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手评选考试要点

能手评选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新发展四个阶段。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育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卢梭《爱弥儿》 坚定的“性善论”者,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1939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

一、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和无等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型和保密性。

四、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五、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六、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四个方面。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关键期(敏感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4、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5、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三、教育:A、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应循序渐进

B、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C、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相应的教育。

D、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E、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理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也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手段。

B、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不段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

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相长是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它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而生成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方面: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提高自身的素质 D、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E、发扬教育民主 F、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学生交流 G、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H、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I、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A、正确认识自己 B、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A、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B、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

5.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一、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1902 壬寅学制(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

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20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

三、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学制的历史沿革):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6.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6、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二、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

科展开。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四、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7.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双边性规律

2、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性规律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间接性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发展性规律

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协同性规律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法,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联系法、实验法、实习作用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四、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应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特点 C、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D、

学生的年龄特点 E、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F、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8.掌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学组织形式:

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其中,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前提);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常用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按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终)结性评价;

按评价采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9.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三、常用的德育方法及应用

1、说服教育法

运用要求:A、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B、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2、榜样演示法

运用要求:A、选好榜样 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C、狠抓落实 D、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运用要求:A、创设良好的环境 B、与启发、说明相结合 C、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运用要求:A、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B、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C、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5、品德修养指导法,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6、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语。

运用要求: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C、注重宣传与教育 D、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运用要求:

A、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 B、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出发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 C、要规定一些重要的合作原则 D、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

10.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方法:A、分析书面材料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这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方法: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方法:A、协调本班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运用家庭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生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方法:A、学习指导学习管理方面:a、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b、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管理。包括上课、课外作业、考试、学生的集体自修等。

B、生活指导、生活管理指导:a、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b、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d、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7、操行评定

方法:A、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B、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C、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方法:A、平时注意对班主任资料的积累。 B、注意做阶段小结

9、个别教育 方法:A、先进生工作 B、后进生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对人类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 D、社会文化研究

2、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

念并促进教学。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 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华生 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习得、泛化(“杯弓蛇影”)、分化、消退、恢复。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1、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3、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黑猩猩实验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教学观、发现学习。将知识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环节。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的分类:

1、按学生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按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即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包括:a、确定帮助的情景 b、探索问题 c、形成见识

d、计划和抉择 e、整合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1、课程目标层面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打破传统过分强调知识学习的层面。

2、课程结构层面 要求设立整合课程,新课改建设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联系。

3、课程内容层面 人本主义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新课改要求符合学生兴趣和经验并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4、课程实施层面 强调非指导性教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5、课程评价层面 人本主义主张自我评价,新课改提倡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

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三)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出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

2、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当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

3、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

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

3.理解学习动机含义,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学习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按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3、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5、按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最基本)、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级,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4、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5、习得性无力(助)感理论 6、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五、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用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 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了解学习迁移的类型和理论,掌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三、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

3、概括化理论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贾德提出,1908 “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关系理论

也称关系转换说或转换理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苛勒的“小鸡觅食”是其经典实验。

(二)现代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奥苏贝尔

2、产生式理论 安德森

3、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等人

四、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5、理解知识和学习的含义,了解知识学习的类型,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与学习过程。

一、知识的含义: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2、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

4)理解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五.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的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与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6、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学习策略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三、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1、训练学习策略的一般要求

A、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B、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C、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2、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A、指导教学模式 B、程序化训练模式 C、完形训练模式 D、交互式教学模式 E、合作学习模式

7.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8.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一)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1、他律道德: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2、自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汉斯买药”的故事。

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1、前习俗水平 学生园及小学中低年级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教师职业道德》考试要点

1.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基本内容,理解各项道德规范的含义和要求。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的品质。

二、2008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利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专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中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幸福的含义。

(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献身教育事业 ,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的义务

是指教师依照《教师法》的规定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教师法》第8条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

教师职业良心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的内涵有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四)教师职业公正的含义

主要内容:1、坚持真理 2、秉公办理 3、奖罚分明。

作用: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

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五)教师职业幸福的含义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和谐的、自由的愉悦状态。

1、 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2. 一种乐教的职业境界 3. 一种创造幸福的过程

3.掌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 2、躬身实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

3、树立榜样 4、学会反思 5、努力做到“慎独”是师德修养的最高层次

4.明确《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在教师思想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人际行为、教师仪表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 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 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 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 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 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 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 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 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

6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 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 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作的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 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 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 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四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5.能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问题。

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以下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步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并积极承担教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关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谨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

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了解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和原则,掌握我国基础教育相关制度安排、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违反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2.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3.教育公益性原则。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5.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6.帮助特殊地区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7.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原则。8.鼓励教育科学研究原则。9.推广普通话原则。10.奖励突出贡献原则。

四、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

①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②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③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④实行学业证书制度。⑤实行学位制度。 ⑥扫除文盲制度。⑦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⑧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五、受教育者的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六、受教育者的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七、 违反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责任。

1、违反教育经费规定的法律责任

2、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

3、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

4、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收费的法律责任

5、违法办学、招生、举办考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违法收费的法律责任

6、招生考试中舞弊作弊的法律责任

以上六大类14种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主要应负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应负民事法律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民事法律责任。此外,《教育法》分别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受教育者、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作了规定,凡侵犯其合法权益而造成损失、损害的,同时违反了《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的,均应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民事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的就学制度、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和违反义务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3.就学制度: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4.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发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6.违反义务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掌握教师的权利义务关系、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违反教师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教师享有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学术自由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参与教育管理权。⑥培训进修权。⑦申诉权。

2、教师的义务:⑴遵纪守法义务。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⑵教育教学义务。教师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⑷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⑸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⑹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义务。

3、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

4、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a、教师聘任制度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

b、根据聘任合同领取相应的工资,职务工资应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水平,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 c、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辞聘等几种形式。

d、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5、教师的考核。

教师考核的机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四个方面。

教师考核的原则:“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

教师考核的结果:一是教师受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是教师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三是教师奖励的重要依据。

6、违反教师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学生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根据此条法律规定和相关法律规定,学生享有不被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权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掌握我国未成年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

学校侵害未成年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1、未成年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保护未成年人家庭保护:1.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2.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

疾的未成年人; 3.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3、学校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学校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与处分。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掌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主要改革举措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我国的教育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学前教育的改革措施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4、义务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5、学前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明确政府职责 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6、义务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3、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4、增强学生体质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7、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8、特殊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3、建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建设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5、建全教师管理制度

能手评选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新发展四个阶段。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育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卢梭《爱弥儿》 坚定的“性善论”者,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1939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

一、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和无等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型和保密性。

四、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五、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六、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四个方面。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关键期(敏感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4、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5、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三、教育:A、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应循序渐进

B、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C、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相应的教育。

D、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E、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理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也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手段。

B、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不段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

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相长是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它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而生成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方面: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提高自身的素质 D、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E、发扬教育民主 F、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学生交流 G、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H、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I、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A、正确认识自己 B、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A、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B、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

5.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一、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1902 壬寅学制(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

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20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

三、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学制的历史沿革):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6.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6、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二、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

科展开。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四、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7.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双边性规律

2、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性规律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间接性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发展性规律

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协同性规律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法,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联系法、实验法、实习作用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四、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应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特点 C、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D、

学生的年龄特点 E、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F、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8.掌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学组织形式:

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其中,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前提);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常用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按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终)结性评价;

按评价采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9.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三、常用的德育方法及应用

1、说服教育法

运用要求:A、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B、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2、榜样演示法

运用要求:A、选好榜样 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C、狠抓落实 D、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运用要求:A、创设良好的环境 B、与启发、说明相结合 C、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运用要求:A、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 B、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C、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5、品德修养指导法,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6、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语。

运用要求: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C、注重宣传与教育 D、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运用要求:

A、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 B、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出发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 C、要规定一些重要的合作原则 D、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

10.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方法:A、分析书面材料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这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方法: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方法:A、协调本班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运用家庭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生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方法:A、学习指导学习管理方面:a、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b、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管理。包括上课、课外作业、考试、学生的集体自修等。

B、生活指导、生活管理指导:a、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b、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d、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7、操行评定

方法:A、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B、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C、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方法:A、平时注意对班主任资料的积累。 B、注意做阶段小结

9、个别教育 方法:A、先进生工作 B、后进生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对人类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 D、社会文化研究

2、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

念并促进教学。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 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华生 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习得、泛化(“杯弓蛇影”)、分化、消退、恢复。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1、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3、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黑猩猩实验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教学观、发现学习。将知识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环节。

(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的分类:

1、按学生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按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即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包括:a、确定帮助的情景 b、探索问题 c、形成见识

d、计划和抉择 e、整合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1、课程目标层面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打破传统过分强调知识学习的层面。

2、课程结构层面 要求设立整合课程,新课改建设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联系。

3、课程内容层面 人本主义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新课改要求符合学生兴趣和经验并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4、课程实施层面 强调非指导性教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5、课程评价层面 人本主义主张自我评价,新课改提倡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

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三)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出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

2、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当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

3、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

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

3.理解学习动机含义,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学习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按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3、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5、按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最基本)、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级,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4、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5、习得性无力(助)感理论 6、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五、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用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 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了解学习迁移的类型和理论,掌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三、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

3、概括化理论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贾德提出,1908 “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关系理论

也称关系转换说或转换理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苛勒的“小鸡觅食”是其经典实验。

(二)现代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奥苏贝尔

2、产生式理论 安德森

3、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等人

四、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5、理解知识和学习的含义,了解知识学习的类型,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与学习过程。

一、知识的含义: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2、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

4)理解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五.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的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与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6、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学习策略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三、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1、训练学习策略的一般要求

A、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B、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C、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2、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A、指导教学模式 B、程序化训练模式 C、完形训练模式 D、交互式教学模式 E、合作学习模式

7.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8.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一)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1、他律道德: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2、自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汉斯买药”的故事。

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1、前习俗水平 学生园及小学中低年级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教师职业道德》考试要点

1.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基本内容,理解各项道德规范的含义和要求。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的品质。

二、2008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利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专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中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幸福的含义。

(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献身教育事业 ,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的义务

是指教师依照《教师法》的规定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教师法》第8条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

教师职业良心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的内涵有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四)教师职业公正的含义

主要内容:1、坚持真理 2、秉公办理 3、奖罚分明。

作用: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

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五)教师职业幸福的含义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和谐的、自由的愉悦状态。

1、 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2. 一种乐教的职业境界 3. 一种创造幸福的过程

3.掌握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 2、躬身实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

3、树立榜样 4、学会反思 5、努力做到“慎独”是师德修养的最高层次

4.明确《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在教师思想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人际行为、教师仪表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 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 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 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 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 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 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 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 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

6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 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 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作的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 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 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 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四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5.能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问题。

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以下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步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并积极承担教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关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谨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

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了解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和原则,掌握我国基础教育相关制度安排、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违反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2.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3.教育公益性原则。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5.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6.帮助特殊地区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7.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原则。8.鼓励教育科学研究原则。9.推广普通话原则。10.奖励突出贡献原则。

四、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

①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②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③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④实行学业证书制度。⑤实行学位制度。 ⑥扫除文盲制度。⑦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⑧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五、受教育者的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六、受教育者的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七、 违反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责任。

1、违反教育经费规定的法律责任

2、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

3、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

4、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收费的法律责任

5、违法办学、招生、举办考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违法收费的法律责任

6、招生考试中舞弊作弊的法律责任

以上六大类14种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主要应负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应负民事法律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民事法律责任。此外,《教育法》分别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受教育者、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作了规定,凡侵犯其合法权益而造成损失、损害的,同时违反了《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的,均应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民事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的就学制度、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和违反义务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3.就学制度: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4.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发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6.违反义务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掌握教师的权利义务关系、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违反教师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教师享有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学术自由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参与教育管理权。⑥培训进修权。⑦申诉权。

2、教师的义务:⑴遵纪守法义务。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⑵教育教学义务。教师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⑷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⑸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⑹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义务。

3、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

4、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a、教师聘任制度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

b、根据聘任合同领取相应的工资,职务工资应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水平,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 c、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辞聘等几种形式。

d、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5、教师的考核。

教师考核的机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四个方面。

教师考核的原则:“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

教师考核的结果:一是教师受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是教师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三是教师奖励的重要依据。

6、违反教师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学生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根据此条法律规定和相关法律规定,学生享有不被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权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掌握我国未成年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

学校侵害未成年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1、未成年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保护未成年人家庭保护:1.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2.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

疾的未成年人; 3.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3、学校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学校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与处分。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掌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主要改革举措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我国的教育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学前教育的改革措施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4、义务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5、学前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明确政府职责 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6、义务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3、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4、增强学生体质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7、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8、特殊教育的主要改革措施

1、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3、建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建设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5、建全教师管理制度


相关文章

  • 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教改工作计划
  • ***学年初中数学教研教改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新学年我市初中数学教研教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执两用 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以"1248"教学策略和 "双二十"条 ...查看


  • 评选课改能手方案
  • 实验二中关于评选"教改能手"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壮大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树立一批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以发挥他们的引 ...查看


  • 营业厅管理制度
  • 营业厅管理制度(非常详细) 班组例会管理制度 一.建立班组例会管理制度的意义 1.实现有效管理,促进室内部上下的沟通与合作 2.提高室内各小组执行工作目标的效率,追踪各小组工作进度 3.集思广益,提出改进性及开展性的工作方案 4.协调室内各 ...查看


  • 说课竞赛稿
  • 附件1 四川省2017年中小学实验教学系列评选活动 网络评选系统市(州)管理员登记表 (仅限一名) 上报市(州):(盖章) 注:此表请于2017年6月30日前以扫描件及电子文档的形式报送至我中心实验教学科电子邮箱:scjzcsgk@163. ...查看


  • 闵行区实验小学蒙正课程
  • 闵行区实验小学2010学年"蒙正课程"计划 发布人:李兴 发布日期:2010-11-18 浏览次数:4265 一.学校背景概述简析 1.历史文化传统 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蒙正学堂,是本地区最早开办的一 ...查看


  • 市级教学能手管理办法
  • 关于印发 <渭南市中小学教学能手培养管理办法>的 通 知 渭教基[2009] 47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 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学能手队伍的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学能手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市教育局制定了< ...查看


  • 2011年审计法制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
  • XX 县审计局2011年法制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 2011年,XX 县审计法制及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贯 彻落实<审计法>和新<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8号令),狠抓审计工作规范,以开展"精品审计项目&q ...查看


  • 加强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与措施方案
  • 二.近几年工作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近几年,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开展高技能人才和班组长培训 1.技师培训.为进一步提高集团公司现有的1万名技师的专业技术水平,适应建设跨国企业集团战略的要求,2003年起,建立了技师培训制度,在集团 ...查看


  • 数学教研组长工作计划
  • 窑店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要点,在教研室.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