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树上的童话

  也许夜幕的北斗只是去往圣宫小路上的七枚鹅卵石,它们本身并不想昭示、不想引领,而仅仅是一种顽皮的存在。在这或明或暗的存在中,任何人都可以宽慰地抚摸胸口,可以羽化成蝶,可以沿了月光之梯无限地下沉,下沉。下沉到心灵的故乡,安宁的家。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是这些年我常常默念的语句。

  一个时时能为身心找到家园的人,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

  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大学,我漂在不同的他乡,“家”也就在渐行渐远的距离中变得越来越意象化,成为只能装在内心最温暖的名词。

  

  被字眼击中的情绪

  周末,宅在寝室。无意听到正在热播电视剧《糟糠之妻》中,糟糠之妻发现丈夫有外遇与其站在自己家外的一段陈述(大意):那时我天天都来这里,从挖地基到架钢筋……这里的施工人员不让我进,我就大声对他们说:我是这里的业主!

  此时我正在别人的北京,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借宿者。对于我,这里绝对是一个与业主、家毫无瓜葛的地方,但却并没有妨碍我被这样的字眼击中,情绪突然迸泻得一塌糊涂起来。

  想起2002年,在小城,每天傍晚守在儿子学校门口,等待他放学,一人一辆单车去施工现场,看一片混沌的空旷上一层层的结构突兀而起,然后一点点有了楼房的模样。

  情景大致也是如此。

  那时,儿子只有十岁,大概根本不能理解我的心思,但是我却一遍一遍拽着他陪我穿过一条条街道,穿过川流的车流,沿着河堤飞奔,一次次不惜余力地把自己的期待、欣喜从城东张扬到城西,从青青草尖张扬到满目金色的华丽。偶尔停下来,坐在水泥的河堤上,看夕阳在河床上流金;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盯着水中央的芦苇丛,那个区域常有野鸭出没,当自在的身影出现,我们会异口同声地大喊:看,我们的野鸭!

  仅仅因为比邻,我们一相情愿地自许了各种关联关系,如我们的小区,我们的河流,我们的方砖路……

  终于,那年的初秋我们拿到打开房门的钥匙。

  接下来的日子,我便顺理成章扮演衔泥的燕子。大到找人装修,小到锅碗瓢盆,再到去郊外采回野草、野花自己动手制作装饰,一个多月几乎是没白没黑地忙碌,可一点不觉得辛苦。看着空间慢慢丰富起来,满心都是说不出的欢愉。

  记得很清楚,那年的10月6号我们正式入住。漂了十几年后,终于我所有有关的物件:桌子、椅子、书;我所有的情感:喜、怒、哀、乐,还有我至亲的人都有了可以随心着落的空间。再提起“家”的时候,不管他们或者它们在不在那个空间,我都可以在意念里把他们(它们)完美地安顿在那里,安顿在有着四千多年历史记载的荆河畔一处位于五楼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小小天地里。这方小天地使我人生第一次成为业主,也是第一个更接近我概念里“家”的驿站。

  我本认为从此可以安居。

  住阳台上的姊妹

  为了区分漂泊中的一个个窝巢,按惯例我们把这个临河的驿站叫做“荆河新家”。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之前,我们曾经大大小小、远远近近换居过六七处,偶尔言语间不标注,儿子会一脸茫然问:你说的是哪个新家的事情?

  荆河新家有一个七米多长的阳台,地地道道的阳台。一年四季的阳光都会铺天盖地洒进来。

  于是,那些带着灵性的姐妹便陆续在此安营:无时无刻不青头青脑、有几分俏皮的琥珀兰,幽静、孤芳自赏的纤细兰草,独自风骨清傲的老干粉梅树,料料峭峭插进深冬、不管不问自开放的腊梅。还有从朋友处得来几瓣蒜头一样的根茎,植入盆中便热热闹闹地繁衍、热热闹闹花开的马兰,我不得不年年为她们分盆,否则小小的钵皿里就会热闹到拥挤、热闹到无法呼吸。

  另外,还有需要与小麦同季栽植的麦兰,应着年关时节,五彩的花儿流着清淡的香气,花开之后、修长的叶片开始枯萎,饱满的花茎藏在深处,需要拨开泥土仔细收藏,等待下一个播种。

  这一季争艳的还有君子兰,五六朵花蕾挤在一处,形成一个橘红的大花冠,一种无言的加冕。

  疯疯张张的是一株嫁接在仙人掌上的蟹爪莲,不得不用细钢筋分三层架起枝叶“蔓溯”,每到花季,一二百朵玫红的灯笼状的花儿同时挂着,一拨儿憔悴一拨儿妖娆,花期可长达月余。

  浇水、施肥、看叶落叶茂,听花儿倾情绽放,一些赶在枝节的脚步常常让我感动。业余时间中的一大部分我便与她们厮混。

  聚散无常。直到痛下决心离开小城,或许这些精灵早就从我踌躇中预知了离别,开始黯然。先是老干的粉梅树,迎春还一惊一咋开了一头的花儿,花儿落了,莫名其妙地半边叶子开始打卷,任是什么药物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半边葱绿,半边萧条。

  而后是一向泼实的琥珀兰,已进入秋季,北方正是风起沙落的季节,它却齐刷刷从根部断掉,貌似水多腐根,哪里来的水呢?

  第一株,第二株……

  那一段时间,我像被抽空心思的长姊,不得不着手一个一个嫁掉自己的妹妹,并巴巴暗自祈祷新主人家能够善待她们。

  被灯光照亮的窗户

  现在回想起搬进荆河新家到撤离的那段时光,惠似乎只是一位客串的配角(一直外出不停地进修、不停地求学),只在某一个片断偶尔露一下身影。

  那么一大段时光,属于我和儿子。

  那时也许还算得上年轻吧,尚存几分上进之心,迟到早退是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事情,于是工作、照顾家几乎弄得自己焦头烂额,百般无奈中儿子成了唯一可用之才。重要的是,他放学时间比我下班的时间早20分钟,这20分钟他可以帮我煮上稀饭,并洗好提前准备的菜,尤其是时间很紧的中午,让我感觉轻松了不少。

  常常听到坐在楼下赋闲的老太太们对儿子赞不绝口:你家儿子真懂事,放学都是第一个到家,从不在楼下多玩。

  说实话,当时对这样的表扬除了有几分沾沾自喜之外并没有多少其他感受。直到有一天,因为有事情提前几分钟回来,站在楼下无意间向上瞟了一眼,看到客厅的窗户一下子被灯光照亮,而后是洗手间,紧接着是厨房。只是短短片刻我视线里的家全被点亮。

  我能想象那个小小身影进客厅放下书包,冲进洗手间洗手,然后再冲进厨房为我煮饭的样子。

  那一天,我只有那样紧紧咬住嘴唇一步一步靠近我的儿子,靠近那个小小的人儿为我点亮的那些窗户。

  说到这里,便忍不住想提提儿子的厨艺。至今他自己都会自嘲:“老妈,要不要八粒米的稀饭?”

  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典故。

  刚刚开始煮饭的他拿不准分量是自然的事情,所以常常把稀饭做成米饭,为此,我便常不轻不重地挖苦他一小下。有一天,刚进家门他便很兴奋咋呼:老妈,今天你绝对不会再嫌稀饭太稠啦!

  我忙去厨房查看:一锅沸腾着的清水里几粒可怜巴巴的米粒正翻腾着。

  身后的他一脸自得:一共八粒米。

  真的,我数了又数,只有八粒米。

  那一刻我完全没有责备他的想法,倒是满满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就这样,八粒米即是幸福。

  我从来不是个会持家的女人,所以在经济上即使跟十几岁的儿子都很民主。每月领到工资,按和儿子商定的方案存起一部分,剩余的共同支配。那时工资本来就不多,哪个月遇上人情世事多一点,就会比较紧张,常常忍不住跟儿子说:要不咱取存款吧。

  他会斩钉截铁地反对:还是吃两天面条吧。

  这一点他比我自制。除了坚持吃面条这样的事情,他还会把零花钱节省下来,比如两元的早点钱他很少花光,剩两角或者五角回家后便放进衣架上的花布包包里。直到有一次我不慎丢了单车,十分懊恼,他不声不响地拿出自己的储蓄罐和这些零钱,一角一角地趴在地板上数。就是用这些钱他和惠为我又买了一辆单车,那是我迄今为止收到的最温暖的礼物。

  总觉得亏欠儿子,所以只要有加班的机会我都特别积极,这样可以拿到工资之外一些收入。拿到这一部分收入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冲冲地往超市里跑,儿子戏称“给超市搬家”。“搬家”回来的时刻是一个月中最轻松、最开心的,我们坐在沙发上,或者干脆铺开凉席在地板上,一边大快朵颐 ,一边彼此善意地取笑,没边没沿地彼此吹捧也是常有的。

  空巢也来风

  记不清什么时候,儿子惊奇地发现窗外有一个蜂窝。很小巧的一个蜂窝,像小号成熟的向日葵脸儿,“子粒”虽少也算饱满,有八九个蜂洞的样子,微微低垂,半悬在灰色的水泥檐体上。

  自打有这个发现,几乎每次进出房间时,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向窗外张望一眼。

  五层楼,十几米高,这样的高度对于有着翅膀的蜂子来说应该算不上高。万物之主恩赐了那些小东西巧妙的生命,恩赐了它们飞行,所以在高处的创造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整整一个春季梨花落了,桃花开,却从来没有发现回归,小小的蜂巢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

  儿子按捺不住,愤愤地说:把它戳掉吧!

  我却心生悲悯。

  不知道它们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落脚,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弃巢而去,或许集体迷失了回归的路途?也或许它们有了更好的去处。我相信万物都具有自己的灵性,它们彼时选择这里而居一定有着它们的道理,而离去也或许是更服从心灵的抉择。

  正如那一天我偷看了一眼窗外的柳树,春天便染绿了我的杯子,我禁不住顺着这绿色沉溺,才发现这些年自己只是一个丢失家园的孩子,一个力图在不停地行走中寻求回归的迷路者。

  所以2010年的暑假,我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回娘家,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私心,这一次行程是一次从回归出发的行程;但是短短的一周之后,我便发现一切都是枉然,自己成了弟弟、弟妹们无微不至善待的客人,甚至童年的老屋也只剩下一些血脉相连的亲切罢了。

  那一刻真的有些伤感,不敢承认自己把家弄丢了。

  反复追问自己。

  也许在情结的深处,我的“家”只存在在幼年时外婆老宅的南园。

  那里有李子树,有桃树,有枣树,有桑椹树;有抚墙的蔷薇,有舅舅春天种下的蒜瓣儿,有为姨妈准备嫁妆时栽下的珠珠草;有老井旁与表弟一起玩耍过的柳条水斗。

  这些年当我如同春水里的一瓣落花一路向南,似乎也注定了信念中那些风生水起的烟云故事将成为一生心底的哑音。关于“家”,一切随着外婆的去世被永远固化,随着老宅的不可回被永远完美……

  突然记起:电话里母亲说舅父卖掉了外婆的老宅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惆怅的暗伤。其实明明知道,老屋放在那里最后的结果可能只会年久失修,亲人们都离开了故地,卖掉老屋,一定是舅父们再三斟酌的上策,但是,很长时间依然不敢去想南园里肆意的百合花香气,不敢想曾经坐在石条上吃百合根的那些时光,不敢想外婆唤我乳名的温暖。

  人是会生根的。

  不知道蜂们是否会有类似的情结。或许许多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情结。

  虽然直到离开小城,我依然没能爱上那个曾经与我生息相关了近20年,并且将继续藕断丝连的地方,但是至今我爱那个被放逐在小城的“荆河新家”,爱那间瘦而长的厨房,甚至爱穿堂而过的风。

  下一个城市的邂逅未必不是风景

  留在小城的最后一段时间,竟是变卖苦心经营的窝巢。

  也许一切早已有了命定的伏笔,只是自己不觉。

  脆弱到会突然心血来潮,跪着一遍一遍擦拭地板,一遍一遍打扫每个角落,被母亲骂作疯子。只是酸酸地想落泪。其实,内心只是想离开时,再回过头来看看那里能一切“依旧”。或许自己真是精神上的疯子。

  在办好离职手续之后,莫名奇妙地生出许多焦虑、紧迫感,心里一次一次对自己说:赶紧一点,赶紧一点……

  至于到底“赶紧一点”做些什么?却是一片茫然。

  一想到从此以后可能不再需要早出晚归地上班,竟然是诚惶诚恐的感觉,这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独自徘徊在室内,感觉自己是困于夜风,困于宫闱的某种小兽,渴望撕破黑幕的一角,逃逸出去;但又充满不舍。夜半,会在微微的灯光里张望。然后从一个房间摸到另一个房间,期待能记住这里曾经完整过的“序”。

  惠曾说:男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却做不到,我始终渴望那个隐抑在内心的家园复苏。然后可以像农民一样把种子还给大地,然后收获,然后无限的安宁。

  客厅墙上挂着洛夫老爷子亲笔书写的《邂逅》,因为淡红的宣纸有些扎眼,便生出许多狐媚的念想,仿佛那个在巷口拐了一个弯便不见了的女子,正在着了橘红的小衫,瞟着眼波。

  心底,便突然有了几分暖意,荡漾起来。

  安慰自己:下一个城市的邂逅未必不是风景。

  楸树上的童话

  2007年到贵州是一种特殊的心态。

  行走于黔地,从一个路口到另一个路口,犹如一首意象派的诗句。

  雨,多雨,似雨非雨,太细致的水。

  一直很喜欢杨岐宗上堂说法中的“风生大野”,细细揣摩能让我感知到我北方故乡的粗犷、豪迈以及动态。然而贵州独独常常无风,它有着另外的情境: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有错落到无法分辨方位的街巷;有随处背着背兜出售鲜花的女人……

  或许,我永远不能达到“彻悟”,所以只好彷徨在清醒与混沌之间。自己的心态明明心知肚明,但来贵州之前还是执著地对惠说:到那里我可以不再踌躇,但是我要在那里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大小无所谓,新旧无所谓。

  当时就是想:需要一所房子,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皿,承载自己许多经历之后的敏感和脆弱,我已经不再年轻,无法承受身体和情感都悬绊着一副无依无靠的落魄。

  刚来贵州的头两年,我常常行走在有着诗意的名字的一条街上“月亮岩”,我喜欢这样的名字,它常常让我毫无来由地浮想联翩。

  陪这所城市熬过2007年的干旱、2008年的凝冻之后,再一次拿到自己认购的新房子钥匙。大概是四月的光景,去了那里,空荡荡的一片钢筋水泥框架,斑驳的地面、墙面,简直足以让人惊愕地目瞪口呆,我从没想到新建起的商品房可以这么让人咂舌!当目光投射到客厅落地大窗外的时候,我看到一株硕大的楸树(看样子要两个人才可以合抱)正在花开,满眼的阳光,满眼的紫气,那一刹那所有的情绪安静了下来。

  后来,我为自己的QQ更新了个性签名:楸树上哗啦哗啦落童话……

  一个四十岁的女人依然需要童话,不知道你相不相信。这样的童话可以妈妈不讲,可以爱人不讲,可以儿子不讲,但是需要存在,存在在敞亮或者阴郁爬生苔藓的心底。

  一向有些苛刻的我,这一次装修从简了又从简,我似乎明白了不管我爱不爱这所城市、爱不爱这个空间,我都不属于这里,游荡在这里的只是从根部延伸出的一截藤。

  住进新居的第一个春节,我坐在电脑旁敲下如此断断续续的文字,我把它们叫做一闪而过的念头:

  1.春天是动态的,总有几分不够安分,像怀春的女子。

  2.楸树的花蕾即将填满窗户,所以快乐,落叶知秋只是更加以后的情节。

  3.假如趁着夜色乘一叶小船,那就撤掉帆,撤掉桨,沿着月光去漂好了。

  4.从蝼蚁到圣灵,没有谁的意义高过一片落叶。

  5.城市的高楼是不会有炊烟的,所以,我只好把我的炊烟放在肚子里,任它在那里四散、愁结。

  我承认这样的句子毫无逻辑,属于思维混乱的结果,但却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境。

  这是我有生以来过的第一个如此安静的春节,不必给长辈磕头拜年,不必亲朋好友之间恭贺新岁。儿子一次次趴在窗户上向外张望,抱怨:一点年味也没有。惠一次次落寞地走动。我只好装出一副很在行的样子,张罗包水饺、做菜肴。其实只有我知道我是多么心虚,徒长了这么大年纪对于故乡那些烦琐的习俗却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

  这些年,我会毫不吝啬对许多人讲述贵州魅力的地域、风景,也有幸结识了这里许多自然性情的好朋友,但是却无法改变在贵州蜗居的心不在焉。因为我的心只住在这里的一株楸树上。一颗住在树上的心无时不感受着风起风落,树摇树静,又怎能安定?

  其实,谁都知道心在屋,在树,都是虚设,都是自己一相情愿的臆断,对于坚强、洒脱的人这些甚至是些笑柄。

  别人的北京

  而今,又阴差阳错漂进北京,虽然只要一年的时光,生命的几十分之一,这样微乎的时间或许可以忽略,可生命的迹象必须连贯、不可中断。在坐上火车的那一刻“地盘”成了行囊,“家”是永远的心结。

  来京后,许多在京的朋友劝说留下来,最初竟有些心动。

  之后,每天从望京医院到燕莎桥南一段路程的公交车上,我看到太多早晨满是睡意、傍晚满是疲惫的人,表情凝重地怀揣着各自的心事。突然就惧怕起来。

  杂志社的小女孩说,为了降低房租,只好住在五环以外,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在上下班路上是很正常的。听到这里,我有些想念贵州。在这一刻,我竟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哲理的认识:一个没有家的人,可以四处为家。

  在结束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把自己的一首小诗留在这里:

  我是你的过客

  芦苇,永远猜不透下一段路的风景但是它们依然颔首

  像戴花的姑娘

  像长长的海岸线

  有着绿眼窝的蝈蝈不停地吆喝:

  归路,归路

  渡我的舟船

  就在眼前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不是归人

  不是青石小城的归人

  不是玫瑰小镇的归人

  甚至不是任何一朵云彩的归人

  我,只是你一生中一位小小的过客

  握着小小的木桨

  藏在你的小小的笔筒里

  哪里都去不了

  哪里也不想去

  哪里也都不去……

  海 嫫,20世纪60年代末生于山东烟台,现居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在《山花》、《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刊物发表。著有个人诗集《海嫫短诗选》。

  也许夜幕的北斗只是去往圣宫小路上的七枚鹅卵石,它们本身并不想昭示、不想引领,而仅仅是一种顽皮的存在。在这或明或暗的存在中,任何人都可以宽慰地抚摸胸口,可以羽化成蝶,可以沿了月光之梯无限地下沉,下沉。下沉到心灵的故乡,安宁的家。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是这些年我常常默念的语句。

  一个时时能为身心找到家园的人,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

  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大学,我漂在不同的他乡,“家”也就在渐行渐远的距离中变得越来越意象化,成为只能装在内心最温暖的名词。

  

  被字眼击中的情绪

  周末,宅在寝室。无意听到正在热播电视剧《糟糠之妻》中,糟糠之妻发现丈夫有外遇与其站在自己家外的一段陈述(大意):那时我天天都来这里,从挖地基到架钢筋……这里的施工人员不让我进,我就大声对他们说:我是这里的业主!

  此时我正在别人的北京,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借宿者。对于我,这里绝对是一个与业主、家毫无瓜葛的地方,但却并没有妨碍我被这样的字眼击中,情绪突然迸泻得一塌糊涂起来。

  想起2002年,在小城,每天傍晚守在儿子学校门口,等待他放学,一人一辆单车去施工现场,看一片混沌的空旷上一层层的结构突兀而起,然后一点点有了楼房的模样。

  情景大致也是如此。

  那时,儿子只有十岁,大概根本不能理解我的心思,但是我却一遍一遍拽着他陪我穿过一条条街道,穿过川流的车流,沿着河堤飞奔,一次次不惜余力地把自己的期待、欣喜从城东张扬到城西,从青青草尖张扬到满目金色的华丽。偶尔停下来,坐在水泥的河堤上,看夕阳在河床上流金;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盯着水中央的芦苇丛,那个区域常有野鸭出没,当自在的身影出现,我们会异口同声地大喊:看,我们的野鸭!

  仅仅因为比邻,我们一相情愿地自许了各种关联关系,如我们的小区,我们的河流,我们的方砖路……

  终于,那年的初秋我们拿到打开房门的钥匙。

  接下来的日子,我便顺理成章扮演衔泥的燕子。大到找人装修,小到锅碗瓢盆,再到去郊外采回野草、野花自己动手制作装饰,一个多月几乎是没白没黑地忙碌,可一点不觉得辛苦。看着空间慢慢丰富起来,满心都是说不出的欢愉。

  记得很清楚,那年的10月6号我们正式入住。漂了十几年后,终于我所有有关的物件:桌子、椅子、书;我所有的情感:喜、怒、哀、乐,还有我至亲的人都有了可以随心着落的空间。再提起“家”的时候,不管他们或者它们在不在那个空间,我都可以在意念里把他们(它们)完美地安顿在那里,安顿在有着四千多年历史记载的荆河畔一处位于五楼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小小天地里。这方小天地使我人生第一次成为业主,也是第一个更接近我概念里“家”的驿站。

  我本认为从此可以安居。

  住阳台上的姊妹

  为了区分漂泊中的一个个窝巢,按惯例我们把这个临河的驿站叫做“荆河新家”。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之前,我们曾经大大小小、远远近近换居过六七处,偶尔言语间不标注,儿子会一脸茫然问:你说的是哪个新家的事情?

  荆河新家有一个七米多长的阳台,地地道道的阳台。一年四季的阳光都会铺天盖地洒进来。

  于是,那些带着灵性的姐妹便陆续在此安营:无时无刻不青头青脑、有几分俏皮的琥珀兰,幽静、孤芳自赏的纤细兰草,独自风骨清傲的老干粉梅树,料料峭峭插进深冬、不管不问自开放的腊梅。还有从朋友处得来几瓣蒜头一样的根茎,植入盆中便热热闹闹地繁衍、热热闹闹花开的马兰,我不得不年年为她们分盆,否则小小的钵皿里就会热闹到拥挤、热闹到无法呼吸。

  另外,还有需要与小麦同季栽植的麦兰,应着年关时节,五彩的花儿流着清淡的香气,花开之后、修长的叶片开始枯萎,饱满的花茎藏在深处,需要拨开泥土仔细收藏,等待下一个播种。

  这一季争艳的还有君子兰,五六朵花蕾挤在一处,形成一个橘红的大花冠,一种无言的加冕。

  疯疯张张的是一株嫁接在仙人掌上的蟹爪莲,不得不用细钢筋分三层架起枝叶“蔓溯”,每到花季,一二百朵玫红的灯笼状的花儿同时挂着,一拨儿憔悴一拨儿妖娆,花期可长达月余。

  浇水、施肥、看叶落叶茂,听花儿倾情绽放,一些赶在枝节的脚步常常让我感动。业余时间中的一大部分我便与她们厮混。

  聚散无常。直到痛下决心离开小城,或许这些精灵早就从我踌躇中预知了离别,开始黯然。先是老干的粉梅树,迎春还一惊一咋开了一头的花儿,花儿落了,莫名其妙地半边叶子开始打卷,任是什么药物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半边葱绿,半边萧条。

  而后是一向泼实的琥珀兰,已进入秋季,北方正是风起沙落的季节,它却齐刷刷从根部断掉,貌似水多腐根,哪里来的水呢?

  第一株,第二株……

  那一段时间,我像被抽空心思的长姊,不得不着手一个一个嫁掉自己的妹妹,并巴巴暗自祈祷新主人家能够善待她们。

  被灯光照亮的窗户

  现在回想起搬进荆河新家到撤离的那段时光,惠似乎只是一位客串的配角(一直外出不停地进修、不停地求学),只在某一个片断偶尔露一下身影。

  那么一大段时光,属于我和儿子。

  那时也许还算得上年轻吧,尚存几分上进之心,迟到早退是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事情,于是工作、照顾家几乎弄得自己焦头烂额,百般无奈中儿子成了唯一可用之才。重要的是,他放学时间比我下班的时间早20分钟,这20分钟他可以帮我煮上稀饭,并洗好提前准备的菜,尤其是时间很紧的中午,让我感觉轻松了不少。

  常常听到坐在楼下赋闲的老太太们对儿子赞不绝口:你家儿子真懂事,放学都是第一个到家,从不在楼下多玩。

  说实话,当时对这样的表扬除了有几分沾沾自喜之外并没有多少其他感受。直到有一天,因为有事情提前几分钟回来,站在楼下无意间向上瞟了一眼,看到客厅的窗户一下子被灯光照亮,而后是洗手间,紧接着是厨房。只是短短片刻我视线里的家全被点亮。

  我能想象那个小小身影进客厅放下书包,冲进洗手间洗手,然后再冲进厨房为我煮饭的样子。

  那一天,我只有那样紧紧咬住嘴唇一步一步靠近我的儿子,靠近那个小小的人儿为我点亮的那些窗户。

  说到这里,便忍不住想提提儿子的厨艺。至今他自己都会自嘲:“老妈,要不要八粒米的稀饭?”

  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典故。

  刚刚开始煮饭的他拿不准分量是自然的事情,所以常常把稀饭做成米饭,为此,我便常不轻不重地挖苦他一小下。有一天,刚进家门他便很兴奋咋呼:老妈,今天你绝对不会再嫌稀饭太稠啦!

  我忙去厨房查看:一锅沸腾着的清水里几粒可怜巴巴的米粒正翻腾着。

  身后的他一脸自得:一共八粒米。

  真的,我数了又数,只有八粒米。

  那一刻我完全没有责备他的想法,倒是满满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就这样,八粒米即是幸福。

  我从来不是个会持家的女人,所以在经济上即使跟十几岁的儿子都很民主。每月领到工资,按和儿子商定的方案存起一部分,剩余的共同支配。那时工资本来就不多,哪个月遇上人情世事多一点,就会比较紧张,常常忍不住跟儿子说:要不咱取存款吧。

  他会斩钉截铁地反对:还是吃两天面条吧。

  这一点他比我自制。除了坚持吃面条这样的事情,他还会把零花钱节省下来,比如两元的早点钱他很少花光,剩两角或者五角回家后便放进衣架上的花布包包里。直到有一次我不慎丢了单车,十分懊恼,他不声不响地拿出自己的储蓄罐和这些零钱,一角一角地趴在地板上数。就是用这些钱他和惠为我又买了一辆单车,那是我迄今为止收到的最温暖的礼物。

  总觉得亏欠儿子,所以只要有加班的机会我都特别积极,这样可以拿到工资之外一些收入。拿到这一部分收入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冲冲地往超市里跑,儿子戏称“给超市搬家”。“搬家”回来的时刻是一个月中最轻松、最开心的,我们坐在沙发上,或者干脆铺开凉席在地板上,一边大快朵颐 ,一边彼此善意地取笑,没边没沿地彼此吹捧也是常有的。

  空巢也来风

  记不清什么时候,儿子惊奇地发现窗外有一个蜂窝。很小巧的一个蜂窝,像小号成熟的向日葵脸儿,“子粒”虽少也算饱满,有八九个蜂洞的样子,微微低垂,半悬在灰色的水泥檐体上。

  自打有这个发现,几乎每次进出房间时,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向窗外张望一眼。

  五层楼,十几米高,这样的高度对于有着翅膀的蜂子来说应该算不上高。万物之主恩赐了那些小东西巧妙的生命,恩赐了它们飞行,所以在高处的创造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整整一个春季梨花落了,桃花开,却从来没有发现回归,小小的蜂巢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

  儿子按捺不住,愤愤地说:把它戳掉吧!

  我却心生悲悯。

  不知道它们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落脚,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弃巢而去,或许集体迷失了回归的路途?也或许它们有了更好的去处。我相信万物都具有自己的灵性,它们彼时选择这里而居一定有着它们的道理,而离去也或许是更服从心灵的抉择。

  正如那一天我偷看了一眼窗外的柳树,春天便染绿了我的杯子,我禁不住顺着这绿色沉溺,才发现这些年自己只是一个丢失家园的孩子,一个力图在不停地行走中寻求回归的迷路者。

  所以2010年的暑假,我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回娘家,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私心,这一次行程是一次从回归出发的行程;但是短短的一周之后,我便发现一切都是枉然,自己成了弟弟、弟妹们无微不至善待的客人,甚至童年的老屋也只剩下一些血脉相连的亲切罢了。

  那一刻真的有些伤感,不敢承认自己把家弄丢了。

  反复追问自己。

  也许在情结的深处,我的“家”只存在在幼年时外婆老宅的南园。

  那里有李子树,有桃树,有枣树,有桑椹树;有抚墙的蔷薇,有舅舅春天种下的蒜瓣儿,有为姨妈准备嫁妆时栽下的珠珠草;有老井旁与表弟一起玩耍过的柳条水斗。

  这些年当我如同春水里的一瓣落花一路向南,似乎也注定了信念中那些风生水起的烟云故事将成为一生心底的哑音。关于“家”,一切随着外婆的去世被永远固化,随着老宅的不可回被永远完美……

  突然记起:电话里母亲说舅父卖掉了外婆的老宅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惆怅的暗伤。其实明明知道,老屋放在那里最后的结果可能只会年久失修,亲人们都离开了故地,卖掉老屋,一定是舅父们再三斟酌的上策,但是,很长时间依然不敢去想南园里肆意的百合花香气,不敢想曾经坐在石条上吃百合根的那些时光,不敢想外婆唤我乳名的温暖。

  人是会生根的。

  不知道蜂们是否会有类似的情结。或许许多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情结。

  虽然直到离开小城,我依然没能爱上那个曾经与我生息相关了近20年,并且将继续藕断丝连的地方,但是至今我爱那个被放逐在小城的“荆河新家”,爱那间瘦而长的厨房,甚至爱穿堂而过的风。

  下一个城市的邂逅未必不是风景

  留在小城的最后一段时间,竟是变卖苦心经营的窝巢。

  也许一切早已有了命定的伏笔,只是自己不觉。

  脆弱到会突然心血来潮,跪着一遍一遍擦拭地板,一遍一遍打扫每个角落,被母亲骂作疯子。只是酸酸地想落泪。其实,内心只是想离开时,再回过头来看看那里能一切“依旧”。或许自己真是精神上的疯子。

  在办好离职手续之后,莫名奇妙地生出许多焦虑、紧迫感,心里一次一次对自己说:赶紧一点,赶紧一点……

  至于到底“赶紧一点”做些什么?却是一片茫然。

  一想到从此以后可能不再需要早出晚归地上班,竟然是诚惶诚恐的感觉,这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独自徘徊在室内,感觉自己是困于夜风,困于宫闱的某种小兽,渴望撕破黑幕的一角,逃逸出去;但又充满不舍。夜半,会在微微的灯光里张望。然后从一个房间摸到另一个房间,期待能记住这里曾经完整过的“序”。

  惠曾说:男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却做不到,我始终渴望那个隐抑在内心的家园复苏。然后可以像农民一样把种子还给大地,然后收获,然后无限的安宁。

  客厅墙上挂着洛夫老爷子亲笔书写的《邂逅》,因为淡红的宣纸有些扎眼,便生出许多狐媚的念想,仿佛那个在巷口拐了一个弯便不见了的女子,正在着了橘红的小衫,瞟着眼波。

  心底,便突然有了几分暖意,荡漾起来。

  安慰自己:下一个城市的邂逅未必不是风景。

  楸树上的童话

  2007年到贵州是一种特殊的心态。

  行走于黔地,从一个路口到另一个路口,犹如一首意象派的诗句。

  雨,多雨,似雨非雨,太细致的水。

  一直很喜欢杨岐宗上堂说法中的“风生大野”,细细揣摩能让我感知到我北方故乡的粗犷、豪迈以及动态。然而贵州独独常常无风,它有着另外的情境: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有错落到无法分辨方位的街巷;有随处背着背兜出售鲜花的女人……

  或许,我永远不能达到“彻悟”,所以只好彷徨在清醒与混沌之间。自己的心态明明心知肚明,但来贵州之前还是执著地对惠说:到那里我可以不再踌躇,但是我要在那里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大小无所谓,新旧无所谓。

  当时就是想:需要一所房子,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皿,承载自己许多经历之后的敏感和脆弱,我已经不再年轻,无法承受身体和情感都悬绊着一副无依无靠的落魄。

  刚来贵州的头两年,我常常行走在有着诗意的名字的一条街上“月亮岩”,我喜欢这样的名字,它常常让我毫无来由地浮想联翩。

  陪这所城市熬过2007年的干旱、2008年的凝冻之后,再一次拿到自己认购的新房子钥匙。大概是四月的光景,去了那里,空荡荡的一片钢筋水泥框架,斑驳的地面、墙面,简直足以让人惊愕地目瞪口呆,我从没想到新建起的商品房可以这么让人咂舌!当目光投射到客厅落地大窗外的时候,我看到一株硕大的楸树(看样子要两个人才可以合抱)正在花开,满眼的阳光,满眼的紫气,那一刹那所有的情绪安静了下来。

  后来,我为自己的QQ更新了个性签名:楸树上哗啦哗啦落童话……

  一个四十岁的女人依然需要童话,不知道你相不相信。这样的童话可以妈妈不讲,可以爱人不讲,可以儿子不讲,但是需要存在,存在在敞亮或者阴郁爬生苔藓的心底。

  一向有些苛刻的我,这一次装修从简了又从简,我似乎明白了不管我爱不爱这所城市、爱不爱这个空间,我都不属于这里,游荡在这里的只是从根部延伸出的一截藤。

  住进新居的第一个春节,我坐在电脑旁敲下如此断断续续的文字,我把它们叫做一闪而过的念头:

  1.春天是动态的,总有几分不够安分,像怀春的女子。

  2.楸树的花蕾即将填满窗户,所以快乐,落叶知秋只是更加以后的情节。

  3.假如趁着夜色乘一叶小船,那就撤掉帆,撤掉桨,沿着月光去漂好了。

  4.从蝼蚁到圣灵,没有谁的意义高过一片落叶。

  5.城市的高楼是不会有炊烟的,所以,我只好把我的炊烟放在肚子里,任它在那里四散、愁结。

  我承认这样的句子毫无逻辑,属于思维混乱的结果,但却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境。

  这是我有生以来过的第一个如此安静的春节,不必给长辈磕头拜年,不必亲朋好友之间恭贺新岁。儿子一次次趴在窗户上向外张望,抱怨:一点年味也没有。惠一次次落寞地走动。我只好装出一副很在行的样子,张罗包水饺、做菜肴。其实只有我知道我是多么心虚,徒长了这么大年纪对于故乡那些烦琐的习俗却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

  这些年,我会毫不吝啬对许多人讲述贵州魅力的地域、风景,也有幸结识了这里许多自然性情的好朋友,但是却无法改变在贵州蜗居的心不在焉。因为我的心只住在这里的一株楸树上。一颗住在树上的心无时不感受着风起风落,树摇树静,又怎能安定?

  其实,谁都知道心在屋,在树,都是虚设,都是自己一相情愿的臆断,对于坚强、洒脱的人这些甚至是些笑柄。

  别人的北京

  而今,又阴差阳错漂进北京,虽然只要一年的时光,生命的几十分之一,这样微乎的时间或许可以忽略,可生命的迹象必须连贯、不可中断。在坐上火车的那一刻“地盘”成了行囊,“家”是永远的心结。

  来京后,许多在京的朋友劝说留下来,最初竟有些心动。

  之后,每天从望京医院到燕莎桥南一段路程的公交车上,我看到太多早晨满是睡意、傍晚满是疲惫的人,表情凝重地怀揣着各自的心事。突然就惧怕起来。

  杂志社的小女孩说,为了降低房租,只好住在五环以外,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在上下班路上是很正常的。听到这里,我有些想念贵州。在这一刻,我竟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哲理的认识:一个没有家的人,可以四处为家。

  在结束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把自己的一首小诗留在这里:

  我是你的过客

  芦苇,永远猜不透下一段路的风景但是它们依然颔首

  像戴花的姑娘

  像长长的海岸线

  有着绿眼窝的蝈蝈不停地吆喝:

  归路,归路

  渡我的舟船

  就在眼前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不是归人

  不是青石小城的归人

  不是玫瑰小镇的归人

  甚至不是任何一朵云彩的归人

  我,只是你一生中一位小小的过客

  握着小小的木桨

  藏在你的小小的笔筒里

  哪里都去不了

  哪里也不想去

  哪里也都不去……

  海 嫫,20世纪60年代末生于山东烟台,现居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在《山花》、《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刊物发表。著有个人诗集《海嫫短诗选》。


相关文章

  • 楸树优良品种的无性繁殖技术
  • 摘要 总结楸树优良品种埋根和嫁接育苗等无性繁殖技术,以为各地在进行楸树优良品种繁育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楸树:埋根育苗:嫁接育苗 中图分类号 S792.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17-02楸树( ...查看


  • 树木|树木大全|树木名称|树木图片
  • 2016年9月 2 星期五 丙申候年八月初二 本月7日白露 首页 名称 新闻 花语 养花 知识 美文 网址 论坛 现在位置:首页>树木大全 树木 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 ...查看


  • 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和较强的植物
  • 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和较强的植物 冷杉.匕叶树.雀舌黄杨.雪柳.花柏.槐树.杨梅.锦带花.柳杉.柞木.阔叶十大功芳.华山松.冬青.乌桕.枳橙.桧柏.珊瑚树.银白杨.白玉兰.蚊母.广玉兰.北京丁香.苦楝.女贞.茶花.黄栌.朴树.匍地柏.厚皮香.连 ...查看


  • 郑州市区两大公园年底前开放 建大型生态森林停车场
  • 2014-09-12 06:55:57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字号 大 小  我要评论 移动发短信ZYSJB到10658300,联通发短信701到10655885,电信发短信180到106592066订阅中原手机报,3元/月. 古树苑的花草 ...查看


  • 浅谈城乡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
  • 2015年4月第4期(总139期) () 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4-0088-02 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查看


  • 浅谈公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植物的关系
  • 浅谈公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植物的关系 摘 要: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公路交通事业,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 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 ...查看


  • 庭院植物配置
  • 常用庭院植物50种: 腊梅,鸢尾,火棘,苏铁,梅花,杜鹃花,五针松,棕榈,茶梅,母本绣球,雪松,银杏,山茶花,蔷薇,罗汉松,红枫,迎春花,石榴,龙柏,紫竹,云南黄馨,月季,杨柳,孝顺竹,白玉兰,栀子花,瓜子黄杨,凤凰竹,红花继木,荷花,红叶 ...查看


  • 我眼中的老龙湾
  • 李存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30日 24 版) 大自然中有若干真正的美的个例.沂山北麓.临朐城南的老龙湾,就是上苍造物的美的典型.我每到老龙湾畅游,总感到这里的一切自然景物,无一不是从地母的筋骨中迸出来的,血液里 ...查看


  • 在海边适合栽种的树种有哪些?
  • 问题好多呀!看花眼了. 简单说说我个人有所了解的种植问题,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欢迎指正. 你所提的几种植物中,水杉.银杏对盐碱地都有一定抗性,梧桐如果指的是中国梧桐,则不行,如果是指悬铃木,那么它也是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另外推荐的树种有:黄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