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必备必读的几份资料
为了让2014届考生家长心里有数,我们以北京地区为例,把考生填报志愿必备的资料再细数一下:
1.大厚本(4月中下旬)——查询往年录取数据
“大厚本”是指北京教育考试院汇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这两天北京考生已经拿到了这本数据。它汇总了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当地招生录取的计划人数、实录人数、各学校、各专业录取分数情况等详细统计数据,是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非常重要的参考。考生可以通过对比某高校前几年的招生情况,录取分数,权衡自己是否有把握被该校录取。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到考生手中。
2.招生专业目录(4月底5月初)——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
《招生专业目录》是考生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招生专业目录包括当年在本省市所有招生高校的名称、院校代码、招生计划、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各专业招生计划人数等。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选报合适的院校和专业,并将自己的目标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代码,按相应的科类、批次,填报在相应的志愿栏内。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上刊登。
3.高校招生章程(4、5月份陆续公布)——了解高校招生细则
教育部要求每所高校在招生时必须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高校《招生章程》主要包括:高等高校全称、校址、层次,办学类型,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有关说明,外语考试语种要求,录取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它须知等。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陆续公布,少数院校会在3月份或更早公布。
这是考生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其中的录取规则是考生和家长最该细读的,它列出了录取原则、限制条件或优惠条件。比如对加分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招生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等等,可以让考生在报考时做到心里有数。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刊登一部分;其余可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网站、各高校网站查看。
4.考生必读(4月份)——了解高招流程
《考生必读》也应该说是家长必读,其实用性很强,涵盖了高考报名、体检、填报志愿、考试、录取等高招全过程。帮助考生家长了解高校招生的方针、政策、掌握报名、考试、录取等各环节的相关规定和工作程序。并摘选了部分考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回答。让考生家长对高招的每项工作步骤心中有数。
获取渠道:学校发放。
5.高招工作规定(3月底4月初)——了解当年高招政策
今年的3月25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北京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这是今年北京高招工作最全面的指导性文件。里面包括:高考报名要求、报名办法;志愿设置情况、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应注意的问题;考试科目、时间;高招录取原则、投档规则;照顾对象(加分)政策、考生档案内容等等。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和《考生必读》上刊登
6.体检工作指导意见(2月底3月初)——根据体检意见合理选专业
每年在2月底3月初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是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指导性意见,全国考生通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体检结果对照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看清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避开不适宜选报的专业。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和《考生必读》上刊登
往年,有些考生拿到资料后,由于课业忙或因长期住校忘记带回家给家长看,家长甚至不知道有这些资料可以使用。造成填报志愿时匆忙翻阅,来不及认真分析,直接影响了志愿填报,后悔不已。新一届考生家长要引以为戒,及时、合理、科学的使用好这些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资料是以北京地区为例,供考生家长参考。其它省份考生需要使用本省份相关的资料(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高校招生章程为全国通用),不能以其它省份的资料为参考。
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填报志愿必备必读的几份资料
为了让2014届考生家长心里有数,我们以北京地区为例,把考生填报志愿必备的资料再细数一下:
1.大厚本(4月中下旬)——查询往年录取数据
“大厚本”是指北京教育考试院汇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这两天北京考生已经拿到了这本数据。它汇总了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当地招生录取的计划人数、实录人数、各学校、各专业录取分数情况等详细统计数据,是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非常重要的参考。考生可以通过对比某高校前几年的招生情况,录取分数,权衡自己是否有把握被该校录取。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到考生手中。
2.招生专业目录(4月底5月初)——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
《招生专业目录》是考生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招生专业目录包括当年在本省市所有招生高校的名称、院校代码、招生计划、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各专业招生计划人数等。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选报合适的院校和专业,并将自己的目标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代码,按相应的科类、批次,填报在相应的志愿栏内。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上刊登。
3.高校招生章程(4、5月份陆续公布)——了解高校招生细则
教育部要求每所高校在招生时必须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高校《招生章程》主要包括:高等高校全称、校址、层次,办学类型,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有关说明,外语考试语种要求,录取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它须知等。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陆续公布,少数院校会在3月份或更早公布。
这是考生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其中的录取规则是考生和家长最该细读的,它列出了录取原则、限制条件或优惠条件。比如对加分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招生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等等,可以让考生在报考时做到心里有数。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刊登一部分;其余可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网站、各高校网站查看。
4.考生必读(4月份)——了解高招流程
《考生必读》也应该说是家长必读,其实用性很强,涵盖了高考报名、体检、填报志愿、考试、录取等高招全过程。帮助考生家长了解高校招生的方针、政策、掌握报名、考试、录取等各环节的相关规定和工作程序。并摘选了部分考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回答。让考生家长对高招的每项工作步骤心中有数。
获取渠道:学校发放。
5.高招工作规定(3月底4月初)——了解当年高招政策
今年的3月25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北京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这是今年北京高招工作最全面的指导性文件。里面包括:高考报名要求、报名办法;志愿设置情况、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应注意的问题;考试科目、时间;高招录取原则、投档规则;照顾对象(加分)政策、考生档案内容等等。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和《考生必读》上刊登
6.体检工作指导意见(2月底3月初)——根据体检意见合理选专业
每年在2月底3月初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是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的指导性意见,全国考生通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体检结果对照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看清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避开不适宜选报的专业。
获取渠道: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北京招生通讯》和《考生必读》上刊登
往年,有些考生拿到资料后,由于课业忙或因长期住校忘记带回家给家长看,家长甚至不知道有这些资料可以使用。造成填报志愿时匆忙翻阅,来不及认真分析,直接影响了志愿填报,后悔不已。新一届考生家长要引以为戒,及时、合理、科学的使用好这些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资料是以北京地区为例,供考生家长参考。其它省份考生需要使用本省份相关的资料(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高校招生章程为全国通用),不能以其它省份的资料为参考。
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