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其实我的这种解释,是在以正纠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西游记》和《封神榜》本来就是佛家、道家相争,互为攻击的产物。近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曾讲述了这两部书的来历:
‘当年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跑来听后都作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朝廷为化解矛盾,令长春观改名为白云寺,白云寺更名为长春观。道士们并不服气,写了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它的真相。最厉害的是小说中描写唐僧取经回到通天河,全部佛经泡水后文字都没有了,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就是影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佛经全部是假的。可惜的是世人误信《西游记》,却把真正记载真实历史事实的《西域记》给埋没了。
针对《西游记》创作的小说《封神榜》是和尚骂道士的。从这个观点看它,就看出处处都是骂道士的。比如说道士修仙必有劫数,要挨刀刃。看这两部小说。如果不明白它的佛道相骂的关系,便会认假为真。所以看书应该要明辨是非,辩识邪正,择良益实用、技能之书而观学。‛(请参阅《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以上是妙法老和尚对《西游记》的解释。他这建议我们熟读《楞严经》,就可以具备择法眼,多读大德高僧的著作和实用技能工具用书,就能开启自己的智慧和本领。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其实我的这种解释,是在以正纠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西游记》和《封神榜》本来就是佛家、道家相争,互为攻击的产物。近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曾讲述了这两部书的来历:
‘当年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跑来听后都作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朝廷为化解矛盾,令长春观改名为白云寺,白云寺更名为长春观。道士们并不服气,写了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它的真相。最厉害的是小说中描写唐僧取经回到通天河,全部佛经泡水后文字都没有了,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就是影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佛经全部是假的。可惜的是世人误信《西游记》,却把真正记载真实历史事实的《西域记》给埋没了。
针对《西游记》创作的小说《封神榜》是和尚骂道士的。从这个观点看它,就看出处处都是骂道士的。比如说道士修仙必有劫数,要挨刀刃。看这两部小说。如果不明白它的佛道相骂的关系,便会认假为真。所以看书应该要明辨是非,辩识邪正,择良益实用、技能之书而观学。‛(请参阅《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以上是妙法老和尚对《西游记》的解释。他这建议我们熟读《楞严经》,就可以具备择法眼,多读大德高僧的著作和实用技能工具用书,就能开启自己的智慧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