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              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而讫            断: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悦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

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兴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5.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苏武传》)

(3)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阅读答案:

1.D(判决)

2.A(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A(能表现唐太宗喜纳谏言的是①②④⑥)

4.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5.(1)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2)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3)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              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而讫            断: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悦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

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兴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5.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苏武传》)

(3)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阅读答案:

1.D(判决)

2.A(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A(能表现唐太宗喜纳谏言的是①②④⑥)

4.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5.(1)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2)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3)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相关文章

  • [家国天下]教案
  • 家国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两本书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查看


  • 总结贞观之治间和谐表现
  • 篇一:第2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第2 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1. 隋朝灭亡与唐 朝建立: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 渊(唐高祖)建立 唐朝,后传位于李世民(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2. 贞观之治局面 的形成原因: ...查看


  • 新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月考及答案
  • 初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第一单元检测) 闭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查看


  • [贞观之治]一课说课稿
  • <贞观之治>一课说课稿 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中学 李文君 历史教师 中二 [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查看


  •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 一.选择题: 1.南水北调工程(如图)东线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京杭大运河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 ...查看


  • 贞观之谜和[贞观政要]
  • 在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贞观之治"一直为史家所称颂.但如果仔细推究,就可以发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之说颇有疑点. 在古代的王朝中,所谓"盛世"各有特点,但有一 ...查看


  •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 ...查看


  • [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查看


  • [贞观政要·贪鄙]阅读答案
  • (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 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 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