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新区中学:李学平 板书设计
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的作用
导入单元教学:
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依法行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那么,我们青少年都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吗?
一、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
法律的特殊性,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比法,通过填表的方式使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导入第七课的教学: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守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预防自己走向违法犯罪呢?这就是我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将要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框题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这就是我们第一框题“走近法律”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
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2、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归纳分析: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有法律、道德、纪律与规章。
3、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4、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⑴、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法律、纪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什么?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欧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我国法律有什么作用?正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使人们知道了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约束了人们的错误行为,最终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见,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保护人们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他们二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3:这体现了法律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覃通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总结:在生攻中,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京行为的两大社业规范ﴌ二者密切相关。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法律,懂宗用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让我们倚䨀个守法、用法、⊤法的好公民。
教师归纳过渡:
同奦们,通过前边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造成危害。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则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需要各种规则,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又会受到怎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这就是 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也叫犯罪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关键是看他是否实施了某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没有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 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③ 应受刑罚当罚性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这是区别违法与犯罪的又一重要标志。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练习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新区中学:李学平 板书设计
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的作用
导入单元教学:
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依法行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那么,我们青少年都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吗?
一、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
法律的特殊性,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比法,通过填表的方式使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导入第七课的教学: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守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预防自己走向违法犯罪呢?这就是我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将要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框题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这就是我们第一框题“走近法律”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1、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
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2、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归纳分析: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有法律、道德、纪律与规章。
3、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4、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⑴、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法律、纪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
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什么?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欧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我国法律有什么作用?正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使人们知道了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约束了人们的错误行为,最终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见,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不但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保护人们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他们二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3:这体现了法律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覃通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总结:在生攻中,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京行为的两大社业规范ﴌ二者密切相关。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法律,懂宗用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让我们倚䨀个守法、用法、⊤法的好公民。
教师归纳过渡:
同奦们,通过前边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造成危害。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则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需要各种规则,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又会受到怎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这就是 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也叫犯罪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关键是看他是否实施了某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没有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 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③ 应受刑罚当罚性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这是区别违法与犯罪的又一重要标志。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