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代宗李豫|唐朝历史

主页儒家道家佛经法家

百家兵法中医正史历史

易经 南怀瑾全集 小雅民歌书城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简体】 【繁體】《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代宗李豫

广德元年(763)——大历十四年(779)

唐代宗李豫,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一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这一天,在他登基以后被立为天兴节。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他的母亲吴氏,后被追尊为章敬皇后。

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韩《文苑图》

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不过,安史之乱最终是在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最为得意的事。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代宗的重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乱的创伤,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缺失。越是到后来,他越是颓废,甚至怀疑人的力量,平日里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常是口诵佛经,《仁王经》成为他消灾赐福的力量源泉。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后,他却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代宗能否如欧阳修所说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旧唐书》中把他比为古代的“贤君”,无疑是溢美之辞了。

建宁之祸

代宗30岁那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乱离相继的日子真的开始了。代宗在父亲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一直是广平郡王。他和弟弟建宁王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马嵬之变。此后,一起北上灵武,成为肃宗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肃宗登基以后,在决定天下兵马元帅人选之初,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倓。但肃宗当年的布衣之交、自称“山人”的奇士李泌秘密向肃宗陈奏:“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吗?”最终,肃宗任命了广平王为兵马元帅。从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李泌出山图

广平王被委任为兵马元帅,元帅府就设于禁中。李泌不愿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于禁中安置。广平王入内参拜肃宗,李泌就在帅府坐镇,李泌有事入对,广平王就在帅府。二人尽心尽力,配合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四方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送来。肃宗指示全部战情通报都先送元帅府,由李泌先行开拆过目,军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后连夜向宫禁之中通报。若属一般军务,则待天亮后再禀。而禁中宫门的钥匙及符契,肃宗这时也都委托广平王与李泌掌管。

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倾心结交,互为表里,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宁王的警觉与不满。李泌为了大唐中兴,也对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肃宗立她为皇后。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张良娣则经常在肃宗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

颇知用权的张良娣并没有坐视不顾。她很策略地劝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张良娣企图在广平王和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分化他们,而且把事端牵扯到李泌身上。因为,此事若付诸实施,肃宗一定会同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商议。果然,有一天,肃宗向李泌提及此事:“广平王担任元帅负责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现在朕打算要建宁王全面负责征伐,又担心引起不良后果。若立广平王为太子,既确定他的储君地位,又能让建宁王发挥作用,先生以为如何?”李泌一下就明白这是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肃宗,使这一隐患暂难萌生。

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建宁王年轻气盛,无所顾忌,见二人互相勾结,也数番向肃宗陈诉张良娣自恣专权,谋害广平王。张良娣与李辅国趁机对建宁王大加谮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张良娣对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肃宗见双方都事涉广平王,眼睛盯着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建宁王赐死了。

建宁之祸,在参与平叛的众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尤其使广平王与李泌感到惊惧。

代宗登临大宝后,仍“深思建宁之冤”,他先是追赠建宁王一等亲王爵——齐王,到大历三年(768)五月,代宗还颁诏追谥他为承天皇帝,改葬顺陵,对建宁王尽极哀荣。看来,建宁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难以挥去的印记。

收复两京

至德二载(757)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贴金铠甲骑马俑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

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

唐军得到战报,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

原来,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叶护听从劝告,与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

随着平叛战争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肃宗病重以后,朝廷上下都普遍感到潜在的政治危机。

深宫惊变

肃宗病重期间,朝廷官员几乎难与皇上相见。奉命前往河中地区镇抚平叛兵马的老将郭子仪行前,坚决请求皇上召见,说明即使像郭子仪这样的老臣对朝廷政治态势的发展也心中没底。不停涌动着的政治斗争的暗流,随着肃宗的病危已渐成波涛汹涌之势,只是一时还未有突然爆发的机会。

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时为皇太子的代宗李豫被肃宗委以监国之任,一下子使宫廷上下淤结的矛盾激发出来,酿成了一场宫廷政变。

首先对太子监国做出强烈反应的是张皇后。

代宗从任广平王时,就对张氏忍让三分,身居皇太子后也尽量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但张皇后深知皇太子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对自己另有看法,所以一直寻求机会能在皇帝晏驾之后找一条退路。这一时期,往日与张皇后互为表里、政治上互相利用的宦官李辅国此时手握禁军,与她也不像从前那样默契、投缘了。势倾朝野、任内射生使的宦官程元振也依附于李辅国。宦官可以假借君命、口含天宪,李辅国不再需要背靠张皇后这棵大树了。往日在马嵬兵变、灵武分兵及肃宗即位之初鼎力合作的政治盟友,由于形势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了不和。

红陶骑马狩猎俑

随着肃宗病情加重,形势已很明朗。一旦肃宗登遐归西,代宗以合法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即位就会顺理成章。李辅国、程元振等当然不会轻易抛开皇太子另谋出路,因为宦官本来就是依附于皇帝而生存的。张皇后则不能不考虑皇太子一旦即位后自己的处境。所以,肃宗的重病不起,带给她一种大厦将倾的末路之感。不过,面对即将引发的隐伏已久的宫廷较量,张皇后仍旧挣扎着投石问路。

她首先向太子发出了试探的信号。肃宗病重期间,代宗以皇太子身份往来侍疾,躬尝药膳,衣不解带,极尽臣子之孝。就在太子前来侍疾时,张皇后对他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他那里发出,他擅自逼迁太上皇,其罪甚大。他所忌者吾与殿下。今主上弥留,辅国暗中与程元振阴谋作乱,不可不诛。”直接向代宗公开了她与李辅国之间的不和,试图劝皇太子与之联手对付李辅国。代宗何尝不知其心思,不过,他没有买皇后的账,借口事需万全而回绝了皇后。张皇后见太子不肯合作,便找来了肃宗的次子越王系。

张皇后对越王说:“皇太子仁惠,不足以图平祸难。”接着,又将她计谋诛杀李辅国的打算合盘托出,她问越王:“汝能行此事乎?”越王惊喜若狂,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表示愿意与张皇后一起干。张皇后暗中勾结越王系入宫,将图废立,就是密谋以越王取代代宗。

张皇后与越王系指令其心腹宦官内谒者监段恒俊、知内侍省事朱光辉等从内侍宦官中挑选200多名武勇之士,然后全副武装待命。

张皇后打算用宫廷政变的方式来对付皇太子,也只能找借口把太子召入宫中,想在长生殿解决问题。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张皇后以肃宗的名义,矫诏召太子入内侍疾。这一天,恰巧是肃宗降制令太子监国的同一天,从这点上看,宫廷围绕着皇位继承权的角逐并非一朝一夕,但矛盾爆发的导火线正是代宗以太子监国。

在张皇后密谋策划之时,内射生使程元振也没有丝毫松懈,对于张皇后等人的动向,程元振掌握得一清二楚,他暗中向李辅国做了详细汇报。李辅国久掌禁兵,又有程元振配合,马上做出反应,命程元振率手下禁军埋伏于玄武门之西的凌霄门。这儿是太子入宫见张皇后的必经之地。李辅国和程元振都明白,此番较量,关键要掌握住太子这张牌。太子既是法定皇位继承人,又是肃宗业已降制书指定监国之人,拥立太子当然名正言顺,又很稳妥、有利,更可获取最大政治利益。因此,李辅国对这一安排也尤为精细,他要求有十成胜算。

形势是千钧一发。

当代宗驾到时,程元振拦住他:“宫中有变,请殿下留步,暂且回宫。”代宗回答:“这恐怕是讹传!即使有变,今父皇召我入宫,父皇病重,我怎可畏死而不应召呢?”程元振力劝:“殿下,社稷事大,千万不可因小失大,今日宫中是万万不能去的。”随后,不由分说,俨然是武力挟持一般,命禁军簇拥着他到了玄武门外的飞龙厩,并派甲卒严密防守。飞龙厩一带,已是程元振控制的范围。此举虽是保护驯马俑

太子人身安全,却无疑是李辅国、程元振为此番政治较量牢牢掌握住的砝码。

把皇太子掌握在手中,李辅国、程元振已是胜券在握,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当天夜里,二人勒兵入宫,会于三殿前,将越王系、段恒俊、朱光辉与其他同谋者百余人一网打尽。然后,又打着太子的旗号,派人前往肃宗所在长生殿。毫无顾忌地把正在肃宗皇帝病榻之旁的张皇后强行拉走,然后幽禁于别殿,同时被幽禁的侍者还有十几人。

这一幕确实惊心动魄,大内之中一派混乱,事变折腾了一夜,直到天亮时才稍稍平息下来。肃宗遭此变故,更受惊吓不小,事隔一天,就撒手而去了。

李辅国、程元振等见完全控制了内外局势,遂放心地将代宗迎接到九仙门与群臣相见,行监国之礼。就这样,代宗李豫在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一身素服,开始了帝王一生的奔波。

代宗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

荡平余孽

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日,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

三彩马

宦官势力的膨胀,在代宗刚刚亲政之初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李辅国恃功自傲,曾对代宗讲:“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却利用程元振来对付他,以至于后来将李辅国暗杀于家中。

宝应二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所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是极好的写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姓的欢呼雀跃,使人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别的不说,仅仅在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就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朔方兵、神策军也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邑落为墟,比屋荡尽。时正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竟以纸为衣,聊御风寒,令人为之心酸动容。

三彩骆驼代宗时期的帝国,创伤累累、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人吃人的惨剧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城市和乡村。郭子仪曾向代宗描述过河南都畿一带满目疮痍、人烟断绝的凄凉惨状。两京失守后,为了平定叛乱,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不得不相继东调,导致西北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昔日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河、陇地区的沦陷、东北平卢镇的南迁,使天宝以来形成的边疆全面防御圈逐渐压缩,由此而改变的边疆民族形势,给唐朝的国防及内政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地方动乱无疑加重了代宗时期朝廷的压力;平叛胜利之后,朝廷大军还没有凯旋回朝,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直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这一事件,更使代宗朝困难重重、雪上加霜。此外,河北降将的不驯,平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的挟私以致走上反叛之路,更让唐王朝狼狈不堪。

而到了代宗执政晚期,仍是内政不修,边患频仍:一是河北地区魏博、成德等藩镇节度使的反复无常,成为最使他难以安宁的心腹之患。由此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到宪宗元和时期才暂时得到扭转。二是吐蕃等几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屡屡引兵进犯,使边疆防卫成代宗元陵北神门石狮为代宗朝的巨大负担。三是朝廷官员之间的党争开始出现激化之势。

代宗有一位宠爱的妃子独孤氏,在大历十年病死后,一直殡于内殿。伤心不已的代宗不忍心下葬,直到大历十三年(778)八月,才不得不让她入土为安,并追赠为贞懿皇后。

由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以及对独孤氏难以排遣的思念,代宗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内殿驾崩了。

李豫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豫(初名俶)出生: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

属相:虎卒年:大历十四年(779)

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陵寝:元陵

父亲:肃宗李亨母亲:章敬皇后吴氏

皇后:贞懿皇后独孤氏、睿真皇后沈氏子女:20子,18女

继位人:儿子德宗李适最得意:平定安史之乱

最失意:被宦官拥立最不幸:同时为玄宗、肃宗治丧

最痛心:刚刚即位就逃离长安最擅长:易经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守诚、吴宗国:《唐玄宗》,三秦出版社,1989年

(2)牛致功:《安禄山史思明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

(3)任士英:《幕后帝妃》,三秦出版社,1992年

(4)任士英:《唐肃宗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

(5)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分类:唐朝历史 书名: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作者:任士英前页  目录  后页

主页儒家道家佛经法家

百家兵法中医正史历史

易经 南怀瑾全集 小雅民歌书城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简体】 【繁體】《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代宗李豫

广德元年(763)——大历十四年(779)

唐代宗李豫,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一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这一天,在他登基以后被立为天兴节。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他的母亲吴氏,后被追尊为章敬皇后。

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韩《文苑图》

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不过,安史之乱最终是在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最为得意的事。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代宗的重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乱的创伤,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缺失。越是到后来,他越是颓废,甚至怀疑人的力量,平日里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常是口诵佛经,《仁王经》成为他消灾赐福的力量源泉。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后,他却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代宗能否如欧阳修所说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旧唐书》中把他比为古代的“贤君”,无疑是溢美之辞了。

建宁之祸

代宗30岁那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乱离相继的日子真的开始了。代宗在父亲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一直是广平郡王。他和弟弟建宁王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马嵬之变。此后,一起北上灵武,成为肃宗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肃宗登基以后,在决定天下兵马元帅人选之初,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倓。但肃宗当年的布衣之交、自称“山人”的奇士李泌秘密向肃宗陈奏:“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吗?”最终,肃宗任命了广平王为兵马元帅。从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李泌出山图

广平王被委任为兵马元帅,元帅府就设于禁中。李泌不愿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于禁中安置。广平王入内参拜肃宗,李泌就在帅府坐镇,李泌有事入对,广平王就在帅府。二人尽心尽力,配合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四方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送来。肃宗指示全部战情通报都先送元帅府,由李泌先行开拆过目,军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后连夜向宫禁之中通报。若属一般军务,则待天亮后再禀。而禁中宫门的钥匙及符契,肃宗这时也都委托广平王与李泌掌管。

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倾心结交,互为表里,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宁王的警觉与不满。李泌为了大唐中兴,也对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肃宗立她为皇后。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张良娣则经常在肃宗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

颇知用权的张良娣并没有坐视不顾。她很策略地劝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张良娣企图在广平王和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分化他们,而且把事端牵扯到李泌身上。因为,此事若付诸实施,肃宗一定会同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商议。果然,有一天,肃宗向李泌提及此事:“广平王担任元帅负责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现在朕打算要建宁王全面负责征伐,又担心引起不良后果。若立广平王为太子,既确定他的储君地位,又能让建宁王发挥作用,先生以为如何?”李泌一下就明白这是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肃宗,使这一隐患暂难萌生。

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建宁王年轻气盛,无所顾忌,见二人互相勾结,也数番向肃宗陈诉张良娣自恣专权,谋害广平王。张良娣与李辅国趁机对建宁王大加谮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张良娣对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肃宗见双方都事涉广平王,眼睛盯着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建宁王赐死了。

建宁之祸,在参与平叛的众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尤其使广平王与李泌感到惊惧。

代宗登临大宝后,仍“深思建宁之冤”,他先是追赠建宁王一等亲王爵——齐王,到大历三年(768)五月,代宗还颁诏追谥他为承天皇帝,改葬顺陵,对建宁王尽极哀荣。看来,建宁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难以挥去的印记。

收复两京

至德二载(757)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贴金铠甲骑马俑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

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

唐军得到战报,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

原来,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叶护听从劝告,与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

随着平叛战争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肃宗病重以后,朝廷上下都普遍感到潜在的政治危机。

深宫惊变

肃宗病重期间,朝廷官员几乎难与皇上相见。奉命前往河中地区镇抚平叛兵马的老将郭子仪行前,坚决请求皇上召见,说明即使像郭子仪这样的老臣对朝廷政治态势的发展也心中没底。不停涌动着的政治斗争的暗流,随着肃宗的病危已渐成波涛汹涌之势,只是一时还未有突然爆发的机会。

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时为皇太子的代宗李豫被肃宗委以监国之任,一下子使宫廷上下淤结的矛盾激发出来,酿成了一场宫廷政变。

首先对太子监国做出强烈反应的是张皇后。

代宗从任广平王时,就对张氏忍让三分,身居皇太子后也尽量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但张皇后深知皇太子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对自己另有看法,所以一直寻求机会能在皇帝晏驾之后找一条退路。这一时期,往日与张皇后互为表里、政治上互相利用的宦官李辅国此时手握禁军,与她也不像从前那样默契、投缘了。势倾朝野、任内射生使的宦官程元振也依附于李辅国。宦官可以假借君命、口含天宪,李辅国不再需要背靠张皇后这棵大树了。往日在马嵬兵变、灵武分兵及肃宗即位之初鼎力合作的政治盟友,由于形势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了不和。

红陶骑马狩猎俑

随着肃宗病情加重,形势已很明朗。一旦肃宗登遐归西,代宗以合法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即位就会顺理成章。李辅国、程元振等当然不会轻易抛开皇太子另谋出路,因为宦官本来就是依附于皇帝而生存的。张皇后则不能不考虑皇太子一旦即位后自己的处境。所以,肃宗的重病不起,带给她一种大厦将倾的末路之感。不过,面对即将引发的隐伏已久的宫廷较量,张皇后仍旧挣扎着投石问路。

她首先向太子发出了试探的信号。肃宗病重期间,代宗以皇太子身份往来侍疾,躬尝药膳,衣不解带,极尽臣子之孝。就在太子前来侍疾时,张皇后对他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他那里发出,他擅自逼迁太上皇,其罪甚大。他所忌者吾与殿下。今主上弥留,辅国暗中与程元振阴谋作乱,不可不诛。”直接向代宗公开了她与李辅国之间的不和,试图劝皇太子与之联手对付李辅国。代宗何尝不知其心思,不过,他没有买皇后的账,借口事需万全而回绝了皇后。张皇后见太子不肯合作,便找来了肃宗的次子越王系。

张皇后对越王说:“皇太子仁惠,不足以图平祸难。”接着,又将她计谋诛杀李辅国的打算合盘托出,她问越王:“汝能行此事乎?”越王惊喜若狂,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表示愿意与张皇后一起干。张皇后暗中勾结越王系入宫,将图废立,就是密谋以越王取代代宗。

张皇后与越王系指令其心腹宦官内谒者监段恒俊、知内侍省事朱光辉等从内侍宦官中挑选200多名武勇之士,然后全副武装待命。

张皇后打算用宫廷政变的方式来对付皇太子,也只能找借口把太子召入宫中,想在长生殿解决问题。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张皇后以肃宗的名义,矫诏召太子入内侍疾。这一天,恰巧是肃宗降制令太子监国的同一天,从这点上看,宫廷围绕着皇位继承权的角逐并非一朝一夕,但矛盾爆发的导火线正是代宗以太子监国。

在张皇后密谋策划之时,内射生使程元振也没有丝毫松懈,对于张皇后等人的动向,程元振掌握得一清二楚,他暗中向李辅国做了详细汇报。李辅国久掌禁兵,又有程元振配合,马上做出反应,命程元振率手下禁军埋伏于玄武门之西的凌霄门。这儿是太子入宫见张皇后的必经之地。李辅国和程元振都明白,此番较量,关键要掌握住太子这张牌。太子既是法定皇位继承人,又是肃宗业已降制书指定监国之人,拥立太子当然名正言顺,又很稳妥、有利,更可获取最大政治利益。因此,李辅国对这一安排也尤为精细,他要求有十成胜算。

形势是千钧一发。

当代宗驾到时,程元振拦住他:“宫中有变,请殿下留步,暂且回宫。”代宗回答:“这恐怕是讹传!即使有变,今父皇召我入宫,父皇病重,我怎可畏死而不应召呢?”程元振力劝:“殿下,社稷事大,千万不可因小失大,今日宫中是万万不能去的。”随后,不由分说,俨然是武力挟持一般,命禁军簇拥着他到了玄武门外的飞龙厩,并派甲卒严密防守。飞龙厩一带,已是程元振控制的范围。此举虽是保护驯马俑

太子人身安全,却无疑是李辅国、程元振为此番政治较量牢牢掌握住的砝码。

把皇太子掌握在手中,李辅国、程元振已是胜券在握,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当天夜里,二人勒兵入宫,会于三殿前,将越王系、段恒俊、朱光辉与其他同谋者百余人一网打尽。然后,又打着太子的旗号,派人前往肃宗所在长生殿。毫无顾忌地把正在肃宗皇帝病榻之旁的张皇后强行拉走,然后幽禁于别殿,同时被幽禁的侍者还有十几人。

这一幕确实惊心动魄,大内之中一派混乱,事变折腾了一夜,直到天亮时才稍稍平息下来。肃宗遭此变故,更受惊吓不小,事隔一天,就撒手而去了。

李辅国、程元振等见完全控制了内外局势,遂放心地将代宗迎接到九仙门与群臣相见,行监国之礼。就这样,代宗李豫在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一身素服,开始了帝王一生的奔波。

代宗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

荡平余孽

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日,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

三彩马

宦官势力的膨胀,在代宗刚刚亲政之初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李辅国恃功自傲,曾对代宗讲:“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却利用程元振来对付他,以至于后来将李辅国暗杀于家中。

宝应二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所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是极好的写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姓的欢呼雀跃,使人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别的不说,仅仅在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就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朔方兵、神策军也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邑落为墟,比屋荡尽。时正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竟以纸为衣,聊御风寒,令人为之心酸动容。

三彩骆驼代宗时期的帝国,创伤累累、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人吃人的惨剧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城市和乡村。郭子仪曾向代宗描述过河南都畿一带满目疮痍、人烟断绝的凄凉惨状。两京失守后,为了平定叛乱,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不得不相继东调,导致西北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昔日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河、陇地区的沦陷、东北平卢镇的南迁,使天宝以来形成的边疆全面防御圈逐渐压缩,由此而改变的边疆民族形势,给唐朝的国防及内政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地方动乱无疑加重了代宗时期朝廷的压力;平叛胜利之后,朝廷大军还没有凯旋回朝,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直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这一事件,更使代宗朝困难重重、雪上加霜。此外,河北降将的不驯,平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的挟私以致走上反叛之路,更让唐王朝狼狈不堪。

而到了代宗执政晚期,仍是内政不修,边患频仍:一是河北地区魏博、成德等藩镇节度使的反复无常,成为最使他难以安宁的心腹之患。由此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到宪宗元和时期才暂时得到扭转。二是吐蕃等几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屡屡引兵进犯,使边疆防卫成代宗元陵北神门石狮为代宗朝的巨大负担。三是朝廷官员之间的党争开始出现激化之势。

代宗有一位宠爱的妃子独孤氏,在大历十年病死后,一直殡于内殿。伤心不已的代宗不忍心下葬,直到大历十三年(778)八月,才不得不让她入土为安,并追赠为贞懿皇后。

由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以及对独孤氏难以排遣的思念,代宗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内殿驾崩了。

李豫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豫(初名俶)出生: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

属相:虎卒年:大历十四年(779)

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陵寝:元陵

父亲:肃宗李亨母亲:章敬皇后吴氏

皇后:贞懿皇后独孤氏、睿真皇后沈氏子女:20子,18女

继位人:儿子德宗李适最得意:平定安史之乱

最失意:被宦官拥立最不幸:同时为玄宗、肃宗治丧

最痛心:刚刚即位就逃离长安最擅长:易经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守诚、吴宗国:《唐玄宗》,三秦出版社,1989年

(2)牛致功:《安禄山史思明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

(3)任士英:《幕后帝妃》,三秦出版社,1992年

(4)任士英:《唐肃宗评传》,三秦出版社,2000年

(5)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分类:唐朝历史 书名: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作者:任士英前页  目录  后页


相关文章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透视大唐帝国290年的盛衰兴替)
  • 基本资料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透视大唐帝国290年的盛衰兴替) 作者: 任士英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29.8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解密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查看


  • 说说唐朝皇帝
  • 唐朝简介 (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 ...查看


  • 唐朝皇帝的避难所
  • 2011年7月第27卷第4期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 Jul.2011Vol.27No.4 唐朝皇帝的避难所 王兰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唐代历史 ...查看


  • 仆固怀恩,亲自结束了安史之乱,也将唐朝带入了藩镇割据
  •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安禄山被杀后,部将中崛起的另一位大人物史思明,带着安禄山队伍中的精锐投降了中央,因为山高皇帝远,唐肃宗没有办法整合这支部队,给了史思明足够的准备时间. 不到一年就收编了幽州境内的大部分降兵,吞并安庆绪的邺城后, ...查看


  • 唐朝皇帝列表
  • 唐皇帝列表 唐高宗 李渊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查看


  • 不徇私情--郭子仪
  • 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 来源:渭南新闻网 郭子仪(697-781)华州县城西马村)人,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郭子仪初以武举高弟,累迁天德军使,安北都府使兼九原太守.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叛乱 ...查看


  • 唐代宗派人暗杀宦官李辅国后为何下旨捉捕凶手?
  • 2012年08月27日 16:53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王国华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代宗皇帝闻得噩耗,下旨赠李辅国为太傅官,予以厚葬,同时行文各地捉捕凶手.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凶手就是皇帝派去的. 本 ...查看


  • 安史之乱对唐朝国际贸易的影响
  • 内 容 摘 要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 叛,它不仅在政治上影响巨大,更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经济与贸易格局变化的起点.这一政治事件对唐朝的对外贸易来说既有负面影响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来说,它 ...查看


  • 唐朝三大名将
  •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武将下场都不好,要么不得善终,要么晚景凄凉.赵国大将廉颇,军功很大,赵悼襄王继位后,不被信任,他只好逃到魏国,这时秦国猛烈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却被廉颇的仇人郭开从中破坏,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不叫廉颇回赵国,最后,廉颇死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