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1、传染病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抵抗力是一对矛盾。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弱时,动物体在临床上就出现了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传染;相反,动物就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为隐性传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或带毒者。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中,不一定会发病。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动物体内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会出现可见的病理瓜和临床症状,这种状态为抗传染免疫。动物对某一种病原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这种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条件适宜,在一定期间内,某地区易感动物群可能被感染,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作用,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利用这种特异性抗体,我们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监测疾病,准确性很高。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动物机体在一定时期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5、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如温和型瘟猪表现高热稽留、皮肤点状出血等、急性猪丹毒表现皮肤疹块状出血、口蹄疫表现鼻盘、四肢蹄部的水泡,溃烂、跛脚等。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和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直到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潜伏期,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化。如:猪瘟为3-20天,多数为1周左右,口蹄疫为2-4天,最短为24小时内。

2、前驱期:是疾病的症兆阶段。其特点是临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表现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能常只有数小时到1-2天。

3、明显期(发病期):前驱期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4、转归期:病原体和动物体这到一对矛盾,在传染过程中,依据一定条件,而发生转化。如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而相对地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治疗不适当,常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如果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治疗,则机体便逐

步恢复健康,但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排菌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四、动物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氏体病和霉菌病等。其中除病毒病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称为细菌性传染病。

2、按动物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犬传染病、猫传染病、兔传染病以及人畜共患传染病等。

3、按动物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国内通常根据动物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的严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措施的需要,我国政府将动物传染病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二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传染病。

五、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动物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地在动物群体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称为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简言之,流行过程就是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发展过程。

2、流行性 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的特性,称为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六、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地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其他动物。A、患病动物。B、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临床上,病原携带者又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情况。C、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D、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E、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程结束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以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大类型,前者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后者则是

病原体从亲代到其子代的传播方式。A、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方式又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这类传染病被称为接触性传染病。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以及物体传播;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④经活的媒介者传播;B、垂直传播:一般可归纳为下列三种途径。①经胎盘传播是指产前被感染的妊娠畜能通过胎盘将其体内病原体传给胎儿的现象。②经卵传播:是指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在发育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现象。③经产道传播是指存在于妊娠畜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

3、易感动物: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为易感动物。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机体后可以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动物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即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和程度。

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家畜的遗传特征、特异性免疫状态所决定。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群的

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A、畜群的内在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病原体的临床反应有很大的差别,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而不感染其它动物,这是由遗传性决定。B、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卫生、环境等都与疫病菌发生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条件性传染病。C、特异免疫状态:在某此疫病流行时,易感性高的个体死亡了,耐过的动物,就获得了特异性免疫力。我们能过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注射,并且达到了100%的免疫密度就可使畜群中绝大部分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传染病在畜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三个基本环节。倘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可能构成传染病在畜群中的流行。当流行已经形成时,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我们所推广的综合防制措施,就是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经过研究和总结在防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针对性很强的措施。

七、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是指具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所存在的地区。疫源地的范围: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接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后代,这些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并受人类从事一些活动时使生态系统产生变化时的影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Q热、鼠疫、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弓形虫病等。

八、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强度:A、散发性:是指动物动物发病数量不多,在一定时间内呈散在性发生或零星出现,而且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这种形式的原因主要一是动物群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相对较高;二是某种传染病通常主要以隐性感染形式出现;三是某种传染病的传播需要特定的条件,如破伤风等。B、地方流行性:是指动物的发病数相对较多,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传染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如猪气喘病、猪丹毒、炭疽和牛气肿疽等通常就是采取这种流行形式。C、流行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中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预期水平的现象,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的范围比较广。流行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说明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平时升高,不同地区中存在的不同传染病流行时,其发病率的高低并不一致。D、暴发:是指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实际上,暴发是流行的一种特殊形式。E、大流行性:是指某些传染病具有来势猛、传播

快、受害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流行现象。此类传染病的流行范围可达几个省、几个国家甚至几个大洲、如牛瘟、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采取这种方式流行。

2、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 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指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内出现发病率明显升高的现象。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分为三种情况。A、严格季节性;B季节性升高;C、无季节性。

3、 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是指在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间隔后,某些传染病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等可以再次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传染病周期性流行出现的原因主要是:(1)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容易实现,动物群受到感染的机会多。(2)某些传染病在一次流行后,动物获得的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相反,易感动物当量增多,从而引起再度流行。

九、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等,它们对三个环节的作用错综复杂。

2、社会因素:影响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十、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1、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暴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2、调查方法:A、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B、现场察看。C、实验室检查。D、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

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4、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十一、预防感染动物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1、采取自繁自养、封闭式饲养、全进全出饲养等科学饲养方法,防止外来病原侵入;

封闭式饲养:封闭式饲养就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畜(禽)养殖场与周围环境相隔离,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等与畜(禽)直接接触。实行封闭式饲养,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入,降低畜禽发病的风险。

封闭式饲养要求:A、场外有隔离带:畜(禽)养殖场四周要设立围墙、围栏或防疫沟,与周围环境相隔离;B、进场有消毒室消毒设施:养殖场大门口有消毒池、消毒室等消毒设施,无关人员、车辆等一律不得进入场内。人员、车辆、物品等要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内;C、场内功能区分开: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等要严格分开,饲养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要更衣换鞋,并做好消毒工作;进入生产区的物品,要经过专门的消毒通道消毒后方可进入;D、场内还须设有防鼠、防鸟、防蚊蝇等设施;

全进全出饲养: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就是在某一个饲养单元内,同一品种、同一日龄的畜(禽),在同一天内转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又在同一天内转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有利于开展免疫、消毒等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购买种畜禽的要求:A、非疫:到非疫区购买。购买种畜禽前,要详细了解购进地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避免在疫病流行的地区购买。

B、正规:到正规的种畜禽场购买。正规的种畜禽场,种畜禽的质量能够有保证。购买时索要:种畜禽合格证明、动物检疫合格

证明、家畜(禽)系谱等资料。C、健康:购进后要隔离观察。种畜(禽)购进后,要先在隔离饲养场隔离饲养45天左右,经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饲养。

2、做好免疫工作,制订出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方案,做到应免尽免;

3、制订本场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本场饲养环境保持洁净状态;

4、全价日粮饲喂。畜禽全价日粮是按照畜禽饲养标准配制而成的,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营养成分。它不仅能够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能够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5、饲养管理人员以及防疫人员,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1、传染病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抵抗力是一对矛盾。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弱时,动物体在临床上就出现了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传染;相反,动物就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为隐性传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或带毒者。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中,不一定会发病。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动物体内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会出现可见的病理瓜和临床症状,这种状态为抗传染免疫。动物对某一种病原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这种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条件适宜,在一定期间内,某地区易感动物群可能被感染,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作用,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利用这种特异性抗体,我们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监测疾病,准确性很高。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动物机体在一定时期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5、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如温和型瘟猪表现高热稽留、皮肤点状出血等、急性猪丹毒表现皮肤疹块状出血、口蹄疫表现鼻盘、四肢蹄部的水泡,溃烂、跛脚等。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和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直到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潜伏期,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化。如:猪瘟为3-20天,多数为1周左右,口蹄疫为2-4天,最短为24小时内。

2、前驱期:是疾病的症兆阶段。其特点是临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表现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能常只有数小时到1-2天。

3、明显期(发病期):前驱期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4、转归期:病原体和动物体这到一对矛盾,在传染过程中,依据一定条件,而发生转化。如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而相对地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治疗不适当,常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如果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治疗,则机体便逐

步恢复健康,但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排菌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四、动物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氏体病和霉菌病等。其中除病毒病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称为细菌性传染病。

2、按动物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犬传染病、猫传染病、兔传染病以及人畜共患传染病等。

3、按动物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国内通常根据动物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的严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措施的需要,我国政府将动物传染病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二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传染病。

五、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动物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地在动物群体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称为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简言之,流行过程就是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发展过程。

2、流行性 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的特性,称为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六、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地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其他动物。A、患病动物。B、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临床上,病原携带者又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情况。C、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D、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E、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程结束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以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大类型,前者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后者则是

病原体从亲代到其子代的传播方式。A、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方式又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这类传染病被称为接触性传染病。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以及物体传播;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④经活的媒介者传播;B、垂直传播:一般可归纳为下列三种途径。①经胎盘传播是指产前被感染的妊娠畜能通过胎盘将其体内病原体传给胎儿的现象。②经卵传播:是指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在发育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现象。③经产道传播是指存在于妊娠畜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

3、易感动物: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为易感动物。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机体后可以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动物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即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和程度。

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家畜的遗传特征、特异性免疫状态所决定。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群的

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A、畜群的内在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病原体的临床反应有很大的差别,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而不感染其它动物,这是由遗传性决定。B、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卫生、环境等都与疫病菌发生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条件性传染病。C、特异免疫状态:在某此疫病流行时,易感性高的个体死亡了,耐过的动物,就获得了特异性免疫力。我们能过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注射,并且达到了100%的免疫密度就可使畜群中绝大部分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传染病在畜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三个基本环节。倘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可能构成传染病在畜群中的流行。当流行已经形成时,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我们所推广的综合防制措施,就是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经过研究和总结在防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针对性很强的措施。

七、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是指具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所存在的地区。疫源地的范围: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接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后代,这些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并受人类从事一些活动时使生态系统产生变化时的影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Q热、鼠疫、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弓形虫病等。

八、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强度:A、散发性:是指动物动物发病数量不多,在一定时间内呈散在性发生或零星出现,而且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这种形式的原因主要一是动物群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相对较高;二是某种传染病通常主要以隐性感染形式出现;三是某种传染病的传播需要特定的条件,如破伤风等。B、地方流行性:是指动物的发病数相对较多,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传染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如猪气喘病、猪丹毒、炭疽和牛气肿疽等通常就是采取这种流行形式。C、流行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中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预期水平的现象,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的范围比较广。流行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说明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平时升高,不同地区中存在的不同传染病流行时,其发病率的高低并不一致。D、暴发:是指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实际上,暴发是流行的一种特殊形式。E、大流行性:是指某些传染病具有来势猛、传播

快、受害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流行现象。此类传染病的流行范围可达几个省、几个国家甚至几个大洲、如牛瘟、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采取这种方式流行。

2、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 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指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内出现发病率明显升高的现象。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分为三种情况。A、严格季节性;B季节性升高;C、无季节性。

3、 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是指在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间隔后,某些传染病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等可以再次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传染病周期性流行出现的原因主要是:(1)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容易实现,动物群受到感染的机会多。(2)某些传染病在一次流行后,动物获得的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相反,易感动物当量增多,从而引起再度流行。

九、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等,它们对三个环节的作用错综复杂。

2、社会因素:影响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十、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1、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暴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2、调查方法:A、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B、现场察看。C、实验室检查。D、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

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4、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十一、预防感染动物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1、采取自繁自养、封闭式饲养、全进全出饲养等科学饲养方法,防止外来病原侵入;

封闭式饲养:封闭式饲养就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畜(禽)养殖场与周围环境相隔离,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等与畜(禽)直接接触。实行封闭式饲养,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入,降低畜禽发病的风险。

封闭式饲养要求:A、场外有隔离带:畜(禽)养殖场四周要设立围墙、围栏或防疫沟,与周围环境相隔离;B、进场有消毒室消毒设施:养殖场大门口有消毒池、消毒室等消毒设施,无关人员、车辆等一律不得进入场内。人员、车辆、物品等要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内;C、场内功能区分开: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等要严格分开,饲养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要更衣换鞋,并做好消毒工作;进入生产区的物品,要经过专门的消毒通道消毒后方可进入;D、场内还须设有防鼠、防鸟、防蚊蝇等设施;

全进全出饲养: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就是在某一个饲养单元内,同一品种、同一日龄的畜(禽),在同一天内转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又在同一天内转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有利于开展免疫、消毒等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购买种畜禽的要求:A、非疫:到非疫区购买。购买种畜禽前,要详细了解购进地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避免在疫病流行的地区购买。

B、正规:到正规的种畜禽场购买。正规的种畜禽场,种畜禽的质量能够有保证。购买时索要:种畜禽合格证明、动物检疫合格

证明、家畜(禽)系谱等资料。C、健康:购进后要隔离观察。种畜(禽)购进后,要先在隔离饲养场隔离饲养45天左右,经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饲养。

2、做好免疫工作,制订出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方案,做到应免尽免;

3、制订本场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本场饲养环境保持洁净状态;

4、全价日粮饲喂。畜禽全价日粮是按照畜禽饲养标准配制而成的,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营养成分。它不仅能够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能够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5、饲养管理人员以及防疫人员,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


相关文章

  • 动物传染病学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复试科目<动物传染病学>考试大纲 <动物传染病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农业硕士畜牧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 概述 1. 考试科目:动物传染病学 2. 考试比例: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30% ...查看


  • 动物传染病名词解释
  • 一.名词解释 1. 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 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谓之动物检疫. 2. 隔离 隔离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 最小范围 ...查看


  • 温州市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理论试卷2
  • 温州市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 理论试卷5 (考试形式:闭卷,完成答题时间:120分钟) 专业: 考号 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免疫程序: 2.垂直传播: 3.保虫宿主: 4.隐性感染: 5.疫源地: 二.判断题:(判断正 ...查看


  • 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
  • 附件2: 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 一.基本信息调查 我省各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做好所在县畜牧业生产.动物免疫.屠宰加工和畜禽价格调查工作,并结合当地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数据,分析当地疫情发展趋势. 各国家动 ...查看


  • 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 附件20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臵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探寻病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提出政策 ...查看


  • 兽医传染病学
  • 兽医传染病学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感染: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病理反应的过程. 感染梯度: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症状由轻及重,甚至死亡.这与病原的致病性. ...查看


  • 动物疫病防治员试题
  • 动物疫病防治员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安钠咖是 (答:C) A.麻醉药 B.止血药 C.兴奋药 D.止泻药 2.链霉素是治疗 感染的抗生素.(答:A) A.革兰氏阴性菌 B.革兰氏阳性菌 C.真菌 D.霉菌 ...查看


  • 动物传染病学题库及答案
  • 动物传染病学习题 1.一过型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2.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 ...查看


  • 动物检验检疫学复习
  • 动物检验检疫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2 3.影响流行病的因素有自然因素.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4 5 6 7织的变化.内脏器官的变化. 8 9 10有性繁殖).后者在家畜身上吸血把焦虫接种于家畜体内:都由后者传染,当代传播,经卵传递.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