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 Safety Scie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审 稿 人: 职 称: 审毕日期 年 月 日 通讯地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30026
发稿日期: 2013 年 7 月 3 日| 要求审毕日期 2013 年 7 月 13 日 稿件名称:五店市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群防火间距研究
编号:
页数:11 表数:2 图数:9
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应该: 被接受发表做较大修改后再审本文的摘要已经充分总结了文章的内容:是 √/ 否
评论:(如果此页不够,可以另外附加纸张)
本文使用FDS模拟方法研究了建筑群之间火焰热辐射通量,并使用临界热流密度研究了建筑群之间的安全距离,对古建筑群防火有一定指导意义。具体评论如下:
1. 在“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火灾情况,对相关研究介绍不足。我国在
村寨火灾和古建筑群火灾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如《针对连片木结构房屋
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建
议作者补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2. 图2中的火灾场景设置为功率为3MW的单室火灾。这是否是有代表性的火
灾场景?作者后文由此场景得到“此处楼间距4m可视为较安全距离”、“不
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的楼间距”等结论,是否有合理性?就《针
对连片木结构房屋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文章以及2005年7月19日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火灾等相关案例而言,建筑可能发生更
大尺度的火灾,导致建筑之间需要更大的安全距离。
3. 整体计算区域为43m×21m×11m,高度为11m。而楼高为10m。从图6的计
算结果来看,烟气扩散明显收到计算区域高度的限制。因此,计算高度明
显偏小,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作者必须选取足够大的计算区域高度,更新
图6-9和主要结论。
4. 图6的4个热辐射分布图区别度不高,建议改为显示B楼楼面的热辐射分
布图。
合肥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编辑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火灾科学》的编辑老师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老师和各位审稿老师对论文“五店市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群防火间距研究”的细心指导,以下为对主要审稿意见的回答:
1)在“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火灾情况,对相关研究介绍不足。我国在村寨火灾和古建筑群火灾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如《针对连片木结构房屋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建议作者补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答:按照审稿老师意见,已经在引言部分重新补充了2篇木质建筑火灾
方面的参考文献。
2)图2中的火灾场景设臵为功率为3MW的单室火灾。这是否是有代表性的火灾场景?作者后文由此场景得到“此处楼间距4m可视为较安全距离”、“不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的楼间距”等结论,是否有合理性?就《针对连片木结构房屋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文章以及2005年7月19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火灾等相关案例而言,建筑可能发生更大尺度的火灾,导致建筑之间需要更大的安全距离。
答:由于按照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思路,计算场景需结合实际情况,因此
火源按照单室最坏可能性设计原则,设臵为A楼底层靠近B楼的一张木床,对此3MW的数值是合理的,这种设臵得到的结果更为安全保守,具有代表性。
“此处楼间距4m可视为较安全距离”、“不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
的楼间距”等结论是根据数值模拟结果针对具体建筑而言的,具备合理性。该论证方法可以推广,但其结论却不能随意推广;如审稿老师所述,如果建筑物条件(包括材质、结构等)一旦发生改变,结果也会随之变化,甚至模拟计算的防火间距将大于国标也是有可能的。
3)整体计算区域为43m×21m×11m,高度为11m。而楼高为10m。从图6的计算结果来看,烟气扩散明显收到计算区域高度的限制。因此,计算高度明显偏小,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作者必须选取足够大的计算区域高度,更新图6-9和主要结论。
答:由于火源设臵在A楼一楼,因此作者关心的计算区域实际是B楼墙面中下方的区域,而审稿老师所提到的“烟气扩散明显受到计算区域高度的限制”主要发生在B楼上方,这些烟气扩散并不会对B楼墙面的辐射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是A楼一楼的火源以及A、B之间的少量烟气);从补充的辐射分布图也可以看出,热辐射主要集中在墙面离地1至3米范围(也即是火源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计算区域高度11米可以认为是足够的。
4)图6的4个热辐射分布图区别度不高,建议改为显示B楼楼面的热辐射分布图。
答:十分感谢审稿人的意见,已经对4个图补充了B楼墙面主要受热部分的辐射强度分布等高线图(Tecplot绘制)。
《火灾科学》的编辑老师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老师和各位审稿老师对论文“五店市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群防火间距研究”的细心指导,以下为对主要审稿意见的回答:
1)防火间距是本文研究重点,但摘要和关键词中缺乏“防火间距”字样,应修改完善;
答:按照审稿老师意见,已经在关键词中加入了“防火间距”(原文摘要中已有防火间距字样)。
2)第三页倒数第二行的“古去城”应为“古城”,应改正;
答:感谢老师,已由“古去城”改为了“古城去(适应)”。
3)图4中的“街区强制性规范”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具体是什么意思?请进一步阐明。
答:街区强制性(消防)规范是指必须依照法律、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和排除适用的规范。例如我国《建筑设计及建筑防火强制性规范》规定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应超过160m等。该条目在文中的作用是说明图4的“规划消防设计方案”这一环节必须要考虑到一些不可动摇的强制性规范,为辅助说明作用,所以没有展开阐述。
4)FDS计算中仅考虑轰燃前的3MW火灾,但建筑间蔓延应考虑更大规模的轰燃后火灾影响,应予以补充完善;
答:由于场景是针对实际情况建模,因此无法事先主观判断是否能形成轰然。3MW的设定是考虑A楼内的一个最大可燃物“床”的热释放,同时初期火源3MW对于民居而言也已经是较为“严格”的设定。为更为真实起见,还设臵了材质的“Burn Away”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图7、图8的曲线先逐步上升后又慢慢下降的原因。如文中所述,由于建筑墙面并不完全是木质,部分支撑墙和柱为砖材质(建模也是如此),因此并没有形成整体的大规模轰燃。这一模拟结果仅针对幸福巷的这两栋A、B楼,不排除街区内其它建筑物在火灾模拟时会出现轰然现象。
5)外部风对火焰形状和热辐射有一定影响,应予以考虑;
答:针对本文模拟的情况,火源燃料为A楼一层某室内的一张床,同时即使有部分火焰从窗口溢流而出,也仍处于两栋楼宇的外墙包围之中,因此作者认为此处忽略环境风的影响是合理的。
6)图6和图7不规范,如时间轴不一致,建议修改完善;
答:图的时间轴已经作出统一调整,请见修改稿。
7)该论文中有关楼间距的安全结论是有一定前提的,应增加一些讨论予以明确,对现行防火规范作用的行文语气应更为客观,文中提出的消防强化措施综述后应有选择地具体应用到该论文的案例中;
答:文中针对模拟结果所得到的防火间距均强调了是在“A、B楼”、“此处”或“特定情况”的前提下,同时根据审稿老师意见,删除了文中“对于该街区内的待建建筑而言,不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的楼间距”一句。
而文中消防强化措施的第(2)条中的防止对开门窗直接针对本文算例(算例为开窗,具有更大火灾危险性);第(3)条是针对算例这样的砖木结构建筑提高耐火能力的常用方法;第(4)中提到的管网改造和小型消防车则直接针对缩小楼间距后的情景;而第(1)、(5)条为提高消防安全的泛用方法。因此,总体可以认为这些是与论文案例相贴合的。
8)结语中“通过引入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应修改为“通过引入性能化防火设计评估的概念”,“充分调研”应修改为“调研”;
答:已经按照审稿老师意见进行了修改,请见修改稿第10页。
9)参考文献适当删除,例如文献15 NFPA92B-2009,Standard for smoke management systems in Malls,Atria,and Large Spaces 与该论文并无直接关系;
答:根据审稿老师意见,删除了原文献[8]夏杨…[9]王彦…[15]NFPA…。
10)英文题目和摘要重写。
答:十分感谢审稿人的意见,已经对题目和摘要进行了修改。
Fire Safety Scie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审 稿 人: 职 称: 审毕日期 年 月 日 通讯地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30026
发稿日期: 2013 年 7 月 3 日| 要求审毕日期 2013 年 7 月 13 日 稿件名称:五店市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群防火间距研究
编号:
页数:11 表数:2 图数:9
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应该: 被接受发表做较大修改后再审本文的摘要已经充分总结了文章的内容:是 √/ 否
评论:(如果此页不够,可以另外附加纸张)
本文使用FDS模拟方法研究了建筑群之间火焰热辐射通量,并使用临界热流密度研究了建筑群之间的安全距离,对古建筑群防火有一定指导意义。具体评论如下:
1. 在“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火灾情况,对相关研究介绍不足。我国在
村寨火灾和古建筑群火灾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如《针对连片木结构房屋
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建
议作者补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2. 图2中的火灾场景设置为功率为3MW的单室火灾。这是否是有代表性的火
灾场景?作者后文由此场景得到“此处楼间距4m可视为较安全距离”、“不
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的楼间距”等结论,是否有合理性?就《针
对连片木结构房屋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文章以及2005年7月19日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火灾等相关案例而言,建筑可能发生更
大尺度的火灾,导致建筑之间需要更大的安全距离。
3. 整体计算区域为43m×21m×11m,高度为11m。而楼高为10m。从图6的计
算结果来看,烟气扩散明显收到计算区域高度的限制。因此,计算高度明
显偏小,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作者必须选取足够大的计算区域高度,更新
图6-9和主要结论。
4. 图6的4个热辐射分布图区别度不高,建议改为显示B楼楼面的热辐射分
布图。
合肥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编辑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火灾科学》的编辑老师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老师和各位审稿老师对论文“五店市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群防火间距研究”的细心指导,以下为对主要审稿意见的回答:
1)在“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火灾情况,对相关研究介绍不足。我国在村寨火灾和古建筑群火灾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如《针对连片木结构房屋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建议作者补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答:按照审稿老师意见,已经在引言部分重新补充了2篇木质建筑火灾
方面的参考文献。
2)图2中的火灾场景设臵为功率为3MW的单室火灾。这是否是有代表性的火灾场景?作者后文由此场景得到“此处楼间距4m可视为较安全距离”、“不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的楼间距”等结论,是否有合理性?就《针对连片木结构房屋火灾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文章以及2005年7月19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火灾等相关案例而言,建筑可能发生更大尺度的火灾,导致建筑之间需要更大的安全距离。
答:由于按照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思路,计算场景需结合实际情况,因此
火源按照单室最坏可能性设计原则,设臵为A楼底层靠近B楼的一张木床,对此3MW的数值是合理的,这种设臵得到的结果更为安全保守,具有代表性。
“此处楼间距4m可视为较安全距离”、“不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
的楼间距”等结论是根据数值模拟结果针对具体建筑而言的,具备合理性。该论证方法可以推广,但其结论却不能随意推广;如审稿老师所述,如果建筑物条件(包括材质、结构等)一旦发生改变,结果也会随之变化,甚至模拟计算的防火间距将大于国标也是有可能的。
3)整体计算区域为43m×21m×11m,高度为11m。而楼高为10m。从图6的计算结果来看,烟气扩散明显收到计算区域高度的限制。因此,计算高度明显偏小,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作者必须选取足够大的计算区域高度,更新图6-9和主要结论。
答:由于火源设臵在A楼一楼,因此作者关心的计算区域实际是B楼墙面中下方的区域,而审稿老师所提到的“烟气扩散明显受到计算区域高度的限制”主要发生在B楼上方,这些烟气扩散并不会对B楼墙面的辐射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是A楼一楼的火源以及A、B之间的少量烟气);从补充的辐射分布图也可以看出,热辐射主要集中在墙面离地1至3米范围(也即是火源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计算区域高度11米可以认为是足够的。
4)图6的4个热辐射分布图区别度不高,建议改为显示B楼楼面的热辐射分布图。
答:十分感谢审稿人的意见,已经对4个图补充了B楼墙面主要受热部分的辐射强度分布等高线图(Tecplot绘制)。
《火灾科学》的编辑老师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老师和各位审稿老师对论文“五店市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群防火间距研究”的细心指导,以下为对主要审稿意见的回答:
1)防火间距是本文研究重点,但摘要和关键词中缺乏“防火间距”字样,应修改完善;
答:按照审稿老师意见,已经在关键词中加入了“防火间距”(原文摘要中已有防火间距字样)。
2)第三页倒数第二行的“古去城”应为“古城”,应改正;
答:感谢老师,已由“古去城”改为了“古城去(适应)”。
3)图4中的“街区强制性规范”在正文中没有涉及,具体是什么意思?请进一步阐明。
答:街区强制性(消防)规范是指必须依照法律、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和排除适用的规范。例如我国《建筑设计及建筑防火强制性规范》规定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应超过160m等。该条目在文中的作用是说明图4的“规划消防设计方案”这一环节必须要考虑到一些不可动摇的强制性规范,为辅助说明作用,所以没有展开阐述。
4)FDS计算中仅考虑轰燃前的3MW火灾,但建筑间蔓延应考虑更大规模的轰燃后火灾影响,应予以补充完善;
答:由于场景是针对实际情况建模,因此无法事先主观判断是否能形成轰然。3MW的设定是考虑A楼内的一个最大可燃物“床”的热释放,同时初期火源3MW对于民居而言也已经是较为“严格”的设定。为更为真实起见,还设臵了材质的“Burn Away”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图7、图8的曲线先逐步上升后又慢慢下降的原因。如文中所述,由于建筑墙面并不完全是木质,部分支撑墙和柱为砖材质(建模也是如此),因此并没有形成整体的大规模轰燃。这一模拟结果仅针对幸福巷的这两栋A、B楼,不排除街区内其它建筑物在火灾模拟时会出现轰然现象。
5)外部风对火焰形状和热辐射有一定影响,应予以考虑;
答:针对本文模拟的情况,火源燃料为A楼一层某室内的一张床,同时即使有部分火焰从窗口溢流而出,也仍处于两栋楼宇的外墙包围之中,因此作者认为此处忽略环境风的影响是合理的。
6)图6和图7不规范,如时间轴不一致,建议修改完善;
答:图的时间轴已经作出统一调整,请见修改稿。
7)该论文中有关楼间距的安全结论是有一定前提的,应增加一些讨论予以明确,对现行防火规范作用的行文语气应更为客观,文中提出的消防强化措施综述后应有选择地具体应用到该论文的案例中;
答:文中针对模拟结果所得到的防火间距均强调了是在“A、B楼”、“此处”或“特定情况”的前提下,同时根据审稿老师意见,删除了文中“对于该街区内的待建建筑而言,不必严格按照国标6m或8m以上的楼间距”一句。
而文中消防强化措施的第(2)条中的防止对开门窗直接针对本文算例(算例为开窗,具有更大火灾危险性);第(3)条是针对算例这样的砖木结构建筑提高耐火能力的常用方法;第(4)中提到的管网改造和小型消防车则直接针对缩小楼间距后的情景;而第(1)、(5)条为提高消防安全的泛用方法。因此,总体可以认为这些是与论文案例相贴合的。
8)结语中“通过引入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应修改为“通过引入性能化防火设计评估的概念”,“充分调研”应修改为“调研”;
答:已经按照审稿老师意见进行了修改,请见修改稿第10页。
9)参考文献适当删除,例如文献15 NFPA92B-2009,Standard for smoke management systems in Malls,Atria,and Large Spaces 与该论文并无直接关系;
答:根据审稿老师意见,删除了原文献[8]夏杨…[9]王彦…[15]NFPA…。
10)英文题目和摘要重写。
答:十分感谢审稿人的意见,已经对题目和摘要进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