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报第1期(2000年上卷)
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
邵敬敏吴吟
提要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采取一个新的角度,结合动词的
小类“瞬间动词”、“持续动词”和“非重复动词”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分化,指出:[+
少量]和[+轻量]是其核心意义,[+短时]是其派生意义,而[+尝试]和[+轻松]则是其格
式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所谓的
“加大动量”;2、动词重叠的句法限制:3、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语义特征。
“量”是汉语语法最重要的语法范畴之一。汉语中表示“量”的观念,可以使用词汇手段,也可以使用句法手段。重叠是现代汉语表示“量”的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量词、形容词以及动词都可以如此。其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表示什么,历来争议最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打算从新的角度就动词的语法意义进行探讨,我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点更新:第一,对以往论述到的笼统的语法意义进行分化,归结为不同层次的语法意义。第二,结合动词的小类来讨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第三,探讨句式以及上下文语境对语法意义的制约。
我们研究的动词范围主要依据孟综等编写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1999),该词典一共收录1223个异形动词,如果按照每个动词的不同义项来计算,则为2117个义项动词(以下为讨论方便,我们把不同义项的动词直接看作不同的动词),编者在他们认为能够重叠的动词之后,都举了例,我们一一摘录,共得到958个动词,其中单音节的有704个,双音节的有254个;但是,我们发现,在编者没有举出重叠例子的动词中,事实上还有一些也是可以重叠的。例如:
[1]采采茶(采1:摘花儿、叶子、果子)[2]你帮他递递书
[3]放放牛(放3:把牛羊赶到草地里,让它吃草和活动)
[4]放放风筝(放4:发出)[5]放放烟火(发明该:点燃)
[6]应该多为大家服务服务[7]改进改进工艺流程
[8]改良改良本地的西瓜[9]你可以去养老院护理护理病人
[10]学习上还得多花花精力
这些可以重叠然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没有举例的动词一共有182个,其中单音节有72个,双音节为110个。把以上两项数字相加,可以重叠的动词总计有1140个,是该词典所收录2117个动词的53.8%,其中单音节有776个,双音节有364个,单音节动词是双音节动词的一倍左右。我们的有关讨论基本上控制在这些动词的范围之内。
一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的回顾
谈论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文章数以百计,比较有影响的看法主要是:
第一,短时说:
第1期(2000年上卷)•35•
王力(1944)认为动词重叠表示“短时貌”,吕叔湘(1944)也以为动词重叠是一种“短时相”。近期戴耀晶(1997)更进一步认为“短时性是动词重叠的本质属性”,他声明他考察的角度是“从句子反映事件来研究动词重叠这一形态的意义”,“使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表示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一个完整的事件,一个短时的事件”。确实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说是动词重叠式表示了“时间短”的意义,但是问题在于:第一,“短时”是否动词重叠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即除了表示“时间短”之外,还有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语法意义?第二,还有不少例子无法用“短时”来进行解释,比如“每天晚上都看看电视”“你教教我”,就很难体会出时间短的意义来,这起码说明这一解释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二,尝试说:
吕叔湘(1944)指出:动词重叠“有时又可有尝试之意,可称为‘尝试相’”。王还(1963)认为:“重叠起来表示一次行动的,除了绝对不能重叠的动词以外,其他绝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起来表示尝试”。赵元任(1979)同样把动词重叠称为“尝试态”。朱德熙(1982)则认为“表示动量小”的动词重叠式“常常表示尝试”。近来,李宇明(1996)也大体上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动词重叠一般表示命令、请求,或者希望进行的尝试,其后可加‘看、看看、试试等’”。首先提出质疑的是李人鉴(1964),他认为“尝试”这层意思是整个句子或是跟动词重叠式同现的“看”、“试试”表示出来的,不是单纯的依靠动词重叠表示的。近来,朱景松(1998)支持李人鉴的意见,明确主张“重叠式本身并无尝试义”。其实,用“尝试”义来解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确实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有相当多的句例根本没有任何的尝试意义。
第三,轻松说:
这一见解最早是王还(1963)提出的,她认为以一次完整动作作为一个单位的,动词重叠起来可以“表示常常发生动作,有轻松悠闲的意味,或表示通过这些动作,很容易地就把时间打发掉了”。刘月华(1983)从表达功能的角度指出表未然的动词重叠,表达功能是缓和语气,这是委婉表达主观愿望的一种方式;有些动词重叠,表示经常性的,反复进行的动作,表达功能包含轻松、随便的意味。后来李珊(1993)提出不同看法:“其实缓和、轻松、委婉不是ABAB 本身所具有的语法意义”,“只是ABAB 在语用中增添的非固定的意义”。戴耀晶(1997)也认为尝试、轻松、轻微等意义不是动词重叠基本语义属性,而是“动词重叠短时性质在具体语句中引申得出的”。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时也有不少地方解释起来有困难。目前各种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说法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德熙的“动作量”说,他认为“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叫“时量”,后者叫“动量”。具体地说,就是动词重叠式有时表示“时量短”,有时表示“动量小”,有时两者兼有。对这一观点作出修正的是李珊(1993),她提出了“结合论”,即“时量短和动作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她运用替换方法测试了几百条例句,即ABAB 用表示时量短的“V一会儿”来替换,或用表示动量小的“V一下儿”来替换,得出的结论是:“纯表动量小的有一些,纯表时量短的找不到一条”。这一结论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它暗示我们:“时量短”也许并不是动词重叠的一种独立的语法意义。
九十年代末,又有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第一位是李宇明(1998)的“调量说”,他认为“动词重叠主要起的是调整动量的作用。即重叠式与其基式相比较,有些重叠表示动作反复的次数少、持续的时间短,有些重叠表示‘多量’”。第二位是朱景松的(1998)“能动说”,他认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延续动作、行为、变化的过程,强化动作、行为、变化的能动性”,其中“强化能动性是动词重叠式最根本的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们为了探求汉语动词重叠式真正的语法意义,正在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我们仔细地反复地比较了各种说法以后,觉得这种种语法意义,从研究者所•36•汉语学报
举实例乏解释力。这就有点儿像是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只是摸到了真理的一部分,却不能反映出真理的来看,似乎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往往不能推而广之,对另外一些动词重叠式却缺核心和全部。
我们的看法是:首先要区别开动词重叠式不同层次的语法意义,即把由于上下文语境所造成的语用意义,把由于格式制约所形成的句法意义剥离出来,以探求纯粹由于动词重叠所构成的语法意义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区分开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理顺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的重点是根据动词的小类把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找出来,只有真正搞清楚了核心意义,才有可能推导出派生意义,并且进而结合句式来搞清楚格式意义。
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动词以及句式的关系
所谓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是在跟非重叠动词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并且要特别注意排除句式、修饰语以及上下文和语境的影响。
我们首先要把笼统的“动量”区分为“动作量”和“动词量”两个范畴。任何实际生活中的动作都应该有量,最基本的“动量”有三种:
1、次数量,即动作反复的多少;
2、程度量,即动作力度的轻重;
3、时间量,即动作持续的长短。
动作量可以通过动词本身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副词修饰语或数量词语体现出来;而动词量,则是就某个动词的特点来说的,并不是每个动词都有量的,邵敬敏(1996)指出:凡是可以重叠的动词或者可以带“一下”数量补语的动词,就叫“有量动词”,凡是不具备这种句法特点的动词就叫“无量动词”。有量动词具有一个基本语义特征:[+自主],换言之,原则上只有“自主动词”才可以重叠。这类动词的“量”是潜藏着的,通过重叠,就把这种潜藏着的量“激发”出来。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1]他伸舌头说:“真危险!”[2]他伸伸舌头说:“真危险!”
[3]我该去理发了。[4]我该去理理发了。
朱德熙(1982)认为“‘伸伸舌头’‘理理发’不是说伸了一会儿舌头,理会儿发,而是说伸了一伸舌头,理一次发”,因此要比“伸舌头”“理发”动量小。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伸舌头”是伸几次舌头,“理发”是理几次发。如果把动词重叠式跟动词的原式相比较,就不难发现,问题的实质并不是动词重叠式表示“动量小”,而是显示“动量”的存在。在我们看来,实际上,[1][3]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根本就没有任何“量”的显示,我们也无法理解“伸舌头”是伸了一下还是一直不断地在伸,“理发”是理一次发还是理好几次发;而[2][4]却不然,它明显地表现出“量”的存在,而且是一种动态的量,一种模糊的量,一种主观的量。因此,[1][3]和[2][4]相比较,不是量大和量小的区别,而是无量和有量的区别。
非自主动词,包括一部分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重叠。例如:
[1]你快醒醒![2]死是很难受的,不信?你可以死死看。
[3]也让我们知道知道这里的诀窍。[4]让芭比娃娃也漂亮漂亮。
[5]让这个小山村也热闹热闹。[6]你长个歌叫大家喜欢喜欢。
因此,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的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显示动量”。所谓显示动词的“动量”,正如许多学者所分析过的那样,它实际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次数少;(二)力度小;(三)时间短。历来语法学家都把“动量少”和“动量小”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的语法意义,动量少是指动作次数少,这可以标记为[+少量];动量小是指动作的力度轻,这可以标记为[+轻量]。此外,时间短也可以标记为[+短量]。
第1期(2000年上卷)•37•
(一)[+少量]:
[1]再踩踩就平了。[2]再把瓜子炒炒。
(二)[+轻量]:
[3]办办托儿所我们还是有条件的。[4]往上扯扯领巾。
(三)[+短量]:
[5]走走亲戚,串串门。[6]自行车先在这儿存存,一会儿来取。
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到这三种语法意义也可能交融在一起。例如:
[7]天太热,我去冲冲凉。[8]帮我抬抬大衣柜。
那么,这三种不同的动量是平行的吗?是什么决定了动词重叠有时候表现为次数少,有时候表现为力度小,有时候表现为时间短呢?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动词内部的小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重叠的自主动词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种类别:
(一)瞬间动词V1。例如:敲、切、打、拍、撞、吐、踢、砍、碰、撕、吃、喝、跑、跳、扣、挖、读、飞、弹、问、砸、杀、见、搬、刮、寄、扇、戳、抽……
瞬间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在一瞬间,不可能持续,如果带上时态助词“着”,就表示动作反复进行,这类动词如果重叠,就表示动作反复的次数比较少,或者说话人认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例如:
[1]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不时又有同学问严雨为什么不去,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中国校园文学》1999年第6期18页)
[2]黑脸女人不答,反问:“你们是王会计叫你们来的么?”哥和我老老实实地点点头。(《小说林》1999年第6期23页)
[3]大老李恨恨地骂矮子。有人吐吐舌头。看得出老李的威信还挺高。(《小说林》1999年第4期88页)
[4]矮子见风使舵嬉皮笑脸地招招手,干自己的活去了。(《小说林》1999年第4期88页)
(二)持续动词V2。例如:贴、补、推、拉、顶、按、看、涂、开、关、飞、包、捆、摆、拨、背、编、插、戴、带、等、叠、抬、堆、发、放、种、挂、画、记、挤、跪、串、穿、接、举、卷、扛、烤、立、留、搂、埋、骑、扔、锁、躺、套、提、挑、含、拖、托、握、吸、写、压、扎、站、架、装、坐、叼、吊、围……
持续动词,又叫状态动词,表示的动作,既可以表示这一动作反复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在发出之后,转化为一种状态。如果带上时态助词“着”,就表示动作的延续。这类动词如果重叠,所表示语法意义就有两重性:既表示次数比较少,也表示程度比较轻。例如:
[1]那感觉就像在武汉商场门口,碰见熟人握握手一样。(《当代》1999年第4期122页)
[2]赶上电梯里只有我俩时,我们会走到一起,相互捏捏对方的手。(《当代》1999年第4期122页)
[3]小印心头紧张,扭头瞅瞅身边的男孩,光的脸染上了夜的乌蓝,看不真切。(《萌芽》1999年第4期56页)
[4]童梅又笑了两声。她用手摸摸溢出眼眶的泪水,送到舌尖。(《萌芽》1999年第8期50页)
(三)非重复动词V3。例如:动员、感谢、关心、回忆、吸引、发明、刺激、克服、牺牲、团结、影响、保持、发扬、研究、分析、检查、考虑、筹备、发展、打扫、整理、计算、议论、批评、复习、校对……
•38•汉语学报
这类动词的特点是动作不能反复进行,或很难分割为几次可数动作,多数语义比较抽象,也有些是心理动词。非重复动词重叠以后,已经没有任何次数少的意义,而只有程度轻微的意义,表现出一种不太在乎、有意往小里说的味道。例如;
[1]她还想在杭天飞面前表现表现自己。(《小说界》1999年第4期90页)
[2]习平均的想法虽然没有改变,但口气婉转地道:“你让我考虑考虑好吧?”(《小说月报》1999年第2期25页)
[3]“养殖场送来了几只老鳖,说给你补补身子。”母亲指着阳台说。(《小说月报》1999年第2期33页)
[4]方辛不想扫大家的兴,抱着游戏心理去凑凑热闹,听听这江湖术士口出何言?(《当代》1999年第5期10页)
综上所述,这三类动词重叠所表示的动量分别是:
[+少量][+轻量]
瞬间动词V1+
持续动词V2++
非重复动词V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量小和动量少,一个指的程度轻,一个指的次数少,这只是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动词重叠的核心语法意义。这样,我们在前面关于“动词重叠主要是显示动量”的说法,就要作出修正:动词重叠主要显示动量少或动量轻。
那么,“时间短”这一语法意义又应该占据什么位置呢?
李珊(1993)曾经用“V一会儿”和“V一下儿”来替换动词重叠式,她认为:“时量短和动量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包含ABAB 的句子,其中ABAB 按时量短的意义来理解,讲得通,按动量小的意义来理解,也讲得通。”但是,根据我们观察和测试,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发现:所有的VV 都可以用“V一下儿”来替换,反之亦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VV 都可以用“V一会儿”来替换的。例如:
[1]此刻她想挫挫斯泰尔的锐气。(《小说界》1999年第4期90页)
[2]平日里她中午多是买块烧饼对付对付……(《南方周末》1999年第10期29页)
[3]现在遇到离婚,也不像从前那么惊天动地,大家也不找神甫了,而是找一名好律师,顺便去精神分析医生压压惊。(《海上文坛》1999年第10期63页)
[4]他们家的小孩……有时又会突然闯进来,我好害怕,爸爸,妈妈,救救我,帮帮我……(《萌芽》1999年第4期31页)
可见,表示“时间短”并不是动词重叠式的基本语法意义。所谓“时间短”的语法意义,往往是伴随着“次数少”或“程度轻”这样的核心语法意义而派生出来的语法意义,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法意义。
所谓“尝试”意义,也不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而是一种伴随某种格式而带来的派生意义。一般句式并没有这种尝试意义,这可以跟带有尝试意义的“祈使句”作一个比较。例如:
[1]他没事儿的时候,常去果园帮工人摘摘果子。
[2]那个苹果我摘不下来,你来摘摘看。
[3]领导干部应该到基层去调查调查情况。
[4]你可以来调查调查,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同样的动词重叠“摘摘”和“调查调查”,[1][3]是一般句式,没有尝试意义,而[2][4]是祈使句,却有尝试意义。但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祈使句都有“尝试意义”的。例如:第1期(2000年上卷)•39•
[1]你好好整理整理这些杂志。[2]你休息休息吧!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发现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动词的语义所决定。一些具有“求知性”的动词,例如“问、猜、试、尝、摸、听、看、想”,如果出现在祈使句里,必定带有“尝试意义”。例如:
[1]你猜猜看,我得了几分?[2]你吃吃,这糖好吃吗?
[3]你多了解了解,就会明白的。[4]你打听打听,那个人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第二,下文或上文显示说话者有意识地要求获知什么信息。例如:
[1]你去去就知道了。[2]你当当班主任怎么样?
[3]你也登登光荣榜好不好?[4]让他也骑骑马,好吗?
特别是在动词重叠之后还紧跟着出现语气词“看”,或者下文明确表示“试试情况怎么样”和“看看情况如何”。例如:
[1]你戴戴看,合适不合适?[2]你发发言看,别怕。
[3]你也来来,试试运气怎么样?[4]你来当当这个家,看看容易不容易。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两种例句,这中间的差别就更加清楚了:
[1]你打扮打扮,多好看哪![2]你打扮打扮,看看好看不好看?
[3]你把任务给大家布置布置。[4]你把任务给大家布置布置,看看还有什么意见。第[1]和第[3]句没有“尝试”意义,第[2]和第[4]句使用相同的动词重叠,但是却有“尝试意义”,区别就在于上下文的语境。第[1]句属于判断句,第[3]句属于祈使句,说话者的语气是相当肯定的,所以没有要求对方去“尝试”的意义,而第[2]第[4]句明显有试探或寻求的意思。
所谓“轻松”意义,实际上也不是动词重叠所固有的,事实上凡是带有这类意义的句子都属于使用动词重叠的并列句。例如:
[1]他退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2]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只能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
[3]人老了,养养鸟,种种花,下下棋,聊聊天,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
[4]会议已经开完,这几天他看看电影,买买东西,收拾收拾行李,就等着回家了。
“看看书”、“下下棋”,都是一种列举性质的动作行为,其主要的语法意义还是表示“程度轻微”,所以会有“轻松”“悠闲”的感觉,而且同时也还会有“时间短”的感觉。
因此,我们认为:[+轻量][+少量]是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短时]是动词重叠的派生意义。至于[+祈使][+轻松]则是动词重叠的格式意义。
三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所谓的“加大动量”
如上所述,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作用是“显示动量”,这个动量主要表现为“轻量”和“少量”。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动词重叠式除了表示“减弱动作”,还可以表示“加强动作”和“加繁动作”(何融1962)。还有的学者认为“动词重叠只表示动量的不定,并不表示动量的减弱”(李人鉴1964)。最近还有学者提出“动词重叠也有‘加大动量’的情况”(李宇明1996)。他们各自举的例是:
[1]春兰送大贵走到门口……说:“你走吗?俺就不谢谢你啦!”大贵回头笑了笑,说:“谢什么,咱又不是外人。”(何融例)
[2]这帮死不了的嚷嚷起来没完啦!(何融例)
[3]大洞子里有人乱噪噪。(何融例)
[4]哎,这还躺着个人!快来救救!(何融例)
•40•汉语学报
[5]二妞:(拉她母亲)娘!快想办法,(望关汉卿)关伯伯快呀,您不是认识好多人吗?快想想法子呀!(李人鉴例)
[6]你回去好好地想想、仔细地想想我的话。(李人鉴例)
[7]结婚结婚结婚,一张口就是结婚,烦死了。(李宇明例)
[8]吵吵吵吵,一天到晚就知道吵,叫人耳根清静一会儿不行吗?(李宇明例)
我们首先要区别“重复”和“重叠”这两个形式上近似,而实质上不同的类型。所谓“重复”,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不受限制的再现,而且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限的。性质形容词AB 变化为AABB ,例如“大方”变为“大大方方”,这无疑是重叠,而状态形容词AB 变为ABAB ,例如“冰冷”变为“冰冷冰冷”,实际上是重复,因为它还可以变为“冰冷冰冷冰冷”。重复的语法意义主要是加强语气,加深听话人的印象。同样上述[8]和[9]例显然也是重复,“结婚”重复了三次,“吵”重复了四次。所以,把“加重动量”算作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以上的分析可以成立,那么,类似“欢迎欢迎”、“恭喜恭喜”以及“谢谢谢谢”,都应该看作是一种重复,因为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进行多次重复,而且可以理解为语境中省略了宾语“你”:
“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
“恭喜(你)恭喜(你)恭喜(你)!”
“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反之,动词重叠式只允许重叠一次,而决不允许重叠两次以上。
其次,要区别重叠构词法和重叠构形法。例如“嚷嚷”和“谢谢”,《现代汉语词典》分别在1057页和1396页作为单词收录,至于“噪噪”怀疑是北方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以“嚷嚷”为例,表示“喧哗、吵闹”或者“声张”,语义确实是加强了,但是这跟重叠也无关,从来源讲,也是由于重复而造成的。
此外,要区别修饰语的语法意义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比如“仔细想想”、“好好考虑考虑”、“多谈谈”,语义是加强了,但是这显然是修饰语所造成的,我们不能因为这就否定了动词重叠本身的语法意义。正如朱德熙(1982)所指出的那样:“动词重叠式前边可以加上‘多’‘常常’等修饰语,这个时候,重叠式仍然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验证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修饰语去掉以后,看看动词重叠本身的语法意义是否还有加强的意味,显然去掉修饰语以后,动词重叠式就不再具有所谓的“加强”语义了。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外,李宇明(1998)还提出AABB 形式的动词重叠式,他认为“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合用表示动量繁多,如‘吵吵闹闹、拉拉扯扯、搂搂抱抱、吃吃喝喝、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出出进进’等”。这种AABB 动词重叠式明显区别于ABAB 的动词重叠式,语法形式不同,语法意义当然也不同,最好不要把这两类重叠混淆起来。
(二)动词重叠的句法限制
动词重叠的使用并不是很自由的,实际上受到严格的句法限制。我们发现,事实上只有“祈使句”,动词重叠式才可以单独使用。
[1]你们也喝喝吧。[2]你说说吧。
[3]我们到那边去说说话。[4]大家都发表发表意见吧。
“祈使句”也包括“让……VV”这一类句式。例如:
[5]让他试试吧。[6]让我们也学习学习吧。
其他情况下,动词重叠式进入句子,都不是很自由的,它都要受到句法的种种限制。这主要是:
第1期(2000年上卷)•41•
第一,不直接构成句子,而只是充当主语、宾语或者主语和宾语的一部分。当出现在宾语部分时,谓语动词往往是一些表示愿望的谓宾动词,例如“希望、打算、要求、请求、情愿”等。例如:
[1]帮帮忙是可以的。[2]说说笑话可以帮助消化。
[3]我希望大家以后多来来。[4]他打算去看看爷爷。
第二,如果出现在一般的陈述句中,则这类动词往往表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所以要求动词重叠式起码两项以上,否则句子成立有困难。例如:
*[1]每天下午游游泳。[2]每天下午游游泳、打打球,日子过得也挺自在。*[3]她不上班也很忙,看看书。
[4]她不上班也很忙,看看书、练练字、画画画,一天就过去了。
第三,在判断句里出现,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前面往往有“应该、一定、可以、必须”等词语。例如:
[1]你应该去看望看望他老人家。[2]好,我一定去问问她。
[3]你可以写写字。[4]我们必须调查调查这个案件。
第四,如果没有以上几种条件,动词重叠式要单独出现,那么,必须有下文予以照应,句子才站得住,这类下文往往表示某种结果。因为实施了某种动作以后,从逻辑上讲,总得有个结果。例如:
[1]他摸摸口袋,才发现钱包掉了。[2]我抬抬胳臂,挺疼的。
[3]这病挨挨饿就会好的。[4]他碰碰我,给了我一个眼色。
[5]你每天唱唱歌,日子过得也很开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要受到上下文和语境的制约,也是毫不奇怪的了。
(三)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语义特征:
我们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描述为:显示“动量少”和“动量轻”,这种说法其实还是不够准确的,即都是静态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1]他想看书。[2]他想看看书。
[3]他了解这里的情况。[4]他了解了解这里的情况。
例[2][4]跟例[1][3]相比较,有三点明显的区别:
第一,例[1][3]所陈述的动作是静态的,没有任何“量”的内涵,而例[2][4]描写的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这个动作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分为几次进行,给人的感觉是活动着的。
第二,例[1][3]的陈述是一种客观的情况,而例[2][4]则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包含有对动量的评价。
第三,例[1][3]的动作没有“量”,但是例[2][4]所显示的量,也只是一种模糊的量,没有确切的定量。
因此,我们认为: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描述,还必须进一步揭示出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三个重要的语义特征:[+主观][+动态][+模糊]。
参考文献:
戴耀晶
范方莲
何融
胡裕树
李临定
李人鉴
李宇明
•42•[1**********]2范晓[1**********]6《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法》,《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1995《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汉语学报
李宇明
刘月华
吕叔湘
马庆株
邵敬敏
王
王还力[***********]9619631944《动词重叠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第2期《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中国语文》第1期《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张静1979《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郑州大学学报》第
第1期(2000年上卷)3期58页)•43•(下转
汉语学报第1期(2000年上卷)
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
邵敬敏吴吟
提要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采取一个新的角度,结合动词的
小类“瞬间动词”、“持续动词”和“非重复动词”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分化,指出:[+
少量]和[+轻量]是其核心意义,[+短时]是其派生意义,而[+尝试]和[+轻松]则是其格
式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所谓的
“加大动量”;2、动词重叠的句法限制:3、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语义特征。
“量”是汉语语法最重要的语法范畴之一。汉语中表示“量”的观念,可以使用词汇手段,也可以使用句法手段。重叠是现代汉语表示“量”的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量词、形容词以及动词都可以如此。其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表示什么,历来争议最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打算从新的角度就动词的语法意义进行探讨,我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点更新:第一,对以往论述到的笼统的语法意义进行分化,归结为不同层次的语法意义。第二,结合动词的小类来讨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第三,探讨句式以及上下文语境对语法意义的制约。
我们研究的动词范围主要依据孟综等编写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1999),该词典一共收录1223个异形动词,如果按照每个动词的不同义项来计算,则为2117个义项动词(以下为讨论方便,我们把不同义项的动词直接看作不同的动词),编者在他们认为能够重叠的动词之后,都举了例,我们一一摘录,共得到958个动词,其中单音节的有704个,双音节的有254个;但是,我们发现,在编者没有举出重叠例子的动词中,事实上还有一些也是可以重叠的。例如:
[1]采采茶(采1:摘花儿、叶子、果子)[2]你帮他递递书
[3]放放牛(放3:把牛羊赶到草地里,让它吃草和活动)
[4]放放风筝(放4:发出)[5]放放烟火(发明该:点燃)
[6]应该多为大家服务服务[7]改进改进工艺流程
[8]改良改良本地的西瓜[9]你可以去养老院护理护理病人
[10]学习上还得多花花精力
这些可以重叠然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没有举例的动词一共有182个,其中单音节有72个,双音节为110个。把以上两项数字相加,可以重叠的动词总计有1140个,是该词典所收录2117个动词的53.8%,其中单音节有776个,双音节有364个,单音节动词是双音节动词的一倍左右。我们的有关讨论基本上控制在这些动词的范围之内。
一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的回顾
谈论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文章数以百计,比较有影响的看法主要是:
第一,短时说:
第1期(2000年上卷)•35•
王力(1944)认为动词重叠表示“短时貌”,吕叔湘(1944)也以为动词重叠是一种“短时相”。近期戴耀晶(1997)更进一步认为“短时性是动词重叠的本质属性”,他声明他考察的角度是“从句子反映事件来研究动词重叠这一形态的意义”,“使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表示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一个完整的事件,一个短时的事件”。确实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说是动词重叠式表示了“时间短”的意义,但是问题在于:第一,“短时”是否动词重叠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即除了表示“时间短”之外,还有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语法意义?第二,还有不少例子无法用“短时”来进行解释,比如“每天晚上都看看电视”“你教教我”,就很难体会出时间短的意义来,这起码说明这一解释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二,尝试说:
吕叔湘(1944)指出:动词重叠“有时又可有尝试之意,可称为‘尝试相’”。王还(1963)认为:“重叠起来表示一次行动的,除了绝对不能重叠的动词以外,其他绝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起来表示尝试”。赵元任(1979)同样把动词重叠称为“尝试态”。朱德熙(1982)则认为“表示动量小”的动词重叠式“常常表示尝试”。近来,李宇明(1996)也大体上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动词重叠一般表示命令、请求,或者希望进行的尝试,其后可加‘看、看看、试试等’”。首先提出质疑的是李人鉴(1964),他认为“尝试”这层意思是整个句子或是跟动词重叠式同现的“看”、“试试”表示出来的,不是单纯的依靠动词重叠表示的。近来,朱景松(1998)支持李人鉴的意见,明确主张“重叠式本身并无尝试义”。其实,用“尝试”义来解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确实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有相当多的句例根本没有任何的尝试意义。
第三,轻松说:
这一见解最早是王还(1963)提出的,她认为以一次完整动作作为一个单位的,动词重叠起来可以“表示常常发生动作,有轻松悠闲的意味,或表示通过这些动作,很容易地就把时间打发掉了”。刘月华(1983)从表达功能的角度指出表未然的动词重叠,表达功能是缓和语气,这是委婉表达主观愿望的一种方式;有些动词重叠,表示经常性的,反复进行的动作,表达功能包含轻松、随便的意味。后来李珊(1993)提出不同看法:“其实缓和、轻松、委婉不是ABAB 本身所具有的语法意义”,“只是ABAB 在语用中增添的非固定的意义”。戴耀晶(1997)也认为尝试、轻松、轻微等意义不是动词重叠基本语义属性,而是“动词重叠短时性质在具体语句中引申得出的”。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时也有不少地方解释起来有困难。目前各种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说法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德熙的“动作量”说,他认为“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叫“时量”,后者叫“动量”。具体地说,就是动词重叠式有时表示“时量短”,有时表示“动量小”,有时两者兼有。对这一观点作出修正的是李珊(1993),她提出了“结合论”,即“时量短和动作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她运用替换方法测试了几百条例句,即ABAB 用表示时量短的“V一会儿”来替换,或用表示动量小的“V一下儿”来替换,得出的结论是:“纯表动量小的有一些,纯表时量短的找不到一条”。这一结论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它暗示我们:“时量短”也许并不是动词重叠的一种独立的语法意义。
九十年代末,又有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第一位是李宇明(1998)的“调量说”,他认为“动词重叠主要起的是调整动量的作用。即重叠式与其基式相比较,有些重叠表示动作反复的次数少、持续的时间短,有些重叠表示‘多量’”。第二位是朱景松的(1998)“能动说”,他认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延续动作、行为、变化的过程,强化动作、行为、变化的能动性”,其中“强化能动性是动词重叠式最根本的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们为了探求汉语动词重叠式真正的语法意义,正在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我们仔细地反复地比较了各种说法以后,觉得这种种语法意义,从研究者所•36•汉语学报
举实例乏解释力。这就有点儿像是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只是摸到了真理的一部分,却不能反映出真理的来看,似乎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往往不能推而广之,对另外一些动词重叠式却缺核心和全部。
我们的看法是:首先要区别开动词重叠式不同层次的语法意义,即把由于上下文语境所造成的语用意义,把由于格式制约所形成的句法意义剥离出来,以探求纯粹由于动词重叠所构成的语法意义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区分开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理顺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的重点是根据动词的小类把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找出来,只有真正搞清楚了核心意义,才有可能推导出派生意义,并且进而结合句式来搞清楚格式意义。
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动词以及句式的关系
所谓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是在跟非重叠动词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并且要特别注意排除句式、修饰语以及上下文和语境的影响。
我们首先要把笼统的“动量”区分为“动作量”和“动词量”两个范畴。任何实际生活中的动作都应该有量,最基本的“动量”有三种:
1、次数量,即动作反复的多少;
2、程度量,即动作力度的轻重;
3、时间量,即动作持续的长短。
动作量可以通过动词本身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副词修饰语或数量词语体现出来;而动词量,则是就某个动词的特点来说的,并不是每个动词都有量的,邵敬敏(1996)指出:凡是可以重叠的动词或者可以带“一下”数量补语的动词,就叫“有量动词”,凡是不具备这种句法特点的动词就叫“无量动词”。有量动词具有一个基本语义特征:[+自主],换言之,原则上只有“自主动词”才可以重叠。这类动词的“量”是潜藏着的,通过重叠,就把这种潜藏着的量“激发”出来。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1]他伸舌头说:“真危险!”[2]他伸伸舌头说:“真危险!”
[3]我该去理发了。[4]我该去理理发了。
朱德熙(1982)认为“‘伸伸舌头’‘理理发’不是说伸了一会儿舌头,理会儿发,而是说伸了一伸舌头,理一次发”,因此要比“伸舌头”“理发”动量小。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伸舌头”是伸几次舌头,“理发”是理几次发。如果把动词重叠式跟动词的原式相比较,就不难发现,问题的实质并不是动词重叠式表示“动量小”,而是显示“动量”的存在。在我们看来,实际上,[1][3]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根本就没有任何“量”的显示,我们也无法理解“伸舌头”是伸了一下还是一直不断地在伸,“理发”是理一次发还是理好几次发;而[2][4]却不然,它明显地表现出“量”的存在,而且是一种动态的量,一种模糊的量,一种主观的量。因此,[1][3]和[2][4]相比较,不是量大和量小的区别,而是无量和有量的区别。
非自主动词,包括一部分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重叠。例如:
[1]你快醒醒![2]死是很难受的,不信?你可以死死看。
[3]也让我们知道知道这里的诀窍。[4]让芭比娃娃也漂亮漂亮。
[5]让这个小山村也热闹热闹。[6]你长个歌叫大家喜欢喜欢。
因此,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的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显示动量”。所谓显示动词的“动量”,正如许多学者所分析过的那样,它实际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次数少;(二)力度小;(三)时间短。历来语法学家都把“动量少”和“动量小”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的语法意义,动量少是指动作次数少,这可以标记为[+少量];动量小是指动作的力度轻,这可以标记为[+轻量]。此外,时间短也可以标记为[+短量]。
第1期(2000年上卷)•37•
(一)[+少量]:
[1]再踩踩就平了。[2]再把瓜子炒炒。
(二)[+轻量]:
[3]办办托儿所我们还是有条件的。[4]往上扯扯领巾。
(三)[+短量]:
[5]走走亲戚,串串门。[6]自行车先在这儿存存,一会儿来取。
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到这三种语法意义也可能交融在一起。例如:
[7]天太热,我去冲冲凉。[8]帮我抬抬大衣柜。
那么,这三种不同的动量是平行的吗?是什么决定了动词重叠有时候表现为次数少,有时候表现为力度小,有时候表现为时间短呢?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动词内部的小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重叠的自主动词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种类别:
(一)瞬间动词V1。例如:敲、切、打、拍、撞、吐、踢、砍、碰、撕、吃、喝、跑、跳、扣、挖、读、飞、弹、问、砸、杀、见、搬、刮、寄、扇、戳、抽……
瞬间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在一瞬间,不可能持续,如果带上时态助词“着”,就表示动作反复进行,这类动词如果重叠,就表示动作反复的次数比较少,或者说话人认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例如:
[1]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不时又有同学问严雨为什么不去,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中国校园文学》1999年第6期18页)
[2]黑脸女人不答,反问:“你们是王会计叫你们来的么?”哥和我老老实实地点点头。(《小说林》1999年第6期23页)
[3]大老李恨恨地骂矮子。有人吐吐舌头。看得出老李的威信还挺高。(《小说林》1999年第4期88页)
[4]矮子见风使舵嬉皮笑脸地招招手,干自己的活去了。(《小说林》1999年第4期88页)
(二)持续动词V2。例如:贴、补、推、拉、顶、按、看、涂、开、关、飞、包、捆、摆、拨、背、编、插、戴、带、等、叠、抬、堆、发、放、种、挂、画、记、挤、跪、串、穿、接、举、卷、扛、烤、立、留、搂、埋、骑、扔、锁、躺、套、提、挑、含、拖、托、握、吸、写、压、扎、站、架、装、坐、叼、吊、围……
持续动词,又叫状态动词,表示的动作,既可以表示这一动作反复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在发出之后,转化为一种状态。如果带上时态助词“着”,就表示动作的延续。这类动词如果重叠,所表示语法意义就有两重性:既表示次数比较少,也表示程度比较轻。例如:
[1]那感觉就像在武汉商场门口,碰见熟人握握手一样。(《当代》1999年第4期122页)
[2]赶上电梯里只有我俩时,我们会走到一起,相互捏捏对方的手。(《当代》1999年第4期122页)
[3]小印心头紧张,扭头瞅瞅身边的男孩,光的脸染上了夜的乌蓝,看不真切。(《萌芽》1999年第4期56页)
[4]童梅又笑了两声。她用手摸摸溢出眼眶的泪水,送到舌尖。(《萌芽》1999年第8期50页)
(三)非重复动词V3。例如:动员、感谢、关心、回忆、吸引、发明、刺激、克服、牺牲、团结、影响、保持、发扬、研究、分析、检查、考虑、筹备、发展、打扫、整理、计算、议论、批评、复习、校对……
•38•汉语学报
这类动词的特点是动作不能反复进行,或很难分割为几次可数动作,多数语义比较抽象,也有些是心理动词。非重复动词重叠以后,已经没有任何次数少的意义,而只有程度轻微的意义,表现出一种不太在乎、有意往小里说的味道。例如;
[1]她还想在杭天飞面前表现表现自己。(《小说界》1999年第4期90页)
[2]习平均的想法虽然没有改变,但口气婉转地道:“你让我考虑考虑好吧?”(《小说月报》1999年第2期25页)
[3]“养殖场送来了几只老鳖,说给你补补身子。”母亲指着阳台说。(《小说月报》1999年第2期33页)
[4]方辛不想扫大家的兴,抱着游戏心理去凑凑热闹,听听这江湖术士口出何言?(《当代》1999年第5期10页)
综上所述,这三类动词重叠所表示的动量分别是:
[+少量][+轻量]
瞬间动词V1+
持续动词V2++
非重复动词V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量小和动量少,一个指的程度轻,一个指的次数少,这只是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动词重叠的核心语法意义。这样,我们在前面关于“动词重叠主要是显示动量”的说法,就要作出修正:动词重叠主要显示动量少或动量轻。
那么,“时间短”这一语法意义又应该占据什么位置呢?
李珊(1993)曾经用“V一会儿”和“V一下儿”来替换动词重叠式,她认为:“时量短和动量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包含ABAB 的句子,其中ABAB 按时量短的意义来理解,讲得通,按动量小的意义来理解,也讲得通。”但是,根据我们观察和测试,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发现:所有的VV 都可以用“V一下儿”来替换,反之亦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VV 都可以用“V一会儿”来替换的。例如:
[1]此刻她想挫挫斯泰尔的锐气。(《小说界》1999年第4期90页)
[2]平日里她中午多是买块烧饼对付对付……(《南方周末》1999年第10期29页)
[3]现在遇到离婚,也不像从前那么惊天动地,大家也不找神甫了,而是找一名好律师,顺便去精神分析医生压压惊。(《海上文坛》1999年第10期63页)
[4]他们家的小孩……有时又会突然闯进来,我好害怕,爸爸,妈妈,救救我,帮帮我……(《萌芽》1999年第4期31页)
可见,表示“时间短”并不是动词重叠式的基本语法意义。所谓“时间短”的语法意义,往往是伴随着“次数少”或“程度轻”这样的核心语法意义而派生出来的语法意义,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法意义。
所谓“尝试”意义,也不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而是一种伴随某种格式而带来的派生意义。一般句式并没有这种尝试意义,这可以跟带有尝试意义的“祈使句”作一个比较。例如:
[1]他没事儿的时候,常去果园帮工人摘摘果子。
[2]那个苹果我摘不下来,你来摘摘看。
[3]领导干部应该到基层去调查调查情况。
[4]你可以来调查调查,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同样的动词重叠“摘摘”和“调查调查”,[1][3]是一般句式,没有尝试意义,而[2][4]是祈使句,却有尝试意义。但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祈使句都有“尝试意义”的。例如:第1期(2000年上卷)•39•
[1]你好好整理整理这些杂志。[2]你休息休息吧!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发现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动词的语义所决定。一些具有“求知性”的动词,例如“问、猜、试、尝、摸、听、看、想”,如果出现在祈使句里,必定带有“尝试意义”。例如:
[1]你猜猜看,我得了几分?[2]你吃吃,这糖好吃吗?
[3]你多了解了解,就会明白的。[4]你打听打听,那个人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第二,下文或上文显示说话者有意识地要求获知什么信息。例如:
[1]你去去就知道了。[2]你当当班主任怎么样?
[3]你也登登光荣榜好不好?[4]让他也骑骑马,好吗?
特别是在动词重叠之后还紧跟着出现语气词“看”,或者下文明确表示“试试情况怎么样”和“看看情况如何”。例如:
[1]你戴戴看,合适不合适?[2]你发发言看,别怕。
[3]你也来来,试试运气怎么样?[4]你来当当这个家,看看容易不容易。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两种例句,这中间的差别就更加清楚了:
[1]你打扮打扮,多好看哪![2]你打扮打扮,看看好看不好看?
[3]你把任务给大家布置布置。[4]你把任务给大家布置布置,看看还有什么意见。第[1]和第[3]句没有“尝试”意义,第[2]和第[4]句使用相同的动词重叠,但是却有“尝试意义”,区别就在于上下文的语境。第[1]句属于判断句,第[3]句属于祈使句,说话者的语气是相当肯定的,所以没有要求对方去“尝试”的意义,而第[2]第[4]句明显有试探或寻求的意思。
所谓“轻松”意义,实际上也不是动词重叠所固有的,事实上凡是带有这类意义的句子都属于使用动词重叠的并列句。例如:
[1]他退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2]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只能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
[3]人老了,养养鸟,种种花,下下棋,聊聊天,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
[4]会议已经开完,这几天他看看电影,买买东西,收拾收拾行李,就等着回家了。
“看看书”、“下下棋”,都是一种列举性质的动作行为,其主要的语法意义还是表示“程度轻微”,所以会有“轻松”“悠闲”的感觉,而且同时也还会有“时间短”的感觉。
因此,我们认为:[+轻量][+少量]是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短时]是动词重叠的派生意义。至于[+祈使][+轻松]则是动词重叠的格式意义。
三有关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所谓的“加大动量”
如上所述,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作用是“显示动量”,这个动量主要表现为“轻量”和“少量”。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动词重叠式除了表示“减弱动作”,还可以表示“加强动作”和“加繁动作”(何融1962)。还有的学者认为“动词重叠只表示动量的不定,并不表示动量的减弱”(李人鉴1964)。最近还有学者提出“动词重叠也有‘加大动量’的情况”(李宇明1996)。他们各自举的例是:
[1]春兰送大贵走到门口……说:“你走吗?俺就不谢谢你啦!”大贵回头笑了笑,说:“谢什么,咱又不是外人。”(何融例)
[2]这帮死不了的嚷嚷起来没完啦!(何融例)
[3]大洞子里有人乱噪噪。(何融例)
[4]哎,这还躺着个人!快来救救!(何融例)
•40•汉语学报
[5]二妞:(拉她母亲)娘!快想办法,(望关汉卿)关伯伯快呀,您不是认识好多人吗?快想想法子呀!(李人鉴例)
[6]你回去好好地想想、仔细地想想我的话。(李人鉴例)
[7]结婚结婚结婚,一张口就是结婚,烦死了。(李宇明例)
[8]吵吵吵吵,一天到晚就知道吵,叫人耳根清静一会儿不行吗?(李宇明例)
我们首先要区别“重复”和“重叠”这两个形式上近似,而实质上不同的类型。所谓“重复”,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不受限制的再现,而且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限的。性质形容词AB 变化为AABB ,例如“大方”变为“大大方方”,这无疑是重叠,而状态形容词AB 变为ABAB ,例如“冰冷”变为“冰冷冰冷”,实际上是重复,因为它还可以变为“冰冷冰冷冰冷”。重复的语法意义主要是加强语气,加深听话人的印象。同样上述[8]和[9]例显然也是重复,“结婚”重复了三次,“吵”重复了四次。所以,把“加重动量”算作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以上的分析可以成立,那么,类似“欢迎欢迎”、“恭喜恭喜”以及“谢谢谢谢”,都应该看作是一种重复,因为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进行多次重复,而且可以理解为语境中省略了宾语“你”:
“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
“恭喜(你)恭喜(你)恭喜(你)!”
“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反之,动词重叠式只允许重叠一次,而决不允许重叠两次以上。
其次,要区别重叠构词法和重叠构形法。例如“嚷嚷”和“谢谢”,《现代汉语词典》分别在1057页和1396页作为单词收录,至于“噪噪”怀疑是北方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以“嚷嚷”为例,表示“喧哗、吵闹”或者“声张”,语义确实是加强了,但是这跟重叠也无关,从来源讲,也是由于重复而造成的。
此外,要区别修饰语的语法意义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比如“仔细想想”、“好好考虑考虑”、“多谈谈”,语义是加强了,但是这显然是修饰语所造成的,我们不能因为这就否定了动词重叠本身的语法意义。正如朱德熙(1982)所指出的那样:“动词重叠式前边可以加上‘多’‘常常’等修饰语,这个时候,重叠式仍然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验证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修饰语去掉以后,看看动词重叠本身的语法意义是否还有加强的意味,显然去掉修饰语以后,动词重叠式就不再具有所谓的“加强”语义了。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外,李宇明(1998)还提出AABB 形式的动词重叠式,他认为“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合用表示动量繁多,如‘吵吵闹闹、拉拉扯扯、搂搂抱抱、吃吃喝喝、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出出进进’等”。这种AABB 动词重叠式明显区别于ABAB 的动词重叠式,语法形式不同,语法意义当然也不同,最好不要把这两类重叠混淆起来。
(二)动词重叠的句法限制
动词重叠的使用并不是很自由的,实际上受到严格的句法限制。我们发现,事实上只有“祈使句”,动词重叠式才可以单独使用。
[1]你们也喝喝吧。[2]你说说吧。
[3]我们到那边去说说话。[4]大家都发表发表意见吧。
“祈使句”也包括“让……VV”这一类句式。例如:
[5]让他试试吧。[6]让我们也学习学习吧。
其他情况下,动词重叠式进入句子,都不是很自由的,它都要受到句法的种种限制。这主要是:
第1期(2000年上卷)•41•
第一,不直接构成句子,而只是充当主语、宾语或者主语和宾语的一部分。当出现在宾语部分时,谓语动词往往是一些表示愿望的谓宾动词,例如“希望、打算、要求、请求、情愿”等。例如:
[1]帮帮忙是可以的。[2]说说笑话可以帮助消化。
[3]我希望大家以后多来来。[4]他打算去看看爷爷。
第二,如果出现在一般的陈述句中,则这类动词往往表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所以要求动词重叠式起码两项以上,否则句子成立有困难。例如:
*[1]每天下午游游泳。[2]每天下午游游泳、打打球,日子过得也挺自在。*[3]她不上班也很忙,看看书。
[4]她不上班也很忙,看看书、练练字、画画画,一天就过去了。
第三,在判断句里出现,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前面往往有“应该、一定、可以、必须”等词语。例如:
[1]你应该去看望看望他老人家。[2]好,我一定去问问她。
[3]你可以写写字。[4]我们必须调查调查这个案件。
第四,如果没有以上几种条件,动词重叠式要单独出现,那么,必须有下文予以照应,句子才站得住,这类下文往往表示某种结果。因为实施了某种动作以后,从逻辑上讲,总得有个结果。例如:
[1]他摸摸口袋,才发现钱包掉了。[2]我抬抬胳臂,挺疼的。
[3]这病挨挨饿就会好的。[4]他碰碰我,给了我一个眼色。
[5]你每天唱唱歌,日子过得也很开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要受到上下文和语境的制约,也是毫不奇怪的了。
(三)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语义特征:
我们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描述为:显示“动量少”和“动量轻”,这种说法其实还是不够准确的,即都是静态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1]他想看书。[2]他想看看书。
[3]他了解这里的情况。[4]他了解了解这里的情况。
例[2][4]跟例[1][3]相比较,有三点明显的区别:
第一,例[1][3]所陈述的动作是静态的,没有任何“量”的内涵,而例[2][4]描写的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这个动作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分为几次进行,给人的感觉是活动着的。
第二,例[1][3]的陈述是一种客观的情况,而例[2][4]则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包含有对动量的评价。
第三,例[1][3]的动作没有“量”,但是例[2][4]所显示的量,也只是一种模糊的量,没有确切的定量。
因此,我们认为: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描述,还必须进一步揭示出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三个重要的语义特征:[+主观][+动态][+模糊]。
参考文献:
戴耀晶
范方莲
何融
胡裕树
李临定
李人鉴
李宇明
•42•[1**********]2范晓[1**********]6《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法》,《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1995《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汉语学报
李宇明
刘月华
吕叔湘
马庆株
邵敬敏
王
王还力[***********]9619631944《动词重叠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第2期《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中国语文》第1期《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张静1979《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郑州大学学报》第
第1期(2000年上卷)3期58页)•43•(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