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阶段式距离保护
一、继电保护基本知识:
对电力系统中发生的故障或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从而发出报警信号,或直接将故障部分隔离、切除的一种重要措施。
基本任务:
(1)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迅速、有选择地将故障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保证系统其余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
(2)当发生不正常工作情况时,能自动、及时地选择信号上传给运行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切除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故障的电气设备。
二、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1、可靠性: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保护装置可靠动作,而在任何不应动作的情况下,保护装置不应误动;
2、快速性:保护装置应尽快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
3、选择性: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可能缩小,以保证系统中无故障部分继续运行;
4、灵敏性:保护装置在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的反应能力。
三、距离保护的原理:
距离保护是反应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之间的距离(或阻抗),并根据距离的远近而确定动作时间的一种保护装置。实际上是测量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之间的阻抗大小,故有时又称阻抗保护。
实质是用整定阻抗 Zdz与测量阻抗 Zcl比较。当短路点在保护范围以内时,即Zcl < Zdz 时,保护动作;反之保护不动作。因此,距离保护又称低阻抗保护。
1、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
距离保护的动作时间与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之间距离的关系,称为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
为了保证选择性,广泛应用的是阶梯形时限特性,这种时限特性与三段式电流保护的时限特性相同,一般也做成三阶梯式,即有与三个动作范围相对应的三个动作时限。
(1) 距离保护第Ⅰ段(距离Ⅰ段)
为无延时的速动段,其动作时限仅为保护装置的固有动作时间。
Ⅰ段的保护范围不能延伸到下一线路中去,而为本线路全长的80%~85%,动作阻抗整定为80%~85%线路全长的阻抗。
(2) 距离保护第Ⅱ段(距离Ⅱ段)
为带延时的速动段,为了有选择性地动作,距离II 段的动作时限和启动值要与相邻下一条线路保护的I 段和II 段相配合。
(3) 距离保护第Ⅲ段(距离Ⅲ段)
距离 III 段为本线路和相邻线路(元件)的后备保护,其动作时限的整定原则与过电流保护相同,即大于下一条变电站母线出口保护的最大动作时限一个Δt ,其动作阻抗应按躲过正常运行时的最小负荷阻抗来整定。
2、距离保护的主要组成元件:
由 起动元件、 测量元件(核心部分)、 延时元件组成。
(1)起动元件
发生故障时,瞬间启动保护装置,以判断线路是否发生了故障,并兼有后备保护的作用。通常启动元件采用过电流继电器或阻抗继电器。为了提高元件的灵敏度,也可采用反应负序电流或零序电流分量的复合滤过器来作为启动元件。
(2)测量元件
测量元件用来测量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之间的距离,并判别短路故障的方向。通常采用带方向性的阻抗继电器作测量元件。如果阻抗继电器是不带方向性的,则需增加功率方向元件来判别故障的方向。
(3)延时元件
用来提供距离保护Ⅱ段、Ⅲ段的动作时限,以获得其所需要的动作延时。通常采用时间继电器或延时电路作为时间元件。
四、影响距离保护正确动作的因素及防止方法:
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时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主要有:
1、短路点的过渡电阻;
2、电力系统振荡;
3、保护安装处与故障点之间有分支电路;
4、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误差;
5、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断线;
6、串连补偿电容。
备注:具体动作原因及防治方法详见《继电保护原理第三章-距离保护》PPT教材(可以再百度文库里下载)
线路阶段式距离保护
一、继电保护基本知识:
对电力系统中发生的故障或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从而发出报警信号,或直接将故障部分隔离、切除的一种重要措施。
基本任务:
(1)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迅速、有选择地将故障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保证系统其余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
(2)当发生不正常工作情况时,能自动、及时地选择信号上传给运行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切除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故障的电气设备。
二、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1、可靠性: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保护装置可靠动作,而在任何不应动作的情况下,保护装置不应误动;
2、快速性:保护装置应尽快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
3、选择性: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可能缩小,以保证系统中无故障部分继续运行;
4、灵敏性:保护装置在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的反应能力。
三、距离保护的原理:
距离保护是反应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之间的距离(或阻抗),并根据距离的远近而确定动作时间的一种保护装置。实际上是测量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之间的阻抗大小,故有时又称阻抗保护。
实质是用整定阻抗 Zdz与测量阻抗 Zcl比较。当短路点在保护范围以内时,即Zcl < Zdz 时,保护动作;反之保护不动作。因此,距离保护又称低阻抗保护。
1、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
距离保护的动作时间与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之间距离的关系,称为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
为了保证选择性,广泛应用的是阶梯形时限特性,这种时限特性与三段式电流保护的时限特性相同,一般也做成三阶梯式,即有与三个动作范围相对应的三个动作时限。
(1) 距离保护第Ⅰ段(距离Ⅰ段)
为无延时的速动段,其动作时限仅为保护装置的固有动作时间。
Ⅰ段的保护范围不能延伸到下一线路中去,而为本线路全长的80%~85%,动作阻抗整定为80%~85%线路全长的阻抗。
(2) 距离保护第Ⅱ段(距离Ⅱ段)
为带延时的速动段,为了有选择性地动作,距离II 段的动作时限和启动值要与相邻下一条线路保护的I 段和II 段相配合。
(3) 距离保护第Ⅲ段(距离Ⅲ段)
距离 III 段为本线路和相邻线路(元件)的后备保护,其动作时限的整定原则与过电流保护相同,即大于下一条变电站母线出口保护的最大动作时限一个Δt ,其动作阻抗应按躲过正常运行时的最小负荷阻抗来整定。
2、距离保护的主要组成元件:
由 起动元件、 测量元件(核心部分)、 延时元件组成。
(1)起动元件
发生故障时,瞬间启动保护装置,以判断线路是否发生了故障,并兼有后备保护的作用。通常启动元件采用过电流继电器或阻抗继电器。为了提高元件的灵敏度,也可采用反应负序电流或零序电流分量的复合滤过器来作为启动元件。
(2)测量元件
测量元件用来测量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之间的距离,并判别短路故障的方向。通常采用带方向性的阻抗继电器作测量元件。如果阻抗继电器是不带方向性的,则需增加功率方向元件来判别故障的方向。
(3)延时元件
用来提供距离保护Ⅱ段、Ⅲ段的动作时限,以获得其所需要的动作延时。通常采用时间继电器或延时电路作为时间元件。
四、影响距离保护正确动作的因素及防止方法:
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时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主要有:
1、短路点的过渡电阻;
2、电力系统振荡;
3、保护安装处与故障点之间有分支电路;
4、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误差;
5、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断线;
6、串连补偿电容。
备注:具体动作原因及防治方法详见《继电保护原理第三章-距离保护》PPT教材(可以再百度文库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