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回顾了有关管理层收购的文献,在分析管理层收购财务治理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管理层收购的前提条件,以期对实务管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MBO;财务治理
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借贷融资收购该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该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该公司、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将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有着较大影响,为此,研究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将是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有关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问题,很多学者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Kieschnik(1989)对MBO多种理论解释做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指出关于MBO的理论解释存在交易成本、税收、收购防御、自由现金流量、控制、管理者报酬缺陷、剥夺债权人、财务杠杆非充分利用、风险套利等九个假说。Wright等人(2001)区分了四种类型的MBO:效率型收购、再生型收购、企业家收购、失败型收购。Duncan Angwin &Ianna Contardo(1999)对多家MBO企业、MBO中介机构和为MBO提供贷款的银行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MBO是一种失败趋势,即在实施MBO后,合作的三方——企业管理层、中介机构、银行首先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大约第4年左右,企业的业绩出现下降的趋势,三方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大约到第7年时企业就处于破产的边缘,三方之间的关系破裂。Ranko Jelic等人(2002)研究了1964年到1997年在英国重新上市的167家MBO公司,发现这些公司从MBO到重新首次公开上市平均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说明MBO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周期比较长。
综观国内的文献:方华(2002)通过对宇通客车和粤美的两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认为MBO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进一步发展还需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防止在此过程中出现国有与集体资产的流失。段海虹和范海洋(2003)以沪深两市53家私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般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研究,来推及MBO上市公司,结果推出MBO上市公司的一些行为特点。益智(2003)对1990—2002年10月中国上市公司的MBO,从定价、方式、收购来源、财富效应以及公司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全样本实证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理论实践作了对比评论。通过对累计异常收益CAR、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计量,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未提高公司绩效。李康、杨雄等人(2003)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
MBO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影响,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分红冲动,在二元股权结构下,管理层股东利益与分红呈单调递增关系,分红越高,管理层股东利益越大。巴曙松(2003)提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MBO 的诸多环节存在五种特定的风险因素,分别为
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回顾了有关管理层收购的文献,在分析管理层收购财务治理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管理层收购的前提条件,以期对实务管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MBO;财务治理
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借贷融资收购该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该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该公司、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将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有着较大影响,为此,研究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将是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有关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问题,很多学者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Kieschnik(1989)对MBO多种理论解释做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指出关于MBO的理论解释存在交易成本、税收、收购防御、自由现金流量、控制、管理者报酬缺陷、剥夺债权人、财务杠杆非充分利用、风险套利等九个假说。Wright等人(2001)区分了四种类型的MBO:效率型收购、再生型收购、企业家收购、失败型收购。Duncan Angwin &Ianna Contardo(1999)对多家MBO企业、MBO中介机构和为MBO提供贷款的银行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MBO是一种失败趋势,即在实施MBO后,合作的三方——企业管理层、中介机构、银行首先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大约第4年左右,企业的业绩出现下降的趋势,三方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大约到第7年时企业就处于破产的边缘,三方之间的关系破裂。Ranko Jelic等人(2002)研究了1964年到1997年在英国重新上市的167家MBO公司,发现这些公司从MBO到重新首次公开上市平均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说明MBO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周期比较长。
综观国内的文献:方华(2002)通过对宇通客车和粤美的两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认为MBO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进一步发展还需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防止在此过程中出现国有与集体资产的流失。段海虹和范海洋(2003)以沪深两市53家私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般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研究,来推及MBO上市公司,结果推出MBO上市公司的一些行为特点。益智(2003)对1990—2002年10月中国上市公司的MBO,从定价、方式、收购来源、财富效应以及公司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全样本实证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理论实践作了对比评论。通过对累计异常收益CAR、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计量,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未提高公司绩效。李康、杨雄等人(2003)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
MBO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影响,发现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分红冲动,在二元股权结构下,管理层股东利益与分红呈单调递增关系,分红越高,管理层股东利益越大。巴曙松(2003)提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MBO 的诸多环节存在五种特定的风险因素,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