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错了的故事》是茹志鹃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写的短篇小说,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把现实和历史加以对照,揭露了极“左”思潮泛滥时期造成的虚假浮夸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剪辑错了的故事》-简介
作者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品力图从国家政策同人民利益间的冲突关系,去追究所谓国家政策执行人兼人民利益代言人老甘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发挥的可疑作用。到了张贤亮,反思的深度则被推进至一个新的水平。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表现出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甘,是怎样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的,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异化。
所获奖项
《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者简介
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剪辑错了的故事》-影响
说选
《剪辑错了的故事》写于1979 年,发表以后影响很大,并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它反映了作家茹志鹃经过十年“文革”炼狱,复出之后在艺术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微笑到沉思”,清新优美的笔调中开始出现“忧伤的恢谐和辛辣”。这篇小说在当时几乎是第一篇正面接触、重新认识文革以前的某些历史教训的问题。
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进行的。
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当时左的虚假浮夸风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政治上破坏了党的崇高威信、破坏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经济上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又通过历史的回忆,用历史的光荣来鞭策现实的丑恶。作家热情地赞扬老甘在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出生入死、处处事事为群众利益着想的优良革命作风,以此来唤醒甘书记蜕
变的灵魂,使之重新回到人民中间,重新做党的好干部。作品中的老寿在寻找老甘的途中,站在山顶上放开双臂高声呼喊——“回来,党的光荣!回来吧!咱们胜利的保证!” 《剪辑错了的故事》-主题
这出自肺腑的心声实际上就是全文的主旨,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恢复和发扬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使她更加光荣伟大。这篇“小说所包含的历史内容、所体现的作家思考、以及读者感受到的力透事物的实质的深刻都显示了茹志鹃的胆识和潜在的力量。”与此深厚内容相适应的是表现手法的创新。
在结构上,作者打破了过去截取一个生活横断面的方法,选取七个生活场景,每一个场景自成一体,几乎是一篇篇独立的小小说。这七个生活场景的组接,采用一种剪辑”错了“的形式,”有意略去情节之间的连贯性,打破正常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跳跃式地在现实、历史和梦幻之间巧妙地交织与相互间隔。这其中老寿的心理活动成为各篇连接的内在纽带,把所有的场景、生活片断统一在一个鲜明的主题之下。这种时序的颠倒、自由联想和突兀多变的跳跃式的叙述故事的方法加大了现实和历史的对比幅度,使作品的主题在强烈的对比中更加突出。
“七个生活场景各采用一个新颖的小标题: 如“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寥”。“也不知是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等。这些标题大都引用各节正文中的对话,既有提示作用,又生动活泼,古拙质朴,透有一种农民式的幽默,为全文那种温和敦厚的讽意和诙谐的风格增色不少。
作品中老寿这个人物写得较为成功。这是一个纯朴的农民,又是一个正直的党员,性格果断又带有倔强。当年为支援去新区开辟工作的县大队,他拿出一家人赖以过冬的仅有的全部口粮;为支援淮海战役前线战斗,他砍倒心爱的枣树充做柴草。但是,当他看到“虚夸风”、瞎指挥等错误作法使“革命”成了“变戏法,变给上边看”时,他的思想便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不解、困惑,后是愤怒、不能容忍,最终因为成了”革命“路上的绊脚石,被打成右倾分子。老寿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更加怀念革命战争时代的干群关系,呼唤党的光荣传统归来,以致产生梦幻。作者极有层次地刻画了老寿的心理活动,并以此为线索结构全书,在老寿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至于老甘-甘书记这一形象,作者的处理则比较巧妙。正如小说第二节的标题所标:“老甘不一定就是甘书记,也不一定就不是甘书记”,作者在具体描绘中有意斩断人物的历史联系,将老甘和甘书记放在两个不同背景的事件上,写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甘到将革命视为变戏法的甘书记,这中间是一片空白,为读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余地。
剪辑错了的故事》是茹志鹃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写的短篇小说,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把现实和历史加以对照,揭露了极“左”思潮泛滥时期造成的虚假浮夸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剪辑错了的故事》-简介
作者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品力图从国家政策同人民利益间的冲突关系,去追究所谓国家政策执行人兼人民利益代言人老甘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发挥的可疑作用。到了张贤亮,反思的深度则被推进至一个新的水平。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表现出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好干部老甘,是怎样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兴”的“甘书记”的,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异化。
所获奖项
《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剪辑错了的故事》-作者简介
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剪辑错了的故事》-影响
说选
《剪辑错了的故事》写于1979 年,发表以后影响很大,并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它反映了作家茹志鹃经过十年“文革”炼狱,复出之后在艺术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微笑到沉思”,清新优美的笔调中开始出现“忧伤的恢谐和辛辣”。这篇小说在当时几乎是第一篇正面接触、重新认识文革以前的某些历史教训的问题。
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进行的。
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当时左的虚假浮夸风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危害:政治上破坏了党的崇高威信、破坏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经济上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又通过历史的回忆,用历史的光荣来鞭策现实的丑恶。作家热情地赞扬老甘在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出生入死、处处事事为群众利益着想的优良革命作风,以此来唤醒甘书记蜕
变的灵魂,使之重新回到人民中间,重新做党的好干部。作品中的老寿在寻找老甘的途中,站在山顶上放开双臂高声呼喊——“回来,党的光荣!回来吧!咱们胜利的保证!” 《剪辑错了的故事》-主题
这出自肺腑的心声实际上就是全文的主旨,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恢复和发扬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使她更加光荣伟大。这篇“小说所包含的历史内容、所体现的作家思考、以及读者感受到的力透事物的实质的深刻都显示了茹志鹃的胆识和潜在的力量。”与此深厚内容相适应的是表现手法的创新。
在结构上,作者打破了过去截取一个生活横断面的方法,选取七个生活场景,每一个场景自成一体,几乎是一篇篇独立的小小说。这七个生活场景的组接,采用一种剪辑”错了“的形式,”有意略去情节之间的连贯性,打破正常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跳跃式地在现实、历史和梦幻之间巧妙地交织与相互间隔。这其中老寿的心理活动成为各篇连接的内在纽带,把所有的场景、生活片断统一在一个鲜明的主题之下。这种时序的颠倒、自由联想和突兀多变的跳跃式的叙述故事的方法加大了现实和历史的对比幅度,使作品的主题在强烈的对比中更加突出。
“七个生活场景各采用一个新颖的小标题: 如“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寥”。“也不知是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等。这些标题大都引用各节正文中的对话,既有提示作用,又生动活泼,古拙质朴,透有一种农民式的幽默,为全文那种温和敦厚的讽意和诙谐的风格增色不少。
作品中老寿这个人物写得较为成功。这是一个纯朴的农民,又是一个正直的党员,性格果断又带有倔强。当年为支援去新区开辟工作的县大队,他拿出一家人赖以过冬的仅有的全部口粮;为支援淮海战役前线战斗,他砍倒心爱的枣树充做柴草。但是,当他看到“虚夸风”、瞎指挥等错误作法使“革命”成了“变戏法,变给上边看”时,他的思想便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不解、困惑,后是愤怒、不能容忍,最终因为成了”革命“路上的绊脚石,被打成右倾分子。老寿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更加怀念革命战争时代的干群关系,呼唤党的光荣传统归来,以致产生梦幻。作者极有层次地刻画了老寿的心理活动,并以此为线索结构全书,在老寿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至于老甘-甘书记这一形象,作者的处理则比较巧妙。正如小说第二节的标题所标:“老甘不一定就是甘书记,也不一定就不是甘书记”,作者在具体描绘中有意斩断人物的历史联系,将老甘和甘书记放在两个不同背景的事件上,写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甘到将革命视为变戏法的甘书记,这中间是一片空白,为读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余地。