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共产国际的成立;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
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
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
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
二、本课难点:对《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途径。
教学设备
预习提纲、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1.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
2.《四月提纲》的制定
3.七月流血事件
4.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
(四)共产国际的成立
(五)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一)政治上: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二)经济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外交上: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四)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的成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的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按课前发给的预习提纲,先读一下教材,有疑惑之处,同
学们可以互相讨论、商量。(教师板书本节课有关知识点。)
讲授新课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是由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对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依赖性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
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等。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3)工人集中程度高,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企业中,便于发挥战斗力,
又有助于组织性和团结性的提高。
(4)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
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此外,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从国际范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
命的成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
二月革命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回答)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二月革命后,面临怎样的复杂形势呢?(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它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苏维埃得到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掌握苏维埃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但一时
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
底,还是半途而废的严肃问题。
2.《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结合教材2—3页小字,学生回答)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流血事件
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革命的时候,临时政府却于7月1日驱使士兵在前线向德、奥匈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七月流血事件是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完全堕落成资产阶级
的帮凶。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4.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接着,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此处,教师为便于学生记忆经过,可用以下顺口溜:“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
曙光。”)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总结一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③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
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四)共产国际的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国际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国际组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建立的?性质如何?(学生回答)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此处,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思考题:共产国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五)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
施?有什么作用?
(一)政治上: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作用是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改变了旧的上层建筑,初步建立了新生
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二)经济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作用是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
(三)外交上: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同德国等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那么,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呢?(学生讨论、回答)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是苛刻的。①俄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拉脱维亚领土的一部分,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②支付了巨额赔款:30亿卢布。从结果上看,苏
俄由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同德国等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十月革命胜利不久,苏维埃政府就建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结束战争,签订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它们企图迫使苏俄继续参战,维持东线,拖住德军;进而借德军之手扼杀俄国革命。德国因战局不利,急于摆脱两线作战局面,增兵西线,以便在西线这个决定胜负的主战场,集中力量对付英法,于是同意与苏俄和谈,趁机以军事优势压迫苏维埃政府接受屈辱的和约。而苏俄要求和谈,是因为革命刚刚在全国取得胜利,政权不稳,经济凋敝,旧军队瓦解了,红军刚刚建立。人民不需要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俄国也没有力量继续战争。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对德作战,无疑是要断送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只有和平才
能使新政权获得喘息,和平就是巩固新政权的保障。
(四)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经过三年多的战斗,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
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讨论、回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实质是无产阶级在特殊的条件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工业: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
(5)强制劳动。
3.评价:(1)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2)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
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新”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3.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
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苏联的成立
1922年年底,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
期。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
1.俄国十月革命有哪些特点?
2.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第一章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共产国际的成立;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
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
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
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
二、本课难点:对《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途径。
教学设备
预习提纲、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1.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
2.《四月提纲》的制定
3.七月流血事件
4.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
(四)共产国际的成立
(五)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一)政治上: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二)经济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外交上: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四)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的成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的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按课前发给的预习提纲,先读一下教材,有疑惑之处,同
学们可以互相讨论、商量。(教师板书本节课有关知识点。)
讲授新课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是由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对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依赖性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
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等。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3)工人集中程度高,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企业中,便于发挥战斗力,
又有助于组织性和团结性的提高。
(4)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
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此外,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从国际范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
命的成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
二月革命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回答)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二月革命后,面临怎样的复杂形势呢?(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它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苏维埃得到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掌握苏维埃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但一时
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
底,还是半途而废的严肃问题。
2.《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结合教材2—3页小字,学生回答)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流血事件
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革命的时候,临时政府却于7月1日驱使士兵在前线向德、奥匈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七月流血事件是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完全堕落成资产阶级
的帮凶。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4.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接着,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此处,教师为便于学生记忆经过,可用以下顺口溜:“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
曙光。”)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总结一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③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
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四)共产国际的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国际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国际组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建立的?性质如何?(学生回答)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此处,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思考题:共产国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五)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
施?有什么作用?
(一)政治上: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作用是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改变了旧的上层建筑,初步建立了新生
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二)经济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作用是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
(三)外交上: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同德国等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那么,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呢?(学生讨论、回答)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是苛刻的。①俄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拉脱维亚领土的一部分,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②支付了巨额赔款:30亿卢布。从结果上看,苏
俄由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同德国等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十月革命胜利不久,苏维埃政府就建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结束战争,签订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它们企图迫使苏俄继续参战,维持东线,拖住德军;进而借德军之手扼杀俄国革命。德国因战局不利,急于摆脱两线作战局面,增兵西线,以便在西线这个决定胜负的主战场,集中力量对付英法,于是同意与苏俄和谈,趁机以军事优势压迫苏维埃政府接受屈辱的和约。而苏俄要求和谈,是因为革命刚刚在全国取得胜利,政权不稳,经济凋敝,旧军队瓦解了,红军刚刚建立。人民不需要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俄国也没有力量继续战争。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对德作战,无疑是要断送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只有和平才
能使新政权获得喘息,和平就是巩固新政权的保障。
(四)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经过三年多的战斗,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
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讨论、回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2.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实质是无产阶级在特殊的条件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工业: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
(5)强制劳动。
3.评价:(1)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2)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
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新”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3.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
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苏联的成立
1922年年底,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
期。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
1.俄国十月革命有哪些特点?
2.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