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二、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

宿( )命 坍( )圮( ) 玉砌( )雕栏 亘( )古不变 撅( )捋 蝉蜕( ) 窸窸( )窣窣 ( ) 嘈( )杂 熨( )帖 猝( )然 倔( )强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哪一句?

(二)精读精研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5、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6、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7、 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难题”是哪些?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

8、如何理解“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一句的含义?

五、合作探究:

1、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试着概括本文主题。

六、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2、 讨论概括母亲的形象

七、艺术鉴赏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八、素材积累

1、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曹植)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

4、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5、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6、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7、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8、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詹姆斯迪恩)

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

《我与地坛》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二、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

宿( )命 坍( )圮( ) 玉砌( )雕栏 亘( )古不变 撅( )捋 蝉蜕( ) 窸窸( )窣窣 ( ) 嘈( )杂 熨( )帖 猝( )然 倔( )强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哪一句?

(二)精读精研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5、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6、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7、 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难题”是哪些?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

8、如何理解“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一句的含义?

五、合作探究:

1、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试着概括本文主题。

六、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2、 讨论概括母亲的形象

七、艺术鉴赏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八、素材积累

1、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曹植)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

4、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5、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6、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7、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8、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詹姆斯迪恩)

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


相关文章

  • 地坛精魂阅读答案
  •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 ...查看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曾雪梅 沈阳市二十一中学 2004年11月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 ...查看


  • 我与地坛说课稿
  •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叫李汶娥,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查看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推荐]
  •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教学目标 ]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 ...查看


  • 我与地坛经典整合课件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及其主要作品: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理清两部分内容要点,感 ...查看


  • 我与地坛说课稿 说课稿
  •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板书:<我与地坛>.史铁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我与地 ...查看


  • 史铁生的那次坚持让我怦然心动
  • 史铁生的那次坚持让我怦然心动 作者:赵勇   2011-01-09 08:56 星期日 晴 在史铁生先生突然辞世的日子里,我又读了他的一些散文,也读了史铁生的朋友们以前写他的一些文章.我不知如何表达对他离去的震惊和痛惜,就只好去阅读.而这种 ...查看


  • [我与地坛]说课稿 1
  • <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与地坛>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向死而生"的第一篇文章.原文是史铁生1989年所写,共分7个部分,近13000字 ...查看


  •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 ...查看


  •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
  •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作者深沉.绵密.抒情的语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法. 3.体悟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珍爱亲情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