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中的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航天器中的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长沙周国环

学习天文,不能不接触到空间站的失重问题。

人是阳光和重力的产物。

人在飞船和空间站中,并不缺阳光,缺的只是重力,所以人和物体在航天器中总是处于漂移状态。 人类要在飞船、空间站中长期生存和工作,不能不解决失重问题。

人类要想进行远距离星际探索和迁移,也不能不解决失重问题。

对于人和物体在飞船、空间站中处于漂移状态,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失去了地球重力的缘故。 但我在想,这似乎是一种假象。

人和物体在飞船、空间站中的失重状态,很可能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人和物体在航天器中处于漂移状态,表面上看,好像是失重,实际上很可能是是因为飞船、空间站围绕地球高速公转所致。

如人造卫星和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便绕地球一周,速度约27400千米/小时(7.6千米/妙),速度之快,可想而知。

一个围绕地球高速公转的航天器,不出现失重现象才怪呢!

飞船和空间站在太空中,不论以多快的速度飞行,只要不转弯,既不自转也不围绕地球或其他星球公转,而是一直向前飞,估计人和物体都不会出现漂移现象。

这就如同坐汽车一样。

尽管有重力的作用,一旦汽车急速转弯,人和物体都会要向一边倾斜。

但只要是向前行驶,不管速度有多快,人和物体都是稳稳当当地。

看来所谓失重,很可能还是离心力与惯性在作怪。

这从美国几位教授在飞机上所作的失重体验的视频中,完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假设飞船和空间站在地面上,也像在太空一样围绕地球高速公转,人和物体是漂移还是稳定呢? 我想,恐怕人和物体同样会因为“失重”而漂移。

人们在地面上所作的失重体验,依靠的不就是速度和抛物线吗(即所谓的自由落体运动)?

宇航员在地面的“失重训练”,利用的不就是高速旋转吗?

宇航员在地面所承受的“失重”,是因为训练器的高速旋转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所经受的失重,不也是因为航天器围绕地球高速旋转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吗?

假设飞船和空间站在太空中,以地面车辆的一般速度绕地球公转(我们暂且不考虑坠落的因素),人和物体还会漂移吗?

可以说,人和物体在飞船(空间站)中出现失重现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

飞船飞得慢,就会被地球拉回地面。

这说明地球对飞船以及飞船里的人和物体仍然具有吸引力。

飞船要想维持自己的飞行状态,不被地球拉回地面,就必须克服地球的引力。

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飞船就只有也必须维持高速飞行,结果就出现了“失重”现象。

所谓“失重”,其实就是对地球引力的一种克服。

一方面说飞船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保证飞船不被拉回地面,一方面又说飞船失去了地球的重力,以致人和物体在飞船中因失重而漂移,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这种矛盾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飞船的正常飞行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探索宇宙。

为了探索宇宙,必须有人生活在太空中。

人类生活在太空中,不能不解决人的失重问题。

人类能够消除太空中的失重吗?

应该能。

如同步卫星轨道,就可能不会出现失重现象。

近地人造卫星和空间站是每90分钟围绕地球一圈,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24小时,相比之下,运行速度是比较慢的。

我不知道以前是否有国家在同步卫星中做过相关实验没有。

如果没有,我认为很值得一试。

因为很多时候,有些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

有时看似正确的理论,往往与现实相背离,然后科学家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的理论。

这样的情况,科学史上并不鲜见。

除了同步卫星轨道,解决失重问题,可能还有四条途径。

一是以空间换时间,尽可能地直线飞行;二是利用磁性人造重力,三是利用地月引力的交汇点,四是走“8”字路。

一、以空间换时间是:让飞船和空间站尽可能多的直线飞行,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来回直线飞行。 飞船在飞向远方星体时,因为有相当一段路程是直线飞行(指不绕某个星体作高速公转),即使速度再快,估计人和物体在飞船中也不会出现失重现象。

但是绕地球公转的飞行器,因为要防止坠落,又不能不保持高速飞行。

既要防止坠落,又要相应地飞得慢一点,以空间换时间,让飞船和空间站尽可能多的直线飞行,以消除或缓解人和物体的失重状态,可能是一个好方法。

直线飞行是否能消除或缓解人在空间站中的失重现象,在飞往火星等其他星球的航天器上一试就清楚了。用摄像仪将航天器内实验装置的稳定情况的图像传回地球,一看便知。

二、利用磁性人造重力,就是利用磁的异性相吸的特性,解决人和物体在空间站中不能稳定的问题。 我不知道宇航员是否做过人造重力的实验。

我也没有看到有哪一本书或文章做过这样的记载。

如果以前没有人这样做,我建议宇航员在飞船或空间站做一做这样的实验,或许失重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还有月球上的失重问题,利用磁的特性或许也能顺利得到解决。

我们将地球上的废磁料全部搬到月球上去埋入地下,一者消除了地球上的污染,二者又增加了月球的吸引力,生活在月球上的人穿上带磁性的鞋子,使用带磁性的用具,或许失重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然,利用太阳能在月球上进行光、电、磁的转换,也可能是解决月球失重的一个好方法。

增加月球的磁性,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促进月球大气层的形成。

其实在空间站设立磁性装置,或者整个空间站就全部用磁性材料制作,说不定还可解决诸如水、氧气、失重等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地月引力的交汇点安置一颗实验卫星做相关实验。

或许两球引力的结合处,既可以维持空间站的慢速飞行以消除失重现象,又不至于让空间站坠落。

四、走“8”字形路线,就是将地球——月球——火星三球连成一体,飞船或空间站走“8”字形飞行路线,实行三球联动。将来条件许可时,还可开辟整个太阳系的联动飞行路线。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消除空间飞行器的失重现象;二、消除宇航员因担心永远落户火星或别的星球,回不了地球“娘家”的恐惧感;三、易于解决宇航员在太空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当然,除了上述四种方法,还会有许多别的方法能够解决人在太空中的失重问题。

既然空间站的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要消除也是不难的。

既然“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也就可以人为地消除失重。

人类要想在太空中长期生存,也不能不主动消除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失重。

因此,大家都来想办法,献计献策,为人类的整体利益而尽一份力。

附注:本文是拙作《宇宙演化的三个阶段——我的天文观》中的一部分。为向今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世界天文大会献礼,目前我正利用电子邮箱,将这部文稿发送全国各相关单位和学者,并在相关网站上登载。

航天器中的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长沙周国环

学习天文,不能不接触到空间站的失重问题。

人是阳光和重力的产物。

人在飞船和空间站中,并不缺阳光,缺的只是重力,所以人和物体在航天器中总是处于漂移状态。 人类要在飞船、空间站中长期生存和工作,不能不解决失重问题。

人类要想进行远距离星际探索和迁移,也不能不解决失重问题。

对于人和物体在飞船、空间站中处于漂移状态,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失去了地球重力的缘故。 但我在想,这似乎是一种假象。

人和物体在飞船、空间站中的失重状态,很可能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人和物体在航天器中处于漂移状态,表面上看,好像是失重,实际上很可能是是因为飞船、空间站围绕地球高速公转所致。

如人造卫星和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便绕地球一周,速度约27400千米/小时(7.6千米/妙),速度之快,可想而知。

一个围绕地球高速公转的航天器,不出现失重现象才怪呢!

飞船和空间站在太空中,不论以多快的速度飞行,只要不转弯,既不自转也不围绕地球或其他星球公转,而是一直向前飞,估计人和物体都不会出现漂移现象。

这就如同坐汽车一样。

尽管有重力的作用,一旦汽车急速转弯,人和物体都会要向一边倾斜。

但只要是向前行驶,不管速度有多快,人和物体都是稳稳当当地。

看来所谓失重,很可能还是离心力与惯性在作怪。

这从美国几位教授在飞机上所作的失重体验的视频中,完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假设飞船和空间站在地面上,也像在太空一样围绕地球高速公转,人和物体是漂移还是稳定呢? 我想,恐怕人和物体同样会因为“失重”而漂移。

人们在地面上所作的失重体验,依靠的不就是速度和抛物线吗(即所谓的自由落体运动)?

宇航员在地面的“失重训练”,利用的不就是高速旋转吗?

宇航员在地面所承受的“失重”,是因为训练器的高速旋转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所经受的失重,不也是因为航天器围绕地球高速旋转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吗?

假设飞船和空间站在太空中,以地面车辆的一般速度绕地球公转(我们暂且不考虑坠落的因素),人和物体还会漂移吗?

可以说,人和物体在飞船(空间站)中出现失重现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

飞船飞得慢,就会被地球拉回地面。

这说明地球对飞船以及飞船里的人和物体仍然具有吸引力。

飞船要想维持自己的飞行状态,不被地球拉回地面,就必须克服地球的引力。

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飞船就只有也必须维持高速飞行,结果就出现了“失重”现象。

所谓“失重”,其实就是对地球引力的一种克服。

一方面说飞船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保证飞船不被拉回地面,一方面又说飞船失去了地球的重力,以致人和物体在飞船中因失重而漂移,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这种矛盾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飞船的正常飞行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探索宇宙。

为了探索宇宙,必须有人生活在太空中。

人类生活在太空中,不能不解决人的失重问题。

人类能够消除太空中的失重吗?

应该能。

如同步卫星轨道,就可能不会出现失重现象。

近地人造卫星和空间站是每90分钟围绕地球一圈,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24小时,相比之下,运行速度是比较慢的。

我不知道以前是否有国家在同步卫星中做过相关实验没有。

如果没有,我认为很值得一试。

因为很多时候,有些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

有时看似正确的理论,往往与现实相背离,然后科学家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的理论。

这样的情况,科学史上并不鲜见。

除了同步卫星轨道,解决失重问题,可能还有四条途径。

一是以空间换时间,尽可能地直线飞行;二是利用磁性人造重力,三是利用地月引力的交汇点,四是走“8”字路。

一、以空间换时间是:让飞船和空间站尽可能多的直线飞行,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来回直线飞行。 飞船在飞向远方星体时,因为有相当一段路程是直线飞行(指不绕某个星体作高速公转),即使速度再快,估计人和物体在飞船中也不会出现失重现象。

但是绕地球公转的飞行器,因为要防止坠落,又不能不保持高速飞行。

既要防止坠落,又要相应地飞得慢一点,以空间换时间,让飞船和空间站尽可能多的直线飞行,以消除或缓解人和物体的失重状态,可能是一个好方法。

直线飞行是否能消除或缓解人在空间站中的失重现象,在飞往火星等其他星球的航天器上一试就清楚了。用摄像仪将航天器内实验装置的稳定情况的图像传回地球,一看便知。

二、利用磁性人造重力,就是利用磁的异性相吸的特性,解决人和物体在空间站中不能稳定的问题。 我不知道宇航员是否做过人造重力的实验。

我也没有看到有哪一本书或文章做过这样的记载。

如果以前没有人这样做,我建议宇航员在飞船或空间站做一做这样的实验,或许失重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还有月球上的失重问题,利用磁的特性或许也能顺利得到解决。

我们将地球上的废磁料全部搬到月球上去埋入地下,一者消除了地球上的污染,二者又增加了月球的吸引力,生活在月球上的人穿上带磁性的鞋子,使用带磁性的用具,或许失重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然,利用太阳能在月球上进行光、电、磁的转换,也可能是解决月球失重的一个好方法。

增加月球的磁性,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促进月球大气层的形成。

其实在空间站设立磁性装置,或者整个空间站就全部用磁性材料制作,说不定还可解决诸如水、氧气、失重等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地月引力的交汇点安置一颗实验卫星做相关实验。

或许两球引力的结合处,既可以维持空间站的慢速飞行以消除失重现象,又不至于让空间站坠落。

四、走“8”字形路线,就是将地球——月球——火星三球连成一体,飞船或空间站走“8”字形飞行路线,实行三球联动。将来条件许可时,还可开辟整个太阳系的联动飞行路线。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消除空间飞行器的失重现象;二、消除宇航员因担心永远落户火星或别的星球,回不了地球“娘家”的恐惧感;三、易于解决宇航员在太空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当然,除了上述四种方法,还会有许多别的方法能够解决人在太空中的失重问题。

既然空间站的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要消除也是不难的。

既然“失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也就可以人为地消除失重。

人类要想在太空中长期生存,也不能不主动消除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失重。

因此,大家都来想办法,献计献策,为人类的整体利益而尽一份力。

附注:本文是拙作《宇宙演化的三个阶段——我的天文观》中的一部分。为向今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世界天文大会献礼,目前我正利用电子邮箱,将这部文稿发送全国各相关单位和学者,并在相关网站上登载。


相关文章

  • 天地九重(连载之三)
  • 极限训练不完全版本 航天员将要离开人类能够生存的地球,去往另一个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区域.太空神奇而美妙,却不具备地球赐予我们的重力.氧气.压力和水,在生存的必需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低压.旋转 ...查看


  • 神舟号飞船的微重力测量
  • "神舟"飞船与物理学 "神舟"号飞船的微重力测量* 薛大同 雷军刚 程玉峰 孙 健 张廷虎 邓平科 贺 玲 唐富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兰州物理研究所 兰州 730000) ñ 摘 要 航天器在太空自 ...查看


  • 太空生活大揭秘
  • 太空生活大揭秘 教学准备:有关宇航员太空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入新课: 小时候写自己的梦想的命题作文时,很多同学都会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可是现实中宇航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太空生活大揭秘. 讲解新课: 一:睡觉 ...查看


  • 小学第十册美术教案
  • 课目 第1课家乡美 教学准备: 课前信息收集:以前见到的全国各个有特色的地方,用文字.速写.拍照.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或是在网上收索的资料. 教学过程: 1.知识抢答:下面指的是哪些地方? a .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q ...查看


  • 神舟十一号返回,航天员为什么没有自主出舱?
  • 太空精酿,[啤博士]成员/航天汪一只 首先说明,人是一种生活在地球表面,在地球重力(引力加速度在 9.8m/s2左右)影响下的一种动物,重力对人体的演化和结构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如果脱离重力后人体便会出现各种异常.太空中环境对人体有很多影响, ...查看


  • [冷知识]关于航天的冷知识23条
  • 1. 在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是否很难进入睡眠状态?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影响睡眠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要分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是一班制还是二班制. 在国际空间站和大多数航天飞机上,所有的航天员都是同时睡觉, 他们将睡袋挂在自己喜欢睡的地方, ...查看


  • 我国著名宇航员以及在太空中怎样生活
  • 我国著名宇航员以及在太空中怎样生活 航天员 - 著名航员 杨利伟:男,1965年生,辽宁绥中县人,身高1.68米.1996年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成为我国首位太空 ...查看


  • 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他的火箭和航天学理论
  • 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他的火箭和航天学理论 1857年9 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基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酷爱读书,他受到的唯一正规教育是在伊耶夫斯科的乡村学校里获得的.不幸的是,他在十岁的时候,由于患了严重的猩红热病而 ...查看


  • 神奇的太空生活
  • 航天员在太空的吃穿住行 今天凌晨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华夏儿女畅游太空的日子已不再遥远,我们的航天员也正摩拳擦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航天员上了天,在太空如何吃穿住行?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