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观后感
计信学院08自动化1班 曾令明 20082280
曾是帝王宫城的所有功能早已终结了;成就紫禁城的历史需求政体制度实施可能均已不复存在了;谁也不会谁也不可能再建一座紫禁城了——惟其如此,完整保存了590年的紫禁城,才成为唯一与永恒。这座曾经的皇宫——紫禁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600年前,明朝的皇帝摧毁了元朝的宫殿。几十年后,夺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最中心的位置上营造自己的皇宫。重新建造的连绵铺排的宫殿群落用高高的城墙四面围合起来,再用宽宽的护城河环绕一周——永乐四年(1406)筹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名副其实的紫禁城落成了。占地100万平方米的永乐皇帝的宫城和四周专供皇室使用的太庙、社稷坛、苑囿、寺庙、作坊、库房等组成约有5个紫禁城大的皇城。皇城四外是王府官衙百姓的京城。那时皇城约占整座北京城四分之一的面积。590年过去了,如今的北京城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当年皇帝规划的皇城京城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面目全非了;唯一没有变化的紫禁城,依然如故地矗立在北京城的中心。
岁月流逝,曾经的皇宫,变成了现在向所有人开放的故宫博物院,这里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一千万以上的参观者。作为历史的生命与城市的核心,紫禁城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筑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作为博物馆,这里向世界展示中华名族的历史文明。在这文明集粹之地, 最能反映北京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 莫过于北京的博物馆了。北京博物馆的历史并不久远。若是从辛亥革命后“ 国立天文陈列馆, 的建立算起, 仅只70余年。而且,只要略加留意就不难发现, 北京的博物馆大多以一些历史文化古迹或古建筑为馆址。如故宫博物院, 就设在明清两代的皇宫之内。它不但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落, 还收藏了自上古至清末的文物珍品90 多万件。其中有自晋代起至近现代的历代名家书画, 有琳琅满目的名珠玉刻, 也有精美绝伦的金饰银器。
(一) 宫门大开
紫禁城屹立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已经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对它的印象半似清晰,半觉朦胧,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但常常还会有人问起,它的名字为什么叫紫禁城呢?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古代星象学认为紫微垣星座位于中间,是天帝所在的地方,皇帝号称是天子,他所住的皇宫就比喻为紫微垣。又由于皇宫门禁森严,警卫相当森严所以它就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像传说中的紫宫一样,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从公元十五世纪初,明、清两朝的廿四个皇帝曾经在这里统治全国、生活居住。他们是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10位皇帝。紫禁城里没有一个人走动,没有一丁点儿声音,然而,人们还是可以从这里想象出皇帝在位时,那鼓乐齐鸣、
刀弓林立,金甲逼人的森严场面。一切是那么辉煌庄严,气势磅礴。然而,似乎从什么地方,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哀怨。大约过了500年,在公元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皇太后被迫宣布清末代皇帝、六岁的溥仪退位。这就是当年的退位诏书。紫禁城被收归国有,紫禁城不再是皇权统治的地方,这时的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
(二) 明成祖建殿
紫禁城是用上好木料建造的,其材料是从湖南、云南等地采伐来的。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
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 康熙皇帝
在明朝,导致紫禁城里主要建筑被烧毁的三次大火,主要都是因为雷火,雷火就是雷电引起的火灾。而在清朝,宫殿几乎没有发生这样的大火。康熙年间,终于将太和殿再次建造起来,但他依然坚持在乾清宫的门口听政,当时的一些国家大事,例如平定三藩的决策就是康熙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1604年,乾清宫和坤宁宫才得以修复。可紫禁城里最主要的前朝三大殿却还是迟迟不能动工,一直拖至康熙年间。有人说,不能动工的原因是木材缺乏,不能施工。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皇家工程怎么会缺乏木材呢?据说,那时建造紫禁城用的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产量极低,四五百年才成材,成材后的可用之料也仅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在明代皇家建筑中运用得多一些,但到清代以后,可运用的就不多了。金丝楠木产于我国湖南、云南等地,材色呈黄褐色,略带浅绿,有香气,材质细密、纹理常倾斜或交错,花纹美丽,经久不腐。之所以称之为金丝楠木,是因为它顺着纹理的方向有着排列有序的“金丝”,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光,十分稀奇。现在,这个树种在我国已经基本灭绝了。在缅甸一带的热带雨林中可能仅存少量。
(四) 帝后生活
紫禁城里的宫廷花园,除了御花园、乾隆花园,还有外西路慈宁宫南边的慈宁宫花园。这座花园比御花园小,占地6800多平方米,很多人把它叫做“寡妇园”。这是为什么呢?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彦贞:“这里是专供太皇太后和皇太妃等休息的场所。她们在当朝皇帝去世以后就由内廷的东西六宫,搬到这里来了。整天也无所事事,专门就是烧香念佛以求来世。”后妃们在当朝皇帝死后,都要由东西六宫迁到慈宁宫,过着孀居而少有天伦之乐的生活。也难怪这专供她们休憩的慈宁宫花园被称为“寡妇园”了。平日里的紫禁城总是显得肃穆庄严,宫里的生活严禁刻板。只有到唱戏的时候,宫里才会平添一些热闹。看戏,也是帝后们的主要消遣方式。
(五) 深宫动乱
几百年过去了,曾经发生在紫禁城内的事件,宫廷政变、宦官乱政、僧人闯进太和殿、庶民持刀杀皇帝,以及红丸案、移宫案、失金、失印、失火案、筒子河浮尸案等等,至今在民间流传。 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卧室,明嘉靖年间,就在这里,发生了宫女杀帝的深宫动乱。嘉靖皇帝总是借选秀女之名把一些10岁至13岁的女孩招进宫里,残暴这些童女以期长生不老。 公元1542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不堪忍受嘉靖皇帝折磨的宫女们,合谋要把这个残暴的皇帝勒死。嘉靖正在乾清宫西暖阁熟睡,宫女杨金英领着十几个年轻柔弱的宫女和两个妃子,遛进了皇帝的寝室。 可是,由于一时慌乱,绳子结成死扣,无法勒紧,嘉靖被勒得气绝,但没有死。两个妃子一看事态不妙,就扔下了其他宫女,向皇后报告,想以此得以宽恕。皇后立即带人救下了气息奄奄的嘉靖帝。大为震怒的嘉靖皇帝动了杀机,十几名宫女,和那两个向皇后打报告的妃子,都被截断四肢,割断咽喉,凌迟处死了。其他含冤致死者一百多人。 事后嘉靖搬出了乾清宫,住在西苑万寿宫,终日修道以求长生,二十多年后,在临死之前才回乾清宫。
紫禁城的武英殿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农民领袖曾经在这里称帝。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有过三位皇帝。 公元1644年3月18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布衣,骑着一匹雄壮的乌驳马,率领起义军,打到了北京外城。紫禁城内大乱,文武大臣各自奔命潜逃。崇祯皇帝朱由检彻底不眠,心急如焚。他先跑到景山观看,只见全城烽火连天!继而回到宫中,鸣钟召集官兵,但是无人响应,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乾清宫写下绝命诏书。命三个儿子易装出逃。他跑到坤宁宫命皇后自尽,到昭仁殿用利剑砍伤女儿昭仁 公主,又杀死了袁贵妃和其他嫔妃……然后仓皇出宫。崇祯帝重上景山,绝望地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终年33岁。至此明亡。他的尸体挂了3天,才被大顺军发现。崇祯帝是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在位十七年,虽然他比较勤政,但极其腐败的明王朝早就大势已去、无法挽救了。第二天,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北京城。他们均田免粮,向明朝遗臣、皇亲国戚追索赃物赃款等等以巩固政权。然而,李自成起义的胜利只是短暂的。
看了这集电视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个人——珍妃。戊戌八月政变后,慈禧重新垂帘,将光绪软禁,将珍妃打入冷宫。从而,在世人心目中,对珍妃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珍妃因为协助光绪帝变法维新,属于“帝党”,所以被慈禧太后所嫉恨。珍妃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侠烈嫔妃。
(六) 古代名画
国绘画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存世作品异常丰富,自古以来,中国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绘画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据考证,《列女仁智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宫廷画。它反映的是汉代的宫廷生活和权臣之间的内部斗争。在山水作品里,1300年前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具有与自然空间相适应的“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代的艺术珍品,它在史学上也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人了解、研究宋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民俗风情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幅恬淡的生活图景把当时的北宋都城描绘的细致而生动,全卷共绘人物500余位,场面宏大,房屋众多,但刻画层次分明,缜密,绘画者的精湛功力实在深厚。张择端专攻界画宫室、尤其擅长画舟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据说张择端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此一件。
(七) 书香墨宝
书风总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就是在乾隆宫廷收藏的基础上形成的。杨新介绍说,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以来皇家的收藏是最丰富的,尤其是到了清朝乾隆时代,可以说他把天下的好东西,都想弄到宫廷里来,所以说书画方面,故宫博物院所继承的清代皇家的收藏非常丰富,从它的这些收藏的作品来看,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书画史。这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晋代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平复贴》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了,它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名人法书,它的作者据考证是西晋的大文学家陆机,它的书体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体,章草是隶书的草书,传世已经非常稀少了,尤其是这种名人墨迹,所以它在书法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价值。清廷集历代皇家收藏之大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乾隆皇帝之后,清廷的收藏就逐渐走向衰落了。
(八) 宫藏贡品
紫禁城中收藏的如意曾经多达几十万件,现在,经过整理,还有3000件左右,个个都是稀世珍品。臣子进贡,把物品进献给君王,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紫禁城里集聚了王公大臣、地方官员进献给皇帝的各种各样的贡品。各地方进贡的当地土产,被称作土贡。仅茶叶一项,乾隆二十五年,就有30多种。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则有40多种。直到今天,故宫中还存有大量的普洱茶。 “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马千里传送荔枝。到了清代,地方官员则是将整株荔枝栽入木桶,用水师战船运送到北京。几百年来,在寂静的皇宫中,统一帝后、嫔妃、太监、宫女们生活起居的,一直都是一种巨大的计时器——铜壶滴漏。直到公元17世纪,远涉重洋的西方传教士才把钟表带进了紫禁城的深宫后院。郭福祥说,最早的时候,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中国人对传教士是有些防范心理的,怎么打开中国的大门,当时的传教士也觉得非常的困难,但是他们偶然发现,中国人对西洋的钟表或者三棱
镜一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这样他们就通过送钟表或者其他的西洋器物,和当时广东官员拉动关系,使得他们能够在中国内地,有一个立足之地。
(九) 玉苑珍宝
时候,“君子比德于玉”,佩带玉器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是有道德的一种表现,但一些玉器的具体用途尚未考证出来,今天人们也不能说出它们的具体功用。那么在古代中国这些玉器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徐启宪认为,从现在考古资料的发掘来看,它的公务当时来看主要是装饰,女的男的都有装饰品,它是项链呀,手镯呀,戴头饰的,这种胸前都带有这种装饰品。到春秋战国以后,玉器不仅是装饰品,也是代表权势的一种饰物,而且把玉作为高尚道德的一种标志和代表,所以凡是帝王之家,达官贵人,它家庭的佩戴和死后的随葬都有大批玉器。宫陈列的我国现存的一件最大的玉器就是“大禹治水图”,它也是在故宫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玉陈设。这个大型玉作展示给人们的是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瀑布急涌,洞穴深秘,而大禹带领民工,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锤岩打石,开山引水,玉山上劳作的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
(十) 宫廷青铜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仅收藏的青铜器物就有1万多件,足见明、清两代的君王对青铜器的迷恋一如既往。几千年过去了,穿越历史风云的青铜器已经在人们的意识里,浸染了悠远浓重的神秘感,愈发吸引着皇宫贵族们贪婪的心。自秦汉至明清,2000余年朝代更迭,由于人类发明和创造力的更新与进步,各种各样的器物如玉器、漆器以及古代名画都开始步入礼坛,丰富了封建帝王的礼祭形式,而青铜器始终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在不同材质的器物中被摆放在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故宫所藏的青铜器以品种繁多、制作精美而著称。青铜器艺术源远流长,匠师们的精湛技艺,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上洋溢令人陶醉的光辉,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CCTV探索&发现
[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3]. 朱怡芳. 文化密码: 中国文化传统研究[ J]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2010 ( 2) .
《紫禁城》观后感
计信学院08自动化1班 曾令明 20082280
曾是帝王宫城的所有功能早已终结了;成就紫禁城的历史需求政体制度实施可能均已不复存在了;谁也不会谁也不可能再建一座紫禁城了——惟其如此,完整保存了590年的紫禁城,才成为唯一与永恒。这座曾经的皇宫——紫禁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600年前,明朝的皇帝摧毁了元朝的宫殿。几十年后,夺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最中心的位置上营造自己的皇宫。重新建造的连绵铺排的宫殿群落用高高的城墙四面围合起来,再用宽宽的护城河环绕一周——永乐四年(1406)筹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名副其实的紫禁城落成了。占地100万平方米的永乐皇帝的宫城和四周专供皇室使用的太庙、社稷坛、苑囿、寺庙、作坊、库房等组成约有5个紫禁城大的皇城。皇城四外是王府官衙百姓的京城。那时皇城约占整座北京城四分之一的面积。590年过去了,如今的北京城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当年皇帝规划的皇城京城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面目全非了;唯一没有变化的紫禁城,依然如故地矗立在北京城的中心。
岁月流逝,曾经的皇宫,变成了现在向所有人开放的故宫博物院,这里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一千万以上的参观者。作为历史的生命与城市的核心,紫禁城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筑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作为博物馆,这里向世界展示中华名族的历史文明。在这文明集粹之地, 最能反映北京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 莫过于北京的博物馆了。北京博物馆的历史并不久远。若是从辛亥革命后“ 国立天文陈列馆, 的建立算起, 仅只70余年。而且,只要略加留意就不难发现, 北京的博物馆大多以一些历史文化古迹或古建筑为馆址。如故宫博物院, 就设在明清两代的皇宫之内。它不但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落, 还收藏了自上古至清末的文物珍品90 多万件。其中有自晋代起至近现代的历代名家书画, 有琳琅满目的名珠玉刻, 也有精美绝伦的金饰银器。
(一) 宫门大开
紫禁城屹立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已经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对它的印象半似清晰,半觉朦胧,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但常常还会有人问起,它的名字为什么叫紫禁城呢?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古代星象学认为紫微垣星座位于中间,是天帝所在的地方,皇帝号称是天子,他所住的皇宫就比喻为紫微垣。又由于皇宫门禁森严,警卫相当森严所以它就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像传说中的紫宫一样,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从公元十五世纪初,明、清两朝的廿四个皇帝曾经在这里统治全国、生活居住。他们是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10位皇帝。紫禁城里没有一个人走动,没有一丁点儿声音,然而,人们还是可以从这里想象出皇帝在位时,那鼓乐齐鸣、
刀弓林立,金甲逼人的森严场面。一切是那么辉煌庄严,气势磅礴。然而,似乎从什么地方,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哀怨。大约过了500年,在公元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皇太后被迫宣布清末代皇帝、六岁的溥仪退位。这就是当年的退位诏书。紫禁城被收归国有,紫禁城不再是皇权统治的地方,这时的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
(二) 明成祖建殿
紫禁城是用上好木料建造的,其材料是从湖南、云南等地采伐来的。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
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 康熙皇帝
在明朝,导致紫禁城里主要建筑被烧毁的三次大火,主要都是因为雷火,雷火就是雷电引起的火灾。而在清朝,宫殿几乎没有发生这样的大火。康熙年间,终于将太和殿再次建造起来,但他依然坚持在乾清宫的门口听政,当时的一些国家大事,例如平定三藩的决策就是康熙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1604年,乾清宫和坤宁宫才得以修复。可紫禁城里最主要的前朝三大殿却还是迟迟不能动工,一直拖至康熙年间。有人说,不能动工的原因是木材缺乏,不能施工。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皇家工程怎么会缺乏木材呢?据说,那时建造紫禁城用的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产量极低,四五百年才成材,成材后的可用之料也仅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在明代皇家建筑中运用得多一些,但到清代以后,可运用的就不多了。金丝楠木产于我国湖南、云南等地,材色呈黄褐色,略带浅绿,有香气,材质细密、纹理常倾斜或交错,花纹美丽,经久不腐。之所以称之为金丝楠木,是因为它顺着纹理的方向有着排列有序的“金丝”,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金光,十分稀奇。现在,这个树种在我国已经基本灭绝了。在缅甸一带的热带雨林中可能仅存少量。
(四) 帝后生活
紫禁城里的宫廷花园,除了御花园、乾隆花园,还有外西路慈宁宫南边的慈宁宫花园。这座花园比御花园小,占地6800多平方米,很多人把它叫做“寡妇园”。这是为什么呢?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彦贞:“这里是专供太皇太后和皇太妃等休息的场所。她们在当朝皇帝去世以后就由内廷的东西六宫,搬到这里来了。整天也无所事事,专门就是烧香念佛以求来世。”后妃们在当朝皇帝死后,都要由东西六宫迁到慈宁宫,过着孀居而少有天伦之乐的生活。也难怪这专供她们休憩的慈宁宫花园被称为“寡妇园”了。平日里的紫禁城总是显得肃穆庄严,宫里的生活严禁刻板。只有到唱戏的时候,宫里才会平添一些热闹。看戏,也是帝后们的主要消遣方式。
(五) 深宫动乱
几百年过去了,曾经发生在紫禁城内的事件,宫廷政变、宦官乱政、僧人闯进太和殿、庶民持刀杀皇帝,以及红丸案、移宫案、失金、失印、失火案、筒子河浮尸案等等,至今在民间流传。 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卧室,明嘉靖年间,就在这里,发生了宫女杀帝的深宫动乱。嘉靖皇帝总是借选秀女之名把一些10岁至13岁的女孩招进宫里,残暴这些童女以期长生不老。 公元1542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不堪忍受嘉靖皇帝折磨的宫女们,合谋要把这个残暴的皇帝勒死。嘉靖正在乾清宫西暖阁熟睡,宫女杨金英领着十几个年轻柔弱的宫女和两个妃子,遛进了皇帝的寝室。 可是,由于一时慌乱,绳子结成死扣,无法勒紧,嘉靖被勒得气绝,但没有死。两个妃子一看事态不妙,就扔下了其他宫女,向皇后报告,想以此得以宽恕。皇后立即带人救下了气息奄奄的嘉靖帝。大为震怒的嘉靖皇帝动了杀机,十几名宫女,和那两个向皇后打报告的妃子,都被截断四肢,割断咽喉,凌迟处死了。其他含冤致死者一百多人。 事后嘉靖搬出了乾清宫,住在西苑万寿宫,终日修道以求长生,二十多年后,在临死之前才回乾清宫。
紫禁城的武英殿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农民领袖曾经在这里称帝。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有过三位皇帝。 公元1644年3月18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布衣,骑着一匹雄壮的乌驳马,率领起义军,打到了北京外城。紫禁城内大乱,文武大臣各自奔命潜逃。崇祯皇帝朱由检彻底不眠,心急如焚。他先跑到景山观看,只见全城烽火连天!继而回到宫中,鸣钟召集官兵,但是无人响应,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乾清宫写下绝命诏书。命三个儿子易装出逃。他跑到坤宁宫命皇后自尽,到昭仁殿用利剑砍伤女儿昭仁 公主,又杀死了袁贵妃和其他嫔妃……然后仓皇出宫。崇祯帝重上景山,绝望地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终年33岁。至此明亡。他的尸体挂了3天,才被大顺军发现。崇祯帝是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在位十七年,虽然他比较勤政,但极其腐败的明王朝早就大势已去、无法挽救了。第二天,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北京城。他们均田免粮,向明朝遗臣、皇亲国戚追索赃物赃款等等以巩固政权。然而,李自成起义的胜利只是短暂的。
看了这集电视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个人——珍妃。戊戌八月政变后,慈禧重新垂帘,将光绪软禁,将珍妃打入冷宫。从而,在世人心目中,对珍妃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珍妃因为协助光绪帝变法维新,属于“帝党”,所以被慈禧太后所嫉恨。珍妃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侠烈嫔妃。
(六) 古代名画
国绘画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存世作品异常丰富,自古以来,中国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绘画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据考证,《列女仁智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宫廷画。它反映的是汉代的宫廷生活和权臣之间的内部斗争。在山水作品里,1300年前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具有与自然空间相适应的“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代的艺术珍品,它在史学上也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人了解、研究宋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民俗风情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幅恬淡的生活图景把当时的北宋都城描绘的细致而生动,全卷共绘人物500余位,场面宏大,房屋众多,但刻画层次分明,缜密,绘画者的精湛功力实在深厚。张择端专攻界画宫室、尤其擅长画舟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据说张择端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此一件。
(七) 书香墨宝
书风总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就是在乾隆宫廷收藏的基础上形成的。杨新介绍说,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以来皇家的收藏是最丰富的,尤其是到了清朝乾隆时代,可以说他把天下的好东西,都想弄到宫廷里来,所以说书画方面,故宫博物院所继承的清代皇家的收藏非常丰富,从它的这些收藏的作品来看,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书画史。这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晋代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平复贴》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了,它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名人法书,它的作者据考证是西晋的大文学家陆机,它的书体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体,章草是隶书的草书,传世已经非常稀少了,尤其是这种名人墨迹,所以它在书法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价值。清廷集历代皇家收藏之大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乾隆皇帝之后,清廷的收藏就逐渐走向衰落了。
(八) 宫藏贡品
紫禁城中收藏的如意曾经多达几十万件,现在,经过整理,还有3000件左右,个个都是稀世珍品。臣子进贡,把物品进献给君王,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紫禁城里集聚了王公大臣、地方官员进献给皇帝的各种各样的贡品。各地方进贡的当地土产,被称作土贡。仅茶叶一项,乾隆二十五年,就有30多种。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则有40多种。直到今天,故宫中还存有大量的普洱茶。 “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唐玄宗为杨贵妃飞马千里传送荔枝。到了清代,地方官员则是将整株荔枝栽入木桶,用水师战船运送到北京。几百年来,在寂静的皇宫中,统一帝后、嫔妃、太监、宫女们生活起居的,一直都是一种巨大的计时器——铜壶滴漏。直到公元17世纪,远涉重洋的西方传教士才把钟表带进了紫禁城的深宫后院。郭福祥说,最早的时候,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中国人对传教士是有些防范心理的,怎么打开中国的大门,当时的传教士也觉得非常的困难,但是他们偶然发现,中国人对西洋的钟表或者三棱
镜一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这样他们就通过送钟表或者其他的西洋器物,和当时广东官员拉动关系,使得他们能够在中国内地,有一个立足之地。
(九) 玉苑珍宝
时候,“君子比德于玉”,佩带玉器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是有道德的一种表现,但一些玉器的具体用途尚未考证出来,今天人们也不能说出它们的具体功用。那么在古代中国这些玉器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徐启宪认为,从现在考古资料的发掘来看,它的公务当时来看主要是装饰,女的男的都有装饰品,它是项链呀,手镯呀,戴头饰的,这种胸前都带有这种装饰品。到春秋战国以后,玉器不仅是装饰品,也是代表权势的一种饰物,而且把玉作为高尚道德的一种标志和代表,所以凡是帝王之家,达官贵人,它家庭的佩戴和死后的随葬都有大批玉器。宫陈列的我国现存的一件最大的玉器就是“大禹治水图”,它也是在故宫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玉陈设。这个大型玉作展示给人们的是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瀑布急涌,洞穴深秘,而大禹带领民工,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锤岩打石,开山引水,玉山上劳作的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
(十) 宫廷青铜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仅收藏的青铜器物就有1万多件,足见明、清两代的君王对青铜器的迷恋一如既往。几千年过去了,穿越历史风云的青铜器已经在人们的意识里,浸染了悠远浓重的神秘感,愈发吸引着皇宫贵族们贪婪的心。自秦汉至明清,2000余年朝代更迭,由于人类发明和创造力的更新与进步,各种各样的器物如玉器、漆器以及古代名画都开始步入礼坛,丰富了封建帝王的礼祭形式,而青铜器始终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在不同材质的器物中被摆放在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故宫所藏的青铜器以品种繁多、制作精美而著称。青铜器艺术源远流长,匠师们的精湛技艺,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上洋溢令人陶醉的光辉,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CCTV探索&发现
[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3]. 朱怡芳. 文化密码: 中国文化传统研究[ J]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2010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