学习武术还有更多好处:能够促进孩子身体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速度、协调、灵敏、力量、柔韧等素质,发展时空知觉和节奏知觉以及肌肉控制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形象和运动记忆力、模仿能力,培养尊师爱友、团结互助、勤学苦练、自律守规、自信自尊、勇敢坚毅等民族传统武德。
爱上武术的好方法
1.父母与老师交流配合,从多种角度激发孩子对武术理解和兴趣
父母和老师可以积极配合从认知、竞技、模仿、交往和创新等多个方面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选择动作时,要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适当调节难度,孩子太难、太容易都难以引起其兴趣。同时还需要考虑所编选的动作要“扮相”漂亮并充满情趣,这样能满足孩子审美和模仿的需要,受到他们的欢迎。
武术基本动作有很多讲究,背后都有藏着有趣的自然、文化、历史的小故事。老师在讲解武术中手的动作时,除了让孩子了解动作方法(包括用力方式、顺序、力度和难点等)和要点外,还可以用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孩子简单介绍一下所学的每个具体动作的缘起和相关历史典故。而父母可根据课程进度,为孩子物色一些相关图书,讲一讲武术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惩恶扬善的故事,这些做法都能
很好地激发和满足孩子的认知兴趣。
2.与孩子做些游戏锻炼孩子的柔韧性
父母可以本着 “跳一跳够得着”、“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原则轻松地与孩子做一些游戏。锻炼孩子的柔韧性是武术的重要益处,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锻炼孩子的柔韧性的小游戏,例如比赛“用手摸地”、“用胸部够膝盖(注意塌腰挺胸)”等。
3.生活中,埋藏着孩子兴趣的导火索和创新的火种
到了四五岁,尤其是男孩子,常会迷上打斗场面较多的动画片、电影或电视节目。很多孩子整天带着 “奥特曼”、“变形金刚”以及各种怪兽的模型。老师在教授武术动作时,可以利用孩子这一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入手,挖掘其中能与武术动作相结合的元素,能引发孩子异乎寻常的兴趣。课下练习时,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与孩子做对抗性游戏。
如何激发幼儿学武的兴趣
幼儿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的许多研究发现,成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参与是和童年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幼儿小时候不爱运动,长大也难以具备运动习惯,而运动是与人的健康幸福相联系的。学前教育落实阳光体育的关键在于为幼儿创设积极有效的运动内容和环境,充分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运动的能力和品质。
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被誉为“国粹”、“国宝”、“国之武魂”。 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学、中医学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特有的强身健体功能。
我们幼儿园城镇结合属于新农村地区。由于一些过度的、不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导致“工厂泛滥,商店琳琅,绿化可怜,老百姓活动场地为零”的状态。加上受农村地区长久以来“读书是唯一出路”的观念影响,造成家长“重智轻体”的严重倾向。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幼儿运动时间缺乏、运动投资缺失、运动内容匮乏等现象,从而使幼儿运动能力和品质下降。
那如何激发幼儿学武的兴趣呢,武术游戏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是指创编游戏应能引起并发展儿童的各种活动兴趣。
贯彻此原则应认真研究不同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内容和特点,要研究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认识能力和情感以及动机、目的、自我意识等发展特点。研究他们喜爱哪些动作、活动方法与情节,所设计各个游戏环节都应对幼儿有情感吸引力,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易行性原则
易行性原则是指所创编游戏应简单易行,便于推广。
贯彻此原则应注意游戏动作的难度要适当,组织,场地,器械简单好准备。在幼儿武术游戏的设计与组织中,应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现有器材和材料,变废为宝,巧妙的运用。积极利用幼儿的兴趣点。事实证明,能在儿童中扎根并能较好发挥其发展效益的运动游戏都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在创编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安全。具有危险性的游戏尽量避免。
幼儿的器官稚嫩,发育尚未成熟,而且好奇、好动、好模仿,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常常会做出力不能及的判断和动作,因此教师在创编游戏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编适合幼儿的游戏。如大班幼儿想法单纯、爱表现自己、有时甚至为了争胜而奋不顾身、不知安危。
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创编游戏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运动生物力学等科学原理和规律。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确定幼儿武术游戏活动的目标、选择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年龄上的差异性,活动的内容既要易于幼儿接受,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又要能吸引幼儿;不能给幼儿编直接拳击悬挂的重布袋游戏,因为幼儿的上肢、骨骼、关节、韧带和肌肉都很柔嫩,拳击重沙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很容易造成上肢运动器官的损伤;不能给幼儿编太多的肌肉练习的游戏,因为幼儿的肌肉发育不成熟,过多的肌肉练习影响肌肉发育。给幼儿创编的游戏中,练习反应、协调性、敏捷性、集中注意力等方面的游戏多一点比较好。
5.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创编武术游戏时要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良好的环境。
这一原则是从儿童参加运动游戏时,身心都积极参与并受影响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及幼儿教育综合性强这一特点而提出的。要贯彻此原则就应在设计游戏各要素及结构时认真贯彻教育性、科学性和兴趣性原则,使整个游戏各个环节都充满情趣和教育内涵,同时又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一定的锻炼,体能得到协调的发展,心理素质得到适当的提高与增强,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创编的游戏要具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武术游戏之中,是设
计武术游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观念。
武术注重武德教化,“仁、礼、义、信、智、孝、忠、勤、俭、志、勇”。反映了中国“仁义之邦”的优良传统美德。“重义轻利,舍己从人”,“尊师、谦和、忍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则是长期占中国文化思想统治地位的中国儒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在创编游戏的时候,要将武术的深刻内涵引入幼儿武术游戏当中,通过武术游戏能够更好的或者说更全面地使幼儿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我们创编的《木兰从军》游戏就是将我国的历史典故创编成游戏,使幼儿在练习武术基本动作的同时养成孝敬老人的优良品质,及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
孩子学武术,家长需协助
我园将武术作为园本特色活动,那要想学好武术,有个强健的身体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几岁开始学武术合适?
4岁以后,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等能力发展较快,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行为控制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为学习武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就可以开始学习武术。但孩子的学习和运动能力毕竟还不高,仅适宜学习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和动作组合。
运动量也不能过大。在家里练习时,内容安排要紧凑,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学习武术的益处
不少妈妈让孩子学习武术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防护的能力,增强体质,少得病。其实,孩子学习武术还有更多好处:能够促进孩子身体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速度、协调、灵敏、力量、柔韧等素质,发展时空知觉和节奏知觉以及肌肉控制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形象和运动记忆力、模仿能力,培养尊师爱友、团结互助、勤学苦练、自律守规、自信自尊、勇敢坚毅等民族传统武德。
爱上武术的好方法
1.父母与老师交流配合,从多种角度激发孩子对武术理解和兴趣
父母和老师可以积极配合从认知、竞技、模仿、交往和创新等多个方面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选择动作时,要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适当调节难度,孩子太难、太容易都难以引起其兴趣。同时还需要考虑所编选的动作要“扮相”漂亮并充满情趣,这样能满足孩子审美和模仿的需要,受到他们的欢迎。
武术基本动作有很多讲究,背后都有藏着有趣的自然、文化、历史的小故事。老师在讲解武术中手的动作时,除了让孩子了解动作方法(包括用力方式、顺序、力度和难点等)和要点外,还可以用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孩子简单介绍一下所学的每个具体动作的缘起和相关历史典故。而父母可根据课程进度,为孩子物色一些相关图书,讲一讲武术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惩恶扬善的故事,这些做法都能
很好地激发和满足孩子的认知兴趣。
2.与孩子做些游戏锻炼孩子的柔韧性
父母可以本着 “跳一跳够得着”、“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原则轻松地与孩子做一些游戏。锻炼孩子的柔韧性是武术的重要益处,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锻炼孩子的柔韧性的小游戏,例如比赛“用手摸地”、“用胸部够膝盖(注意塌腰挺胸)”等。
3.生活中,埋藏着孩子兴趣的导火索和创新的火种
到了四五岁,尤其是男孩子,常会迷上打斗场面较多的动画片、电影或电视节目。很多孩子整天带着 “奥特曼”、“变形金刚”以及各种怪兽的模型。老师在教授武术动作时,可以利用孩子这一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入手,挖掘其中能与武术动作相结合的元素,能引发孩子异乎寻常的兴趣。课下练习时,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与孩子做对抗性游戏。
如何激发幼儿学武的兴趣
幼儿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的许多研究发现,成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参与是和童年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幼儿小时候不爱运动,长大也难以具备运动习惯,而运动是与人的健康幸福相联系的。学前教育落实阳光体育的关键在于为幼儿创设积极有效的运动内容和环境,充分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运动的能力和品质。
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被誉为“国粹”、“国宝”、“国之武魂”。 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学、中医学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特有的强身健体功能。
我们幼儿园城镇结合属于新农村地区。由于一些过度的、不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导致“工厂泛滥,商店琳琅,绿化可怜,老百姓活动场地为零”的状态。加上受农村地区长久以来“读书是唯一出路”的观念影响,造成家长“重智轻体”的严重倾向。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幼儿运动时间缺乏、运动投资缺失、运动内容匮乏等现象,从而使幼儿运动能力和品质下降。
那如何激发幼儿学武的兴趣呢,武术游戏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是指创编游戏应能引起并发展儿童的各种活动兴趣。
贯彻此原则应认真研究不同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内容和特点,要研究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认识能力和情感以及动机、目的、自我意识等发展特点。研究他们喜爱哪些动作、活动方法与情节,所设计各个游戏环节都应对幼儿有情感吸引力,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易行性原则
易行性原则是指所创编游戏应简单易行,便于推广。
贯彻此原则应注意游戏动作的难度要适当,组织,场地,器械简单好准备。在幼儿武术游戏的设计与组织中,应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现有器材和材料,变废为宝,巧妙的运用。积极利用幼儿的兴趣点。事实证明,能在儿童中扎根并能较好发挥其发展效益的运动游戏都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在创编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安全。具有危险性的游戏尽量避免。
幼儿的器官稚嫩,发育尚未成熟,而且好奇、好动、好模仿,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常常会做出力不能及的判断和动作,因此教师在创编游戏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编适合幼儿的游戏。如大班幼儿想法单纯、爱表现自己、有时甚至为了争胜而奋不顾身、不知安危。
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创编游戏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运动生物力学等科学原理和规律。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确定幼儿武术游戏活动的目标、选择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年龄上的差异性,活动的内容既要易于幼儿接受,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又要能吸引幼儿;不能给幼儿编直接拳击悬挂的重布袋游戏,因为幼儿的上肢、骨骼、关节、韧带和肌肉都很柔嫩,拳击重沙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很容易造成上肢运动器官的损伤;不能给幼儿编太多的肌肉练习的游戏,因为幼儿的肌肉发育不成熟,过多的肌肉练习影响肌肉发育。给幼儿创编的游戏中,练习反应、协调性、敏捷性、集中注意力等方面的游戏多一点比较好。
5.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创编武术游戏时要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良好的环境。
这一原则是从儿童参加运动游戏时,身心都积极参与并受影响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及幼儿教育综合性强这一特点而提出的。要贯彻此原则就应在设计游戏各要素及结构时认真贯彻教育性、科学性和兴趣性原则,使整个游戏各个环节都充满情趣和教育内涵,同时又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一定的锻炼,体能得到协调的发展,心理素质得到适当的提高与增强,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创编的游戏要具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武术游戏之中,是设
计武术游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观念。
武术注重武德教化,“仁、礼、义、信、智、孝、忠、勤、俭、志、勇”。反映了中国“仁义之邦”的优良传统美德。“重义轻利,舍己从人”,“尊师、谦和、忍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则是长期占中国文化思想统治地位的中国儒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在创编游戏的时候,要将武术的深刻内涵引入幼儿武术游戏当中,通过武术游戏能够更好的或者说更全面地使幼儿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我们创编的《木兰从军》游戏就是将我国的历史典故创编成游戏,使幼儿在练习武术基本动作的同时养成孝敬老人的优良品质,及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