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笔记

《当代西方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之沧 林丹 编著

第一章 反理性主义

第四节 与理性告别 P60

现代理性除了盗用国家权力以外,是纯粹的抽象和清谈。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齐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与物质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但现实社会却存在反对多样化的强有力传统,主张必须用道德法则和物理规律对多样化进行限制。

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相反是经常地“利用乏味的口号、空洞的原理来兜售一种有条理、有意义的世界观,但却不能激发起人类自由,只能是孕育奴隶制度”。因为自由是不能以任何理性主义的教条为基础的;更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只能通过辩论、投票和无约束的实践,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啊,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生命哲学

第二节 后现代的生命观和身体论

P77

关于身体受精神奴役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家法律对囚犯往往是以惨不忍睹的酷刑和极端残暴的处决,诸如肢解、车裂、火烧、绞刑、砍头、四马分尸等形式。这些对身体的毁灭形式既过分地暴露人类精神的专横、暴虐、报复心以及用刑罚取乐的残忍,也证明人类意识的肤浅和无知,没有认识到被惩罚和处决的身体的无辜,以至法国思想家马布利曾为身体大声疾呼,鸣冤叫屈,他说:人类犯罪,“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我一定打击的是诡计多端的灵魂而非朴实直白的肉体”。因为肉体只做它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灵魂才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贪欲和灾难。

第三章 新老实用主义 第一节 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P94

他(詹姆士)说,事物是人造的,世界是可塑的,真理也都是人为的。“我们的是非、惩罚、词汇、形式、成语、信仰,全都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十二章 宗教哲学

第一节 宗教哲学的缘起

P410

早在19世纪,黑格尔就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宗教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正是在那里他系统地阐明了宗教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令人恐惧不安的短暂性和相对性问题,宗教试图确立永恒性和绝对性的概念,以抚慰人类痛不欲生的心情。针对宇宙的神秘性和人类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宗教提出创世说。针对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宗教试图借助一种万能的力量和深邃的思想以消除一切矛盾,让人类获得永恒的和谐与宁静。针对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情感、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等,宗教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容纳众

生的精神世界和借助一切超自然力量,以缓解人类情感世界的一切痛楚。针对人类天生就拥有的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以及与日俱增和横行无忌的权欲、物欲、淫欲、色欲、财欲和妒忌之欲,宗教提出禁欲主义和确立最圣洁的神的权威,以克服各种作恶多端的本能和欲望,并坚信只有传播至善的宗教,人类才能够从中获得拯救和变得强盛;受到普遍教化的人们才能够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控制人的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勇气和胆量。

批注:宗教的确立是为了迎合人类内心的需求,是因为人类存在各种现实问题,宗教提出了一种合理化的解释。不可否认,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人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并给与人类以生的希望。

P420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与宗教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内容、需求和意向。哲学不仅是宗教成其为探考的对象,而且宗教的对象,犹如哲学的对象,是其客观性中的永恒真理、上帝及无(除上帝及对上帝的说明)。“因此,哲学对宗教进行阐释,也就是对自身进行阐释;对自身进行阐释,也就是对宗教进行阐释。作为对自在自为的永恒真理的关注,作为对这一思的精神对象的关注,而非作为恣意妄为或者特殊的兴致,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精神从事哲理的思考,精神以同样的活力潜心于这一现象,并同样断然摒弃其特殊性,深入其客体,犹如宗教意识;宗教意识同样力图弃绝一切特殊者,并完全沉入这一内涵。”两者间的差异仅在于:哲学诉诸理性的方法,宗教诉诸领悟的方法。正是这种方法上的差异使得哲学似乎一直歪曲、诋毁和亵渎宗教的内涵,扩大了两者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两者的关联由来已久。

P422

就宗教本性的普遍化和本质化而言,宗教是对超自然的信仰,而非一般的拜物教。

第二节 宗教与迷信

P426

宗教毕竟有其合理的方面,否则黑格尔也不会给与它如此高的评价。另外,像古希腊宗教所宣扬的美丽、幸福与快乐的人生观,基督教所宣扬的禁欲抑恶、积善行德、仁慈博爱、宽容大度、理智清明、洞彻事理、意欲温和、生命活泼的价值观,以及道家思想所宣扬的胸怀广阔、逍遥自在、不随物迁、与时俱化、见素抱朴、淡泊名利、无我无物、宁静守虚、丰神秀逸、绝贤弃圣、清心寡欲以及绝对自由的生命观,也都是宗教作为一种提炼人的精神、锻炼人的气质、磨炼人的心志、净化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道德主要途径和手段。

第三节 宗教与信仰

P431

所谓“信仰”,作为名词就是指谓认知主体或自我意识所相信、信任、信赖和仰慕的某种具有绝对性或永恒性的信念或理想。

P435

虽然就信仰的肯定方面而言,人类不能没有信仰,但就其否定方面而言,则更不能没有自由。无自由,毋宁死。这是资产阶级革命高举的旗帜,也是人类本质的内在追求。因为人类天生就要求生存、繁衍和向上发展进化;天生就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本性和冲动。人固然是一个千百种欲望的集聚体,但其中最大的欲求就是:绝不能当别人的肉体的奴隶和思想的跑马场;他天生就追求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迫人、奴役人、束缚人,这绝

不应是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应该是陶冶人、塑造人、解放人和解脱人。

P437

宗教的本质是旨在给人们提供某种完美的、可靠的且经常是有用的知识和真理。

第十四章 道德哲学

第二节 当代道德的新理念

“当代道德”就是当代于西方发达国家生长起来的新道德。它在一系列的观念、标准、原则、方法、目的和价值上都与传统道德发生明显质变。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P489

第一, 当代新道德要求修正或彻底改变“邪恶”概念。

当马克斯·韦伯说“一切坏事都是人干的”的时候,这话千真万确。其真理性就在于他揭示了邪恶产生的根源不是来自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是人的理性认识。

邪恶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和当权者的解释。

P490

第二,要求瓦解“自我完善”的至善目的。

“自我完善”只是一种骗人的把戏。任何人即使不是天生有缺陷,也是处在无穷无尽的变化和转化之中,不论是谁想要达到至善或绝对的完善都是不可能的,它永远只是一个虚设的目标,是理想的自我造作;根本没有考虑欲望和无意识的不可满足性和盲目性。自我完善永远只是一种理想和自我欣赏。不完善才是绝对的存在,才是人的本性之使然。至善只是旧道德设计的一种绝对主义的理想;是无视客观因素的一厢情愿。它所设想的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因为善同恶一样都带有主观性、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

第三,要求牺牲自我膨胀的兴奋精神。 任何人都不可违背客观规律随心所欲地奢求不客气期盼的目标。为此老子要求人们最重要的是应首先做到:清心寡欲,凝神于胸,舍弃诸般贪欲,趋向纯朴自然,顺应造化之理,默默生息。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安静柔顺,内无思虑、外无烦乱,心灵安宁和泰,光洁纯净,不沾染世俗的污尘,做到恬淡无欲,就可以至美至乐,逍遥物外。

第四,新道德要求达成表面人格和深层人格的妥协;要让处于最阴暗状态的阴影兄弟分享人的自由生活。

表面人格是理性长期塑造的结果;是个人对权力和习惯势力的屈服;是旧道德的长期压制和内在“良知”自我抑制的产物。它是对人性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整体人或肢解整体人格为代价的。所以表面人格往往是概念化、形式化和理想化的。它和内在人格相对立,并把内在人格看作一种野蛮的动物性,把外在人格看作人类文明的结晶。这种看法只是旧道德在为自身涂脂抹粉。它实际上造就了人的外在型性、虚伪性和表面性。而新道德则要求被分裂的两重人格合二为一、内外融合、表里如一。特别强调要发现或恢复那就被遗忘的人性中的原始成分;重视人性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基础与条件。理性的花朵是在非理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人类不论是如何人的理性化,其根基却是非理性在其决定性作用。

P491

第五,接受批评和否定,接受道德上的革命行为和途径。

P492

第六,当代道德主张要关心病人、残疾人、心理变态者和精神病患者。 他们同样是一个生命、一个存在。作为弱者在自然状态下理应被淘汰。但在人类社会中,新道德必须站在人类的高度和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高度来对待他们。特别是那些心理变态者,也许是旧道德的牺牲品和站在旧道德立场上作出的错误判断。

善恶好坏、美妙丑陋、是非虚实,原本都充溢着人类思维的主观性。不断地修正和调整以往颠倒了的是非善恶再颠倒过来,将有利于完善人性,推进文明和确立一种更接近人性的新道德。

P493

第七,要去除旧道德塑造起来的“伟大”和“楷模”;要认识到任何“伟大”都可能伴随着恐怖。

道德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和丰满人性;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阴影;抛弃旧道德的惩罚原则,提倡道德主体凭借个性化的集体意义构建的具有一对稳定性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去自行解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提高人类整体的质量;并同时促进人们自觉地“把道德重心转移到超个人的人类价值和日益清扬的人类情谊上”。保证每个人都能处在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都有权去追求和享受一种合情合理的幸福。然而残酷的历史和恶劣的现实的道德作用却告诉我们,人类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对利益和权力的追求必须被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合情合理的幸福追求所取代,最高的道德原则应该是享受生活和帮助生存。”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把尔虞我诈当作光明正大的行为;把利用权力的掠夺和占有看作是合法的收入和应该得到的报酬;把贫富两极的分化与对立看作是自然的一种优胜劣汰,完全合乎自然规律。这完全是对人性的曲解。

人性和自然性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在其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学会了积聚财富,滋生了一种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自我意识异化出来的肿瘤,不割除它,人类就务必日趋堕落。所以道德作为每个人的内在良知的发现应该提倡一种自主性的美德;在学会自主和自信的同时,更要学会自尊和自爱以及爱人如爱己。在价值的天平上要重视知识和智慧。对待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要学会一种自律性的满足,不能无限地放纵欲望;要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需要。这样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激励人们确立一种高尚的动机,积极地去参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

P495

第八,在当代, 由于道德自我的行为后果及其所关联的生活前景日益变得遥远和不确定,以致它越来越变得不可怕。

第三节 网络世界对现实道德的冲击

P498

波普尔曾尖锐地指出:“今天只有孩子仍旧是最大的一个不幸者阶级。简而言之,成年人现在当着孩子们的面犯罪。”特别是战争、暴力、充满情杀与恐怖活动的影视艺术像瘟疫一样使孩童不断受到传染和毒害,使其处于极端败坏的处境。不论那些关爱孩童的父母和老师是如何让拼命的抵制成人构筑的社会力量,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情势下,都显得力不从心。看看今天那些充满激情、极具诱惑力的网络游戏像洪水猛兽般占据着儿童的全部身心,就不难得出结论:孩童已经不可克制地沦为成人的牺牲品。眼下,成人如何放弃对孩童的罪恶统治,还其生命本真,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幸福、快乐和美妙的童年,而不是像现在,一切都

必须服从成人那已经缺损和异化了的陈旧观念,这需要成人努力去实现对孩童本性的科学认识。毒害和污染孩童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孩童同样是一个享有各种权利的自由主体,成人要给与孩童更多的时空,让其自己去体验自然和人生,而不是强迫其接受成人那“总是正确”的理念和事物。

第四节 福柯的性道德观

P507

福柯简介:福柯作为20世纪法国新尼采主义的代表人物,几乎像尼采一样具有复杂而奇特的人格,具有异常的秉性和才性。特别是贯穿终生的冒险精神和极富挑战的主体意识,使他一直都在坚持向一切窒息自由精神和压抑“立异之权”的世俗制度进行斗争。

福柯的一生既是热爱智慧、探寻真理的一生,也是行为放荡、行动怪异、不拘一格的一生。在学术领域,其观点令人生敬畏,其思想令人震惊,其作品惊世骇俗。这个人生活方面,福柯既是一位同性恋者,一位艾滋病毒携带者,也是一位性施虐狂和受虐狂的“病患者”。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的科学技术

P601

具体地说,当人类通过科学而知道:人的起源、希冀、爱和信仰,只不过是分子偶然排列的结果;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奉献、灵感及所有人类如日中天般的辉煌,都注定随着太阳系的消亡而灰飞烟灭的时候,谁还能对丰富多彩的人生抱有幻想,对由科学所袪魅的世界发生兴趣呢?所以后现代科学的任务,绝不是要看破红尘,洞穿一切,祛除人生和宇宙的魅力,而是要力求建立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第三节 后现代的日常生活 P613

约翰.密尔在论述“个性作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时,才指出:“凡一切聪明事物或高贵事物的发端总是也必是出自一些个人,并且总是也必是出自某一个人。一般人的名誉和光荣就在于他能跟随那个发端;就在于他能够从内心对那些聪明或高贵的事物有所反应,并且睁着眼睛被引向他们。”

P617

由于一切生命本身都拥有着一种上升、生长、发展的倾向,任何人要谋求生存,都必然要与个人利益、自我主义和排他主义内在地纠集在一起。因此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充满妒忌、虚荣、猜忌和自私;总是充满个体和整体、情感和理智、利己与利他、残忍与慈善、荒谬与真理、邪恶与正义等诸种矛盾。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私自利是人之天性,认为“以躯许国、兼济百姓、大公无私”只是圣人之为,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我觉识的错误。个人与群体、自我与社会之间,原本就休戚相关,唇齿相依,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这里不止是个体的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共同体才能制定个人的任务,只有共同体才能保证个人的能力发展和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一切个人还需要他人的承认来证明自己的成就。

《当代西方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之沧 林丹 编著

第一章 反理性主义

第四节 与理性告别 P60

现代理性除了盗用国家权力以外,是纯粹的抽象和清谈。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齐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与物质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但现实社会却存在反对多样化的强有力传统,主张必须用道德法则和物理规律对多样化进行限制。

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相反是经常地“利用乏味的口号、空洞的原理来兜售一种有条理、有意义的世界观,但却不能激发起人类自由,只能是孕育奴隶制度”。因为自由是不能以任何理性主义的教条为基础的;更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只能通过辩论、投票和无约束的实践,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啊,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生命哲学

第二节 后现代的生命观和身体论

P77

关于身体受精神奴役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家法律对囚犯往往是以惨不忍睹的酷刑和极端残暴的处决,诸如肢解、车裂、火烧、绞刑、砍头、四马分尸等形式。这些对身体的毁灭形式既过分地暴露人类精神的专横、暴虐、报复心以及用刑罚取乐的残忍,也证明人类意识的肤浅和无知,没有认识到被惩罚和处决的身体的无辜,以至法国思想家马布利曾为身体大声疾呼,鸣冤叫屈,他说:人类犯罪,“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我一定打击的是诡计多端的灵魂而非朴实直白的肉体”。因为肉体只做它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灵魂才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贪欲和灾难。

第三章 新老实用主义 第一节 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P94

他(詹姆士)说,事物是人造的,世界是可塑的,真理也都是人为的。“我们的是非、惩罚、词汇、形式、成语、信仰,全都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十二章 宗教哲学

第一节 宗教哲学的缘起

P410

早在19世纪,黑格尔就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宗教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正是在那里他系统地阐明了宗教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令人恐惧不安的短暂性和相对性问题,宗教试图确立永恒性和绝对性的概念,以抚慰人类痛不欲生的心情。针对宇宙的神秘性和人类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宗教提出创世说。针对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宗教试图借助一种万能的力量和深邃的思想以消除一切矛盾,让人类获得永恒的和谐与宁静。针对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情感、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等,宗教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容纳众

生的精神世界和借助一切超自然力量,以缓解人类情感世界的一切痛楚。针对人类天生就拥有的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以及与日俱增和横行无忌的权欲、物欲、淫欲、色欲、财欲和妒忌之欲,宗教提出禁欲主义和确立最圣洁的神的权威,以克服各种作恶多端的本能和欲望,并坚信只有传播至善的宗教,人类才能够从中获得拯救和变得强盛;受到普遍教化的人们才能够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控制人的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勇气和胆量。

批注:宗教的确立是为了迎合人类内心的需求,是因为人类存在各种现实问题,宗教提出了一种合理化的解释。不可否认,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人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并给与人类以生的希望。

P420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与宗教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内容、需求和意向。哲学不仅是宗教成其为探考的对象,而且宗教的对象,犹如哲学的对象,是其客观性中的永恒真理、上帝及无(除上帝及对上帝的说明)。“因此,哲学对宗教进行阐释,也就是对自身进行阐释;对自身进行阐释,也就是对宗教进行阐释。作为对自在自为的永恒真理的关注,作为对这一思的精神对象的关注,而非作为恣意妄为或者特殊的兴致,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精神从事哲理的思考,精神以同样的活力潜心于这一现象,并同样断然摒弃其特殊性,深入其客体,犹如宗教意识;宗教意识同样力图弃绝一切特殊者,并完全沉入这一内涵。”两者间的差异仅在于:哲学诉诸理性的方法,宗教诉诸领悟的方法。正是这种方法上的差异使得哲学似乎一直歪曲、诋毁和亵渎宗教的内涵,扩大了两者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两者的关联由来已久。

P422

就宗教本性的普遍化和本质化而言,宗教是对超自然的信仰,而非一般的拜物教。

第二节 宗教与迷信

P426

宗教毕竟有其合理的方面,否则黑格尔也不会给与它如此高的评价。另外,像古希腊宗教所宣扬的美丽、幸福与快乐的人生观,基督教所宣扬的禁欲抑恶、积善行德、仁慈博爱、宽容大度、理智清明、洞彻事理、意欲温和、生命活泼的价值观,以及道家思想所宣扬的胸怀广阔、逍遥自在、不随物迁、与时俱化、见素抱朴、淡泊名利、无我无物、宁静守虚、丰神秀逸、绝贤弃圣、清心寡欲以及绝对自由的生命观,也都是宗教作为一种提炼人的精神、锻炼人的气质、磨炼人的心志、净化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道德主要途径和手段。

第三节 宗教与信仰

P431

所谓“信仰”,作为名词就是指谓认知主体或自我意识所相信、信任、信赖和仰慕的某种具有绝对性或永恒性的信念或理想。

P435

虽然就信仰的肯定方面而言,人类不能没有信仰,但就其否定方面而言,则更不能没有自由。无自由,毋宁死。这是资产阶级革命高举的旗帜,也是人类本质的内在追求。因为人类天生就要求生存、繁衍和向上发展进化;天生就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本性和冲动。人固然是一个千百种欲望的集聚体,但其中最大的欲求就是:绝不能当别人的肉体的奴隶和思想的跑马场;他天生就追求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迫人、奴役人、束缚人,这绝

不应是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应该是陶冶人、塑造人、解放人和解脱人。

P437

宗教的本质是旨在给人们提供某种完美的、可靠的且经常是有用的知识和真理。

第十四章 道德哲学

第二节 当代道德的新理念

“当代道德”就是当代于西方发达国家生长起来的新道德。它在一系列的观念、标准、原则、方法、目的和价值上都与传统道德发生明显质变。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P489

第一, 当代新道德要求修正或彻底改变“邪恶”概念。

当马克斯·韦伯说“一切坏事都是人干的”的时候,这话千真万确。其真理性就在于他揭示了邪恶产生的根源不是来自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是人的理性认识。

邪恶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和当权者的解释。

P490

第二,要求瓦解“自我完善”的至善目的。

“自我完善”只是一种骗人的把戏。任何人即使不是天生有缺陷,也是处在无穷无尽的变化和转化之中,不论是谁想要达到至善或绝对的完善都是不可能的,它永远只是一个虚设的目标,是理想的自我造作;根本没有考虑欲望和无意识的不可满足性和盲目性。自我完善永远只是一种理想和自我欣赏。不完善才是绝对的存在,才是人的本性之使然。至善只是旧道德设计的一种绝对主义的理想;是无视客观因素的一厢情愿。它所设想的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因为善同恶一样都带有主观性、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

第三,要求牺牲自我膨胀的兴奋精神。 任何人都不可违背客观规律随心所欲地奢求不客气期盼的目标。为此老子要求人们最重要的是应首先做到:清心寡欲,凝神于胸,舍弃诸般贪欲,趋向纯朴自然,顺应造化之理,默默生息。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安静柔顺,内无思虑、外无烦乱,心灵安宁和泰,光洁纯净,不沾染世俗的污尘,做到恬淡无欲,就可以至美至乐,逍遥物外。

第四,新道德要求达成表面人格和深层人格的妥协;要让处于最阴暗状态的阴影兄弟分享人的自由生活。

表面人格是理性长期塑造的结果;是个人对权力和习惯势力的屈服;是旧道德的长期压制和内在“良知”自我抑制的产物。它是对人性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整体人或肢解整体人格为代价的。所以表面人格往往是概念化、形式化和理想化的。它和内在人格相对立,并把内在人格看作一种野蛮的动物性,把外在人格看作人类文明的结晶。这种看法只是旧道德在为自身涂脂抹粉。它实际上造就了人的外在型性、虚伪性和表面性。而新道德则要求被分裂的两重人格合二为一、内外融合、表里如一。特别强调要发现或恢复那就被遗忘的人性中的原始成分;重视人性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基础与条件。理性的花朵是在非理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人类不论是如何人的理性化,其根基却是非理性在其决定性作用。

P491

第五,接受批评和否定,接受道德上的革命行为和途径。

P492

第六,当代道德主张要关心病人、残疾人、心理变态者和精神病患者。 他们同样是一个生命、一个存在。作为弱者在自然状态下理应被淘汰。但在人类社会中,新道德必须站在人类的高度和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高度来对待他们。特别是那些心理变态者,也许是旧道德的牺牲品和站在旧道德立场上作出的错误判断。

善恶好坏、美妙丑陋、是非虚实,原本都充溢着人类思维的主观性。不断地修正和调整以往颠倒了的是非善恶再颠倒过来,将有利于完善人性,推进文明和确立一种更接近人性的新道德。

P493

第七,要去除旧道德塑造起来的“伟大”和“楷模”;要认识到任何“伟大”都可能伴随着恐怖。

道德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和丰满人性;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阴影;抛弃旧道德的惩罚原则,提倡道德主体凭借个性化的集体意义构建的具有一对稳定性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去自行解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提高人类整体的质量;并同时促进人们自觉地“把道德重心转移到超个人的人类价值和日益清扬的人类情谊上”。保证每个人都能处在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都有权去追求和享受一种合情合理的幸福。然而残酷的历史和恶劣的现实的道德作用却告诉我们,人类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对利益和权力的追求必须被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合情合理的幸福追求所取代,最高的道德原则应该是享受生活和帮助生存。”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把尔虞我诈当作光明正大的行为;把利用权力的掠夺和占有看作是合法的收入和应该得到的报酬;把贫富两极的分化与对立看作是自然的一种优胜劣汰,完全合乎自然规律。这完全是对人性的曲解。

人性和自然性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在其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学会了积聚财富,滋生了一种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自我意识异化出来的肿瘤,不割除它,人类就务必日趋堕落。所以道德作为每个人的内在良知的发现应该提倡一种自主性的美德;在学会自主和自信的同时,更要学会自尊和自爱以及爱人如爱己。在价值的天平上要重视知识和智慧。对待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要学会一种自律性的满足,不能无限地放纵欲望;要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需要。这样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激励人们确立一种高尚的动机,积极地去参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

P495

第八,在当代, 由于道德自我的行为后果及其所关联的生活前景日益变得遥远和不确定,以致它越来越变得不可怕。

第三节 网络世界对现实道德的冲击

P498

波普尔曾尖锐地指出:“今天只有孩子仍旧是最大的一个不幸者阶级。简而言之,成年人现在当着孩子们的面犯罪。”特别是战争、暴力、充满情杀与恐怖活动的影视艺术像瘟疫一样使孩童不断受到传染和毒害,使其处于极端败坏的处境。不论那些关爱孩童的父母和老师是如何让拼命的抵制成人构筑的社会力量,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情势下,都显得力不从心。看看今天那些充满激情、极具诱惑力的网络游戏像洪水猛兽般占据着儿童的全部身心,就不难得出结论:孩童已经不可克制地沦为成人的牺牲品。眼下,成人如何放弃对孩童的罪恶统治,还其生命本真,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幸福、快乐和美妙的童年,而不是像现在,一切都

必须服从成人那已经缺损和异化了的陈旧观念,这需要成人努力去实现对孩童本性的科学认识。毒害和污染孩童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孩童同样是一个享有各种权利的自由主体,成人要给与孩童更多的时空,让其自己去体验自然和人生,而不是强迫其接受成人那“总是正确”的理念和事物。

第四节 福柯的性道德观

P507

福柯简介:福柯作为20世纪法国新尼采主义的代表人物,几乎像尼采一样具有复杂而奇特的人格,具有异常的秉性和才性。特别是贯穿终生的冒险精神和极富挑战的主体意识,使他一直都在坚持向一切窒息自由精神和压抑“立异之权”的世俗制度进行斗争。

福柯的一生既是热爱智慧、探寻真理的一生,也是行为放荡、行动怪异、不拘一格的一生。在学术领域,其观点令人生敬畏,其思想令人震惊,其作品惊世骇俗。这个人生活方面,福柯既是一位同性恋者,一位艾滋病毒携带者,也是一位性施虐狂和受虐狂的“病患者”。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的科学技术

P601

具体地说,当人类通过科学而知道:人的起源、希冀、爱和信仰,只不过是分子偶然排列的结果;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奉献、灵感及所有人类如日中天般的辉煌,都注定随着太阳系的消亡而灰飞烟灭的时候,谁还能对丰富多彩的人生抱有幻想,对由科学所袪魅的世界发生兴趣呢?所以后现代科学的任务,绝不是要看破红尘,洞穿一切,祛除人生和宇宙的魅力,而是要力求建立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第三节 后现代的日常生活 P613

约翰.密尔在论述“个性作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时,才指出:“凡一切聪明事物或高贵事物的发端总是也必是出自一些个人,并且总是也必是出自某一个人。一般人的名誉和光荣就在于他能跟随那个发端;就在于他能够从内心对那些聪明或高贵的事物有所反应,并且睁着眼睛被引向他们。”

P617

由于一切生命本身都拥有着一种上升、生长、发展的倾向,任何人要谋求生存,都必然要与个人利益、自我主义和排他主义内在地纠集在一起。因此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充满妒忌、虚荣、猜忌和自私;总是充满个体和整体、情感和理智、利己与利他、残忍与慈善、荒谬与真理、邪恶与正义等诸种矛盾。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私自利是人之天性,认为“以躯许国、兼济百姓、大公无私”只是圣人之为,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我觉识的错误。个人与群体、自我与社会之间,原本就休戚相关,唇齿相依,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这里不止是个体的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共同体才能制定个人的任务,只有共同体才能保证个人的能力发展和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一切个人还需要他人的承认来证明自己的成就。


相关文章

  • 列宁与当代 1
  • 作者:王东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08期 2010年4月22日恰逢列宁诞辰140周年纪念日,正是这个历史契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列宁思想的实质.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30年,也是中国列宁学奠基30年,其中有四大生长 ...查看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笔记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导论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查看


  • 读书笔记-非理性的人
  • <非理性的人>读后感 土木1004班-李兵-10231080 <非理性的人>既是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巴雷特的哲学著作除<非理性的人>外,还有<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本 ...查看


  • 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自发生之日起,就深受西方影响.西方长篇小说,尤其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模式,在现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到五六十年代,因为受战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影响,在通俗化大众化浪潮中,曾有过 ...查看


  • 东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各学科必读经典文献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各学科必读经典文献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毛泽东 ...查看


  • 社会交往论
  • 社会交往论期末考试笔记 一.社会交往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凸显 原因:首先是时代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要求. 第二开展社会交往研究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 即对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合理交往模式的期待.设计及建构. 第三开展社会交往研究也是哲学 ...查看


  • 哲学书籍推荐
  • 哲学书籍推荐 2010-06-22 15:55:0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简单一些的: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不折不扣的哲普好书: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感 ...查看


  • 笔记资料[法理学]-法的现代化
  • 笔记资料<法理学>-法的现代化 一.法的现代化的含义 1. 法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的.法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法的现代化,并不完全是为了满足 的要求才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本身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