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报刊文摘》转载了一位荷兰华裔学者黄隆泰先生的谈话。他提出我国不应被称为“支那”,应当正名为“中华”。其理由是:支那这个字,在荷兰语、英语字典上都解释为“瓷器”。以“瓷器”来称中国,这是侮辱之词。所以,这位黄老先生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应改为“中华”而抛弃“支那”。 前几天,看到香港出版的《镜报》本年第一期,其中发表了黄老先生谈话的全文,可知《报刊文摘》的摘录不误。这件事,我想,这位黄老先生似乎有点误会。经《报刊文摘》一转载,我恐怕国内可能有许多人也跟着糊涂起来。 我国的外文译名,是统一用的China,英国、美国人读作“查艾那”,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读作“希纳”。译成中文,就是“中国”,而不是“支那”。只有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脂尼”,这是见于唐以前的佛经译本中的。印度古代的“脂尼”Chini,向东流传到日本,成为“支那”,向西从阿拉伯传到西欧,成为“希纳”。英国人又用他们的缀音读法,把中间的i读成长音,就成为“查艾那”。我们只能说China是“支那”的音译,不能说“支那”是China的意译。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日本也还有人称我国为“支那”,但在公文书上,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 “脂尼”这个名词,过去有人说是“秦”字的音译,但苏曼殊曾经否认过,他说过“支那音非秦转”。不过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个名词早已见于古梵文的佛经,可以推测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始于中国的秦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记录了“天竺”、“身毒”等名词,都是指印度的。 只有对日本人来说,“支那”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没有“支那”的概念,故不能说欧美人称中国为“支那”。 契丹蒙古人称中原人为汉人,因为他们最早接触中国是在中国的汉代。中国人移民到南洋去,始于唐代,故南洋人称中国人为唐人。这个名称流传到美洲,至今旧金山、纽约等地还有唐人街。可是,其英文译名却是“中国城”而不是“唐代人的街”。俄罗斯人最早接触的中国人是东北的契丹民族,故俄文中称中国为“契丹”。这个字,现在当然已译为“中国”而不能译为“契丹”了。 西欧人在最初见到中国瓷器的时候,大为惊异。当时他们还没有瓷器,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于是以中国国名称之。这是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况且,作为瓷器解释的china这个字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作为国名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区别很清楚,怎么能说支那(或中国)这个名词的意义是瓷器呢。 黄老先生还说:荷兰有一个专指华人的字,叫做“西内逊”,现在成为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的代称。因此,他认为这也是一个侮辱华人的字。其实,“西内逊”的意义就是中国人,或中国事物。法文中也有一个同样的字,叫做“Chinoiserie”,可以译作“中国东西”。这是它的本义。但因为当时欧洲人瞧不起中国人,所以这个字又有另一个意义,指愚蠢的人,不可理解的事物。“西内逊”这个字的意义,也是这样。这种字,在欧洲每一国的语言中都有。它们都含蓄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今天,法国人已很少用这个字,即使用,也不再有瞧不起中国的意义,“西内逊”这个字的意义已仅仅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这件事,可知它已转变成另一种特定的用法,这与“支那”都没有关系。 一九八四.五.二十 在王拱壁《东游挥汗录》(1919年11月初版),收录了《日本外交之概略—对支那
的根本政策》一文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倭近五十年来之外交真相,舍对华而外实无外交价值之可言。盖倭人战胜前清以来
,即称我华为“支那”,垂为国民教育。且多方解释支那二字如无意义适可代表华人之
蒙昧者,于是支那二字乃风行三岛,以资倭人轻侮华人之口实。每逢形容不当之行为,
则必曰支那式,借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输入其国民之脑海。时至今日,虽三尺小童
,一见华人,亦出其一种丑态,曰:“支那人”“支那人”。恍若支那二字,代表华人
之万恶也者。此皆由倭人“对支那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况现在倭
人正事推广此种教育,以增长其国人之侮华程度。
在这段文字之后,王拱壁做了注释,指出支那二字从印度而来。“支”即为隋,而
“那”是语尾。本来是“摩诃至那”(大隋)之意。他这样说:
纵有人称我以外号,亦当称“摩诃至那”。今假扮[日本]以宗承华夏之族,吟哦汉
文之种,讲诵佛经之地,不惟中国民国四字、中国二字为彼邦所不齿,即摩诃震旦亦不
我称。称我支那又将冠词“摩诃”二字削去。报界及著作均用“支那”二字,政府公牍
则舍中国民国二字之简,而用“支那共和国”五字之繁,是对我不但无国际敬礼,并不
以国家视我也。是我中国民国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认也。尤忆当民国肇造之初,倭人
闻我将以“中国民国”民我国。既由著名浪人某固请我民党领袖,易之以“大汉”,希
冀离我五族,从可知堂哉皇哉之“中华民国”四字早为岛国君民所不喜矣,推其用心,
直不愿地球有中国民国之产出也。
甲午战争时,吾人称中国人为“ChanChan”(猪尾巴猪尾巴),又称之“bozu”(秃
子)。此于欧美人士称吾人为Jap之意义相同。然而,称ChanChan时,其音色尚带有许
些好感,Jap就完全不是滋味。ChanChan是因当时日本小孩子觉得有趣好玩而来的,至
于连着bozu一同称呼中国人者,皆为幼童。不过,这个对中国人甚为无礼的称呼,到了
他们废除蓄辩之后,我等亦渐渐不再使用。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在1946年左
右,报载郭沫若氏的谈话:“日本称我们中国人为支那人,这个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
这个他们轻侮中国人的证据,今后宜加改正。”——正确字句我已记不起来,但的确是
读过这样内容的新闻报道。象郭氏这样精通日本事情的人,也作如是观,真使我感到意
外。战后,我们不再使用引起中国人不快的支那一词,尽量使用“中国”来代替,这都
是事实。我辈文人,有些人使用支那一此,其心理与欧美人士使用China一语,并无二
至,故不得谓此词在战前含有轻蔑之意。(实藤注:对于古代来说,或许如此,对于现
代来说,则不无可疑之处)又,日本内地自古便有“中国”这个地名,用起来容易与支
那引起混淆,故不得不以“支那”代替,其情形于称“露西亚”为“苏维埃”(soviet)
一样。(谷崎润一郎)
大正时代(1912-1926)以后四十余年间,日本人拒用“中国”这个称呼,大抵有四
种理由:
1、“中国”是个傲慢的名称;
2、作为历史上的通称,除“支那”之外,便无更好的名称;
3、“支那”,亦既China,是世界性的名称;
4、日本国内有“中国地方”这个地名。
以下让我们仔细分析这四种理由可否成立:
1、中国是个傲慢的名称——这是通晓中国古典的汉学家的意见。他们认为支那人称
自己的国家为中国是极其傲慢无礼的事!“中国”是一个自高自大的称号。古代的中国
,自以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而称东邻为东夷,西邻为西戎,南邻为南蛮,北邻为
北狄,四周都是野蛮人,唯我独尊,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这不是傲慢是什么,要使
日本人接受这一傲慢的称号,岂非是一种侮辱。
日本人中也有承认“中国”这个称号而视为理所应当的。古代日本确实是以上述意
义看中国的,因为事实上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直到与中国接触之前,日本文化尚未
发达。日本过去非常崇尚中国文化,派人到中国留学。这一点,只要翻开日本历史便会
明白。在室町时代,中国钱币成为日本的货币,足利将军虽受属国待遇,磕头向中国要
钱,依然感到荣耀。故此,在古代的日本,不但从中国输入精神文化,而且亦有过接受
中国的物质援助的时代。
不过,光看古代事物自然是不够的。中国对自己的古代容或感到骄傲,但在鸦片战
争以后,已痛感国势衰弱。这种衰弱不但是在国力方面,连学问方面也承认了落后。这
一点,中国人在五四运动之后,知道得更清楚。与西洋比较之下,总觉得事事不如人。
故此,中国人已把中国这个国名看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中国二字下面,划上了一画“
专有名词线”,除了表示是一个名称之外,别无其他的含义。
若不明白上述的演变便贸然说:“你的名称好得可以,不许讲~”——就未免太不合
情理了。即使个人命名,大都取个好听的名字,既是专有名称,当然字字都可用。更何
况是国名!“日本”这个称呼又何独不然?所谓“日本”,即指太阳的出处,既意味着
世界上最伟大的地方。其实,当地球是球体的事实已成为常识的今天,我们根本就不能
再说什么日出之国之类的话。但是,日本一词现在还不是照用不误。汉学者流所指“古
代支那自高自大”。这一点诚然没有说错,但他们忽视以后的变化,因而犯了错误。
2、作为历史上的通称,除“支那”之外,便无更好的名称——对东洋史学者来说
,这是个不可变动的结论。他们认为支那这个国家,自古以来便是“易姓革命”的国家
,王朝老是变动,不象日本那样“万世一系”。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改
朝换代。要称呼总体的支那,没有比支那更好的名称了,这似乎是言之成理的说法。
但是所谓“中国只能有支那这一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说起来的
哪?时间这个问题容后讨论,让我们先看看支那一词究竟是先在什么地方说起来的。这
似乎是在日本,因中国人通常是不会用支那这一词的。
那么日本人所用支那一词,是何时开始的哪?
我辈在明治时代出生的日本人,是在一片“支那、支那”声中成长的,自幼便以支
那去看待中国。但稍微翻阅古籍,便可知道,支那一词,从前叫做“唐”或“唐土”的
。
然则,支那一词何时传入日本?如何萌芽?又如何发育起来的哪?
关于支那一词的由来,大抵有五种说法。至于这个词汇在日本成为学术上和历史学
上的问题,则是在甲午战后的事了。日本人在此时喜用支那一词是有其原因的。一说谓
此时的支那是指“印度支那”;另一说谓支那在印度语中,表示智慧之义,而中国人具
有优越的智慧,故得支那一名。最易被人接受的一说是:秦始皇声威远播印度,而秦字
的的发音是chin,印度人在chin之后加上了母音,向东流入中国,向西流入欧洲。在欧
洲,中国的读法做Chi-na、Chinahuo或Chine。而对中国人来说,则就成了支那二字。
在日本古代,支那一词不过是偶尔一用罢了。例如,在1106年出版的《东大寺要录
》扉页,有“印度支那未尝见闻”一语。在《今昔物语》中,有支那国。空海大师在起
诗集《性灵集》中,有“支那台岳曼速炉”之句。而在此时,或称中国为汉土,为中国
,而支那一语,多为标新立异之举。
必须指出的是:《东大寺要录》、《今昔物语》、《今昔物语》之类的著作,仅为
学者所诵读,一般人无从问津,故支那一语尚未成为日语词汇。
一直到1713年。在新井白石的《采览异言》中,才正式出现。
而支那一词在日语中生根成长,似是明治时代(1868-1912)以后的事了。这一点我
们可以从舞台剧本推测而知。顺着默阿尼的剧本及其他书籍的写作年代,便可知在明治
以前并不使用支那一词。1869(明治2年)的《遗失的药》却有“支那”一词,附上“
morokoshi”(唐土)的发音,但也只在“从支那(唐土)到天竺”一句中出现。剧中
仍称唐人而非支那人。
而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10月,在竹柴其水的剧本《会津产明治
组重》中,支那一词出现二十七次,而且chanchan也不时出现。很明显,上述语汇在这
里是充满轻蔑意味的。
1895年(明治28年),李鸿章到马关议和,结果日本获得了二万万两白银赔款及割
让台湾。日本因此洋洋得意,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变的轻蔑起来。“支那”一词也从此
在日本语言中生根,而且很快地边融混了轻蔑之意。
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日本所使用的“支那”一词,在日本原
来是无根的。日本用支那去取代二千年来沿用的中国,只是近六十年光景的事。关于这
一段历史,历史学家本身是曾想过的,和一般人也当谈论过的。但正如前言所言,由于
好恶的感情先入为主,学问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但只要我们一翻开史籍,事实就摆在眼前。从前我们说“唐土之唐帝玄宗”;189
5年以后,改说“支那之唐朝玄宗皇帝”。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硬不肯说“中国之唐
朝玄宗皇帝”。
3、支那即China说。有人以为China一词是世界性的名称,故可接受。所谓世界性的
名称,亦即学术性名称。这一说,咋听似乎无什么大问题,其实也难成立。理由很简单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并不自称“支那”;也就是说:支那并未形成世界性名称。
事情很明显,世界性者云云,并非那么的学术性。
4、不称中国为支那,就会和日本国内的“中国地方”引起混淆。这就是说:完全是
为了避免玷污日本语的纯洁性!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套,我也不例外。是故,才认为必须
改支那为中国。这不但是为了敦睦友邦,而且是为了改正日本本身不合理的地名。日本
国内的“中国”是什么意思哪?原来古代管理往来于京都和九州太宰府之间,“中途之
国”的中国地方是必经之路,“中国”因此得名。现在,太宰府早已废除,京都也不再
是首都了,“中途”的意义也早就失去了。因此,为了日本语言的纯洁性,我希望废弃
这个名字。日本国内早就了“中部地方”、“东北地方”这些地名,因此我想,将“中
国地方”改成“西部地方”。不仅在地理上贴切,而且从国际关系的考虑上也是应该接
受的。
除了上述四说之外,还有以下的奇说。即支那人厌恶支那二字。“支”有分布之意
,而“日本”有本家之嫌。因此,如不用汉字,改用假名,当可无事。
简直是小儿之见。今日中国人所讨厌的,并不是字面问题,而是支那一词的读音—
—包含着轻蔑感情的读音。该词在清末并未混入此等感情,故相安无事。该词之所以必
须废除,并非是为了文字问题,而是该词的读音令人憎恶的缘故。
总之,日本出现多种多样反对改变“支那”一词的论调,完全违背了中国人的意愿
。直到战败投降,才有转机。
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发出《关于避免使用支那称呼事宜》通知,下达各新
闻杂志社,出版社;同年7月3日,教育次官将通知转发各大学和专科学校。
通知内容如下:
往昔通常用支那二字作为中国民国之国名,今日应改用中国等称号。查支那之称呼
素为中国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
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要言之,除不再用支那一词外,不妨使用:
中国民国、中国、民国、中华
中国民国人、中国人、民国人、华人
日华、美华、中苏、英华
至于在历史性、地理性或学术性叙述之场合,例如:东支那海、日支事变等,万不
得以时方可破例使用。
从此,支那一词,成为了日本语言中的死语……
两个月前,《报刊文摘》转载了一位荷兰华裔学者黄隆泰先生的谈话。他提出我国不应被称为“支那”,应当正名为“中华”。其理由是:支那这个字,在荷兰语、英语字典上都解释为“瓷器”。以“瓷器”来称中国,这是侮辱之词。所以,这位黄老先生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应改为“中华”而抛弃“支那”。 前几天,看到香港出版的《镜报》本年第一期,其中发表了黄老先生谈话的全文,可知《报刊文摘》的摘录不误。这件事,我想,这位黄老先生似乎有点误会。经《报刊文摘》一转载,我恐怕国内可能有许多人也跟着糊涂起来。 我国的外文译名,是统一用的China,英国、美国人读作“查艾那”,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读作“希纳”。译成中文,就是“中国”,而不是“支那”。只有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脂尼”,这是见于唐以前的佛经译本中的。印度古代的“脂尼”Chini,向东流传到日本,成为“支那”,向西从阿拉伯传到西欧,成为“希纳”。英国人又用他们的缀音读法,把中间的i读成长音,就成为“查艾那”。我们只能说China是“支那”的音译,不能说“支那”是China的意译。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日本也还有人称我国为“支那”,但在公文书上,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 “脂尼”这个名词,过去有人说是“秦”字的音译,但苏曼殊曾经否认过,他说过“支那音非秦转”。不过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个名词早已见于古梵文的佛经,可以推测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始于中国的秦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记录了“天竺”、“身毒”等名词,都是指印度的。 只有对日本人来说,“支那”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没有“支那”的概念,故不能说欧美人称中国为“支那”。 契丹蒙古人称中原人为汉人,因为他们最早接触中国是在中国的汉代。中国人移民到南洋去,始于唐代,故南洋人称中国人为唐人。这个名称流传到美洲,至今旧金山、纽约等地还有唐人街。可是,其英文译名却是“中国城”而不是“唐代人的街”。俄罗斯人最早接触的中国人是东北的契丹民族,故俄文中称中国为“契丹”。这个字,现在当然已译为“中国”而不能译为“契丹”了。 西欧人在最初见到中国瓷器的时候,大为惊异。当时他们还没有瓷器,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于是以中国国名称之。这是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况且,作为瓷器解释的china这个字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作为国名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区别很清楚,怎么能说支那(或中国)这个名词的意义是瓷器呢。 黄老先生还说:荷兰有一个专指华人的字,叫做“西内逊”,现在成为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的代称。因此,他认为这也是一个侮辱华人的字。其实,“西内逊”的意义就是中国人,或中国事物。法文中也有一个同样的字,叫做“Chinoiserie”,可以译作“中国东西”。这是它的本义。但因为当时欧洲人瞧不起中国人,所以这个字又有另一个意义,指愚蠢的人,不可理解的事物。“西内逊”这个字的意义,也是这样。这种字,在欧洲每一国的语言中都有。它们都含蓄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今天,法国人已很少用这个字,即使用,也不再有瞧不起中国的意义,“西内逊”这个字的意义已仅仅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这件事,可知它已转变成另一种特定的用法,这与“支那”都没有关系。 一九八四.五.二十 在王拱壁《东游挥汗录》(1919年11月初版),收录了《日本外交之概略—对支那
的根本政策》一文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倭近五十年来之外交真相,舍对华而外实无外交价值之可言。盖倭人战胜前清以来
,即称我华为“支那”,垂为国民教育。且多方解释支那二字如无意义适可代表华人之
蒙昧者,于是支那二字乃风行三岛,以资倭人轻侮华人之口实。每逢形容不当之行为,
则必曰支那式,借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输入其国民之脑海。时至今日,虽三尺小童
,一见华人,亦出其一种丑态,曰:“支那人”“支那人”。恍若支那二字,代表华人
之万恶也者。此皆由倭人“对支那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况现在倭
人正事推广此种教育,以增长其国人之侮华程度。
在这段文字之后,王拱壁做了注释,指出支那二字从印度而来。“支”即为隋,而
“那”是语尾。本来是“摩诃至那”(大隋)之意。他这样说:
纵有人称我以外号,亦当称“摩诃至那”。今假扮[日本]以宗承华夏之族,吟哦汉
文之种,讲诵佛经之地,不惟中国民国四字、中国二字为彼邦所不齿,即摩诃震旦亦不
我称。称我支那又将冠词“摩诃”二字削去。报界及著作均用“支那”二字,政府公牍
则舍中国民国二字之简,而用“支那共和国”五字之繁,是对我不但无国际敬礼,并不
以国家视我也。是我中国民国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认也。尤忆当民国肇造之初,倭人
闻我将以“中国民国”民我国。既由著名浪人某固请我民党领袖,易之以“大汉”,希
冀离我五族,从可知堂哉皇哉之“中华民国”四字早为岛国君民所不喜矣,推其用心,
直不愿地球有中国民国之产出也。
甲午战争时,吾人称中国人为“ChanChan”(猪尾巴猪尾巴),又称之“bozu”(秃
子)。此于欧美人士称吾人为Jap之意义相同。然而,称ChanChan时,其音色尚带有许
些好感,Jap就完全不是滋味。ChanChan是因当时日本小孩子觉得有趣好玩而来的,至
于连着bozu一同称呼中国人者,皆为幼童。不过,这个对中国人甚为无礼的称呼,到了
他们废除蓄辩之后,我等亦渐渐不再使用。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在1946年左
右,报载郭沫若氏的谈话:“日本称我们中国人为支那人,这个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
这个他们轻侮中国人的证据,今后宜加改正。”——正确字句我已记不起来,但的确是
读过这样内容的新闻报道。象郭氏这样精通日本事情的人,也作如是观,真使我感到意
外。战后,我们不再使用引起中国人不快的支那一词,尽量使用“中国”来代替,这都
是事实。我辈文人,有些人使用支那一此,其心理与欧美人士使用China一语,并无二
至,故不得谓此词在战前含有轻蔑之意。(实藤注:对于古代来说,或许如此,对于现
代来说,则不无可疑之处)又,日本内地自古便有“中国”这个地名,用起来容易与支
那引起混淆,故不得不以“支那”代替,其情形于称“露西亚”为“苏维埃”(soviet)
一样。(谷崎润一郎)
大正时代(1912-1926)以后四十余年间,日本人拒用“中国”这个称呼,大抵有四
种理由:
1、“中国”是个傲慢的名称;
2、作为历史上的通称,除“支那”之外,便无更好的名称;
3、“支那”,亦既China,是世界性的名称;
4、日本国内有“中国地方”这个地名。
以下让我们仔细分析这四种理由可否成立:
1、中国是个傲慢的名称——这是通晓中国古典的汉学家的意见。他们认为支那人称
自己的国家为中国是极其傲慢无礼的事!“中国”是一个自高自大的称号。古代的中国
,自以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而称东邻为东夷,西邻为西戎,南邻为南蛮,北邻为
北狄,四周都是野蛮人,唯我独尊,故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这不是傲慢是什么,要使
日本人接受这一傲慢的称号,岂非是一种侮辱。
日本人中也有承认“中国”这个称号而视为理所应当的。古代日本确实是以上述意
义看中国的,因为事实上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直到与中国接触之前,日本文化尚未
发达。日本过去非常崇尚中国文化,派人到中国留学。这一点,只要翻开日本历史便会
明白。在室町时代,中国钱币成为日本的货币,足利将军虽受属国待遇,磕头向中国要
钱,依然感到荣耀。故此,在古代的日本,不但从中国输入精神文化,而且亦有过接受
中国的物质援助的时代。
不过,光看古代事物自然是不够的。中国对自己的古代容或感到骄傲,但在鸦片战
争以后,已痛感国势衰弱。这种衰弱不但是在国力方面,连学问方面也承认了落后。这
一点,中国人在五四运动之后,知道得更清楚。与西洋比较之下,总觉得事事不如人。
故此,中国人已把中国这个国名看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中国二字下面,划上了一画“
专有名词线”,除了表示是一个名称之外,别无其他的含义。
若不明白上述的演变便贸然说:“你的名称好得可以,不许讲~”——就未免太不合
情理了。即使个人命名,大都取个好听的名字,既是专有名称,当然字字都可用。更何
况是国名!“日本”这个称呼又何独不然?所谓“日本”,即指太阳的出处,既意味着
世界上最伟大的地方。其实,当地球是球体的事实已成为常识的今天,我们根本就不能
再说什么日出之国之类的话。但是,日本一词现在还不是照用不误。汉学者流所指“古
代支那自高自大”。这一点诚然没有说错,但他们忽视以后的变化,因而犯了错误。
2、作为历史上的通称,除“支那”之外,便无更好的名称——对东洋史学者来说
,这是个不可变动的结论。他们认为支那这个国家,自古以来便是“易姓革命”的国家
,王朝老是变动,不象日本那样“万世一系”。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改
朝换代。要称呼总体的支那,没有比支那更好的名称了,这似乎是言之成理的说法。
但是所谓“中国只能有支那这一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说起来的
哪?时间这个问题容后讨论,让我们先看看支那一词究竟是先在什么地方说起来的。这
似乎是在日本,因中国人通常是不会用支那这一词的。
那么日本人所用支那一词,是何时开始的哪?
我辈在明治时代出生的日本人,是在一片“支那、支那”声中成长的,自幼便以支
那去看待中国。但稍微翻阅古籍,便可知道,支那一词,从前叫做“唐”或“唐土”的
。
然则,支那一词何时传入日本?如何萌芽?又如何发育起来的哪?
关于支那一词的由来,大抵有五种说法。至于这个词汇在日本成为学术上和历史学
上的问题,则是在甲午战后的事了。日本人在此时喜用支那一词是有其原因的。一说谓
此时的支那是指“印度支那”;另一说谓支那在印度语中,表示智慧之义,而中国人具
有优越的智慧,故得支那一名。最易被人接受的一说是:秦始皇声威远播印度,而秦字
的的发音是chin,印度人在chin之后加上了母音,向东流入中国,向西流入欧洲。在欧
洲,中国的读法做Chi-na、Chinahuo或Chine。而对中国人来说,则就成了支那二字。
在日本古代,支那一词不过是偶尔一用罢了。例如,在1106年出版的《东大寺要录
》扉页,有“印度支那未尝见闻”一语。在《今昔物语》中,有支那国。空海大师在起
诗集《性灵集》中,有“支那台岳曼速炉”之句。而在此时,或称中国为汉土,为中国
,而支那一语,多为标新立异之举。
必须指出的是:《东大寺要录》、《今昔物语》、《今昔物语》之类的著作,仅为
学者所诵读,一般人无从问津,故支那一语尚未成为日语词汇。
一直到1713年。在新井白石的《采览异言》中,才正式出现。
而支那一词在日语中生根成长,似是明治时代(1868-1912)以后的事了。这一点我
们可以从舞台剧本推测而知。顺着默阿尼的剧本及其他书籍的写作年代,便可知在明治
以前并不使用支那一词。1869(明治2年)的《遗失的药》却有“支那”一词,附上“
morokoshi”(唐土)的发音,但也只在“从支那(唐土)到天竺”一句中出现。剧中
仍称唐人而非支那人。
而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10月,在竹柴其水的剧本《会津产明治
组重》中,支那一词出现二十七次,而且chanchan也不时出现。很明显,上述语汇在这
里是充满轻蔑意味的。
1895年(明治28年),李鸿章到马关议和,结果日本获得了二万万两白银赔款及割
让台湾。日本因此洋洋得意,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变的轻蔑起来。“支那”一词也从此
在日本语言中生根,而且很快地边融混了轻蔑之意。
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日本所使用的“支那”一词,在日本原
来是无根的。日本用支那去取代二千年来沿用的中国,只是近六十年光景的事。关于这
一段历史,历史学家本身是曾想过的,和一般人也当谈论过的。但正如前言所言,由于
好恶的感情先入为主,学问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但只要我们一翻开史籍,事实就摆在眼前。从前我们说“唐土之唐帝玄宗”;189
5年以后,改说“支那之唐朝玄宗皇帝”。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硬不肯说“中国之唐
朝玄宗皇帝”。
3、支那即China说。有人以为China一词是世界性的名称,故可接受。所谓世界性的
名称,亦即学术性名称。这一说,咋听似乎无什么大问题,其实也难成立。理由很简单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并不自称“支那”;也就是说:支那并未形成世界性名称。
事情很明显,世界性者云云,并非那么的学术性。
4、不称中国为支那,就会和日本国内的“中国地方”引起混淆。这就是说:完全是
为了避免玷污日本语的纯洁性!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套,我也不例外。是故,才认为必须
改支那为中国。这不但是为了敦睦友邦,而且是为了改正日本本身不合理的地名。日本
国内的“中国”是什么意思哪?原来古代管理往来于京都和九州太宰府之间,“中途之
国”的中国地方是必经之路,“中国”因此得名。现在,太宰府早已废除,京都也不再
是首都了,“中途”的意义也早就失去了。因此,为了日本语言的纯洁性,我希望废弃
这个名字。日本国内早就了“中部地方”、“东北地方”这些地名,因此我想,将“中
国地方”改成“西部地方”。不仅在地理上贴切,而且从国际关系的考虑上也是应该接
受的。
除了上述四说之外,还有以下的奇说。即支那人厌恶支那二字。“支”有分布之意
,而“日本”有本家之嫌。因此,如不用汉字,改用假名,当可无事。
简直是小儿之见。今日中国人所讨厌的,并不是字面问题,而是支那一词的读音—
—包含着轻蔑感情的读音。该词在清末并未混入此等感情,故相安无事。该词之所以必
须废除,并非是为了文字问题,而是该词的读音令人憎恶的缘故。
总之,日本出现多种多样反对改变“支那”一词的论调,完全违背了中国人的意愿
。直到战败投降,才有转机。
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发出《关于避免使用支那称呼事宜》通知,下达各新
闻杂志社,出版社;同年7月3日,教育次官将通知转发各大学和专科学校。
通知内容如下:
往昔通常用支那二字作为中国民国之国名,今日应改用中国等称号。查支那之称呼
素为中国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
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要言之,除不再用支那一词外,不妨使用:
中国民国、中国、民国、中华
中国民国人、中国人、民国人、华人
日华、美华、中苏、英华
至于在历史性、地理性或学术性叙述之场合,例如:东支那海、日支事变等,万不
得以时方可破例使用。
从此,支那一词,成为了日本语言中的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