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莫言热",我想说--

  背景资料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社会上迅速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莫言热”: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他的小说普遍缺货了,已签名售出的作品翻价N倍被炒作了,10年前的手稿价格飙升至百万了,他的家乡也跟着火起来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有人建议将莫言的作品收入教材,甚至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

  面对社会上的“莫言热”,你有哪些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一、审读材料

  材料列举了关于莫言获奖以及随后在社会上刮起的种种纷繁芜杂的“莫言热”现象。对此我们还可以联想、观察到更多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形,从社会、历史、文学、教育、文化、经济等众多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以理性的思考,作辩证的分析,才能写出有一定独特见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热”,“热”的反面是“冷”,可谈“对‘莫言热’的冷思考”;“ 莫言文学馆挂牌了”“ 作品翻价N倍”“ 手稿价格飙升至百万”,可谈谈“对‘文学的真正意义’的认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网络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我们怎么辨识,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观察、思考。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理来。

  二、观察、联想、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

  前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热销,不少书店甚至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对当代中国作家、时代青年,甚至国人都应当有很深的启发。

  三、教育的角度:纠正语文教育上“快餐式阅读”的偏差

  今天的校园,“经典阅读”有荒芜化趋势,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文化速食时代,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或是玩一玩网络游戏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是为世界所承认的东西,人们更加愿意去品读莫言,重拾被遗忘的文学。在教育界,校园里再次响起“经典阅读”的声音,一定可以对“浅层阅读”作有效反击。进而影响国人的“经典阅读”,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效应。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莫言热”是一种正面的现象。如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已经置若罔闻,不再关心“教育”和“文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嫌弃“穷酸”的文人,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四、文学、文化的角度:端正创作态度,弘扬人文精神

  莫言获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一大盛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展现乡土文学的普世价值。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代表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作家被虚浮躁动的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能让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莫言这次获奖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使公众改变对本土文学的轻视态度,激励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一批批文学创作新人。中国当今社会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人正视中国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五、用宽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国家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贝尔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因此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诚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国家的肯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我国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今莫言获此殊荣,实现了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也让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肯定。因此,国人为此狂欢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用冷静的眼光看:任何“热”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莫言热”是一种情绪,我们要正确引导。“热”要适度,“热”要有理智。因此,面对“莫言热”,我们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我们认真冷静认识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面前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冷静思考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获奖的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值得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去琢磨。

  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的认识,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莫言热”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肤浅、功利化的价值观等作更广泛的针砭,倡导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具体作文时,我们可以侧重从正面谈莫言获奖的意义,也可以侧重对“莫言热”进行冷思考,能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或表现会更全面。

  背景资料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社会上迅速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莫言热”: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他的小说普遍缺货了,已签名售出的作品翻价N倍被炒作了,10年前的手稿价格飙升至百万了,他的家乡也跟着火起来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有人建议将莫言的作品收入教材,甚至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

  面对社会上的“莫言热”,你有哪些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一、审读材料

  材料列举了关于莫言获奖以及随后在社会上刮起的种种纷繁芜杂的“莫言热”现象。对此我们还可以联想、观察到更多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形,从社会、历史、文学、教育、文化、经济等众多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以理性的思考,作辩证的分析,才能写出有一定独特见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热”,“热”的反面是“冷”,可谈“对‘莫言热’的冷思考”;“ 莫言文学馆挂牌了”“ 作品翻价N倍”“ 手稿价格飙升至百万”,可谈谈“对‘文学的真正意义’的认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网络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我们怎么辨识,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观察、思考。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理来。

  二、观察、联想、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

  前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热销,不少书店甚至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对当代中国作家、时代青年,甚至国人都应当有很深的启发。

  三、教育的角度:纠正语文教育上“快餐式阅读”的偏差

  今天的校园,“经典阅读”有荒芜化趋势,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文化速食时代,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或是玩一玩网络游戏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是为世界所承认的东西,人们更加愿意去品读莫言,重拾被遗忘的文学。在教育界,校园里再次响起“经典阅读”的声音,一定可以对“浅层阅读”作有效反击。进而影响国人的“经典阅读”,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效应。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莫言热”是一种正面的现象。如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已经置若罔闻,不再关心“教育”和“文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嫌弃“穷酸”的文人,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四、文学、文化的角度:端正创作态度,弘扬人文精神

  莫言获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一大盛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展现乡土文学的普世价值。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代表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作家被虚浮躁动的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能让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莫言这次获奖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使公众改变对本土文学的轻视态度,激励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一批批文学创作新人。中国当今社会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人正视中国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五、用宽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国家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贝尔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因此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诚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国家的肯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我国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今莫言获此殊荣,实现了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也让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肯定。因此,国人为此狂欢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用冷静的眼光看:任何“热”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莫言热”是一种情绪,我们要正确引导。“热”要适度,“热”要有理智。因此,面对“莫言热”,我们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我们认真冷静认识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面前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冷静思考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获奖的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值得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去琢磨。

  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的认识,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莫言热”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肤浅、功利化的价值观等作更广泛的针砭,倡导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具体作文时,我们可以侧重从正面谈莫言获奖的意义,也可以侧重对“莫言热”进行冷思考,能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或表现会更全面。


相关文章

  • 大红色燕尾服阅读答案
  • 大红色燕尾服 诺贝尔文学奖发奖的几天后,我去参加中国作协一个的会,会上有莫言.在电梯里,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一脸善意.一脸热诚.一脸崇敬地望着我:你也是来开作家会的吗?我明白他看到的不是我,是莫言.这位电梯男说:我真是太懊恼了,我来北京买到了 ...查看


  • 点击热点新闻 积累写作素材
  • 点击热点新闻 积累写作素材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原名管 ...查看


  • 莫言:你有一颗圣母心--论[红高粱家族]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描写
  •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基本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只有极少数内容涉及到解放后的一些故事,并语焉不详,看来似乎属于系列作品的一部分.因为电影<红高粱>的存在,本书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 ...查看


  • 莫言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 莫言小说写得最多的就是"母亲",这可能是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所致,他本人也曾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有"恋母情结".莫言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农民贫苦家庭,分到他身上的母爱就很少,因此,对于母爱他有一种天然 ...查看


  • 苦不失自尊穷不失诚信--品析莫言[卖白菜]中的母亲形象
  • 教学 全现场 苦不失自尊穷不失诚信 ---品析莫言<卖白菜>中的母亲形象 筲山西/魏志德王莲尤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那么,作者 ...查看


  • 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_崔涛涛
  • 2013年3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2013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 崔涛涛 (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德国莱比锡04109) 摘 要:本文对莫言在德国的译介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并从文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德国文学批评界对译作的评论,借 此 ...查看


  •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1)
  •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很多中国人欢呼雀跃,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可.一时之间掀起了一场"莫言热&quo ...查看


  • 从[透明的红萝卜]看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 摘 要:莫言的小说艺术手法多样化,但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写作具有鲜明的民间特征.故事创作的背景都是他成长的高密东北乡,独特的地域文化使莫言成为了当代一位独具民间特色的作家.充满感觉的高密东北乡里透明的红萝卜在莫言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 ...查看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素材
  •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