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其实我的这种解释,是在以正纠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西游记》和《封神榜》本来就是佛家、道家相争,互为攻击的产物。近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曾讲述了这两部书的来历:

‘当年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跑来听后都作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朝廷为化解矛盾,令长春观改名为白云寺,白云寺更名为长春观。道士们并不服气,写了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它的真相。最厉害的是小说中描写唐僧取经回到通天河,全部佛经泡水后文字都没有了,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就是影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佛经全部是假的。可惜的是世人误信《西游记》,却把真正记载真实历史事实的《西域记》给埋没了。

针对《西游记》创作的小说《封神榜》是和尚骂道士的。从这个观点看它,就看出处处都是骂道士的。比如说道士修仙必有劫数,要挨刀刃。看这两部小说。如果不明白它的佛道相骂的关系,便会认假为真。所以看书应该要明辨是非,辩识邪正,择良益实用、技能之书而观学。‛(请参阅《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以上是妙法老和尚对《西游记》的解释。他这建议我们熟读《楞严经》,就可以具备择法眼,多读大德高僧的著作和实用技能工具用书,就能开启自己的智慧和本领。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其实我的这种解释,是在以正纠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西游记》和《封神榜》本来就是佛家、道家相争,互为攻击的产物。近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曾讲述了这两部书的来历:

‘当年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跑来听后都作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朝廷为化解矛盾,令长春观改名为白云寺,白云寺更名为长春观。道士们并不服气,写了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它的真相。最厉害的是小说中描写唐僧取经回到通天河,全部佛经泡水后文字都没有了,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就是影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佛经全部是假的。可惜的是世人误信《西游记》,却把真正记载真实历史事实的《西域记》给埋没了。

针对《西游记》创作的小说《封神榜》是和尚骂道士的。从这个观点看它,就看出处处都是骂道士的。比如说道士修仙必有劫数,要挨刀刃。看这两部小说。如果不明白它的佛道相骂的关系,便会认假为真。所以看书应该要明辨是非,辩识邪正,择良益实用、技能之书而观学。‛(请参阅《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

以上是妙法老和尚对《西游记》的解释。他这建议我们熟读《楞严经》,就可以具备择法眼,多读大德高僧的著作和实用技能工具用书,就能开启自己的智慧和本领。


相关文章

  • [经济杂谈]看看[封神榜]的人物关系图,看看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
  • 点击:117  回复:0 作者:拉登是shab  发表日期:2011-8-25 22:42:00 回复 <封神榜>揭示了中国人不受其他宗教影响,应为其他宗教都来自中国 点击:10  回复:0 作者:拉登是shab  发表日期:2 ...查看


  • _封神演义_与宗教_朱越利
  • #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 5封神演义6与宗教 朱越利 提 要:5封神演义6的主题是歌颂仁政,痛斥暴政,伸张正义,鞭挞邪恶.5封神演义6那些宗教的和貌似宗教的描写,皆紧紧围绕这一积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貌似宗教的神魔斗法的情节 ...查看


  •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神位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 <西游记>一书中的天庭神仙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佛教众圣,如来,观音等. 一类是道教众仙,太上老君,福禄寿三星等. 还有一类是天宫中的神圣,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天王等. 其实,中国的神仙不是佛教的,就是道教的.西游记中的第三 ...查看


  • [原创]老子与儒释道三教
  • 按说,经过长时期的磨合.交流,中国百姓已经接受儒释道三家一花三叶.三教一家的观念,儒佛道汇流,也成为中国宗教及其哲学发展的壮观景象.然而,时至今日,一些荒唐的争论依然不时出现.尤其是究竟是道教正宗还是佛教正宗的争论,是老子化胡成佛还是释迦牟 ...查看


  • 哪吒的故事
  • 哪吒闹海又作「那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西游记>讲的是扥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形似少年,但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大败而归. <封 ...查看


  •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资料
  • 无量量劫:(度娘那找的) 一元分为十二会,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一个元会是12万9千6百年,5万个元会为一个混元量劫法力,一个量劫法力=5万个元会×12万9千6百年=64.8亿年,一个混元无量量劫=4亿8千万量劫=64.8亿年×4亿8千万=31 ...查看


  • 读书札记之--[西游记]四大菩萨造像初探
  • (2010-06-26 12:06:37) 转载▼ 标签:宗教 文化 示现 女相 <西游记> 分类:散文杂谈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又称曼殊室利菩萨.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座下青狮,寓威猛.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华严三圣中,为毗 ...查看


  • 古代神话[1000字]
  •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 ...查看


  • 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 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映,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显然,它与历史故事之于历史演义.传奇故事之于英雄小说相比,是远距离的,是间接的.因此,作为长篇巨制的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