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第三:首句的作用与结句的妙处

诗歌鉴赏第三:首句的作用与结句的效果

一、考试说明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读读悟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江苏)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橘柚香”首先点明时节是秋天(1分),写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1分)暗挑依依惜别之情。(1分)

赏析: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年江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韵译】《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去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里;/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3.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三、随堂练习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14新课标卷Ⅰ)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杪:树梢)。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江苏)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橘柚香”首先点明时节是秋天(1分),写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1分)暗挑依依惜别之情。(1分)

赏析: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年江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韵译】《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去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里;/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四、(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答案】(1)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①杪:树梢。

作者简介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诗歌鉴赏第三:首句的作用与结句的效果

一、考试说明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读读悟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江苏)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橘柚香”首先点明时节是秋天(1分),写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1分)暗挑依依惜别之情。(1分)

赏析: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年江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韵译】《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去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里;/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3.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三、随堂练习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14新课标卷Ⅰ)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杪:树梢)。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江苏)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橘柚香”首先点明时节是秋天(1分),写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1分)暗挑依依惜别之情。(1分)

赏析: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年江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韵译】《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去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里;/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四、(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答案】(1)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①杪:树梢。

作者简介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相关文章

  •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二模考试古诗鉴赏延伸拓展 宋亚梅 一.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六看" 1.看标题,明意思: 2.看作者,明风格 3.看注释,明背景 4.看意象,明意境: 5.看诗眼,明情感: 6二.二模考试古 ...查看


  • 高考诗歌题型归类
  • 诗歌鉴赏题型归类 一.内容理解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⑴某句(某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⑵诗(词)某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 ⑶诗(词)某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⑷诗(词)某部分的原因是什么? ⑸诗(词)某部分与某部分什么关系? 识记诀窍:释 ...查看


  • 2015年山东省17地级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 1.(2015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查看


  • 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
  •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 ...查看


  • 古代诗歌的解法
  •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 ...查看


  •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尾联的设题角度
  • 纵观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其设问角度无非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赏析诗句内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对常考结句或尾联题型中作一管中窥 ...查看


  • [虞美人]说课稿
  • <虞美人>说课稿 09级 中文(4) 程琳 4号 一. 说教材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查看


  •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2016年语文高考,古诗诗词鉴赏肯定是重点之一,许多学生在此部分失分严重,表现为把握不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要表达的形象,结果造成无法理解诗词句的整体意思而无法解题,本文列举11类的题词,指出每种题型的解答 ...查看


  • 古诗文阅读 古诗鉴赏 考点精练1-4
  • 考点精练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 晁补之 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注 绍圣元年,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复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