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社会稳定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随着时代发展,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是稳定的、和谐的,但稳定、和谐并不代表农村没有矛盾、没有问题。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并且随时代发展又有了新的不稳定隐患,需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的半数以上,没有良好的农村环境,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是根据基层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从我国国情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剖析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字
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关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交织,情况复杂,而随着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要了解知识、政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诉求也越来越多,也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农村稳,则社会稳”。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人根据基层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类不稳定因素
(一)信访上访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信访上访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重要环节,特别是集体上访会给农村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影响我镇信访上访问题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民师、退伍军人这一类特殊群体由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能导致集体访、越级访。二是个别涉法涉诉上访老户缠访。三是个别矛盾纠纷久调不决可能导致的信访上访问题。
(二)征地拆迁过程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杭长高速公路建造、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建设都涉及到征地拆迁,而在征地拆迁中交织的利益冲突关系必然牵涉到政府、农民、投资方等主体,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三)矛盾纠纷升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利益关系冲突及思想观念的冲突,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逐渐呈现主体多元化、诱因深层化、矛盾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从我镇邻里纠纷、房屋纠纷和土地纠纷高发现象分析,对于涉及到人与人、户与户或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者,相当多一部分人往往表现得分利必争,寸土不让,成为矛盾纠纷引发的导火线,如若调解处理不及时,则有可能使矛盾纠纷升级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或民转刑事件发生。
(四)是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不健全,村级换届选举上访隐患大,引发矛盾纠纷突出。农村集体组织内部主要存在因村务公开问题引发矛盾纠纷,表现为农村两委等基层组织在处理村务尤其涉及集体经济财产时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有贪污腐化、滥用职权等,同时,换届选举也引发村民集体上访告状,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二、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稳定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与一些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快,农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但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又限制、压抑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落差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和发展,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求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享有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水平较低,加之农村低保的标准偏低,农民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文化多元引起的价值取向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受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变化的影响,使利益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利益关系必然触及到人们的认识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上,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上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浮躁、激进、盲目攀比、不理智、不冷静等。一个人或群体利益无法满足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聚众闹事,扩大事态等方式,使矛盾更加激烈。同时,有的群众法制观念淡薄,遇到问题“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使本该在法律程序内得到解决的矛盾纠纷逐步升级,形成多年越级缠访、闹访。有的片面强化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讲权利得多,讲义务少,受利益驱动,以上访闹事等方式追求不合理的个人利益,使矛盾激化。
(四)行政简单化和干部作风问题加剧了一些矛盾。少数党员干部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风不扎实,方法简单粗暴,官僚
主义严重,忽视群众实际困难,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究其根本:一是群众观念淡薄。没有树立起“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对群众利益、合理化建议重视不够,解决不力,把小事拖成大事。二是作风不实,没有树立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群众的误解不解释不说明,对群众错误不教育不批评,对群众的情绪不引导不疏通,把小事拖大。三是能力不强。主要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清,政策法律水平不高,依法办事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复杂局面、处臵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控制力、执行力、协调力和号召力,方法简单粗暴,甚至知法犯法,执法不公,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以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政府职能部门联动能力较弱。不稳定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政府某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全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形式,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综合治理,才能化解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协作能力还比较薄弱,易造成不稳定因素发现、分析、化解不及时、不彻底。
(六)群众法律意识观念不强。普法教育年年在做,多数群众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法治的精神实质缺乏理解。出现问题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越级上访、无理上访的方式希望达到自己目的,存在“唯大”、“唯上”不正确思想;陷入矛盾纠纷时,有的群众经常
曲解法律,片面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所应承担的义务,或者过度地将他人行为定义为违法犯罪,一味强调他人的不合法。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不断升级。
三、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终极因素是利益和经济因素。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逐步减少和有效预防因新旧体制摩擦碰撞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发展和普及国民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制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当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不存在了。
(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发扬党内民主,扩大群众参与,夯实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健全村调委会等基层综治机构建设,选好配强调委会主任,充实人员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他们的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基层农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发挥派出所、社区保安队,作为治安巡防的主力军作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同时完善健全农村群防群治网络。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评选,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
健康发展。加强学校教育,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预防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当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有保障时,社会就陷入混乱。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村级组织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决策水平,深入实施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
(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开展民主法制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以普法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在普法的内容、形式、组织领导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首先在普法的内容上,应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其次,在普法的形式上,对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可以采取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方法进行,对普通村民则可由村干部带动学法,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并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在农村普法的组织领导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应落实相关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落实一个固定的普法教育场所,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栏,每年要有一定的普法经费等,从而推动普法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五)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五保等孤寡老人的救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缓解和减轻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推进城镇爱心助学基金建设,扩大受益面。
(六)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推进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效,在创造特色、探索经验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司法所建设,强化为农服务的法律援助职能,做好重点人群管理,落实防范控制措施,防止、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做到“底子清、台账齐、责任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坚持从重从快的的“严打”方针,对农村各种黑恶势力团伙及其成员,进行全面及时的打击,彻底摧毁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及其残余分子。同时,要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水平。
(七)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臵预案,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摸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坚持集中排查和经常性排查相结合,及时掌握新问题、新矛盾。加强司法信访联动机制建设,完善调处网络,发挥综合优势,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探索建立纠纷双方自主谈判协商制度,由乡镇或村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农民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并使之形成制度。
摘要
农村社会稳定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随着时代发展,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是稳定的、和谐的,但稳定、和谐并不代表农村没有矛盾、没有问题。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并且随时代发展又有了新的不稳定隐患,需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的半数以上,没有良好的农村环境,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是根据基层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从我国国情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剖析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字
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关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交织,情况复杂,而随着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要了解知识、政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诉求也越来越多,也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农村稳,则社会稳”。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人根据基层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类不稳定因素
(一)信访上访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信访上访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重要环节,特别是集体上访会给农村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影响我镇信访上访问题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民师、退伍军人这一类特殊群体由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能导致集体访、越级访。二是个别涉法涉诉上访老户缠访。三是个别矛盾纠纷久调不决可能导致的信访上访问题。
(二)征地拆迁过程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杭长高速公路建造、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建设都涉及到征地拆迁,而在征地拆迁中交织的利益冲突关系必然牵涉到政府、农民、投资方等主体,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三)矛盾纠纷升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利益关系冲突及思想观念的冲突,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逐渐呈现主体多元化、诱因深层化、矛盾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从我镇邻里纠纷、房屋纠纷和土地纠纷高发现象分析,对于涉及到人与人、户与户或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者,相当多一部分人往往表现得分利必争,寸土不让,成为矛盾纠纷引发的导火线,如若调解处理不及时,则有可能使矛盾纠纷升级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或民转刑事件发生。
(四)是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不健全,村级换届选举上访隐患大,引发矛盾纠纷突出。农村集体组织内部主要存在因村务公开问题引发矛盾纠纷,表现为农村两委等基层组织在处理村务尤其涉及集体经济财产时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有贪污腐化、滥用职权等,同时,换届选举也引发村民集体上访告状,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二、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原因
(一)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稳定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与一些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快,农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并趋向多样化,但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又限制、压抑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落差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和发展,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求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享有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水平较低,加之农村低保的标准偏低,农民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文化多元引起的价值取向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受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变化的影响,使利益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利益关系必然触及到人们的认识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上,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上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浮躁、激进、盲目攀比、不理智、不冷静等。一个人或群体利益无法满足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聚众闹事,扩大事态等方式,使矛盾更加激烈。同时,有的群众法制观念淡薄,遇到问题“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使本该在法律程序内得到解决的矛盾纠纷逐步升级,形成多年越级缠访、闹访。有的片面强化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讲权利得多,讲义务少,受利益驱动,以上访闹事等方式追求不合理的个人利益,使矛盾激化。
(四)行政简单化和干部作风问题加剧了一些矛盾。少数党员干部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风不扎实,方法简单粗暴,官僚
主义严重,忽视群众实际困难,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究其根本:一是群众观念淡薄。没有树立起“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对群众利益、合理化建议重视不够,解决不力,把小事拖成大事。二是作风不实,没有树立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群众的误解不解释不说明,对群众错误不教育不批评,对群众的情绪不引导不疏通,把小事拖大。三是能力不强。主要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清,政策法律水平不高,依法办事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复杂局面、处臵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控制力、执行力、协调力和号召力,方法简单粗暴,甚至知法犯法,执法不公,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以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政府职能部门联动能力较弱。不稳定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政府某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全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形式,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综合治理,才能化解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协作能力还比较薄弱,易造成不稳定因素发现、分析、化解不及时、不彻底。
(六)群众法律意识观念不强。普法教育年年在做,多数群众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法治的精神实质缺乏理解。出现问题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越级上访、无理上访的方式希望达到自己目的,存在“唯大”、“唯上”不正确思想;陷入矛盾纠纷时,有的群众经常
曲解法律,片面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所应承担的义务,或者过度地将他人行为定义为违法犯罪,一味强调他人的不合法。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不断升级。
三、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终极因素是利益和经济因素。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逐步减少和有效预防因新旧体制摩擦碰撞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发展和普及国民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法制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当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不存在了。
(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发扬党内民主,扩大群众参与,夯实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健全村调委会等基层综治机构建设,选好配强调委会主任,充实人员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他们的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基层农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发挥派出所、社区保安队,作为治安巡防的主力军作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同时完善健全农村群防群治网络。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评选,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
健康发展。加强学校教育,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预防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当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有保障时,社会就陷入混乱。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村级组织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决策水平,深入实施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
(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开展民主法制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以普法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在普法的内容、形式、组织领导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首先在普法的内容上,应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其次,在普法的形式上,对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可以采取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方法进行,对普通村民则可由村干部带动学法,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并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在农村普法的组织领导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应落实相关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落实一个固定的普法教育场所,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栏,每年要有一定的普法经费等,从而推动普法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五)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五保等孤寡老人的救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缓解和减轻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推进城镇爱心助学基金建设,扩大受益面。
(六)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推进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效,在创造特色、探索经验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司法所建设,强化为农服务的法律援助职能,做好重点人群管理,落实防范控制措施,防止、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做到“底子清、台账齐、责任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坚持从重从快的的“严打”方针,对农村各种黑恶势力团伙及其成员,进行全面及时的打击,彻底摧毁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及其残余分子。同时,要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水平。
(七)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臵预案,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摸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坚持集中排查和经常性排查相结合,及时掌握新问题、新矛盾。加强司法信访联动机制建设,完善调处网络,发挥综合优势,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探索建立纠纷双方自主谈判协商制度,由乡镇或村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农民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并使之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