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故乡天下黄花》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在《故乡和花朵》的“题记”里,刘震云如是说。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等“故乡”系列。开得过分的玩笑自有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由从民国初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这四个阶段串成的马村地方志,更是一部乡村的苦难历程史。六十年里一个村庄的巨变,两个家族的命运将整个小说串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里也许正是天下的缩影,你可以伴随着作者朴实、生动的笔触从可悲到可笑,从调侃到严肃,从平静的讲述里体味着乡村生活。作者此般朴实地讲述着关于那里的人和事,仿佛置身之外,其实却是以冷静的思考来审视着这几个时代,没有给出现成的哲理或是说教,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点拨,给你无限的空间去思考!
在一个叫马村的小山村,据说是李家的祖上开创的。孙殿元借着民国初“闹革命”的机会把原村长李老喜赶下台当上了村长,并借一次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因好色而出了人命的机会整治了李家父子。于是,孙李两家的怨越结越深。李家雇外地人勒杀了村长孙殿元,李老喜再次当上了村长,随后孙老元让干儿子许布袋在李老喜到女婿家看戏的机会杀害他,结果李老喜因受惊过度而死,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又当上了村长,不多久却因当年的贪心而被那个受他雇佣杀害孙殿元的外乡人杀死;后来许布袋当上了村长,随后“许多年中,以谋反为由,杀了一个李小闹(李文闹的长子,长到十六岁那年),杀了一个周罗恩(一个无法无天的地痞),打残了一个路片锣(一个又臭又硬的佃户),该杀杀该打打,就把村民给镇住了”„„
这仅仅是作品的第一部分——“村长的谋杀 民国初年”, 在第二部分 ——“鬼子来了 一九四○年”,第三部分—— “翻身 一九四九年”直到最后一部分 “文化 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孙、李、许家仍不断地重复着争斗与苦难,文章结尾处写道:
“一年之后,村里死五人,伤一百零三人。赖和尚下台,卫东卫彪上台。卫东任支书,卫彪任革命会主任。李葫芦任革委会副主任,但不准经常吃‘夜草’。 文化大革命结束,卫彪、李葫芦下台,作为‘造反派’抓起来,被公安老贾关进监狱。被抓那天,李葫芦痛哭流涕,说:‘早知这样,还不如听俺爹的话,老老实 实卖油了!’一个叫秦文正的上台。五年之后,群众闹事,死二人,伤五十五人,秦文正下台,赵互助(赵刺猬儿子)上台。 „„”
以省略号结尾,蕴含着村长之位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为争其位而造成的死伤也一再在历史中反复循环,可是,无论是李家还是孙家还是后来的卫东卫彪赖和尚等,谁当上了村长都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苦难的改变,甚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村长的权力之争而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也加重了乡村的苦难,民国初年李孙两家村长之争只是付出了数个当事人的生命,鬼子来了时孙屎根、李小武、路小秃等人的袭击日军变成了显示自身力量的游戏,而结果是数十村民的性命为代价,文革时期赵刺猬、赖和尚他们的手下以数百人的死伤状况换取他们自身的坐享其成„„于是,乡村的苦难也在这畸形的权利之争中绵绵流淌。
摩罗先生对陈忠实的文章很有研究,在《悲悯情怀》一书中,写道“在作者
看来,历史即是以权力为标的而展开的一场既与无规则也无裁判的争夺战,它的最实用逻辑就是成王败寇。无论这个争夺战多么残忍、多么无耻下流、多么血腥、多么尸骨遍野,胜利者总是可以以正义、神圣等等一套虚妄的说法将这一切巧妙地掩盖起来。”正如摩先生所评断,《故乡天下黄花》中充分表现了“权力崇拜”的主题。是呀,人总是如此荒谬,一方面总是那么容易地忘记历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是那么乐于地相信这一套虚妄而又实用的说法是无比正确!“人类永远不知道自己曾经遭受过怎么样的蹂躏,还要遭受怎么样的残踏,而是永远昧于理性、昧于良知、甘愿沦为历史的牺牲和权利的奴隶”。
所以,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仅是苦难产生的表层因素,其深层因素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怨恨机制。权力真的如此重要?权力的获得真的要如此残酷?人的价值一定要用权力作为标的吗?不,不是这样的,除了权力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他们正是被权力蒙蔽了眼睛才苦苦纠缠争斗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为何还要重蹈覆辙呢?放下权力哪怕放慢对权力追逐的脚步吧,你会发现沿途的风景真的很美。
作者截取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以故乡现天下,真切地展示了古老中国半个世纪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百姓疾苦以及农村变迁。作者一边书写着故乡的无边苦难,也消解着苦难的神圣性和必然性,在那畸形的权力之争中没有反抗的苦难,乡村的苦难史在众人的戏剧性的争权夺利里失去了其英雄性、崇高性及悲剧性。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苦难只是现实的苦难,而不是悲剧性的苦难。
小小的故乡,苦难的天下,亦是昨日的黄花。
读书笔记之《故乡天下黄花》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在《故乡和花朵》的“题记”里,刘震云如是说。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等“故乡”系列。开得过分的玩笑自有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部由从民国初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这四个阶段串成的马村地方志,更是一部乡村的苦难历程史。六十年里一个村庄的巨变,两个家族的命运将整个小说串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里也许正是天下的缩影,你可以伴随着作者朴实、生动的笔触从可悲到可笑,从调侃到严肃,从平静的讲述里体味着乡村生活。作者此般朴实地讲述着关于那里的人和事,仿佛置身之外,其实却是以冷静的思考来审视着这几个时代,没有给出现成的哲理或是说教,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点拨,给你无限的空间去思考!
在一个叫马村的小山村,据说是李家的祖上开创的。孙殿元借着民国初“闹革命”的机会把原村长李老喜赶下台当上了村长,并借一次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因好色而出了人命的机会整治了李家父子。于是,孙李两家的怨越结越深。李家雇外地人勒杀了村长孙殿元,李老喜再次当上了村长,随后孙老元让干儿子许布袋在李老喜到女婿家看戏的机会杀害他,结果李老喜因受惊过度而死,李老喜的儿子李文闹又当上了村长,不多久却因当年的贪心而被那个受他雇佣杀害孙殿元的外乡人杀死;后来许布袋当上了村长,随后“许多年中,以谋反为由,杀了一个李小闹(李文闹的长子,长到十六岁那年),杀了一个周罗恩(一个无法无天的地痞),打残了一个路片锣(一个又臭又硬的佃户),该杀杀该打打,就把村民给镇住了”„„
这仅仅是作品的第一部分——“村长的谋杀 民国初年”, 在第二部分 ——“鬼子来了 一九四○年”,第三部分—— “翻身 一九四九年”直到最后一部分 “文化 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孙、李、许家仍不断地重复着争斗与苦难,文章结尾处写道:
“一年之后,村里死五人,伤一百零三人。赖和尚下台,卫东卫彪上台。卫东任支书,卫彪任革命会主任。李葫芦任革委会副主任,但不准经常吃‘夜草’。 文化大革命结束,卫彪、李葫芦下台,作为‘造反派’抓起来,被公安老贾关进监狱。被抓那天,李葫芦痛哭流涕,说:‘早知这样,还不如听俺爹的话,老老实 实卖油了!’一个叫秦文正的上台。五年之后,群众闹事,死二人,伤五十五人,秦文正下台,赵互助(赵刺猬儿子)上台。 „„”
以省略号结尾,蕴含着村长之位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为争其位而造成的死伤也一再在历史中反复循环,可是,无论是李家还是孙家还是后来的卫东卫彪赖和尚等,谁当上了村长都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苦难的改变,甚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村长的权力之争而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也加重了乡村的苦难,民国初年李孙两家村长之争只是付出了数个当事人的生命,鬼子来了时孙屎根、李小武、路小秃等人的袭击日军变成了显示自身力量的游戏,而结果是数十村民的性命为代价,文革时期赵刺猬、赖和尚他们的手下以数百人的死伤状况换取他们自身的坐享其成„„于是,乡村的苦难也在这畸形的权利之争中绵绵流淌。
摩罗先生对陈忠实的文章很有研究,在《悲悯情怀》一书中,写道“在作者
看来,历史即是以权力为标的而展开的一场既与无规则也无裁判的争夺战,它的最实用逻辑就是成王败寇。无论这个争夺战多么残忍、多么无耻下流、多么血腥、多么尸骨遍野,胜利者总是可以以正义、神圣等等一套虚妄的说法将这一切巧妙地掩盖起来。”正如摩先生所评断,《故乡天下黄花》中充分表现了“权力崇拜”的主题。是呀,人总是如此荒谬,一方面总是那么容易地忘记历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是那么乐于地相信这一套虚妄而又实用的说法是无比正确!“人类永远不知道自己曾经遭受过怎么样的蹂躏,还要遭受怎么样的残踏,而是永远昧于理性、昧于良知、甘愿沦为历史的牺牲和权利的奴隶”。
所以,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仅是苦难产生的表层因素,其深层因素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怨恨机制。权力真的如此重要?权力的获得真的要如此残酷?人的价值一定要用权力作为标的吗?不,不是这样的,除了权力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他们正是被权力蒙蔽了眼睛才苦苦纠缠争斗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为何还要重蹈覆辙呢?放下权力哪怕放慢对权力追逐的脚步吧,你会发现沿途的风景真的很美。
作者截取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以故乡现天下,真切地展示了古老中国半个世纪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百姓疾苦以及农村变迁。作者一边书写着故乡的无边苦难,也消解着苦难的神圣性和必然性,在那畸形的权力之争中没有反抗的苦难,乡村的苦难史在众人的戏剧性的争权夺利里失去了其英雄性、崇高性及悲剧性。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苦难只是现实的苦难,而不是悲剧性的苦难。
小小的故乡,苦难的天下,亦是昨日的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